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琦
(武漢市常青第一學校,湖北武漢,430023)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機智地組織教學,而不是機械死板地照搬教參、教輔。在現階段的美術教學中,教師不能填鴨式地將知識、技能、方法一股腦地端到學生面前,然后毫無方法地一灌而下,否則勢必引起學生成長中“消化不良”。鑒于此,教師更應該遵循教育教學和學生身心成長的規(guī)律,秉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引導學生在有趣的美術學習活動中通過觀察、體驗、感受、聯想、創(chuàng)新等獲得知識、培養(yǎng)技能、提高審美。因此,教師在本節(jié)課準備了豐富的實物、清晰的圖片、翔實的多媒體課件和有趣的教學具,創(chuàng)設了一個以哆啦A夢為故事主角的完整情境,先由學生通過觀察總結出規(guī)律和經驗,然后再讓學生動手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最后讓學生把課堂上獲得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生活中。教學活動既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下文將以人美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一年級第一冊第8課“花點心”為例,探討教師如何開展以學定教,提高美術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花點心”屬于“造型·表現”領域的課程,需要達成的主要目標有:一是在認知目標方面,通過觀察、對比、探究和聯想,讓學生體驗泥塑制作的樂趣,了解各種點心的造型、色彩以及裝飾方法;二是在技能目標方面,讓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揉、捏、團、壓等技巧,以及粘、刻、戳、印等方法大膽創(chuàng)新地制作花點心;三是在情感目標方面,讓學生能夠在美術活動中感受美,并將這種美的感受融入將來的生活中,以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根據教學目標,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教學。
一年級的學生(6—7歲)正處于由幼兒期向兒童期過渡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天真活潑、想象力豐富,充滿藝術創(chuàng)作的興趣。但受到美術技能、生活經驗和知識面的局限,他們有時難以形象地表達自己的創(chuàng)意和想法。所以,教師要悉心保護學生這份彌足珍貴的童真以及與生俱來的藝術天性,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和年齡特點的教學過程和學習氛圍。
筆者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把主要精力放在創(chuàng)設情境上,以確保能充分調動學生回憶以往生活經驗,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從身邊的事物中發(fā)現美、感受創(chuàng)作的無窮樂趣。
首先,筆者一邊利用多媒體展示哆啦A夢的圖片,一邊問學生:“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嗎?哆啦A夢新開了一家夢幻點心店,這是店里最暢銷的幾款點心,你們想看看嗎?”當學生欣賞完視頻短片后,教師又問:“你看到了什么?”學生自己觀察,回答是哆啦A夢家鄉(xiāng)(日本)的點心——飯團。哆啦A夢是學生特別熟悉和喜愛的卡通人物之一,通過動畫視頻,學生看到了色彩鮮艷、造型各異、美味可口的各式飯團,立馬就被吸引并進入“哆啦A夢夢幻點心店”的童話情境里。
然后,筆者讓學生分別欣賞中國和國外的各種小點心,并出示一些圖片,讓學生欣賞用面粉、奶油、糖、水果制作點心的過程。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會從以往的生活經驗中回憶起自己曾經吃過、看過的各種點心,將眼前的視覺信息和過往生活經驗組合起來,為接下來的美術創(chuàng)作活動提供素材。
最后,筆者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花點心的圖片,讓學生評一評喜歡哪一個、美在哪里、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學生能用自己掌握的詞語形容這些點心,然后引出“用彩泥制作花花綠綠、造型各異的花點心”這個教學重點,就達到了童話情境設計的初衷。以上情境設計,每一步都是以學生為首要對象,由學生自己去觀察、發(fā)現、感受、探索,始終把學生放在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
美術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既有學科性,又獨具經驗色彩和審美趣味。教師不僅要善于運用教材中的內容,還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精髓,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使教材使用立體化、豐富化、最大化。此課中,教師先向學生展示了實物點心,激發(fā)了學生極大的興趣,然后再讓學生欣賞教材中的橡皮泥點心。因兩者都有色彩鮮艷、柔軟易塑形等特點,所以很容易將學生的興趣點從實物點心轉移到橡皮泥點心的制作上。橡皮泥又是學生喜歡并易于實操的美術學習材料,因此學生對用橡皮泥制作的各種點心非常感興趣,繼而嘗試按方法和步驟用橡皮泥制作點心。