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娥
(寧德市九都中學,福建寧德,352109)
在初中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激發(fā)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集中注意力,通過提高師生課堂的配合度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但是,在傳統(tǒng)的初中地理教學中,由于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和抽象性較強,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難通過獨立思考或借助想象力將其轉化為自己能理解的知識,因此,很多學生因地理知識難度較大而退縮。這對教師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使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受到了較大的阻礙。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在課堂中使用班班通設備,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功能,將宏觀的地理現(xiàn)象或微觀的地理變化有效地結合起來,然后利用大屏幕呈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例如,在“世界文化遺產”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呈現(xiàn)世界各地的文化遺產的圖片,讓其在地圖中動態(tài)地展示出來,也可以讓一些相關的鏈接參與展示,這樣能夠提升學生認知、理解和感悟能力。通過觀看趨近真實的地理現(xiàn)象的變化過程,學生可以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且動態(tài)圖像的展示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探索地理現(xiàn)象的興趣,讓學生在感嘆自然變化規(guī)律的同時自覺去探尋其中的奧秘。這些為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并幫助教師提高學生的課堂配合度,使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教學效率得到提升。
比如,在“地球的運動”的教學中,按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師很難將地球的運動變化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需要學生依靠想象力、運用邏輯分析去理解該知識點。因學生的抽象思維發(fā)展有限,所以,學生對該知識點的學習難度增加。而使用班班通設備進行該章節(jié)的教學,教師可以提前用三維動畫的形式制作出地球自轉、地球公轉、地球運動三個多媒體動畫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演示理解晝夜變化、四季交替的規(guī)律,使該部分知識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師借助多角度動態(tài)展示的動畫視頻,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該課的興趣和學生的探索動力,使學生驚嘆于地球的“神奇”,自覺配合教師完成課堂學習任務,推進高效課堂的生成。
很多地區(qū)的課堂教學缺乏現(xiàn)代技術條件,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也不高。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在現(xiàn)代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教師運用當下流行的教學設備——班班通設備,可以發(fā)散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突破地理知識的重難點,在課堂中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準確調整課堂教學節(jié)奏,進而保證課堂教學質量,完成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
在傳統(tǒng)的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不僅教授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還要花費大量時間在板書設計上,這不僅縮小了課堂的有效容量,還因教師單調的講解使學生被動學習,成效極低。而且,在很多重要的地理知識學習中,學生因學習能力有限,始終無法把握知識的關鍵,因此,學生很難突破重難點的學習。
運用班班通設備進行初中地理教學時,由于該設備的系統(tǒng)中有豐富的教學課件,并且每一種課件的教學側重點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可以依照學生學習情況的不同,選擇適當的教學課件,或將幾類課件進行有效整合,從而使地理知識中的重難點更加突出。班班通可以多樣化呈現(xiàn)重難點知識,學生更容易突破地理重難點知識的學習。另外,通過班班通設備的使用,學生的學習資源變得更加豐富,學生能產生更多的新想法,對地理學科的學習也更加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而且,教師通過班班通篩選和收藏地理知識,能擴大課堂教學容量,增加學生章節(jié)練習的次數,為學生后期的地理知識學習奠定基礎。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更強,對于重難點知識的應用才會更靈活。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自己制作的課件上傳至班班通,采用班班通技術完成課堂教學的個性化呈現(xiàn),并將其共享至班班通設備中供其他教師使用,幫助學生融合各教師的教學特色,突破重難點學習。
例如,在“認識大洲”的單元學習中,教師可以在班班通設備上提前制作各大洲的快捷鍵,以便在課堂教學時,讓學生通過點擊相應大洲的快捷鍵,就可以獲得該大洲的圖像信息。信息主要包括大洲的文字說明以及總體特征、圖例信息,在圖像中的角落處還有關于該大洲的信息鏈接,如氣候鏈接、資源鏈接、人文鏈接等。這樣,教師不僅可以將教材中提及的關鍵知識要點整理出來,還可以突出教材中的重難點知識。而借助圖像信息,學生在學習時就可以有效地掌握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思路更加清晰,學習更輕松方便。
課堂教學使用班班通設備后,傳統(tǒng)單一的課堂教學形式發(fā)生了變化。教師利用班班通設備,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景,讓地理知識更加生動形象地在課堂中展示出來,不僅可以提高知識的直觀性,還可以讓學生在形象的圖像中獲取更多的信息,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發(fā)現(xiàn)意識,讓學生的思維在圖像信息的刺激下得到發(fā)散。另外,教師通過聲音、文字、圖像的有效結合,可以促使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多角度的思考,提升地理知識變化的層次性,增強地理知識在學生學習時的直觀性和形象性。由此,學生在地理學科課堂中的學習成效也會有顯著提升。同時,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學生激發(fā)了求知欲并產生了問題意識,從而積極主動地探索地理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此外,通過班班通設備創(chuàng)設出來的教學情景,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問題空間,讓學生開展知識探索活動。在學生的探索過程中,教師要在一旁給予引導,幫助學生分析知識,輔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這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而地理課堂也會在學生的探索發(fā)現(xiàn)中形成新的課堂活力,帶動課堂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走進國家”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清晰地了解各個國家的文化,激發(fā)學生文化融合的創(chuàng)新思維,教師可以運用班班通設備,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景。如在學習日本文化時,教師可利用班班通設備播放幾首學生比較熟悉的日本歌曲或日本動漫主題曲,如Summer、《天空之城》《櫻花》等,讓學生身處日本文化的情景中。然后,教師將提前收錄到的日本櫻花圖像展示給學生,可以是有關櫻花的圖片,也可以是有關櫻花的視頻。在學生對日本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教師開始向學生介紹日本的地理位置和日本的氣候環(huán)境等信息。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對日本的了解情況,也可以詢問學生是否對日本文化或者日本的地理知識有疑問。接著,教師再給學生播放提前準備好的日本地理信息紀錄片,影片著重講述日本因位于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會不定期發(fā)生中小型地震,因此,日本的建筑抗震性能極高,日本學生在地震時能夠有秩序地安全逃生。
高效的課堂教學首先要具備以下五項要求: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討論、小組分享、啟發(fā)提升以及檢測總結。初中地理學科的教學也不例外。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很難落實高效課堂教學的五項要求。但在運用班班通教學設備后,無論是地理知識的問題設計,還是知識結構體系的呈現(xiàn),教師都可以使課堂教學達到預期效果。在教學語言的輔助下,借助班班通設備的功能,課堂教學效果能及時有效地反饋給教師。這樣有助于教師及時掌握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調整課堂教學的進度,保障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比如,教師可以利用投影儀對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做出及時點評,還可以用電子筆在屏顯窗口上隨意書寫、圈畫,做標記、注釋、圖表等,可以更深入、更詳盡地講解知識點。對于電子白板,教師則可以把整個白板屏幕變成觸摸屏,用電子筆代替鼠標,并在課堂中與學生一同交流。通過投影教學,地理教學將變得更加簡單易行,地理圖像結合動靜態(tài)的技術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效果獲得有效的提升,從而成功打造高效的初中地理課堂。
初中地理學科通過使用班班通設備,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手段變得更加新穎,最終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因此,怎樣利用現(xiàn)代教學工具打造高效課堂,應是教師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