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瑞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南陽473000)
失眠又稱入睡和維持睡眠障礙,多指入睡和(或)睡眠障礙導致睡眠質(zhì)量達不到正常生理需求的一種病癥[1]。隨著社會發(fā)展的加快,人們精神壓力不斷增大,失眠發(fā)生率也隨之升高,致使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遭到嚴重影響[2]。目前,臨床西醫(yī)治療失眠癥多采用安眠藥物,但長期使用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殘留效應、遺忘效應、戒斷綜合征等,實際療效不如人意。失眠癥屬中醫(yī)學“不寐”范疇,主要表現(xiàn)為時寐時醒、寐而不酣,重者通宵難眠?!秲?nèi)經(jīng)》云:“胃不和則臥不安”,中醫(yī)藥治療不寐效果顯著。我院采用芪棗安神湯聯(lián)合耳穴貼壓治療失眠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2019 年1月收治的失眠癥患者90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失眠癥診斷標準[3];學習、工作或社交能力下降;具有典型失眠癥狀,并且持續(xù)1 個月以上;知曉研究內(nèi)容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哺乳期婦女,妊娠或可能妊娠者;合并嚴重的心、腦、肺、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口服可能影響本研究結(jié)果的激素類藥物者;拒絕中醫(yī)療法或不配合治療者。將90 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5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19 例;年齡20~58 歲,平均41.36 歲;病程5 個月~7 年,平均2.98 年。研究組男27 例,女18 例;年齡21~61 歲,平均42.03歲;病程4 個月~8 年,平均3.13 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芪棗安神湯治療,藥方為:黃芪30 g,酸棗仁30 g,夜交藤30 g,生白術(shù)15 g,當歸15 g,茯神15 g,遠志15 g,黨參15 g,柏子仁15 g,合歡皮15 g,陳皮12 g,半夏12 g,川芎12 g,天麻12 g,五味子10 g,知母8 g,生牡蠣30 g,生龍骨30 g,甘草3 g。先將藥材置于清水中浸泡1 h,先以武火煮至沸騰,而后改用文火煎煮30 min,每日1劑分別于早晚2 次溫服。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耳穴貼壓治療。取耳穴胃、脾、皮質(zhì)下、心和神門,用醫(yī)用酒精消毒后,在穴位處貼壓粘有王不留行籽的醫(yī)用膠布,并告知患者每日至少需對貼壓處按摩3 次以上,于睡前多按壓,直至有酸脹感為宜,2 d/次。15 d 為1 個療程,兩組均連續(xù)治療2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治愈:患者白天無疲乏,睡眠時間恢復正?;蛞归g睡眠時間在6 h 以上;好轉(zhuǎn):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量表(PSQI)總分減少≥50%,睡眠總時數(shù)較前增加3 h 以上;無效:失眠癥狀如前,睡眠時間及深度無改善。總有效=治愈+好轉(zhuǎn)。(2)于治療前后采用PSQI 對兩組睡眠質(zhì)量分別從7 個維度(睡眠質(zhì)量、睡眠時間、入睡時間、睡眠障礙、睡眠效率、日間功能障礙和催眠藥物)進行評分,分數(shù)越低代表睡眠質(zhì)量越好。(3)記錄兩組治療期間心悸健忘、肢體倦怠、頭暈目眩、多夢易醒中醫(yī)癥候積分,滿分5 分,得分越低代表癥狀越輕。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7.7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78%(χ2=8.39,P=0.00)。