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冬霞
(河南牧業(yè)經濟學院 文法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5)
文士交游自古有之,他們通過集會宴請、結伴游覽、詩文唱和等多種方式交流情感、表達理想?!盾髯印ぞ馈吩唬骸捌浣挥我?,緣類而有義?!雹購堄X校注:《荀子校注》,岳麓書社,2006年版,第145頁?!豆茏印嘈蕖芬嘌裕骸皩徠渌脨?,則其長短可知也;觀其交游,則其賢不肖可察也?!雹诶柘桫P校注:《管子校注》,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52頁??梢姡疾煲粋€人的交游情況,是了解其生活情態(tài)和思想傾向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
高步瀛是民國時期箋證、考據大師,著名《文選》學者,其交游情況深受關注,如趙成杰、劉曉亮曾先后撰文考察高步瀛與魯迅、賀葆真、吳汝綸、吳闿生、嚴修等人的交往,分析他們對高步瀛生活、工作和學術的影響。高步瀛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交游廣泛,他先后參加了十余個社團和學會,結交社會各階層名士、學者,綜合考察這些社會團體的性質、宗旨、活動內容、社團成員及高步瀛在各社團中的活動等,分析其社會活動狀況,有助于研究其學、思、行、為。一、文化學社——與社會名流的交游
寒山社,又名寒山詩鐘社,是由關賡麟、易順鼎、樊增祥主持的一個詩鐘社團。1911年至1912年關賡麟創(chuàng)立京漢(鐵路)同人詩鐘會,1913 年易順鼎倡改成為“寒山社”,社員最多時達二百余人。寒山社歷時約20 年,從宣統(tǒng)三年(1911)至民國八年(1919),其間陸續(xù)有詩鐘集問世。民國二十年(1931)前后“寒山社”并入“稊園社”。③南江濤輯:《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匯編》(第14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版,第240頁。高步瀛于民國二年(1913)加入“寒山詩鐘社”。民國三年(1914)出版《寒山社詩鐘選甲集》5 卷,易順鼎作序。甲集后附《社員名錄》,錄社友王式通、沈瑜慶、何震彝、易順鼎、冒廣生、陳寶琛、陳衍、倫明、夏壽田、夏敬觀、夏孫桐、黃濬、黃節(jié)、許寶蘅、梁鼎芬、梁啟超、郭則沄、孫雄、張鳴岐等86 人。④王夢川:《南社詞人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67頁。民國四年(1915)出版《寒山社詩鐘選乙集》9 卷,樊增祥作序,乙集后附《社員名錄》,所錄社友增至168 人,其中有王闿運、王允皙、王揖唐、朱祖謀、袁克文、潘飛聲、褚宗元、劉師培等。①王夢川:《南社詞人研究》,第67頁。民國五年(1916),高步瀛編選《寒山社詩鐘選丙集》,共6卷,并為之作序,丙集后附《社員名錄》,收社友108 人,其中有丁傳靖、江瀚、李岳瑞、何震彝、邵瑞彭、易順豫、易君左、高步瀛、高旭、陳方恪、陳毓華、楊仁山、樊增祥、關賡麟等。②王夢川:《南社詞人研究》,第68頁。
民國三年,高步瀛與關賡麟、曾重伯、李孟符、侯疑始、靳仲云、丁閣松、宗子威等發(fā)起“稊園社”?!岸攬@社”實是“寒山社”支流,根據關賡麟《稊園吟集甲稿編終雜述》記載,此社與“寒山社”同源,因此也多認為此社成立于民國元年(1912)。成立之初除了作詩,還編輯詩鐘詩選,但不作詞,后來創(chuàng)作題材放寬。高步瀛曾與關賡麟、趙惟熙、樊增祥、余葆楨、陳振家、翁廉、楊毓瓚、郭增炘、巢章甫、劉敦、賀良樸、李賓、陳敕湖、朱紹陽、唐益、葉公綽、商衍鎏等稊園社員18 人題跋《稊園雅集圖詩卷》長卷,此卷由李霈繪圖,徐世昌題首。
詩鐘是一種非常注重用典的詩歌體裁,其創(chuàng)作講究熔經鑄史,據典成聯(lián),要求創(chuàng)作者具有較高的文學造詣??疾煸婄娺x集所附社員與《稊園雅集圖詩卷》題跋人員可知,這些社員皆為當時北京文壇名流,雖各人年輩相差較遠、文風宗尚各異、政治立場不一,然其濟濟一堂,相互切磋,顯示了文人雅興之所在。
