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烽 韓 濤 鄭才斌
1 福建省立醫(yī)院心臟血管外科,福建醫(yī)科大學省立臨床醫(yī)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2 南平市第一醫(yī)院胸心外科,福建 南平 353001
隨著時間推移,既往因各類心臟疾病而進行心臟外科 手術的患者或因各種原因包括初發(fā)疾病手術未涉及瓣膜出現(xiàn)新發(fā)瓣膜的病變,或原有瓣膜術后出現(xiàn)瓣膜相關并發(fā)癥,以及感染性心內膜炎等原因導致需要再次處理原手術瓣膜,或者其余未手術瓣膜進行性改變,如風濕性病變,瓣膜退行性改變等需再次心臟手術治療。這些患者由于年齡增長,病程時間較長,二次或者多次手術,不可避免的增加了手術難度和手術風險,本文探討再次心臟瓣膜置換術早期療效觀察,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00 年1 月至2015 年12 月在福建省立醫(yī)院共收納128 例接受心臟瓣膜再次置換的患者。男性50 例,女性78 例。年齡21~70 歲,平均(45.6±11.4)歲,距前次換瓣時間間隔0.75~29 年,平均(10.99±5.56)年;術前心功能分級(NYHA):Ⅱ級6 例,Ⅲ級100 例,Ⅳ級22例;術前心臟二維超聲:左房內徑(LAD)2.25~10.40cm,平均(4.93±1.27)cm,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2.96~9.15cm, 平 均(5.19±1.15)cm, 左 室 射 血 分 數(shù)(LVEF)30.1%~70.0%,平均(54.03±9.51)%;術前心胸比0.48~0.85,平均(0.65±0.09)。術前合并房顫者72 例,合并糖尿病者11 例,合并高血壓者20 例,合并肺動脈高壓者32 例,合并冠心病者6 例,肺部感染者14 例;再次換瓣主要原因為風濕性心臟病變由二尖瓣病變發(fā)展至主動脈瓣、三尖瓣繼發(fā)病變、生物瓣衰敗和機械瓣相關并發(fā)癥等。原術式為二尖瓣置換術(MVR)者86 例,其中生物瓣20 例,機械瓣66 例;主動脈瓣置換術(AVR)者12例,其中生物瓣6 例,機械瓣6 例;二尖瓣聯(lián)合主動脈瓣置換術(DVR)者30 例,其中生物瓣2 例,機械瓣28 例;其中此次再次手術中,126 例為第二次換瓣手術,2 例為第三次換瓣手術。
1.2.1 術前準備
入院后根據(jù)其心臟功能,年齡及并發(fā)癥等術前檢查結果,有針對性的使用改善心功能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心肌營養(yǎng)藥物等藥物應用,加強利尿并糾正電解質紊亂:加強全身營養(yǎng)營養(yǎng);呼吸功能鍛煉;監(jiān)測并控制血糖水平;攝胸部正側位片或者胸部計算機斷層掃描(CT),胸骨后心包黏連情況及主動脈情況,避免開胸時大出血,并確定術中主動脈插管部位[1]。
1.2.2 手術方法
患者均采用常規(guī)氣靜復合全麻、中低溫或者淺低溫下進行,均采用胸部正中原切口入路,消毒范圍可以略微擴大,雙側腹股溝區(qū)同樣消毒備股動靜脈插管。術中開胸時需根據(jù)術前影像資料,確認是否先行股動靜脈插管轉流后開胸。在充分暴露心臟及主動脈并充分止血后再行全身肝素化。心尖部位的游離,根據(jù)粘連情況在轉流前或者轉流后進行松解。128 例患者,114 例患者常規(guī)經由升主動脈及上下腔靜脈插管建立體外循環(huán),14 例采用了經股、動靜脈插管或聯(lián)合上下腔靜脈插管建立體外循環(huán)。除部分單純三尖瓣置換術,使用不停跳下完成,其余心肌保護液使用常規(guī)含鉀晶體停跳液或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鹽液(HTK 液),根據(jù)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及冠脈開口情況分別采用經升主動脈根部灌注、切開后冠狀動脈開口直接灌注,或采取結合冠狀靜脈竇逆灌的灌注方法,停跳后心肌表面撒冰屑降溫。完整切除或保留部分原瓣膜,雙頭針帶墊片間斷縫合法行再次瓣膜置換術。三尖瓣成形術為DeVega 或者三尖瓣環(huán)成形,再次換瓣手術方式見表1。
