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莉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老年醫(yī)學科 河南鄭州450052)
腦梗死為中老年人群常見腦血管疾病,多因腦血管閉塞引起,包括血栓性腦梗死、栓塞性腦梗死等類型[1]。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重點是挽救生命,護理工作也是以提高治療效果為目標[2]。多數(shù)腦梗死患者會留下語言功能障礙、肢體功能障礙等后遺癥,而常規(guī)護理中康復護理的開展時間較晚,有時難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與語言功能[3~4]。我科近年來嘗試將康復護理時間提前,為老年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運動功能,減輕了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5 年3 月~2017 年6月收治的老年腦梗死患者86 例為研究對象?;颊呔\斷明確,伴有大小便失禁、失語癥狀,排除合并肝腎功能嚴重障礙、心臟疾病患者?;颊呋蚣覍賹Ρ狙芯恐榍液炇鹬橥鈺?6 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18 例;年齡60~78 歲,平均(67.95±2.30)歲。觀察組男26 例,女17 例;年齡60~77 歲,平均(67.89±2.25)歲。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監(jiān)測生命體征、積極展開健康教育、加強病房巡視,待病情穩(wěn)定之后,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被動關節(jié)活動。觀察組行早期康復護理。(1)早期體位護理:每2~3 小時協(xié)助患者翻身1 次。采取仰臥位時,囑患者上抬前挺肩部,將上肢自然伸展,手為空心握拳狀,將高度適宜的軟枕放在患肢下方;采取側臥位時,將患肢緩慢拉出,協(xié)助其采取前伸位,避免受壓,將前臂外旋,掌心朝上,牽拉患側肢體。(2)康復知識宣教: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為患者講解早期康復護理的重要意義、對疾病康復的影響、訓練期間注意事項、遵醫(yī)囑運動的必要性等;通過幻燈片演示、圖文展示等方式,向患者說明不同階段采取的肢體康復鍛煉方法。(3)肢體康復訓練:在患者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未見進展的48 h 后,指導患者展開肢體功能康復訓練。為患者進行患肢軟組織按摩,每日2 次,每次按摩10~15 min。若患者難以下床活動,指導其進行肢體被動活動,如起坐練習,待肌力逐漸恢復后,指導患者進行站立練習、梳洗練習、更衣練習等,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當肢體肌力達到相應標準后,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地展開步行練習。(4)語言功能康復訓練:對于失語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2 d 后,指導其進行早期語言表達練習。指導患者行噘嘴、鼓腮和彈舌等口腔練習,鼓勵患者嘗試單音節(jié)發(fā)音練習,當患者發(fā)音正常后,指導其增加吐字量,展開連音練習,之后循序漸進展開詞語、句子表達練習,并鼓勵患者與家屬、病友適當交流。(5)吞咽功能康復訓練:神經(jīng)功能未恢復時,易出現(xiàn)吞咽障礙,護士應指導患者進行吞咽功能訓練。首先展開基礎的舌、唇、頰部肌肉訓練,以中指、食指和大拇指配合,對雙側咬肌按摩,指導患者進行伸舌運動;之后嘗試空咀嚼訓練、深呼吸訓練,進行咽部冷刺激。(6)康復心理護理:在常規(guī)心理護理基礎上,多給予患者康復知識的講解,鼓勵患者克服身心不適參加康復鍛煉。經(jīng)常引導患者暢想康復鍛煉的效果、康復后的生活,囑咐家屬給予支持和鼓勵。邀請治療情況理想的病友到病房給予患者鼓勵,播放其他人通過康復訓練后恢復良好的視頻,增強患者的康復信心。兩組持續(xù)干預1 個月。
1.3 觀察指標 (1)在干預前后,以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分值越高說明神經(jīng)功能受損越嚴重。(2)干預前后,以Fugl-Meyer 評定量表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估,分數(shù)越高說明肢體運動功能越理想。(3)在干預前后,以Zung 氏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5]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SAS 分界值為50分,SDS 分界值為53 分,分值越高,患者焦慮或抑郁情緒越嚴重。(4)評估兩組康復效果。基本康復:治療后NIHSS 評分降低90%及以上,病殘程度0 級;顯效:NIHSS 評分降低46%~89%,病殘程度1~3級;有效:NIHSS 評分降低18%~45%;無效:NIHSS降低不足18%,或有所增加。以基本康復、顯效與有效之和為總有效。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康復效果比較 觀察組康復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效果比較
2.2 兩組干預前后NIHSS 評分、Fugl-Meyer 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NIHSS 評分、Fugl-Meyer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NIHS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F(xiàn)ugl-Meyer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NIHSS 評分、Fugl-Meyer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NIHSS 評分、Fugl-Meyer 評分比較(分
Fugl-Meyer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NIHS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43 43 t P 6.58±1.34 6.62±1.29 0.141 0.444 4.59±1.08 3.14±1.02 6.401 0.000 71.63±3.57 71.74±3.66 0.240 0.444 78.58±4.69 82.60±4.77 6.581 0.000
2.3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SAS 評分、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SAS 評分、SD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分
SD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SA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43 43 t P 52.36±4.89 52.41±4.76 0.048 0.481 49.65±3.18 46.33±3.27 4.773 0.000 50.74±5.06 50.81±5.13 0.064 0.475 49.51±3.07 45.22±3.78 5.777 0.000
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效果并不僅僅由治療方案決定,康復治療及護理工作對患者康復也有重要影響[5]。有研究顯示,腦梗死患者康復的效果和其開始康復治療的時間有一定關聯(lián),康復治療開始的越早,患者預后也就越理想[6]。
常規(guī)護理首先是為腦梗死患者疾病治療提供各項干預服務,康復治療開始的時間較晚,部分患者的康復效果并不十分理想[7]。近年來,我科嘗試為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在急性腦梗死患者就診后神經(jīng)癥狀穩(wěn)定之后觀察48 h,即嘗試開展早期康復護理。根據(jù)腦梗死患者疾病特點與常見后遺癥情況,我科嘗試的早期康復護理方案中,主要措施包括體位干預、肢體康復訓練、語言功能康復訓練及吞咽功能康復訓練。腦梗死患者需長時間臥床,體位護理的實施可預防壓瘡等并發(fā)癥發(fā)生,同時對患肢適當活動有助于增強血液循環(huán),促進患肢功能恢復;另外,正確體位有助于提高患者舒適度,減輕其生理與心理上的不適[8]。大部分腦梗死患者有肢體活動障礙表現(xiàn),早期康復護理中應將肢體康復訓練作為重點,運用科學原則指導患者,讓患者先練習簡單動作,如自主梳洗、穿衣、吃飯等,之后循序漸進指導展開站立、步行等訓練。腦梗死患者的語言功能障礙、吞咽功能障礙是影響患者與他人交流、營養(yǎng)攝取的重要因素,護理人員提供這兩方面的指導,可讓患者逐漸恢復吞咽、語言功能,這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幫助。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康復總有效率明顯更高(P<0.05);干預后觀察組NIHSS評分、Fugl-Meyer 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這正是因為觀察組早期康復護理的實施,促進了機體的康復。另外,觀察組焦慮及抑郁情緒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一方面是因為觀察組獲得了更強的康復信心,另一方面是因為康復訓練取得了明顯進展。綜上所述,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老年腦梗死患者可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減輕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有助于緩解患者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