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云:“樊先生和父親是寒山詩鐘社的社友。大約民國六、七年間,他們這批文人,每月總有幾晚,聚集在北平宣武門外江西會館,為詩鐘消遣。在詩鐘社角文藝,斗掌故,父親得著不少獎品?!雹垡Ω呤绶迹骸蹲纺钕雀父卟藉壬罚秱饔浳膶W》(臺北)1970年第5期。文中轉錄的高步瀛好友陳翼牟所作《詩鐘九友歌》,刻畫了每個社員構思索句的生動神態(tài),其中刻畫高步瀛的是“誰其匹者高閬軒,哆口瞠目繞室旋。軒然一笑得佳聯(lián),骎骎欲度鐘王前”④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傳記文學》(臺北)1970年第5期。。高步瀛文學功底深厚,在社中是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從其加入寒山社成為普通成員,到與關賡麟、曾重伯等發(fā)起“稊園社”,并與稊園社員18人題跋《稊園雅集圖詩卷》長卷,后編選《寒山社詩鐘選丙集》并作序,見證了他在社團活動中積極踴躍,并迅速成長為詩社的骨干力量這一事實。
在關于高步瀛的傳記、回憶、紀念、交游考等文章中,前輩學者都提到他與樊增祥的密切交往,他們是忘年交,是知交至交。高步瀛除與樊增祥交游外,還與其他社會名流如易順鼎、關賡麟等先后發(fā)起并參加詩鐘社和謎社。從零星文獻資料來看,他與社里很多成員均有密切來往,如倫明曾作詩評論其《文選李注義疏》“千年選學此歸墟”⑤倫明:《倫明全集》,東莞圖書館,2017年版,第120頁。;陳翼牟作《詩鐘九友歌》,刻畫其作詩形態(tài)“誰其匹者高閬軒,哆口瞠目繞室旋”;張歧鳴去世,高步瀛為之作《張歧鳴墓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高步瀛的文學功底與人格魅力。
民國五年,高步瀛與樊增祥、易順鼎、羅敦曧、劉桪、宋敦甫等人聯(lián)絡社外謎家張郁庭、韓少衡、金子乾諸人,在宣武門外徽州會館組織成立謎社,在薛少卿提議下,取名射虎社。
射虎社,社長韓少衡,社員人數最多時達六七十人,并有外地謎友加入,如淮安“商舊謎社”的張啟南、張超南等。射虎社每月開常會一次,每逢元宵、中秋召開大型會猜,社團活動長達3 年,印成謎集40冊,燈謎數萬條,被謎家謝云聲稱之為“國中謎社冠”,1920 年解體。⑥葉國泉等編:《實用燈謎小辭典》,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4頁。后陳冕亞編輯《北平射虎社謎集》,共26集,載于民國二十年(1931)上?!段幕ⅰ钒朐驴"僬缕肪帲骸吨腥A謎典》,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頁。
射虎社解體后,民國九年(1920)二月,高步瀛邀集往日社友顧震福、劉劍侯、關賡麟發(fā)起“隱秀社”,社名取《文心雕龍·隱秀》篇之寓意,社規(guī)與射虎社相似,是年與關賡麟、劉劍侯選編《隱秀社謎選初編》并作序。此社活動持續(xù)兩年多,油印謎集二十多冊,有《隱秀謎選》1卷。②葉國泉等編:《實用燈謎小辭典》,第220頁?!吨腥A謎?!份d:“隱秀社人才濟濟,皆一時彥賢,如孔劍秋、祁甘荼、王逸庵、佟春霆、高步瀛、陳冕亞、俞贊侯、孫篤山、張郁庭、徐紹泉、張起南、薛少卿、韓少衡、顧震福、關穎人、祥瑞年、宗子威、邵瑞彭等將近六十人,哪一個都是謎壇重量級人物?!雹劢骶帲骸吨腥A謎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38頁。
燈謎是一種傳統(tǒng)的文字游戲,參加人員也都是文壇名將,他們在社內咀文嚼字,探賾索隱。高步瀛當時被稱為謎社名家,與社員交流頻繁廣泛。江更生《華贍典雅高步瀛》收有高步瀛燈謎數十條,謎面高古典雅。高步瀛為張起南《續(xù)春燈話》所作長序,共140 句,每句隱一種中藥名,說明其“謎社名家”的雅號確非浪得虛名。在兩社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過程中,高步瀛也起到了關鍵作用。張起南在《北平射虎社橐園題像》中作詩描畫了12位社友,其中《同社高閬仙先生像贊》寫道:“景行仰止,何日能忘……鏤金酌玉,貽我琳瑯”④高伯瑜等編:《中華謎書集成》(第3冊),1997年版,第2248頁。,表達了對高步瀛先生的仰慕與贊賞。
