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英
海軍軍醫(yī)大學
在當下的課程教學中,一些任職教學單位很好地利用了信息化手段,既豐富了教學形式,也提升了教學效果,但隨著信息化手段的不斷推進和深化,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暴露出來。一些教學單位在教學信息化過程中迷失了初心,忽略了內容的根本意義,需要回歸教學本位,建立教學信息化與教學本位之間的平衡與和諧。試以海軍軍醫(yī)大學的“軍隊基層政治工作”課程教學為例,作以下分析。
目前,在教學中,一些任職教學單位把重心甚至全部精力放在教學信息化上,過度開發(fā)信息化教學中的新穎度、吸引度,形成新穎依賴。但在不斷的新穎、翻新之后,對于教學質量本身卻沒有太大的提升。更為嚴重的是,教學信息化過程中,一些任職教學單位還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一些教學單位,在信息化手段上重金投入后,教學質量未獲根本提高,沒有反思教學內容,反而歸咎于教學手段仍不夠信息化,不斷循環(huán)加碼進行信息化投入。如此往復,陷入惡性循環(huán),沒有提升教學質量,也折損了教學信息化本身的效力和聲譽。破解這一問題,需要堅持“以學生需求為本”,以學生未來崗位任職需求為導向,建立未來需求與學習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找到并回歸信息化教學的本位,形成信息化手段與本位的均衡與和諧。
教學,本質上講是因為學生而存在的,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的教學,沒有意義。正如高松院士強調的,教學信息化“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1]。“以生為本”即“以學生需求為本”,其中的“本”,并不是哲學意義上“本原”、“第一性”意義上的“本”,它是指事物生發(fā)之根本,有了這個根本,才得以生發(fā),才得以成事,所謂“萬物得其本者生”[2],本固而枝發(fā),本固而枝榮。從學生需求來講,學生需要的并不是教學者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技法,而是所教授的內容。形式可以有,但形式須服務于內容,信息化教學手段應以此為教學初心。信息化教學作為教學手段,過量、過豐,都會造成形式導向,形成教學上的“炫技”派,偏離“以學生需求為本”。對此,需要返樸歸真,回歸到以學生需求為本的內容式教學。
“內容式教學”中的“內容”有兩層含義:一個是教學者向學生教授的、為學生所需的教學內容;另一個是教學者本身要有內容,一些教學者本身沒內容,只好通過形式上的信息化彌補自身內容上的缺欠。因此,要提升內容式的教學能力,其努力方向,至少有兩個方面:一是切實把握教學內容,立基于教學內容;二是提升自身內容含量,尤其是“做”的內容,把“教會別人做”,立基在自己切實會“做”的前提之上。
以需求為本的內容式教學,樹立的是以學生需求為宗旨的教學質量觀。教育質量由主體價值需要確立。[3]“以學生需求為本”的教育理念確立后,教學質量就不是教學一端自我衡量的,而是取決于學生一端,取決于對學生需求這個“本”的滿足程度:對“本”的滿足程度高,教學質量才高;對“本”的滿足程度低,教學質量就低,因此信息化教學手段應該朝向這個“本”,滿足“本”,以真正體現(xiàn)信息化手段的價值。
以對“本”的需求的滿足為區(qū)分標準,學生的學習內容就可以根本地區(qū)分開來:各種學習內容中,滿足需求的才產生學習效益;滿足需求程度最高的內容,產生最大學習效益;不能滿足需求的內容則不具有學習效益。這樣,教學質量根本上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效益,學習效益是教學質量的根源,而教學質量的提升則通過學習效益的衡量,根本地與學生的學習內容連接起來。對學生來說,效益最大的、最能滿足學生的、最受用的內容,才最有教學質量。一些不具有學習效益的內容,則不應該再浪費信息化手段。
接下來,就以海軍軍醫(yī)學生為教學對象,結合“軍隊基層政治工作”教學,談一談如何基于學生將來的需求,回歸教學信息化的本位,并搞好平衡與協(xié)調。
以需求為本,進行內容式的教學,在操作上,首先需要明確學生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在海軍軍醫(yī)大學,“軍隊基層政治工作”課程一般安排在學生臨近畢業(yè)的學期。學生在校接觸過幾年軍校政治工作,對于部隊卻不甚熟悉,對于部隊基層經常性政治工作更為陌生,但由于馬上面臨從軍醫(yī)學生到軍醫(yī)干部的身份轉型,必須在奔赴首次任職崗位之前,對軍隊基層政治工作有所掌握。這也就意味著,在“軍隊基層政治工作”內容的學習上,學生不是一般性地有求知和能力提升需求,而是有目標性需求,即部隊首次任職需求。
五年制軍醫(yī)學生到部隊后首次任職崗位主要是基層衛(wèi)生隊(所、室)軍醫(yī)、岸上部隊醫(yī)院醫(yī)生、藥房藥劑師、隨艦軍醫(yī)等崗位。這些崗位,從崗位需求上來講,實際上是一個不均衡的需求聚合:部隊基層軍醫(yī)下面有醫(yī)務兵,需要軍醫(yī)帶教、管理,做思想工作以及組織工作;對病患軍人,尤其是對一些表面上是身體疾病,實際上是思想問題的病患軍人,以及在患病診療過程中有極大思想壓力的病患軍人,也需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首次任職工作崗位大都在組織體系中,有些軍醫(yī)還將成為支委委員,除了會做思想工作外,客觀上他們還需要懂得組織工作;根據(jù)當下軍隊的要求,業(yè)務、專業(yè)軍官也必須懂得政治工作,會做思想工作。綜合而言,具體崗位工作中,他們都必須會做思想工作。