1.2.3 術后處理
常規(guī)送監(jiān)護室監(jiān)護,關注縱膈及胸腔引流量,根據(jù)激活全血凝固時間(ACT)值應用魚精蛋白中和肝素,維持負壓吸引,防止發(fā)生心臟填塞。嚴密觀察血壓、心率等指標變化。定時查動脈血氣分析,糾正內環(huán)境,調整酸堿平衡,保持電解質穩(wěn)定,尿量正常。術后通常根據(jù)循環(huán)情況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腎上腺素、硝酸甘油等血管活性藥物應用。密切監(jiān)視尿量,監(jiān)測血液肌酐變化,必要時早期干預,使用床旁血液濾過。
采用SPSS 23.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P<0.05 時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28 例患者,手術總時長146~1100 min,平均(338.60± 154.92) min;出血量50~6000 ml,平均(940.56±656.55)ml;輸血量0~3000 ml,平均(523.9±461.35)ml;主動脈阻斷時間0~233 min,平均(74.52±47.92)min;體外循環(huán)時間55~419 min,平均(157.88±69.82)min;縱膈胸管留置時間3~8 d,平均(4.26±2.76)d;在監(jiān)護室時間1~17 d,平均(4.52±2.57)d;呼吸機使用時間8~ 311 h,平均(42.53±31.21)h,術后住院時間9~37d,平均(15.5±8.56)d。
128 例患者中術后死亡18 例,病死率為14.1%。術后并發(fā)癥包括:肺部感染;低心排綜合征(LCOS),其中8 例死亡;大量出血,其中2 例死亡;大量胸腔積液;多臟器功能衰竭(MODS)其中4 例死亡;室顫,其中1例死亡;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其中3 例死亡。在院死亡18 例,病死率為14.1%,見表2。128 例患者,術后1 周LAD、LVEDD 和LVEF 較術前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1 128 例患者再次換瓣采用的手術方式
表2 128 例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及死亡統(tǒng)計[n(%)]
中國作為發(fā)展中的國家,人口眾多,醫(yī)療發(fā)展不均衡,心臟瓣膜病發(fā)病率高,而且由于第一次手術后通常未規(guī)律、系統(tǒng)的隨訪和治療,所以出現(xiàn)各種原因導致的瓣膜病變,進而再次手術。通過本研究對128 例再次手術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手術的早期治療過程做一個初步總結。
導致心臟再次換瓣的病變原因很多,常見的原因有風濕性心臟病變進展、生物瓣衰敗、三尖瓣繼發(fā)病變、機械瓣相關并發(fā)癥。其中風濕病后主動脈瓣繼發(fā)病變和生物瓣衰敗占多數(shù)[2-3]。不同病因對于術前準備有重要意義,如病程長短,術前心功能變化的程度,全身情況,基礎疾病等[4-5]。