教師對教材的運用是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對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流暢性、獨特性、延續(xù)性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還能夠促使學生最大化地使用教材,深入地研讀教材。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完整的童話情境,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一系列有趣的美術活動獲得知識、增長技能、放飛創(chuàng)意,將體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融為一體。在個體美術創(chuàng)作與群體美術欣賞活動中,學生思維的和諧交流與激烈碰撞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表現欲望。
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師一定要將學生的發(fā)展放在第一位,積極轉變教學思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主動學習、自主探究、激發(fā)潛能、個性發(fā)展的新的教學方式。“花點心”一課讓學生在自主體驗、觀察欣賞、討論交流、小組合作中發(fā)現點心的“花”,學習各種泥塑技巧,初步嘗試泥塑作品的立體造型,大膽創(chuàng)新地使用色彩搭配和裝飾技巧,完成具有強烈個人色彩的作品,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
首先,筆者在出示課件時問學生:“哆啦A夢的夢幻點心店也想賣花點心,所以想從你們中間選拔出優(yōu)秀的點心大師來幫助它,你們愿意嗎?”筆者用競賽形式的創(chuàng)作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感和好勝心,讓學生迸發(fā)出強烈的表現欲望和創(chuàng)造熱情。然后,筆者設計了三道游戲關卡,并將教學任務、教學重難點有效融入游戲中。筆者介紹道:“哆啦A夢說要想當點心大師就得闖過以下關卡。第一關‘火眼金睛’,你能從這張點心圖片里發(fā)現什么形狀?”學生回答:“圓形、方形、三角形、愛心型、五角星形……”筆者總結道:“其實點心的形狀還有很多,只要你肯動腦筋,就能想出更多有趣的形狀?!钡诙P“百變巧手”,筆者出示長條形、圓球形、圓餅形、方形圖片后,與學生一起回憶揉、捏、搓、壓等技巧。最后,筆者示范其他方法,如粘、刻、戳、印等,邊做邊簡單介紹顏色的搭配。筆者做完示范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制作色彩鮮艷、造型立體、設計新穎的花點心。
這樣的教學,整個教學過程由具象到抽象再到具體創(chuàng)作,即從真實的點心到抽象的圖形,再從抽象的圖形到具體的橡皮泥點心。教師從生活實際經驗入手,提煉出簡單的幾何圖形,再由教師示范、學生表述幾何造型的基本泥塑技巧,讓學生掌握基本型的制作方法以及了解各種橡皮泥的制作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充分體驗、展開聯想、小組交流,在個性化表達和團體合作中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受到生活經驗的限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水平非常有限,因此,教師要巧妙地發(fā)掘教育資源,開闊學生視野,激發(fā)學生的自由創(chuàng)想,延伸學生的思維空間。
例如,教師在欣賞評價的時間里問學生:“你最喜歡誰的作品?為什么?你想給他什么建議?”一年級的學生有很強的表現欲望,教師的提問正是利用學生好好表現的心理特點,讓他們大膽說一說或夸一夸哪個作品好,給出相應的原因和改進的建議。這一舉措,不僅讓學生明白既可以向教師學習也可以向同學學習,而且學生評價別人作品的過程也是學生思考、總結、比照自己的過程。在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各抒己見,取長補短,不僅拓寬了創(chuàng)作思路,還提高了審美眼光。
在教學過程的最后,教師展示了由其他材料制作的“花點心”,比如,用天然的石頭打磨成的“小籠包”“桂花糕”,用花布和棉花制作的“生日蛋糕”,還有用氣球制作的“巨型糕點”等。在學生欣賞完這些巧奪天工、渾然天成的“花點心”之后,筆者問道:“你們覺得生活中還有哪些材料可以用來制作花點心呢?希望大家像哆啦A夢一樣充滿了想象,肯動腦、勤動手,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新穎的花點心,裝點我們美好的生活。”最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向學生提供了更豐富的藝術創(chuàng)作材料和廣闊的藝術創(chuàng)作空間。通過教師的提問,學生積極搜索記憶中的生活經驗,將課堂上形成的濃厚學習興趣延展到課外,將知識和技能繼續(xù)運用于課外藝術創(chuàng)作,將藝術學習的體驗和快樂融于生活。
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教育的主要形式,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仍采用“我講你聽、我畫你摹”的方式。在新課改掀起了一輪輪新浪潮的今天,美術教育的內涵日益豐富,美術教學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過程。美術教師要不斷轉換教學觀念,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深挖教育教學資源,以平等的姿態(tài)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中,為學生爭取全方位的、最優(yōu)的發(fā)展,從而提高美術教學的有效性,促使學生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