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
家長群到底是個怎樣的存在?一個媽媽這樣記錄下了它的兩副面孔。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誰手機里要是沒幾個家長群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當家長的。有各科老師建的,還有熱心家長自己拉的群。很多時候,后面這種群比前面那種還繁忙,因為放得開,哈哈。
在沒有老師的家長群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拋出育兒困擾,噼里啪啦地甩出N個育兒知識鏈接,還有各種學習培訓資訊和團購……有時候,我覺得很輕松,因為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
剛上小班的時候,每天看著女兒哭著走進幼兒園,我就在門口默默流淚半天不肯離去。本以為自己太矯情,結果群里很多爸爸媽媽都說,他們也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和他們溝通交流后,也知道了這叫作分離焦慮癥,一起探討如何應對,我也就不那么焦慮了。
后來,孩子咳嗽,我著急上火,不知道該怎么辦。這時候,家長群的智囊團又出現(xiàn)了。有人建議常備桔貝合劑,有人建議多喝牛奶,也有人建議喝點雪花梨果味飲料。不僅緩解了我的焦慮,還緩解了孩子的病情。
遇到孩子不愛吃飯,也有過來人分享經(jīng)驗,可以去看看中醫(yī),也可以做點可愛的造型,或者找個做飯好吃的阿姨,最終,問題完美解決;有時想給孩子買點東西,總會因為人多力量大的團購實力讓媽媽們成了持家小能手……初為人父人母,面對未知又漫長的育兒之路,我充滿了疑惑和擔憂,而這一切的煩惱好像都在家長群的你一言我一語中慢慢消散了。
可有時候,我又覺得很煩躁,因為各種建議多而雜,一個人的焦慮瞬間就變成了一群人的焦慮,又或是一群人的焦慮攪動著另一撥本不焦慮者的心,常常搞得我不知該如何是好。
最近,幼兒園大班的上學期就要結束了。一位媽媽在群里發(fā)問:“大家下學期讓孩子去讀學前班嗎?我聽很多過來人說不上的話小學會跟不上,有經(jīng)驗的爸媽出來分享一下啊!”這話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各種聲音此起彼伏。
大部分家長覺得學前班是要上的,不然孩子學著吃力,大人也跟著吃苦。有孩子已經(jīng)上了小學的家長更是有感而發(fā),曬出了輔導功課的血淚史,很是慘不忍睹。
忽然,果果媽媽在群里@我說:“你呢?下學期去不去上學前班???”既然是探討,那就各抒己見。“我們準備繼續(xù)上幼兒園大班,暫時不上學前班了?!?/p>
消息剛發(fā)出去,我就成功吸引了大家的關注,開始逐個給我做起了思想工作:“你現(xiàn)在是這樣想,等上了小學就后悔了。”“還是提前上吧,成績不好,老師天天點名,你受不了的!”幾個平時關系不錯的媽媽還給我發(fā)了幾個朋友圈截圖,都是沒上學前班的爸媽輔導作業(yè)時追悔莫及的感觸,以及輔導作業(yè)的“慘狀”。
沒想到,簡單的幾句話竟引發(fā)了教育理念的大地震。果果媽見狀,給我發(fā)來私信:“唉,早知道我私信問你了。不過,你真的不打算上嗎?要是孩子真跟不上,該怎么辦?。俊蔽艺f:“成績不單單取決于是否上了學前班吧,學習習慣和方法也很重要,多培養(yǎng)培養(yǎng)唄?!?/p>
果果媽繼續(xù)勸說:“學習習慣是要培養(yǎng),但沒上學前班什么具體知識都不具備,你不擔心萬一成績不好,孩子會沒有自信心嗎?”她這么一說,我內心一陣打鼓:是啊,孩子要是真因此而失去了自信心,我能跟她一起承受這個結果嗎?
群里的討論還在繼續(xù)?!拔矣幸慌笥训暮⒆記]上學前班,一二年級根本跟不上,老師講的他聽不懂,但別的孩子都會了?!薄笆前?,小孩子也會攀比的,要是落后太多真的不好?!薄拔乙猜犎苏f了……”幾番探討下來,我有點不太堅定了。
這時,我注意到了一個媽媽的發(fā)言,她說:“我會讓孩子上學前班,不過也不反對不去的,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边@句話讓我的心情稍稍平復了些,于是也跟了一句:“是呀,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適合最重要?!?/p>
表面上,我回復得很平靜,可內心早起了很大的波瀾。
晚餐時,我問老公:“咱們確定不讓女兒上學前班嗎?”老公頭也沒抬地說:“當然了,咱們不是都商量好了嗎?”我喃喃道:“那你說上小學的時候,萬一其他小朋友都學過拼音、數(shù)學什么的,女兒卻不會,跟不上進度怎么辦?”老公放下筷子,看著我說:“孩子成績好當然好,但如果真的不好,咱們要接受事實,再幫助她找到方法和興趣方向啊。”“可是,我擔心孩子因為跟不上進度失去自信心……”
老公很疑惑:“你以前很認可咱們對女兒的教育理念啊,今天怎么忽然變得猶豫起來了?”于是,我把上午家長群里的討論從頭到尾說了一遍。本以為他也會像我一樣要改變主意,誰知,他卻哈哈大笑:“真是眾議成林啊!你看,大部分建議都是從別人那兒聽說的,你怎么就那么肯定女兒不上學前班就跟不上呢?再說,自信心靠的不僅僅是學習成績這一個指標啊。”我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女兒聽到我們的對話,回過頭問我:“媽媽,小朋友們都要上學前班嗎?”
“不是的,寶貝,只不過大部分小朋友可能會上。”“媽媽,我不想上學前班?!薄班?,你能告訴媽媽為什么嗎?”“因為我不是大部分小朋友,我就是我啊!”
女兒的話讓我豁然開朗。是啊,是什么讓我懷疑了自己的選擇?是大家的勸說,是我自己的焦慮,還是對小學生活的未知?我想,大概是我自己迷失在了家長群紛繁的建議里。手機又響了,果果媽發(fā)來一個消息:“請問,大家都是怎么選擇學前班的啊?求推薦!”哈哈哈,我猜,新一輪的討論又要開始啦!
家長群給了我們一個釋放情緒的港灣,因為那里有和我們一樣初為人父人母的同志們,大家在育兒道路上都面臨各種各樣不同或相同的問題,也彼此關照和支持,很多熱心的建議都很有實操性,但卻未必有復制性。作為父母,既要積極地汲取可借鑒可操作的,更要學會自我審視和反思,找到真正適合自己孩子的,才不會迷失在焦慮和糾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