民國八年3 月20 日,高步瀛與樊增祥、易順鼎、王式通、董康、章華、羅惇曧、道階等8人發(fā)起丁香會。周迅《人民藝術家齊白石》載:“丁香會是20 年代北京部分文化界人士的雅集形式,由王氏通、樊增祥、易順鼎、董康、羅惇曧、高步瀛等8人發(fā)起,每逢丁香花開,文人雅士、書畫名流集聚一堂,談詩論畫。三月二十日,丁香會在法源寺隆重舉行。與會者達數十人,極一時風流?!雹葜苎福骸度嗣袼囆g家齊白石》(中),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5年版,第345頁。
丁香會成員不但有文人雅士,而且有書畫名流,其成立與舉辦集會都引起極大的社會反響,可見其成員社會影響的不凡。齊白石《己未日記》記載,三月二十日為參加丁香會,約客數十人。雖然目前尚未見到高步瀛與社員交游的具體文獻資料,但高步瀛是發(fā)起人之一,則是有明文記載的。
民國七年(1918)冬,高步瀛與吳梅等教育界人士在北京成立“賞音社”,主要成員有趙子敬、張云卿、吳承仕、楊緘三、史海嘯等,聘請“榮慶社”名伶韓世昌、郝振基、侯益隆為導師,紅豆館主溥原齋也曾參與指導。⑥吳新雷編:《中國昆劇大辭典》,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頁。是年,由高步瀛先生主持每兩周一次的昆曲演出晚會。
劉文峰、于文青主編的《北京戲劇通史·民國卷》載:高步瀛“雅好昆曲,由其主持,邀約言樂會以及其他業(yè)余昆曲組織在江西會館每兩周舉辦一次昆曲演出晚會,遂使這一時期業(yè)余昆曲演出精彩紛呈”⑦劉文峰、于文青主編:《北京戲劇通史》(民國卷),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292頁。。
吳承仕雅好昆曲,曾與龐敦敏等人組織成立昆曲研習會,早年在社會活動中結識高步瀛,在其擔任北京師范大學國文系主任后,便聘請高步瀛先生到國文系任教?!熬乓话恕笔伦兒?,日本帝國主義大規(guī)模侵略中國,吳承仕“曾與高步瀛、袁同禮等多名教師聯(lián)名通電全國,聲討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罪行并要求國民政府奮起反抗”⑧汪兆騫:《民國清流:大師們的中興時代3》,現代出版社,2016年版,第284頁。,后吳又擔任中國大學國學系主任,仍延請高步瀛先生為教授,可見兩人交接甚密。
民國四年10 月6 日,“通俗教育研究會”成立,梁善濟任首任會長,高步瀛被推選為經理干事。
通俗教育研究會由教育部設立,主要對通俗教育進行研究,會員大多是教育部職員,還有“國家和北京地方教育界公私立的相關部門、組織及個人”,“范圍廣,級別高……希望通過國家力量,對小說、戲曲和講演進行規(guī)范、整飭和引導,進而達到改良社會的目的”。①萬妮娜:《民國時期北京社會教育活動研究1912-1937》,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28頁?!督逃抗纪ㄋ捉逃芯繒T錄》詳錄69 人的職任、姓名、別號、籍貫、住址、電話等,其中高步瀛任經理干事,職務僅次于會長,魯迅、陳寶泉、齊宗頤、邵瑞彭等人散見于小說股、戲曲股、講演股中。②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教育》,鳳凰出版社,1991年版,第571頁。
高步瀛非常重視通俗教育,在1905 年前后與陳寶泉合編《國民必讀》《國民鏡》《民教相安》等書對國民進行啟蒙教育。早在1912 年間,在公務之余,已與王紫珊等人發(fā)起國群鑄一通俗講演社,著講演錄,宣導民俗。他承擔社內編輯干事工作,編纂講演詞,兼任講演事務,主講“顯親”“說信”“戒爭財說”“忠于社會說”等內容。1914 年高步瀛在《京師教育報》發(fā)表《國民常識》一文,以啟發(fā)民智,振興國家。高步瀛是通俗教育的積極人士,與魯迅、陳寶泉、王紫珊交往甚密,與韓旭、何家駒、何家驤、杜權、顧顯榮、方維翰、鐘世謙、黃玉林、齊宗康、王道元等人③劉蘇:《國群鑄一通俗講演社史料》,《北京檔案史料》2001年第3期。同臺演講,一起工作,志趣相同,有很多接觸與交流。
