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云
(安徽建筑大學體育教學部,安徽合肥 230601)
從“持戈為武”到“止戈為武”,“和”是中國武術追求的終極目標與獨特的價值取向,也是中華民族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積淀下來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之一。在當前,如何通過武術這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培養(yǎng)具有人文精神和博大胸懷的下一代,是每一個武術人的責任。在紛繁復雜、動蕩不安的世界格局下,通過武術這一中國文化的獨特載體向世人展示中國“和”文化,展示中國“和平崛起”“和諧發(fā)展”的國家形象,也是武術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
“和”的精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內核之一?!墩f文解字》中的解釋為:“和,相應也?!保?]“相應”指的是互補呼應。《廣雅》的解釋為:“和,諧也?!薄爸C,洽也,從言,皆聲”,是配合得當,大家同時發(fā)聲的意思。因此,我們可以把“和”理解為一種各有所安、彼此呼應、融榮共生的狀態(tài)。
中國的儒家思想強調“和”的精神?!吨杏埂穼ⅰ昂汀闭撌鰹椤疤煜轮_道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2]“和”在這里指的是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都能夠適時適事、恰到好處的表現(xiàn)出來?!爸泄?jié)”指的是能達到“諧”“洽”的效果。同時,“和”還成為儒家語義中,君子必備的素養(yǎng)之一,“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君子既能與人和諧共處,又可以保持自己的品質,才是真正的強者。在儒家思想中,“和”被定位于天下之達道,“和”是君子必備的素養(yǎng),“和”的精神滲透于傳統(tǒng)文化的各個角落。“禮之用,和為貴”,“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觀念深入人心,逐步演變?yōu)榘傩站蛹业摹凹液腿f事興”。
在儒家思想之外,“貴和”的思想也體現(xiàn)在墨家、法家、兵家等思想流派中?!赌印ど型窂姆疵婷鑼懥瞬荒芟嗪系臓顟B(tài):“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是以人是其義,而非人之義……內之父子兄弟作怨讎,皆有離散之心,不能相和合”[3],表達出“尚同則和,和則有治”的治世方略。《太白陰經(jīng)》也表達了兵家貴和的思想:“先王之道,以和為貴。貴和重,人不尚戰(zhàn)也。”[4]《將苑》分別論述了用兵之道中得人和與失人和的迥異結果:“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則不勸而自戰(zhàn)矣。若將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謀不用,群下謗議,讒慝互生,雖有湯、武之智而不能取勝于匹夫,況眾人乎?”[5]《管子》則認為要用正確的方法養(yǎng)育百姓,培養(yǎng)百姓的道德觀念,以此實現(xiàn)民和:“畜之以道,養(yǎng)之以德。畜之以道,則民和;養(yǎng)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習,習故能偕?!保?]“和”的精神,在時間的長河中熏陶著人民大眾,在各個時期對各個階層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武術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形成獨具特色的武術文化體系。在武術文化中,“和”的精神作為一個核心元素,滲透到武術生態(tài)的各個層面,并且以不同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
武術禮儀是習武者應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行為規(guī)范之一,是中國武術特有的行為范式和禮儀范式?!拔淙讼嗑聪嘤H”,無論是拜師學藝、拜訪求教、江湖往來還是同場競技、切磋交流,都離不開禮儀的使用?!白饚煛笔菍蠋煛﹂L輩的固有禮節(jié),是武術長期傳承的行為范式,從發(fā)展路徑來看,中國武術正是在嚴格的師承關系之下傳承、傳播、發(fā)揚光大的?!爸氐馈笔菬釔畚湫g、尊崇武道、尊重武林同道,也隱喻習武者技能與品德的共同提高。
抱拳禮作為武術禮儀的通用表現(xiàn)形式,內涵豐富,能準確體現(xiàn)武術“和”的精神:以左掌右拳為基本手型,左掌四指代表著“德智美體”四育齊備,是武術中“文”的部分;右拳代表著勇敢、力量、武技,是武術中“武”的部分。以左掌覆右拳,是習武之人“以文載武、以武為體、以文為用”的肢體語匯。行抱拳禮時,左掌拇指務必內扣,不將拇指朝向自己,以此來表示自己的謙遜,不自大。兩臂曲圓合抱,更寓意著“五湖四海皆朋友,天下武林是一家”的行業(yè)愿景和謙遜、貴和的個人修為。
武術生態(tài)中十分講究武德,其分為口德和手德。手德就是指在技藝相較時手上要有分寸,點到為止,不下毒手,不惡意傷人;口德就是不惡語傷人,不搬弄是非。習武者之間的技藝交流,并非是生死存亡之爭,交流的目的是相互交流武學,共同進步。相互切磋交手時,均應恪守禮讓為先、點到為止的競技道德。
在太極拳的較量中,大多采用推手的方式。這種交流方式最大程度上保障了交流雙方的人身安全,同時達到切磋武藝的目的。“得失兩心知,心誠自不欺”,雙方在粘黏連隨的動態(tài)中,感受勁力的傳導與轉化,乘人之隙破化掉他的系統(tǒng)平衡,達到一種勝人而不傷人的競技效果。據(jù)傳,楊式太極拳祖師楊露禪在肅王府與眾武師較藝時,在身后撐開一張大網(wǎng),將人擲于網(wǎng)上,避免較藝者受到損傷。
無論是“持戈為武”還是“止戈為武”,目的均在于“制止侵襲”。武術是殺人技,但是從應用的范疇來講,武術是制人技。這里所講的制人技有兩重含義。(1)武術是一種威懾力,使人不敢輕易犯我,而我也不能恃技欺人。武術對于人的侵略行為,可以形成一種制約,從而達到息止紛爭的目的。(2)在武術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基于“制人”的目的,演化出一套“制人”的技術體系。例如限制人行動能力的擒拿術、點穴術等,既不傷人性命,又可以達到“制人”以制止侵襲的目的。如《羅漢行功短打·序》中描寫道:“夫所謂截脈者,不過截其血脈,空其氣息,使心神昏迷,手腳不能動,一救而蘇,不致傷人?!保?]
