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nser
畢業(yè)后的一生,我們都在為自己的簡歷打工。工作的意義是什么:不要抱著為老板打工的想法,而是要為了自己去工作。
《奇葩說》第六季關于職場的辯論非常精彩,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兩句話——“每一個人,每一個時候,都是在為自己的簡歷打工?!薄安还芄灸軌蚓S持多久,陪著我們的這份簡歷會一直陪著我們?!?/p>
畢業(yè)后的一生,我們都在為自己的簡歷打工。簡單而直接的兩句話,就告訴了我們工作的意義是什么:不要抱著為老板打工的想法,而是要為自己去工作。
想和老板議價,你得先帶著成長思維打工。老板們在看簡歷時,看的不是經歷有多少,而是看簡歷的含金量有多少;有意義的打工過程,是讓自己的簡歷逐漸豐富且含金量越來越高的過程。典型的打工思維是老板給多少錢,就出多少力;老板不多給錢,就不多出力。
這看起來很公平很合理,但是如果只帶著這種思維去工作的話,大部分人會陷入日復一日、得過且過的死循環(huán)。死循環(huán)會面臨的結局,不是遇到職業(yè)瓶頸那么簡單,最可怕的是,那些打工的時間已經失去了、再也回不來了,卻發(fā)現自己仍一無所獲、一事無成。
我當然不是站在老板的角度來為員工洗腦,而是我覺得,這么些年過去了,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打工者:那些能夠在完成自己工作職責的基礎上,還能自己想辦法去突破、再鉆研的人,從來都是帶著成長的思維在打工的。而這些人的結果往往是,要么升職加薪;要么帶著光輝的履歷,去更好的公司單位;更優(yōu)秀者,自己創(chuàng)業(yè),獨當一面。
學習型思維要有,但不要說你是來學習的。我在面試新人時,包括我認識一些高管朋友,最反感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我是來學習的?!比魏我患覇挝?、任何一位老板都知道自己需要在新人身上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當然新人也必然要在新崗位上去學習新的東西。但是,我相信每位老板或者主管都想新人上手的速度越快越好:一來可以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用在更能創(chuàng)造價值的事情上面,而不是花在新人的栽培上;二來企業(yè)本來就是營利單位,不是福利機構,沒有義務只幫助新人成長,而是想讓新人快速成長為公司創(chuàng)造價值。
所以,打工者當然必須帶著學習的心態(tài)和思維把工作做好,但只有學習而沒有把所學用在干活上,當老板的估計都有些心塞;畢竟招來的人,花的可是自己的資金成本啊,資金又沒有變現,心口這不是堵得慌么?任何打工者,都要有學習思維,但也別忘記了你是在打工、在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而不是消耗成本的人。
不要介意拼死拼活,因為最終資源未必都給了老板。我們最經常聽到打工者的牢騷是:“拼死拼活累成狗,但最終積累的資源不都給老板了嗎?何必呢?”這種拼死拼活最終給老板的情況當然存在,而且還會在你的職業(yè)生涯中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但有些地方也許我們忽略了,在我們能力尚未到位之時,我們能做的只有拼死拼活。畢竟,很多時候資源和機會是老板給的、公司給的、平臺給的,而不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但當你能力達到駕馭公司資源而不是只會依賴之時,處境才會完全改變:你仍然可以繼續(xù)拼死拼活,也可以跟老板談條件換一種拼法;甚至談不攏了,你也可以硬氣地離開,客戶對你的信任依然半分不減。你靠自己本事積累來的資源、人脈,老板想要拿回來,也不一定能做到了。
為自己的簡歷打工這場持久戰(zhàn),需要堅持,需要體力,也需要有健康的心智。有些工作確實是非完成不可,但在安排上不必過于鉆牛角尖。這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是完美的,只要你覺得,自己已經在一段時間里做到極致了,便可以了。我們每個人在為自己人生的簡歷打工,只有思路先清晰了,身體也維持好了,我們的“工”才會打得越來越漂亮,才能寫出一份老板都看得起、拿不走的簡歷。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