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
摘要:本文以家庭教育的兩個案例——一個被遺棄女孩蝶變成為私企老總,一個最美年華的高中學生自殺——闡釋了長大和成長中,父母的愛的重要性,啟示父母要在愛孩子過程中,與孩子一起學習愛與被愛,在自我成長中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父母的愛 ?家庭教育 ?陪伴與呵護
于丹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边@提出了一個極為現(xiàn)實和殘酷的問題:作為父母,在愛孩子的過程中,你的愛足夠多和理智嗎?
先說一個朋友最近發(fā)來的一段消息:
老師,在您看這段文字之前,請先諒解我——曾在您面前隱瞞了身世!我是母親撿來撫養(yǎng)的女兒,四個哥姐才是母親的親骨肉,我是被生母遺棄的孩子。在我20歲時,和我同胞的哥哥找到我,想接我回家。我無法原諒父母的遺棄,斷然拒絕了同胞而誕的哥哥。是啊,叫我怎么去原諒呢?……因我是一個被遺棄的孩子,母親對我格外疼愛,在我8歲時,她就把家里副食店的現(xiàn)金賬目交給我管,我過得比其他孩子更自在、幸福。初二時,二姐(二哥的妻子)嫁進了我家。我每天早上在家吃早餐后去學校,中午在學校吃蒸飯,下午放學回家,母親總會在鍋里為我留碗熱飯,晚餐時還讓我和一家人一起吃一點。二姐說我一天啥事不干還要吃四頓,和母親吵架分家,并罵我是沒人要的野種。那個夜晚,我沖向水庫……在母親絕望的哭泣中,我掙脫死神慢慢醒來。那年暑假,大哥把我接到廣州,把我安排到白云山機場附近的廣園中學讀書……大二時,母親重病,四個哥姐都已結婚生子,我請假回家并最終留下來照顧母親,沒再繼續(xù)學業(yè)……
這短短的消息,我讀出了愛的殘酷和溫情:因是龍鳳胎中的女嬰,被生母絕然拋棄;一個已有4個子女的善良母親接納了她,以最細碎和點滴的愛撫養(yǎng)和教育她成人,其間有人間寒涼,但更多的是愛與報答?,F(xiàn)在,她是一家私企老總,管理中,她內(nèi)煉公司“愛的文化”,外塑企業(yè)“愛的形象”,有良好的企業(yè)效益和社會聲譽。
思及當前,我有深刻的感慨——人們常將其定義為“一個淪陷在父教缺失的時代”:據(jù)新浪網(wǎng)調查,在1988名被調查者中,60.7%認為“現(xiàn)在的孩子缺失父教”,僅有13.0%認為“父教并不缺失”;在回答“在你的成長過程中,誰承擔了更多教育責任?”時,46.9%選擇了母親,28.7%表示“父母均擔”,僅有13.0%表示是父親。針對北京3—6歲幼兒的父親的調查發(fā)現(xiàn):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與孩子交往;對天津1054人的調查顯示:有一半以上的家庭父親“缺位”,母親是絕對主角。無論是情感、陪伴、尊重和親密,還是問題解決,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父親在孩子成長中并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
而在愛的世界里,母愛與父愛所給予孩子的哺育是截然不同的:母愛是給孩子安全感,她溫和獨立;父愛給孩子信心,指導孩子生活,理智自信。母愛是最偉大的愛,是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的渴求,不能用努力去換取,而且根本無法用努力贏得;父愛,則必須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其期望時可能會失去。所以,只有母愛,是不成熟的,只懂得接受,會使自己弱小、孤立無援;而父愛,是通過努力去贏得和創(chuàng)造,可于其間變得有力量和成熟。在父愛缺失的世界里,孩子的自私、蠻橫、弱小和不負責任,就會自由生長,這樣孱弱和不健全的孩子,你可以期待他快樂成長,幸福生活,益于他人,利于社會?實在難以想象!
不由想起另一個悲劇,而這只是正在不斷上演的若干悲劇中的一個:
某日凌晨三時許,某校高二學生黃某從所住六樓宿舍墜樓而亡。他是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他把最美好的品質留給學校和同學。后來的調查發(fā)現(xiàn),他把校服疊得整整齊齊,他用廢紙卡門上讓門在關閉時不發(fā)出聲音,他用膠帶纏住嘴以免發(fā)出驚恐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他留下遺書把離去的責任與別人和學校撇得干干凈凈……隨著調查的深入,卻讓所有人痛心疾首之余而大跌眼鏡——他一家六口,他、爸媽、外公、外婆和妹妹。他的父母在緬甸做生意,他、妹妹一直與外公、外婆生活。去年,外婆去世,外公生活能力很差,照顧外公和在另一所學校就讀初中妹妹的擔子,就落在矮小瘦弱的他的身上:他每周都會回家,給外公做好一周的飯菜,放在冰箱中;安排好妹妹一周的學習和生活。初三上期,還在另一所學校就讀的他,就曾喝“百草枯”自殺,因發(fā)現(xiàn)、送醫(yī)及時而免于死亡。因事關重大,派出所介入調查,向其父母提出陪伴孩子要求。黃某就讀高中后,父母依然在外掙錢,他本人也隱瞞了自殺歷史,以陽光燦爛的一面示于老師和同學,直至悲劇發(fā)生。遺書中,他寫道:……我很矮!我很累!你們(父母)過得很幸福!我對不起熙熙(一同學)……上次,我沒有成功地死(初中的自殺),是因為沒有準備好遺書;這次,我都準備好了!……他的父親面對遺書,木然飲泣;他的母親,發(fā)瘋一般的嚎啕!
這是一個不該發(fā)生的悲??!其間,我們看到了黃某可貴的成長與承擔:就懂得照顧年邁的外公外婆和年幼的妹妹;更看到了父母“不在場”的殘酷:他矮小,需要有父母的愛與疏導,消除煩惱;他學習壓力大,需要有父母的愛與疏導,學會真正的承擔;他照顧外公和妹妹,需要有父母的愛與疏導,那怕是小小的慰安;他吞食“百草枯”只求一死,需要有父母的愛與疏導,走出沉重的陰霾……然而,父母都不在,直至悲劇發(fā)生!
朋友的經(jīng)歷與成長,是她不幸中的萬幸,應感謝仁愛的母親和善良哥姐;黃某的悲劇,則讓所有人庭震驚!孩子的成長,是家庭所載之重;孩子的心靈,是情感不能承受之輕!
對于孩子,家庭既要給予最自然的溫暖和愛,也要給予最威嚴的規(guī)則和法制的秩序,更要給予愛的承擔和創(chuàng)造。因此,夫妻關系的和諧,父母角色的分明,學校教育的藝術,都是促進一個孩子走向成熟和達到一定高度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艾里?!べM羅姆.愛的藝術.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2018(01);
[2]張楚然,王艷芝.父子互動類型及有效策略探析——以《爸爸去哪兒》節(jié)目為個案的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