路封了,店關了,車停了。我們這一代人自有一副“錦囊”來抵御無常,比如相信“一切都會過去的”,比如“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真是自負啊。
我們有許多約定俗成的觀念和信仰,沒有清晰的來由,沒有嚴密的邏輯,但就是牢牢扎營在心上,拒絕任何一把思路清楚的鏟子,直到此次“禁足期”的到來。
奇怪的是,人們行為上乖張,思想倒保守得很。幾千年了,有一個歷史規(guī)律始終無法逾越——歷史總會阻礙人們在剛有苗頭的時候就把它揪出來。每次改朝換代,劫后余生,都會有一場大規(guī)模的“反思”,書本和電影接踵而至,道理翻來覆去地講。只要你去看史料,都會啞然,這場仗怎么打,怎么防,寫得明明白白。人類這么聰明,照做也不會?
估計人的思想也分層,越表面的,越容易被教育和知識改變,越到里面越觸及核心了,鐵鍬都撼動不了,最后連記憶也乖乖束手就擒。
禁足期的日子像什么呢?或許將來回想起來,是一座“他山之石”。
普通人一下子擁有了大把閑著的日子,卻只能過最簡單的生活。草木皆兵的時候,城市變成了孤島,跨城像是大費周章的跨國,連出個小區(qū)都要“簽證”。災難面前,體面的物質生活倒成了累贅。有人干脆一天兩餐,少食多動,做一次身體的大掃除。
相比身體,心靈的脂肪也得去除。脫離了有秩序的,流水線般的生活,我知道很多人開始閱讀了,閱讀是對抗恐懼和無聊的武器。以前的日子是連成一片的,雄心壯志可以一馬平川,現(xiàn)在仿佛斷開了,昨天是昨天,未來是未來,中間隔了一座巨大的不確定的堡壘。
當物質生活的幻想消失,精神生活成了日常的救贖。就是在這段時間里,我們被一次次強行科普知識,世界有多高深莫測,國家機器如何運作,人的行為又是如何詭異難測,這些正在運行的故事一股腦地安裝進我們的腦子里,升級,重組,成為一套新的認知體系。我們也被迫思考生死,明白無常并非異類,人的生命到底應該為何存在,愛,陪伴,還是時代的勛章?
有句話說,其實在人的百年壽命里,大部分時間是花在了人工的、淺薄的、暫時的、裝飾門面的事物上,我們只花很少很少的時間去探索我們的心靈和存在的意義。而我們越是沉浸在以往的軌跡,就越會陷入現(xiàn)實的規(guī)則和模式中去,我們的經歷就會愈加平凡,成為時代的模糊產物。
這或許就是“他山之石”真正的作用。我們以為被禁足了,被限制了,才知道世上最難逃出的牢籠,不是一張禁足令,而是“畫地為牢”。
這段日子終究會過去,人們會漸漸淡忘,積極投入到嶄新的生活和宏偉的造夢中去。幾代人以后,這段日子會真正沉入歷史深處,風風雨雨,朝朝代代,成為被掩埋的記憶。生命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會消失。這段記憶之所以有意義,也是因為它終將會消失。
但它會留下什么嗎?
拿破侖說,“歷史就是一個寓言故事?!绷粝碌木褪且欢训览怼τ趥€人來說,或許東野圭吾說得對,“你的任務,就是珍惜你自己的人生,而且還要比之前任何時候都要珍惜”。
摘自微信公眾號“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