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宏偉
(唐山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北 唐山 063299)
高校網絡輿情指高校學生以網絡為載體,對各種校園、社會事務持有的、具有個人傾向性的態(tài)度、情感、意愿等的綜合體。[1]它具有即時性、互動性、自由性、多元性、群體盲目性以及環(huán)境復雜性等特征,對高校思想教育影響深遠。[2]如何依托學生干部及學生黨員隊伍優(yōu)化網絡輿情管理制度已是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研究課題。
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網絡建設、網絡育人及網絡輿情管理非常重視,習總書記指出要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guī)律,提高社會工作用網、治網水平,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輿論氛圍,使互聯網成為事業(yè)發(fā)展的最大增量。[3]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2020年4月28日發(fā)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中的數據顯示,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9.04億,其中主流依然是學生,占比達到26.9%。[4]在疫情影響的大背景下高校學生對互聯網的應用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加強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為此筆者面向唐山3所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抽樣學生群體涉及到了大一至大三不同年級多個專業(yè)的學生。通過問卷星平臺共計發(fā)布了3 500份調查問卷,回收了3 370份問卷,回收率約為96.3%,其中3 248份為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2.8%。
伴隨著新時代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fā)展,移動終端社交媒體的多樣化,信息即時性傳播、高效快速、閱覽量大,對當下高職院校學生網絡輿情的發(fā)展賦予了一些新的時代特點。
移動互聯網自媒體平臺的快速發(fā)展,改變了廣大學生獲取輿情信息的傳統形式,微信朋友圈、公眾號、微博、QQ、直播平臺、移動新聞客戶端等成為了輿情的源頭和主渠道。調查顯示,高職院校學生獲取或發(fā)布輿情的主要渠道呈現多樣化趨勢。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微信,占75.85%;抖音及快手直播平臺占71.05%,QQ占69.51%,微博占59.43%;主流的新聞媒體平臺僅占31.68%。被高頻使用的軟件的共同特點是具有非官方性,同時具有強大的用戶自我信息發(fā)布功能;注冊門檻低,便于隱匿真實身份;信息量繁多且更新快,互動性強,傳播速度廣;符合當下人們碎片化閱讀的需求,能快速地吸引高職院校學生的關注。
通過受訪情況來看,學生對移動互聯網的依賴性很強,已經成為了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傮w來看,學生對輿情的關注點呈現出了多元化現象但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主要集中在“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社會熱點事件、國內外重大事件、與自己學業(yè)及興趣愛好相關的校園內的輿情信息、娛樂新聞輿情信息”等類型中。
調查顯示,關注“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社會熱點事件”的學生占76.21%,比如對本次疫情的廣泛關注排在了所有受訪者首位,以及從疫情初期到后續(xù)國內外應對疫情措施的鮮明對比,使學生們通過輿情共同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主題教育課。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的學生占69.11%,中美貿易戰(zhàn)、美國打壓華為事件、中印邊境摩擦均是學生關注的熱點內容,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們的愛國情懷。關注“與自己學業(yè)及興趣愛好相關的校園內輿情信息”的學生占62.17%,在疫情緩解后學校發(fā)布的相關返校措施、疫情期間考試形式、專接本考試事項安排、寢室管理、食堂飲食安全等都是學生關注的熱點且極易形成網絡輿情的爆發(fā)點。比如發(fā)生在2020年6月的西安中北大學學生考試作弊跳樓事件受到了學生和社會的廣泛關注。關注“娛樂新聞輿情信息”的學生占43.76%,對娛樂新聞的關注熱度依然持續(xù),對于00后的學生來說追求時尚、討論明星瑣事是尋找共同話題的一種方式,通過放松式的交流更容易使青年學生形成帶有自我屬性的網絡文化。
00后的學生群體具有個性強、自我意識濃、勇于嘗試、社會經驗少等特征,對事物的分析辨別能力較弱,容易受到事物表象誤導;在自己關注的事件上習慣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當網絡中的觀點與自己的意見不同時,容易在情緒沖動的情況下發(fā)表一些過激的觀點或是過激的言辭。據調查,當問到“網絡輿情對您產生的主要影響有哪些?”(多選題)時,76.58%的學生選擇了“對社會問題認知理解”、59.8%的學生選擇了“價值觀和人生觀”、57.3%的學生選擇了“原有的知識結構”。