在武術的發(fā)展過程中,習武之人形成了自己具有一定獨立性的圈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武林”。這個圈子有自己通用的行業(yè)語匯,有自己的行事準則,有自己的社會秩序,有特有的江湖倫理——“重義輕利、守望互助”。這里的“義”首先指的就是民族大義和公平正義,例如國術館的先輩們以振衰起弊、強國強種為夙愿;程廷華抗侮刃寇而舍生取義;蔡龍云力挫強敵提振民族士氣;層出不窮的各路武林豪杰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而在“武林”內部,“義”更多指的是“義氣”,它代表著肝膽照人、扶危解困、舍己為人、守望互助。武術人一面推崇著孟嘗之風,一面仰慕著郭解為人,他們同時也這樣要求自己。武術行業(yè)作為區(qū)別于其他行業(yè)的一個整體,各個流派同氣連枝,唇齒相依。少林寺傳授門徒規(guī)條第十條明確規(guī)定:要克己和眾,助人成美;少林寺門徒拜師之時所發(fā)“十愿”有:抑強扶弱、仗義疏財、舍身救難、見義勇為、救世濟民。這些規(guī)條和愿景將重義輕利、守望互助的江湖倫理作為門派的行為準則。這種江湖倫理是“和”的本意中相互呼應和融榮共生的具體表現(xiàn)。
“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德性的修養(yǎng),貫穿著習武之路的始終。習武之人堅信“德有多高,藝有多高”,武藝的提高必然伴隨著道德涵養(yǎng)的提高。以萇家拳為例,“凡傳道者,必須擇人,始免蓬蒙之患”,“學拳不可輕泄于人,更不可妄傳于人。蓋輕泄于人,則道聽途說,必然不肯用心;妄傳于人,則匪類生事,定是不得脫身”[8]。所以萇家拳創(chuàng)始人萇乃周定下了“三不傳”的原則,“非其人不傳,非其時不傳,非其地不傳”,并且進一步闡釋為《十誡》《三箴》《七試》。《十誡》中總結了不能授予技藝的十種人,經(jīng)過嚴格的篩選,最后能得到技藝傳承的,一定是人品端正之人。孫祿堂曾經(jīng)講過:“拳術中亦重中和,亦重仁義。若不明此理,即練至捷如飛鳥,力舉千鈞,不過匹夫之勇……言語要和平,動作要自然。吾人立身涉世,處處皆是誠中形外,拳術何獨不然。”[9]由此可見,德藝雙修貫穿著武藝進階的全過程。學成拳術之后,在與人切磋較藝時,也要堅持德性為先的原則。李存義言:“余練習拳學,一生不知用狡詐之心……與人相交總是光明正大,不能藏狡心,或是勝人或是敗人,心中自然明曉,皆能于道理有益也?!保?0]
武術受幾千年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和滋養(yǎng),武術“和”文化的精神實質是中國傳統(tǒng)的處世哲學和倫理規(guī)范。
“圣人深慮天下,莫貴于生”,武術中的貴生思想,具有兩層含義。首先是重視自己的性命,以武術作為修身心、養(yǎng)性命的實現(xiàn)方法,這與“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理念一脈相承。楊澄甫在《太極拳體用全書》中寫道:“太極拳,非專為與有力者斗狠而作。蓋三豐真人,創(chuàng)造柔拳,以資助道體之用。世之有愿衛(wèi)身養(yǎng)性,卻病延年者,無論騷人墨客,羸弱病夫,以至老幼閨人,皆可學習?!保?1]其次是珍視他人的性命,非到你死我活、性命攸關之時,不輕易奪取他人性命。“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萬籟聲在《武術匯宗》中講到:“對付手段,自有輕重……冤家宜解不宜結,小創(chuàng)懲戒之,勿速下毒手,是為最要?!币话闳苏J為,武術爭斗中多是“插眼踢襠”的歹毒手段,事實上習武之人卻盡力避免這樣做。《道德經(jīng)》中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己而用之,恬淡為上……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保?2]
在長久的演變過程中,武術圈子內部形成了以“德在藝先、尊師重道、和睦同門、善結同道”的秩序。這個秩序的建立,主要推動力就是“和”的精神。伴隨著習武之人對“德藝雙馨”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的精神不斷內化到武術生態(tài)的方方面面,在“和”的精神影響下形成的道德秩序,成為每一個習武之人必須認同和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武德)和行為準則。首先,“和”的精神決定了習武之人以武止爭而非挾武凌人的價值取向。能以武止爭者,受到武林同道的推崇、贊揚;挾武凌人或者挑起爭端者,則受到人們的譴責、聲討?!吧泻唾F和”的思想決定了習武之人的價值取向,進而賦予了江湖輿論的方向和力量。其次,“貴和”的理念深刻影響著習武之人的社交態(tài)度?!胺蚣液蛣t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無不從,弟有請,兄無不應,和氣蒸幫而家不興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敗者,亦未之有也?!保?3]
