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佳
(杭州市蕭山區(qū)瓜瀝鎮(zhèn)坎山小學,杭州蕭山,311217)
杭州市蕭山區(qū)于2016年9月開始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該教材較原人教版發(fā)生了很多變化,刪、改、增、換,構(gòu)建了一個嶄新的語文教學體系。就低年級段而言,部編本最大的變化體現(xiàn)在古詩教學上。對比了這兩套教材,筆者發(fā)現(xiàn)部編本教材在古詩教學上有以下三個變化。
第一,古詩篇目大幅增加。部編本一、二年級共選入古詩27首,較人教版多8首,增幅達42%。第二,閱讀積累要求提升。部編本教材多出的幾首古詩基本出現(xiàn)在“日積月累”板塊中,這些內(nèi)容是對課文的有益補充,旨在引導學生多讀、多積累,幫助學生豐富語言文化積累,提高語言文字素養(yǎng)。第三,課后練習更加豐富。部編本對課文中的古詩,除了要求讀、背、寫之外,還分別增加了“讀詩句,想畫面,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以及“讀下面的詩句,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這兩題。這與課程標準中提的對古詩學習的要求相吻合。
經(jīng)過多次實踐嘗試,筆者認為,低年級段古詩教學應有三大定位:有滋有味,讀出詩味;多元方法,讀懂詩意;舉一反三,豐厚積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一學段中提出:“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盵1]如何具體操作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嘗試如下幾種方法。
1.范讀引路,感受韻律
低年級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對此,教師要特別重視發(fā)揮范讀的引導作用。對于范讀,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但最好是由教師本人范讀。教師在課堂上精彩的范讀,往往能給學生傳遞一種真實存在于身邊的美感,促使學生萌生喜愛之情,進而激發(fā)學生對朗讀的興趣。
2.自主練讀,整體感知
范讀以后,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朗讀時間。在學生自主朗讀時,教師應重點關注他們生字詞的發(fā)音和朗讀的節(jié)奏。必要時,教師可以采用同桌互讀的形式,讓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整體感受古詩的意境。
3.朗讀展示,入情入境
朗讀展示可以分為兩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設置在自主練讀以后。這是學生初讀后的反饋,重在檢查字音、停頓、基本的節(jié)奏。第二環(huán)節(jié)設置在學生對內(nèi)容的理解后。這時的朗讀展示就要求學生讀出詩歌的味道,包括情感。
學生掌握了正確朗讀詩歌的方法,就要進入低年級段古詩教學的第二個定位——多元方法,讀懂詩意。
教師只有讓學生真正走進古詩,了解詩意,體會詩情,學生才能發(fā)自內(nèi)心地讀好古詩。對于低年級段學生而言,教師要讓學生初步了解古詩的整體意思,大概的詩情、詩境、詩意,但對精準分析不要明確要求,也不需要做到字字清晰,句句明了。在實際教學中,筆者主要從以下四方面指導學生初步理解詩意,實現(xiàn)讀悟結(jié)合。
1.抓關鍵詞,想象畫面
古詩,可謂惜字如金,個別字詞在詩歌的表情達意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教學時,如果教師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準確地把握這些關鍵詞,并把這些詞悟?qū)崱⑽蛲?,教學就能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如在《村居》前兩句話的教學中,教師要緊緊抓住關鍵字“醉”字,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如詩如畫的春景。教師讓學生從字面理解“醉”到猜測“醉”,再到想象體會“醉”。通過一個關鍵字“醉”,教師不僅讓學生掌握了“醉”字的意思,理解了詩意,而且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春天迷人、醉人的景色,關照到了學生對作者愉悅心情的感同身受。
2.借助插圖,理解大意
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的一大特點就是圖文并茂,插圖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能激發(fā)學生興趣,而且作為文字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插圖能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形象的補充說明。如杜甫《絕句》中“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兩句詩,里面?zhèn)€別字詞實在太難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課本中的插圖理解詩意。教學時,我們可以將古詩內(nèi)容和插圖緊密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通過對插圖的觀察、分析、思考和想象來理解詞句的意思。這樣的學習方式特別適合低年級段學生。
3.補充資料,豐富詩意
低年級段學生由于年齡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教師要能根據(jù)學生的心理、態(tài)度、情感的變化,適時采取播放視頻、觀看圖片、聆聽音樂等多媒體方式,喚醒學生的多種感官。這不僅能重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還能有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意、體悟詩情。如《望廬山瀑布》的教學中,在幫助學生理解瀑布的雄偉壯觀時,教師可以采取圖片和視頻相結(jié)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先通過觀看靜態(tài)遠景,產(chǎn)生直觀的感受,進而品味“掛前川”的意思,再通過觀看動態(tài)近景,進一步體會瀑布飛流直下的壯觀情景。
