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耀
就某一節(jié)語文課而言,我們判斷和檢驗學生學習水平與發(fā)展狀態(tài)的一個重要維度是言語思維方式與品質(zhì)。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學生從品味語言出發(fā),“做言語體操,跳思維舞蹈”,思考、分析、揣摩,使思維由模糊到清晰、由零散到集中、由狹隘到全面、由膚淺到深刻、由庸常到創(chuàng)新、由緩慢到敏捷。
具體到散文教學,其基本任務之一是,讓學生獲得對語言的直觀體驗。但有這些顯然不夠,還需要我們在閱讀、鑒賞、領悟、發(fā)現(xiàn)、探究活動中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豐富對藝術世界的感受與理解,豐富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與語言表達。這其中關鍵的是,我們要能夠引導學生的思維沿著符合邏輯的方向,運用基本的語言規(guī)律和邏輯規(guī)則分析、比較、判別、歸納一些語言現(xiàn)象,準確、清晰、嚴密地表達自己的認識。從這個角度看,徐德湖老師所設計并執(zhí)教的《綠》,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典型的研究樣本。
一、以朗讀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
有人說,文字是聲音的漏斗,它留下了白紙上的黑字,把表達情感的聲音給漏掉了。但有了出聲的讀,有了感情投入的讀,有了自我體驗的讀,它就把無聲語言還原而變?yōu)橛新曊Z言,彌補了無聲的書面語言所無法表達出來的語氣、語調(diào)、語勢、語感,在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中,使語言增加了活力,有了跳躍著的生命。
朗讀可以讓學生領會文章所蘊含的情感,領悟作者熱愛大自然和生活的情懷,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可以讓學生品析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但課堂中常有教師或不注重朗讀;或缺乏明確的朗讀目的;或形式單調(diào),缺乏變化,停留在次數(shù)疊加的膚淺表層。徐老師要求學生朗讀課文,則不然,請看他的朗讀課文環(huán)節(jié)安排。
1.朗讀文中的直接抒情語句,摘出關鍵詞語。
(1)主要語句:①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②那醉人的綠呀,……滿是奇異的綠呀。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④可愛的,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⑤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⑥那醉人的綠呀! ⑦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2)關鍵詞語:驚詫、醉人、奇異、可愛。
(3)作者如何把這樣的印象和感受傳達給沒有到過梅雨潭的讀者呢?主要是運用比喻句。
2.朗讀文中描寫梅雨潭“綠”的比喻句。(具體語句略)
朗讀,是思考的前提;朗讀,是欣賞的條件;朗讀,是想象的引擎。這樣的朗讀,有選擇性,有側(cè)重點,有具體任務,讀到的是具體語句,形成的卻是形象思維。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能聚焦到課文學習的核心—比喻句的把握與賞析上來,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他們打開了思路、激活了思維,進而為后面具體學習文中的比喻句做好了準備。
二、以品味為突破點,助力學生思維能力延展
《綠》集中體現(xiàn)了朱自清成熟的思想、獨特的個性、美學追求和藝術才能等多方面內(nèi)容,閱讀這樣的散文我們往往能得到多方面的情感、思想、藝術的啟迪?!耙涣I忱镆娛澜纾氚昊ㄉ险f人情”,《綠》是用作家用文字繪出的圖畫。格非說:“要將景物寫活,要寫出它的色彩、溫度乃至生命。” 而語言是存在的家園,文字是我們抵達彼岸的筏。朱光潛先生說:“語言跟著思想情感走?!薄霸谖淖稚系耐魄茫亲永飳嵲谑窃谒枷肭楦猩贤魄??!蔽覀兺耆梢哉f,有什么樣的語言,就有什么樣的思維。
徐老師敏銳地抓住了文中能引發(fā)學生感悟的語言點—連續(xù)運用的比喻句,帶領學生遵循閱讀規(guī)律,品味語言,走向文本深處,觸摸作者的心靈,體驗文本的意義,感悟作者的情感世界和作品的藝術世界。在引導學生品味“女兒綠”這一比喻句時,他首先讓學生反復讀這一句,接著他通過三則“鏈接資料”,介紹了“仿詞”這一修辭手法、“祖母綠”及其豐富的象征意義,為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進而他順理成章地作了這樣的引導:
①這一句主要寫“綠”的色彩。作者先經(jīng)過相似聯(lián)想,想到祖母綠;仿“祖母綠”為“女兒綠”,妙在阻斷了詞中“祖母”給人形容衰老的聯(lián)想,而保留了其“綠”的色彩特點,又增加了“女兒”這個修飾語的內(nèi)涵,以此相似“綠”的色彩柔和、秾艷,以及清純、溫柔、嫵媚、朝氣等特點。
②引導學生整合“女兒綠”的內(nèi)涵:作者說“我從此就叫你女兒綠”,可見“女兒綠”這個名字涵蓋了“綠”所有特點。
學生結(jié)合以上所有比喻句的品析,填空:
“女兒綠”是 ? ?的, ? ?的,……;又是 ? ?的, ? ? 的,……;也是 ? ? ? 的, ? ? ? 的,……;還是 ? ? ?的, ? ?的,…… 。
如“女兒綠”(即梅雨潭的水)是綠色的、圓形的、平鋪的、波紋稀疏的、輕輕蕩漾的;又是明亮的、新鮮的、清純的、溫和的、細膩的、潤澤的;也是輕盈的、飄逸的、嫵媚的、朝氣的、活潑的;還是嬌羞的、含蓄的、含情的、傳神的。