武術的形成離不開從自然之物中的學習,通過對自然之物的形態(tài)、動作的模仿,武術形成了象形拳法和象形技術動作。如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漢帛畫導引圖所描繪的“沐猴灌”,表現(xiàn)了猴子體態(tài)敏捷、活潑機靈、攻勢凌厲等多種情態(tài),是“猴拳”的初始形態(tài);華佗的五禽戲為后世的象形拳(猴拳、虎拳、螳螂拳等)、形意拳(龍形、馬形、雞形、熊形等)提供了借鑒。中國武術講究順應天道、自然有度的練功法則。效法自然、表現(xiàn)自然,實際上是崇尚自然、熱愛自然,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中國武術通過對自然之物的學習和對自然運行法則的把握,實現(xiàn)自身能力的提升,達成思維境界上的“天人合一”。中國武術已經(jīng)從對抗自然界的生存之道完全變成了宇宙、自然、人、物和諧統(tǒng)一的和諧之道。
中國武術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根據(jù)地域特色、種族特點和時間特征,產(chǎn)生了多種流派和拳種以及豐富多彩的器械類型和技術體系。門派、拳種在歷史的進程中有沖突有交流,總體是和諧共生、共同發(fā)展。這種狀態(tài)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講求“和合”的倫理追求。如用角力、以木代兵等間接比武的方法,都是為了限制武術的暴力和傷害程度,這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遵循“仁愛”的倫理追求。
在國家大力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不僅在國內的習練群體越來越大,也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與熱愛。武術中的“和”文化,在培育青少年“尚武崇和”精神、構建和諧社會和展現(xiàn)大國形象的歷史使命中,不斷實現(xiàn)其時代價值。
武術“和”的文化內涵體現(xiàn)在武術教育的各個層面,在武術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可以逐步規(guī)范言行、凈化心靈,使人內心平和、行為得當、心胸寬廣。推進武術教育,讓武術“和”文化傳遞正能量,發(fā)揮教化作用,消除陰暗面和暴力傾向,使下一代崇尚和平、反對暴力,追求正義、反對邪惡,注重團結、反對分裂,讓我們的下一代具有人文精神和博大胸懷。
“和”文化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術中的“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也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要求,充分體現(xiàn)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和諧社會倡導寬容、謙讓、奉獻的公共道德,需要和睦相處的人際關系和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社會氛圍。和睦的人際關系,是社會和諧的前提,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主要表現(xiàn)?!叭伺c人之間的和睦相處是培養(yǎng)出來的,需要有人教化,才能表現(xiàn)出來?!保?4]中國武術講究“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告訴人們要對自然存敬畏之心,對萬物有尊重之情,要愛惜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不能無止境的索取,更不能肆無忌憚地掠奪與破壞,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
中國武術“和”文化具有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文化歷史底蘊。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始終堅持共同發(fā)展、和諧發(fā)展之道。“和”文化展示了中國和平崛起、絕不稱霸的大國形象,體現(xiàn)了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大國擔當。隨著世界對武術文化的了解,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世界各國人民的和平理念必然提升。“和”的精神有助于使各國家各民族之間彼此尊重、互相了解;有利于推動建設國際政治經(jīng)濟新秩序;有利于推動國際社會多數(shù)成員一起走和平發(fā)展之路,共同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