民國五年8 月,蔡元培、嚴修、陳寶泉、袁希濤、黎錦熙、梁啟超等86人發(fā)起成立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其中就包括高步瀛?!懂敶袊奈淖指母铩份d:“為了解決國語統(tǒng)一問題,一九一六年八月,北京的教育界人士86 人組成了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一九一七年召開第一次大會,選舉蔡元培為正會長,張一麟為副會長。研究會的宗旨是:‘研究本國語言,選定標準,以備教育界之采用?!蝿帐牵海?)調查各省方言;(2)選定標準語;(3)編輯語法辭典等書;(4)用標準語編輯國語學校教科書及參考書;(5)編輯國語雜志。一個國語統(tǒng)一運動逐漸形成了?!雹堋懂敶袊奈淖指母铩肪庉嬑瘑T會編:《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當代中國出版社、香港祖國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頁。。
為了國語統(tǒng)一運動工作的順利開展,民國八年4月,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組織成立了國語統(tǒng)一籌備會作為教育部的附屬機構。此協(xié)會專門負責國語統(tǒng)一工作,會員有蔡元培、趙元任、汪怡、白鎮(zhèn)瀛、蕭家霖、曾彝進、孫世慶、方毅、錢玄同、胡適、劉復、周作人、馬裕藻、沈兼士、黎錦暉、許地山、林語堂、王璞、黎錦熙、陳懋冶、李步青、陸基、高步瀛、朱文熊等172 人,由教育部指定張一麟為會長,袁錫濤、吳敬恒為副會長。⑤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上海書店,2011年版,第82頁。
高步瀛參加的這三個研究會,其主要成員是教育部同仁,因工作原因交接頻繁,其中魯迅、陳寶泉、嚴修、錢玄同、胡適、齊宗頤、邵瑞彭、沈彭年、張繼煦等人與高步瀛先生的交游都有詳細文獻資料可考,宴飲、探訪、贈書,交往親密頻繁,學界已有詳細考察。
國文學會由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系教師組成,全稱為“北京師范大學國文學會”。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根據教育改革需要,為加強學科建設,陸續(xù)設立國文、英語、史地、數學等學科,先后創(chuàng)辦《數理雜志》《教育叢刊》《國文學會叢刊》等刊物?!侗本煼洞髮W校史》載:“在一九二二年出版的《國文學會叢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刊登的‘國文學會’的‘會員錄’中,有十六位教師,他們是:朱希祖、汪怡、沈兼士、吳梅、吳虞、周樹人、高步瀛、馬裕藻、陳漢章、章嵌、單不庵、楊樹達、劉文典、劉毓盤、黎錦熙、錢玄同。不久,王易、沈尹默、徐祖正、張鳳舉等幾名教師也加入了‘國文學會’,這也就是那時北京高師國文部的教師陣容?!雹俦本煼洞髮W校史編寫組編:《北京師范大學校史1902—1982》,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61頁。
“國文學會”的宗旨是研究文學,整理國故,討論國文書法,會員主要是北師大國文系教職員,也有部分會員是北師大國文系的在校生和畢業(yè)生。
從民國十年(1921)應陳寶泉之邀到國立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學,高步瀛一生與北師大結下不解之緣,與北師大國文系教授和學生交接甚篤,如與黎錦熙、楊樹達、錢玄同、沈兼士、吳梅、周樹人等人的交往屢見書端。更重要、更有價值的是他們之間的學術交流活動,如高步瀛先生每有新書出版即贈送楊樹達,并與楊樹達通信“討論關于《離騷注》”②楊樹達:《積微翁回憶錄 積微居詩文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4頁。、“請教李善注《羽獵賦》引‘杜鄴上書,三垂晏業(yè)’的源出問題”③楊樹達:《積微翁回憶錄 積微居詩文鈔》,第37頁。。姚高淑芳《追憶先父高步瀛先生》亦云:“當時師大教授如吳檢齋(承仕)、黎劭西(錦熙)、陳援庵(垣)、余季豫(嘉錫)諸先生,均與父親相處甚得,成為學術上的道義之交。”④姚高淑芳:《追念先父高步瀛先生》,《傳記文學》(臺北)1970年第5期。