學生到部隊后任職崗位均在部隊,本然地帶有這支軍隊的使命要求,在首次任職以及轉換角色的全過程中,必須始終保持聽黨話、跟黨走不間斷,在繼續(xù)保持學生時期高度純潔的基礎上,不斷增強應對復雜任務、復雜環(huán)境的政治能力和素質。
確定這樣的需求和需求程度后,接下來就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加工,精選符合學生需求的內容,按照對學生需求的滿足程度進行教學安排。
1. 厘清內容層次,對應學生需求
按照內容對學生需求的滿足程度高低、學習效益大小,確定教授內容的梯次:滿足程度高,學習效益最大的內容,重點講;具有滿足性,有學習效益的內容,講重點;不具有滿足性,沒有學習效益的內容,點著講。通過內容安排,真正實現(xiàn)內容為需求服務,形式為內容服務。教學以學生需求為本。
2. 提升自身內容,向“教會做”聚焦
對學習效益負責,提升內容的受用性,也需要教學者從自己方面努力,提升自身的內容含量。教學者要以“學教做合一”為人才培養(yǎng)目標,要教會學生“做”的內容,這對教學者的整個職業(yè)身份都是一種挑戰(zhàn):其一,它要求教學者必須具備實踐經歷,擅長于“做”,對所教的內容,首先自己必須會做、會干,而不僅僅是會說、會講;其二,更進一步講,它還要求教學者要擅長于“教做”,擅長教會別人做,而不僅僅自己會做。
3. 立基學生需求,把握教學重心
根據(jù)五年制軍醫(yī)學生首次任職崗位需求,教學中要注意把握重心,堅持教學內容上的“三個教清”“一個下移”。
“三個教清”就是教清方向、教清原則、教清方針。教清方向,是指真正教清楚軍隊基層政治工作的主導方向、發(fā)展方向,以及為什么會形成這種方向,為什么會朝這個方向發(fā)展。對于學生需求這個“本”來說,方向問題至關重要。方向不掌握,即使投入再豐富的信息化手段,也只會加劇方向偏離。教清原則,即教清楚軍隊基層政治工作的政治原則、每項具體的政治工作要遵循的原則。教清方針則是向學生教清楚在做具體工作的具體做法上要堅持的方針,比如,在教授“基層經常性思想工作”的時候,著重教清經常性思想工作的“疏導方針”,教清為什么會是這個方針以及如何把握這個方針。
“一個下移”,就是對通常教學中“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下移一個層次,做更精練、更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將“是什么”下移一個層次,著重講“主要是什么”;對“為什么”,下移一個層次,教學內容上主要講“一般為什么”;關于“怎樣做”,同樣也下移一個層次,重點講“怎樣做”中的“做法主線”。
在信息化手段回歸了教學本位,找到合適且精準的內容依托以后,接下來就是按照內容安排信息化手段,形成信息化手段與教學內容的均衡的問題。
教學信息化發(fā)展到當下,大數(shù)據(jù)技術、人工智能、物聯(lián)網(wǎng)技術風起云涌?!败婈牷鶎诱喂ぷ鳌闭n程及其教學課堂與其他課程、課堂一樣,在巨大的信息技術浪潮面前,如同一葉扁舟,面臨信息技術的沖擊。然而回歸教學本位后,由內容主導信息化技術手段,則反而能以我為主,化險為夷,增強“教師信息化教學領導力”[4],即使在信息技術巨浪面前,學生仍能擁有平靜的課堂。同時,回歸教學本位后,對信息化手段加以靈活應用,比如,“運用信息化手段將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的教課巧妙地轉變?yōu)橐龑W生自主學習”,[5]既可平靜、平順地輸出教學效果,又能更好地發(fā)揮各教學內容的價值。
在設計和安排信息化手段前,根據(jù)教學內容對學生需求不同的滿足度,進行模塊化區(qū)分,確定內容本身的價值層次,然后根據(jù)各模塊的價值層次,進行信息化手段匹配。對學生需求滿足度高、價值大的內容,可以適量多投入信息化手段,引入動畫、軟件、數(shù)字媒體、三維仿真等多種信息化教學資源和技術,[6]以求最佳教學效果。如此,實際上也是信息化手段促進教學質量提升顯著化、可見化的最佳方式。比如,“軍隊基層政治工作”教學內容中的“能力訓練”部分,就屬于高價值模塊,對此,就可以多投入信息化手段。
正如前述,教學者自身要有“內容”,尤其要有能滿足學生對“如何做”需求的內容,這些內容需要教學者自身多投入實踐,至少要有實踐經驗、經歷,在教授時,確實有經驗可傳。沒有“內容”的教學者,在解決自身尷尬處境時,往往更會過量地投入信息化手段,比如依賴手機端“翻轉課堂”、第三方應用程序等,結果,教學內容與信息化手段之間嚴重失衡,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除在信息化手段中折騰外,真正需求的內容卻未見到。
“以學生需求為本”理念之下,教育質量取決于教學是否實現(xiàn)了對教育對象需求的滿足。教學中要回歸教學本位,回歸到學生需要的內容式教學,以內容統(tǒng)御信息化手段,正確發(fā)揮信息化手段的作用,真正體現(xiàn)信息化手段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