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PSQI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PSQI 各維度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PSQI 各維度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PSQI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PSQI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維度 對照組(n=45)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45)治療前 治療后睡眠質(zhì)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2.61±0.31 1.97±0.58 1.73±0.65 2.11±0.69 1.51±0.78 1.12±0.35 2.63±0.49 1.11±0.28*1.36±0.61*1.29±0.38*1.51±0.59*1.23±0.43*0.58±0.32*1.37±0.31*2.49±0.39 1.78±0.59 1.86±0.61 2.03±0.80 1.59±0.68 1.18±0.38 2.59±0.47 0.59±0.19*#1.09±0.50*#0.81±0.32*#1.09±0.37*#1.01±0.41*#0.33±0.20*#0.86±0.40*#
2.3 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心悸健忘、肢體倦怠、頭暈目眩和多夢易醒積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心悸健忘、肢體倦怠、頭暈目眩、多夢易醒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分
表3 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維度 對照組(n=45)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45)治療前 治療后多夢易醒頭暈目眩心悸健忘肢體倦怠3.29±1.03 4.18±0.13 3.31±0.17 3.19±0.13 2.09±0.08*2.29±0.21*2.18±0.21*2.30±0.15*3.31±1.06 4.21±0.6 3.29±0.16 3.18±0.15 1.29±0.15*#1.31±0.31*#1.38±0.09*#1.19±0.16*#
嚴重睡眠困難,或常半夜醒后難以再次入睡,即為失眠[4~5]。失眠屬中醫(yī)學“不寐”范疇,主要病機為內(nèi)傷心脾、心腎不交、情志抑郁、心膽虛怯、心神不寧而致心肝脾腎氣血失和[6]。氣虛則運血無力,營血暗耗則血不充絡,必然導致絡脈氣血運化、營養(yǎng)、濡潤不足,且常夾痰瘀阻滯,亦每因情志過極誘發(fā)或加重,形成“久病入絡”之虛、滯、瘀的特點。傳統(tǒng)治療失眠癥以長期服用安眠藥物為主要手段,但長期的藥物毒副作用會進一步加劇脾胃功能失調(diào),致使患者病情越發(fā)嚴重,只得加大服藥劑量才可保證療效。芪棗安神湯具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益氣健脾之功效,本研究出于為患者提供最好治療體驗,在中醫(yī)內(nèi)外兼顧的思想指導下,將耳穴貼壓引入失眠癥的治療中,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在口服芪棗安神湯的基礎上,加用耳穴貼壓治療失眠癥療效顯著。
芪棗安神湯中,半夏具消痞散結(jié)、和胃止嘔、燥濕健脾之功效;合歡皮、遠志可解郁、寧心安神;酸棗仁夜交藤、茯神、柏子仁和天麻均具安神養(yǎng)心之功效;生牡蠣和生龍骨具寧心定驚、重鎮(zhèn)安神之效;生白術(shù)可與黃芪共奏補脾益氣之功效;黨參、當歸和黃芪具益氣養(yǎng)血補脾之功效,可促失眠癥患者脾胃功能恢復;川芎可行氣活血??v觀全方,諸藥共奏健脾胃、益氣血和寧心安神之效?,F(xiàn)代藥理學表明,酸棗仁含白樺脂醇、脂肪酸、白樺脂酸和皂苷等,可通過抑制中樞神經(jīng)興奮傳遞,達到催眠、鎮(zhèn)靜之目的。中醫(yī)視耳為宗脈之所聚之地,可在臟腑治療中發(fā)揮巨大作用,故選取患者胃、脾、皮質(zhì)下、心和神門等耳穴位為貼壓處,可起到扶正祛邪、調(diào)理臟腑、協(xié)調(diào)陰陽和疏通經(jīng)絡之功效。此外,耳穴貼壓具有可留置的優(yōu)點,可貼于耳穴位置對機體形成持續(xù)性刺激,使抑制信號持續(xù)地傳遞至病變區(qū)域,對原興奮病癥起持續(xù)抑制作用。研究組中醫(yī)癥候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口服芪棗安神湯可改善失眠患者心悸健忘、肢體倦怠、頭暈目眩、多夢易醒等癥狀,且配以耳穴貼壓改善效果更為顯著。研究組PSQI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內(nèi)外兼顧聯(lián)合治療對失眠癥患者治療效果更為顯著,可明顯提升患者睡眠質(zhì)量。綜上所述,采用芪棗安神湯聯(lián)合耳穴貼壓治療失眠癥可改善患者心悸健忘、肢體倦怠、頭暈目眩、多夢易醒等癥狀及睡眠質(zhì)量,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