民國十九年(1930)1 月,中國學會成立,學會以“研究中國學術,發(fā)揚民族精神”為宗旨,高步瀛先生為學會發(fā)起人之一,陳乃乾為會務部主任,姚石子為講演部主任,胡樸安為編撰部主任。
胡樸安先生在《整理中國學術之意見》一文中詳細闡述了學會有關國學研究的觀點:“我們研究中國學術,完全是研究中國整個民族……一切學術,皆為歷史,故無論其學術為有價值,為無價值,或已成為過去的陳跡,或尚合于現在的環(huán)境,我們盡可不問,只須誠實的研究其真相……至于研究中國學術的方法完全從整理入手……欲發(fā)揚民族精神,使中國學術成為世界的公物,必須將中國舊有的學術加以整理、分析、綜合,皆有系統(tǒng)之可循,世界學者各曉然中國學術的真相如是?!雹萆虾D書館歷史文獻研究所編:《歷史文獻》(第2輯),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頁。這一倡議,講出了當時學人的共同心聲,得到諸多學人的贊同。學會發(fā)起人共84人,高步瀛、吳梅、陳垣、袁同禮、孫人和、楊樹達均在其列,其后所編《中國學會會員錄》顯示,會員多達261 人。這些人在國學研究上有著共同的理想,在新舊思想的激蕩中能夠廓清干擾,為整理國學、研究國學做出了巨大貢獻。高步瀛無疑是其中尤為出色者,他一生致力于古文典籍箋注,躬耕不輟,著作等身。
民國十一年(1922)5 月,吳承仕首倡成立思誤社,由吳承仕、尹炎武、朱師轍、程炎震、洪汝闿、邵瑞彭、楊樹達、孫人和8人在北京的歙縣會館結成,社團每兩周會集一次,主要是校訂古書,以養(yǎng)成學術風氣。后更名為“思辨社”,高步瀛先生與陳垣、陳世宜、席啟、邵章、徐鴻寶、孟森、黃節(jié)、倫明、譚祖任、張爾田等陸續(xù)加入該社。
“思誤社”取名于我國北朝北齊學者邢子才“日思誤書,更是一適”一語,意為從校書中發(fā)現訛誤,是很適心的事情,正合社團學者們“校訂古書,以養(yǎng)成學術風氣”的初衷。
楊樹達《積微翁回憶錄》載:“五月,思誤社(后改‘思辨’)假歙縣館為第一次會集。晤歙縣吳檢齋(承仕)、程篤原(炎震)、洪澤成(汝闿)、鹽城孫蜀丞(人和)。吳為太炎先生弟子,著有《經籍舊音》。程著《世說新語注》。洪能填詞。孫為次公弟子,北大法科學生。四君外為邵次公、朱少濱、尹石公及余,凡八人。以后兩周一集。后來陳援庵(垣)、高閬仙(步瀛)、陳匪石(世宜)、席魯思(啟炯)、邵伯絅(章)、徐森玉(鴻寶)諸君?!雹贄顦溥_:《積微翁回憶錄 積微居詩文鈔》,第16頁。楊樹達所列諸學者均為著名的文獻學家,高步瀛位列其中,可見其學術地位。
高步瀛生活在清末民初,是在舊式教育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著名學者。他學習刻苦,記憶力驚人,能背誦很多文章,又寫得一手好駢文,在求學時期已建立起深厚的學術素養(yǎng)。高步瀛愛古、好古,學問博洽,出入詩鐘、謎社,屢屢奪得花魁,袁嘉谷評曰:“霸州高閬仙同年,淵雅才也。助余編譯圖書局,于小學國文兩書,良工心苦。暇談國學,大至群經,小至詩鐘,罔弗角逐。”②袁嘉谷:《臥雪堂詩話》卷八,見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第2冊),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477頁。高步瀛一生主要從事古文典籍的整理與箋注工作,其參加的詩鐘、謎社及國文類社團,正體現了其在古典文學、文獻方面的優(yōu)長,可以說是他興趣愛好的直接反映。
在文化、文學集社中,高步瀛不僅是積極參與者,而且是多個社團的組織者與發(fā)起人,在稊園社、射虎社、隱秀社、丁香會、賞音社、國歌研究會、國文學會、中國學會、思辨社等社團中,高先生均是發(fā)起人。在社團活動中,他起著組織、聯(lián)絡、帶動等重要作用,展現了其在社團活動中積極活躍的一面,同時也從側面說明了其具有較高的組織能力和學術素養(yǎng)。通過考察高步瀛參加的文化、教育、國文等各類社團,以及其與社會名流、名士、學界同仁的密切交往,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其學問博洽的個人形象及在文化學術界享有的崇高地位和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