徐老師帶領學生從單純地關注內(nèi)容中走出來,從一般的內(nèi)容梳理轉(zhuǎn)向?qū)φZ言的揣摩、對語言形式的把握。這樣的品味是具體、深入的,也是概括、凝練的,它一下子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場域,而且又能夠從前面所形成的認知跳出來,與作家一樣沉醉其中、直呼其名。學生的腦海里定會擁有這樣的形象:梅雨潭的綠,像端莊的少婦一般嫵媚動人,像矜持的姑娘一般顧盼含情,像童真的女孩一般活潑可愛。在對語言的評析中,感受到了作家奇譎怪誕的想象,體悟到了那種驚詫、追尋、陶醉和忘情的藝術境界。
三、以比較為落腳點,深化學生思維能力
南宋著名思想家陸九淵說:“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币蛔寣W生在匆忙中讀書,就要啟發(fā)和引導學生下功夫琢磨和體味,從而體會到文本深厚綿長的滋味。至于閱讀中的一些疑難之處,暫時放下未嘗不可;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的內(nèi)容,學生有認識、有體會的內(nèi)容,絕不應該輕易放過,而要“精耕細作”“深耕細作”,讓學生“慢慢走,欣賞?。 保ㄖ旃鉂摚┊吘?,學生閱讀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形成與提高是要用實力、出實招、求實效的,而不能有任何的“空心”。徐老師深諳其中的道理,在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方面也確實動了腦筋,花了心思。他這樣安排教學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
(1)假如作者只寫了如下3段文字,對想了解梅雨潭的讀者來說,有什么不好呢?
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那醉人的綠呀,滿是奇異的綠呀。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蓯鄣模覍⑹裁磥肀葦M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那醉人的綠呀!
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讀者對這樣的幾段文字,會感到概括的,抽象的,陌生的,無法想象到梅雨潭的生動景象,也無法體會到作者的豐富感受。
(2)作者運用若干比喻到底有什么好處呢?
作者選取讀者熟悉的喻體,荷葉、裙幅、明油、處女的心、雞蛋清、碧玉、藍天、輕盈舞女的帶、明眸善睞的眼、小姑娘、女兒綠,用比喻描寫讀者沒見過的“綠”,這樣可以化陌生為熟悉,化概括為具體,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想象到作者頭腦中“綠”的“奇異”“可愛”,感受到作者心中“醉人”“驚詫”。
通過比較和揣摩,學生不僅直觀感知了運用比喻的魅力,而且能夠形象感知朱自清進行審美創(chuàng)造的心理特點與活動過程,進而使學生的思維不再停留于課文中一些語句的理解、把握、分析,使他們的體驗和欣賞能夠到達散文藝術審美創(chuàng)造的層面,在他們的心靈上閃耀著一個活躍的藝術精靈,進而推而廣之,形成一般性認識。
四、以運用為歸宿點,拓展學生思維空間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學生寫不好寫景散文的癥結(jié)在于缺少細致的觀察;沒有感動,與風景缺乏交流、對話與溝通;表現(xiàn)手法單調(diào)。因此,要養(yǎng)成在日常生活中對平凡的景物進行觀察、思考的習慣,通過對生活哲理的感悟來發(fā)現(xiàn)平凡風景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與啟發(fā)學生學會觀察和發(fā)現(xiàn)自然景物的特點,捕捉對自然萬物獨特的審美感悟,并用恰當?shù)男问奖磉_出來。課后,徐老師讓學生進行了一個遷移練習。
你一定欣賞過很多地方的風景,請選擇其中你喜愛的、印象深刻的某種景物,從多種角度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尋找不同的喻體加以描寫,努力讓讀者想象到你的印象,感受到你的感受。
這樣的習作要求非常具體,先要求學生“選擇最喜歡的、印象深刻的某種景物”,寫這樣的景物,學生才會有感觸、有想法、有體驗,也才能夠?qū)懙镁唧w、準確;接著要求學生滲透所學知識元素—“多角度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尋找不同的喻體”,進而揭示出獨特的感受。這樣的安排能夠取得預期效果(從所附的學生習作《雪白夾竹桃》看也正是如此),不僅讓學生知道要寫出景物特征的道理,而且知道運用其所學到的方法—仔細觀察,用心思考,展開想象,使客觀之景化為心中之景,并通過對比喻句的巧妙運用,在寫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想。這樣的設計也符合由淺入深、逐步提升的認知規(guī)律,既有方法的舉一反三,也有能力的遷移。
徐老師的這節(jié)示范課,還給了我們?nèi)缦聠l(fā)。課堂學習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作為對文本閱讀與理解的支撐,我們要選準學習的著眼點、著力點,通過多種方式與途徑,讓學生讀之、想之、歌之、舞之,敏銳發(fā)現(xiàn)、正確把握、系統(tǒng)建構文本意義,促進學生言語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這其實也正是語文課堂所應承擔的任務與責任。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