4.聯(lián)系生活,入情入境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的情景,從而調(diào)動情感想象畫面,將詩歌中的情趣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把生活中的體驗帶到古詩的學習中,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意。這時,學生不再是讀別人的情感,而是自身情感的自然流露。在教學《村居》中“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一句時,筆者指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放風箏時的場景以及當時的心情,體會詩意和詩情。此時,學生把自己的情感帶入古詩,深刻理解了詩中傳達的那種童真童趣。
學生了解了詩意,體會了詩境,再回歸到詩歌朗讀,肯定能讀出不一樣的韻味。在拓展積累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融入課堂的拓展,另一部分是走出課堂的拓展。
古詩的語言精練、意境深遠、韻律優(yōu)美,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多品讀,多積累。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生多背誦優(yōu)秀詩文,但是選入教材的古詩畢竟有限,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根據(jù)古詩的特點進行相關拓展。
1.結(jié)合語文園地中的古詩進行積累拓展
部編本語文教材中古詩篇目雖然增加了不少,但大部分都出現(xiàn)在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中。所以,教師可以尋找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將園地中的古詩融入課文,進行積累拓展。如筆者在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古詩兩首》的教學時就插入了語文園地一中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因為這三首古詩描寫的景色都與春天有關,具有相似性,所以筆者將它們?nèi)诤显谝黄鸾虒W,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2.縱向拓展,對該詩人的其他詩作進行拓展
通過縱向的拓展,教師可以讓學生多讀讀詩人后來的詩作,一篇帶多篇,對古詩進行更深層次的追蹤,豐富學生對詩的了解。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讀讀詩人其他類型的詩作,進一步增進學生對詩人的認識,從而激發(fā)學生學詩的興趣,養(yǎng)成主動讀詩的好習慣。如,在學完杜甫的《絕句》后,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欣賞杜甫的另外三首《絕句》,特別是“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這一首,然后分析這幾首詩在描寫景色時的相同之處,讓學生自主延伸對古詩的學習。
3.橫向拓展,積累相同題材的古詩
通過橫向的拓展,教師可以讓學生學習和積累同一題材的古詩,感受不同詩人對同一題材所表達情感的相同或不同之處。以一帶多,學生誦讀更多的古詩,品味古詩不同的表達方式。例如,《贈汪倫》是一首送別詩,在學完這首詩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去尋找和閱讀更多的送別詩,體悟和理解不同詩人在說明送別意向、表達送別情感、傳達送別文化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恩格斯說:“從事實踐活動是能力發(fā)展的基本途徑。”古詩的品讀也是如此。如果古詩的品讀僅局限在課堂里,就會形成封閉、有限的教學空間。所以,教師可以帶著學生走出課堂,將古詩品讀延伸到學生的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尋找、感受、思考古詩品讀的樂趣。
4.實地探尋,感受情誼
人們出于對某位詩人的敬仰、喜愛,往往會在當?shù)亟ㄔ煲恍┯性娙擞∮浀慕ㄖ?,比如紀念館、某座橋等,或?qū)懸恍╆P于詩人事跡的著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地探尋,感受當?shù)貙δ吃娙说那檎x,增進對詩人的認識。
5.收集資料,加深了解
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實踐性作業(yè),引導學生通過書籍、網(wǎng)絡等資源,收集詩人的故事、作品等,增進對詩人的了解。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古詩的特點,掌握了讀詩的技巧,朗讀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生能較好地讀出詩歌的內(nèi)容美、韻律美、情感美、意境美,并了解詩中所表達的一些純真、美好的愿望。
經(jīng)過近一年的古詩教學實踐,班里愛讀詩的學生越來越多。早讀、午讀時,筆者常??吹綄W生捧著書津津有味地讀著某首古詩。學生時而微笑,時而傷心,沉浸在詩歌的美感中不能自拔。
學生經(jīng)過一年的誦讀、學習,不僅能欣賞原文的形象美、意境美以及韻律美,而且提高了自身的審美能力,陶冶了情操,也豐富了思想。另外,學生在與作品、詩人對話時,也汲取了較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這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文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