心臟瓣膜病再次置換患者通常病程較長,術后沒有堅持長期隨訪復查,而且除心臟瓣膜本身疾病外,常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肺部感染、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電解質紊亂等并發(fā)癥。本組患者中,心功能Ⅲ~Ⅳ級者共122 例占比95.3%,射血分數(shù)<50%者共有44 例占比34.4%,術前心功能差及射血分數(shù)低是術后遠期病死率相關的危險因素。因此,術前予以足量足程的強心、利尿、心肌營養(yǎng)等治療,通過改善心臟前后負荷,減輕肺淤血及肝腎等淤血情況,增強各臟器功能。同時術前必須積極呼吸功能鍛煉,加強霧化、協(xié)助排痰。對于術前全身營養(yǎng)狀況不佳者,需予以加強營養(yǎng)支持,糾正負氮平衡,監(jiān)測肌酐、尿素氮的變化。因為二次手術患者,手術時間長、出血多、對于術后出血,呼吸及腎功能的打擊需要充分考慮到,如果出現(xiàn)術后腎功能不全應盡早使用床旁血液透析。在肝素化前應用自體血液回收裝置,可以極大的減少用血量,當然術前也必須備足量的濾白紅細胞懸液、新鮮冰凍血漿、單采血小板,用于術中及術后失血的糾正[6-8]。
表3 128 例患者術前與術后1 周心臟彩超 比較(±s))
表3 128 例患者術前與術后1 周心臟彩超 比較(±s))
指標 術前 術后1 周 t 值 P 值LVEF(%) 54.03±9.51 57.43±8.12 3.076 0.001 LAD(cm) 4.93±1.27 4.66±1.23 2.879 0.002 LVEDD(cm) 5.19±1.15 5.04±0.99 1.916 0.028
再次換瓣手術的術中技術難點在于胸骨后黏連組織的分離、瓣膜手術視野的顯露、體外循環(huán)的安全建立。 (1)采用胸部正中切口入路時,在鋸開胸骨前不要過早抽出原固定胸骨的鋼絲,在鋸胸骨時將左右鋼絲提拉牽引,并作為鋸開胸骨的警示點,可感覺到搖擺鋸和鋼絲的摩擦;在劍突下、膈面及胸骨后黏連組織尚未松解游離前,應盡量避免使用大的胸骨撐開器,以免造成心肌撕裂導致大出血,故術前閱讀胸部側位片了解胸骨后黏連程度尤為重要。(2)心包內游離主動脈,心房面以鈍性分離為主,心室面以銳性分離為主,如果黏連比較緊密,可將右側或雙側縱膈胸膜打開,經心包外游離上下腔靜脈;高?;颊呖梢泽w外循環(huán)下轉流后,心臟放空后再充分游離。(3)術前常規(guī)消毒腹股溝區(qū),必要時使用股動靜脈插管轉流,可以應用體外除顫電極,這樣既可以于開胸、心臟游離、體外循環(huán)建立之前,發(fā)生大出血、室顫、心跳驟停時搶救應用,也可用于手術完成后心臟復蘇和除顫[9-11]。
本組術后早期并發(fā)癥主要包括肺部感染28 例、LCOS 10 例、大量出血10 例、大量胸腔積液10 例、室顫8 例、MODS 8 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6 例。肺部并發(fā)癥的原因多緣于氣管插管和體外循環(huán)過程中肺部組織炎癥反應引起的肺部損傷。尤其二次手術,手術困難,體外循環(huán)時間長。此外,術中操作、術后的氣道管理等對肺部的感染都有比較重要的影響。128 例患者術后出現(xiàn)大量出血及胸腔積液的并發(fā)癥較多,面對此類患者,除了止血、通暢引流處理外,若患者生命征轉向不穩(wěn)時,需果斷再次行開胸探查止血術,以免錯失最佳搶救時機[12]。共有8 例出現(xiàn)室顫,經電除顫后7 例轉復,1 例死亡,對于長期強心利尿的患者,更需要注意電解質的變化,尤其是鉀的變化,可維持于4.5 mmol/L 以上。本組術后在院死亡18例,總病死率為14.1%,明顯高于初次換瓣手術1-3%的死亡率。死亡原因主要為LCOS、MODS、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等,這與術前心功能不佳,手術時間長,體外循環(huán)時間過長都有密切關系。若出現(xiàn)低心排綜合征等患者經上述處理無好轉,可予應用體外膜肺氧合(ECMO)。術后1 周心功能、LVEF、LAD、LVEDD 等指標較術前明顯改善,對于此類患者,再次手術是有效的治療手段[13]。
綜上所述,再次換瓣手術患者,雖然手術困難、風險大、并發(fā)癥多,但經過完善的術前準備,術中操作精細,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