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南
摘? 要:小學是學生進入系統(tǒng)教育的初級階段,這個時期的學生基礎比較薄弱。在學習語文的時候,學習方式比較簡單,而閱讀和寫作是小學語文重要的構成部分,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內容,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需要重視學生這兩者方面的培養(yǎng),在教學的過程中,既要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也要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探析
小學是培養(yǎng)學生基礎能力的重要階段,對教師來說,教會學生課本知識的難度不大,但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教師需要重點關注。閱讀與寫作是語文學習的兩個重要能力,對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有意想不到的作用。這兩個能力之間有很大關聯(lián),閱讀總體來說是對語文知識的吸收和積累的過程,而寫作則是對所學習知識的表達與展現(xiàn),這兩者之間是可以相互依存的。因而,教師需要認真理解兩者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并在課堂上,將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進行學習。結合同學學習的詳細情況,逐漸優(yōu)化改進教學課堂,把讀寫教學方式變得更加的靈活多變,更加適應學生的學習情況。
一、將語文閱讀教材與作文選材有機結合起來
課本是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基礎,是學生整節(jié)語文課程學習的核心內容,是學生能夠依賴的最重要的工具,因此,語文課本的編寫是很多專家深思熟慮之后的結果。小學語文教材中會涉及到大量與閱讀寫作相關的內容,教師在閱讀教學課堂上,不僅需要靈活多變的講解教材內容,還要結合學生課堂的學習狀況,及時調整教學方式,使教材可以更好地發(fā)揮作用。此外,學生在練習寫作的時候,也可以將語文教材作為寫作基礎,不斷閱讀教材內容,體會句子的魅力。例如,在語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桂林山水》,在整篇文章的首段,作者并沒有直接就開始寫桂林優(yōu)美的山水景觀,而是另辟蹊徑,將西湖與大海的不同景觀進行對比,進而引出了桂林的景象。這樣鮮明的對比,更加可以展現(xiàn)桂林獨特的魅力。在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挑選優(yōu)美的語句讓學生反復閱讀,并把這些句子進行積累,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同時,可以在這節(jié)課上讓學生練習對風景的描寫,在學習了《桂林山水》之后,可以根據(jù)積累的優(yōu)美語句與學習的寫作手法,來練習寫作,這樣學生在寫作的時候,會比較容易就完成任務。
二、將語文閱讀材料與作文結構緊密依托起來
對于小學生來說,作文教學目標是比較簡單的,對于作文的結構來說,就更加簡單,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大的方面,大方面又分為很多小方面。老師在課堂上需要選擇合適的閱讀教材,挑選比較具有代表性結構的文章來進行講解,讓學生對多種作文的結構有具體的認識,使學生能夠在閱讀課堂上充分地理解這幾種作文結構,這樣在學習作文的時候,就會比較簡單,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效率也會比較高,能夠快速地達到學習目標。例如,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觀潮》這一篇文章的結構是比較明顯的,第一段整體介紹了錢塘江大潮的自古稱呼,第二段到第五段分別描寫了潮水來臨前、中、后的景象,最后一段描寫了潮水過后的景象。教師在講解這一篇文章的時候,可以著重講解其結構,讓不同的學生閱讀不同的段落,并讓學生也依照此結構寫一篇旅游過程中的所觀所感,將整個過程按照總分總的格式寫下來,這樣學生寫的敘事作文條理會很清晰,這對學生的寫作來說是很大的提升。
三、將語文閱讀材料與作文仿寫充分關聯(lián)起來
小學語文教材中,文章的類型是不一樣的,不僅有寓言故事、名著,也有散文等,這些不同類型的文章在學生經(jīng)過認真分析,理解之后,會使寫作水平產(chǎn)生明顯的提升。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有嚴格的要求,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課本內容。同時,也可以挑選合適的文章,使學生來進行模仿,進而使學生掌握一種快速寫作的方式。在學習文章的時候,教師需要讓學生理解整篇文章所涉及到的寫作手法,然后重點講解一些比較優(yōu)美的句子,引導學生對這些句子進行模仿。例如,在學習《觸摸春天》這一篇文章的時候,老師可以想將此文章結合圖片在多媒體上進行展示,來加深學生的認識,并播放在網(wǎng)絡上選擇的專業(yè)朗讀視頻,通過視聽結合的模式,使學生深入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內容。然后關閉多媒體設備,讓同學對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展開仿寫。
四、將語文閱讀材料與作文擴寫有效連接起來
對于小學生來說,想象力是很豐富的,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使學生能夠將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運用到讀寫課堂中來,在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之后,對文章進行擴寫,這是一個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水平的好方式,同時,也可以在加入學生理解的前提下豐富文章。例如,在教材中有一篇寓言故事是《小猴子下山》,在這一篇文章中,主要講了小猴子下山之后先后經(jīng)過了玉米地,摘了一個玉米,轉身就看到了桃樹,接著就丟掉了玉米,摘了一顆桃子,看到了西瓜地,就丟了桃子摘了西瓜,最后遇到一只兔子,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結果回到家中之后一無所獲。在這一篇文章中,作者著重描寫了小猴子的動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擴展一下學生的心理,在見到兔子的時候,是什么樣的心理讓猴子義無反顧的扔了手里的西瓜,最后還可以對小猴子在仍西瓜時候的毫不猶豫進行描寫。除此以外,在文章的開頭,學生也可以結合在動物園或者是電視上看到的猴子形象,對猴子的外貌介紹一下,同時也可以將猴子剛下山時候的神態(tài)與最后回到家中的神態(tài)進行對比,為讀者展現(xiàn)這兩者之間的不同。這對學生來說不僅是一個挑戰(zhàn),同時也是能夠進步的機會,學生在擴寫的時候,會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同時也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將自己的所思所想用語言的形式寫出來。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對小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大量調查研究之后發(fā)現(xiàn),使用讀寫結合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的水平,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高效的方式。閱讀與寫作原本就具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教學時,教師需要重視到這一點,并研究二者的關系,將其巧妙地進行結合,不斷改進教學模式,發(fā)現(xiàn)更加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鄧冬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探析[J].快樂閱讀,2016,14:59.
[2]陳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探析[J].課外語文,2016,21:101.
[3]呂玉忠.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應用探析[J].中華少年,2017(09):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