00后的學生是善于表達且容易情緒化表達觀點的一個群體,如果這種情緒被有心人誤導和利用,就會引導學生做出不當的舉動。比如疫情期間的“方方日記”事件,在短時間里混淆了學生的認知,產生了較大的情緒波動,有些學生在初期發(fā)表了一些過激言論。在官方及時矯正后,學生對武漢抗擊疫情有了全面客觀的認識,也看清了此次網絡輿情事件的本質。
部分高職院校把網絡輿情工作當做應急事務,并沒有將其作為學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常規(guī)工作,對網絡輿情管理意識不清晰,缺乏足夠的重視。在管理機構設置方面也存在模糊處理的情況,在大多數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的管理工作由多部門共同承擔,通常是由校宣傳部、學生處、團委、大數據網絡中心、保衛(wèi)處等多個部門共同管理。這進而造成了主次不清、職責不明的工作狀態(tài),也容易導致在處理輿情事件過程中出現應對措施滯后現象,日常監(jiān)管缺乏力度。
總體來看,目前高職院校也在進一步的重視網絡輿情管理工作,但相關的工作機制、制度規(guī)范不夠健全;制定了一些應急處理預案,但相對比較固化,缺乏針對性,在技巧和方法上不夠靈活,可操作性明顯不足。
網絡輿情傳播載體呈現出了多樣化趨勢,更方便了網絡環(huán)境下大量轉發(fā),這同時也增加了網絡輿情管理難度,在面對形式多樣的網絡輿情時,學校應對措施往往是被動且生硬的封號、刪帖等冷處理方式,缺乏主動且合理的互動性、引導性化解輿情熱點的有效方式。
由于缺少明確的管理結構,網絡輿情管理隊伍存在著不夠穩(wěn)定的問題。網絡輿情管理隊伍往往是多部門的人員兼職,存在人員流動現象,尤其是參與一線關注學生輿情動態(tài)的輔導員流動頻繁、不夠穩(wěn)定。同時輿情管理又是一項專業(yè)性較強的管理工作,需要管理人員既具備管理能力又要具備信息分析能力,進而能做到提前預警,及早干預,合理引導。
學生干部及學生黨員不僅在學習上能起到引領作用,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也是表現突出的群體,在學生中更能起到榜樣引領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和輿情管理中是老師的有力臂膀,是學校和學生之間的橋梁與紐帶。
培養(yǎng)一支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政治上可靠且誠實守信的學生干部及學生黨員隊伍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輿情管理等工作具有重要意義。[5]調查顯示,網絡輿情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較大影響。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在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網絡觀的過程中主動地加以引導,依托學生干部及學生黨員廣泛開展專題講座、主題活動、影視展播、網上討論等多種形式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網絡觀。
在輿情管理隊伍的構建過程中,要重點以輔導員為核心,學生干部及學生黨員隊伍為主要力量,充分發(fā)揮朋輩的榜樣引領作用。同時,學生干部及學生黨員作為學生群體中的優(yōu)秀成員,能夠及時收集學生的輿情動向,在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管理流程中能第一時間反饋預警,便于輿情管理部門及時干預引導。
做好新時代新媒體背景下的網絡輿情工作,必須依據網絡輿情事件發(fā)展的特點完善網絡輿情管理機制。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應該包括:網絡輿情的收集與報送機制、輿情信息的分析預判機制、網絡輿情預警機制、網絡輿情的應急處理機制、網絡輿情的干預引導機制等5個方面。[6]
在網絡輿情管理機制設計過程中,將學生干部及學生黨員引入進一步優(yōu)化輿情管理機制。高職院??梢蕴暨x部分學生干部及學生黨員將其培養(yǎng)成學生群體中的輿論領袖。在輿情事件發(fā)生時輿論領袖既能第一時間向校方預警又能發(fā)揮較強的影響力,對輿論的引導和干預效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能在關鍵時刻降低輿情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是由大數據網絡管理中心和團委結合校園文化打造具有新時代特點和本校特色的學校網站,同時利用微信、QQ、微博、今日校園、易班、抖音等平臺打造新媒體渠道,使其能在校園管理的全過程里給全體師生帶來便捷,進而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
二是通過新媒體渠道營造師生交流的平臺。高職院校通過培訓的方式提高學生干部及學生黨員辨識網絡信息的能力,增強網絡安全意識、道德責任意識,提高網絡素質;使其在諸多的交流平臺中擔任管理的角色,引領學生合理利用交流平臺的利益訴求,也有助于校方根據不同學生的訴求對學校管理工作進行改進。暢通的訴求渠道,正確的表達訴求方式,既能發(fā)揮學生干部的榜樣引領作用,提高全體學生的網絡素質,還有助于學校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又能有效地將不穩(wěn)定輿情現象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極大地降低了網絡輿情事件的發(fā)生。
三是高職院校以培訓合格的學生干部及學生黨員為種子,開展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建設,發(fā)揮好學生社團的作用,以學生干部及學生黨員隊伍為引領廣泛開展清朗網絡主題活動,為提升學生網絡素質和道德素養(yǎng),增強網絡安全意識營造優(yōu)良的校園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