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璐
(三江學院文化產(chǎn)業(yè)與旅游管理學院,江蘇南京,210012)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得到了各行各業(yè)的極大重視,尤其是教育領域,一些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開始涌現(xiàn),比如翻轉課堂、智慧課堂等混合式教學模式得到了廣泛運用。新的教學模式最突出的特征是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的弊端,從而讓“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成為主導?!坝暾n堂”的出現(xiàn)為構建更加高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撐。教師應該基于這一平臺進行課堂教學規(guī)劃,從而使信息技術得到充分有效的應用。
“雨課堂”是一款專門用于教學過程中的教育軟件。這一軟件會與手機微信建立聯(lián)系,當學生通過這款軟件進行學習時,可以在手機微信上接收到相應的教學內容。在遇到難題時,學生也能通過這一軟件與教師進行溝通,從而使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旌鲜浇虒W是在信息時代出現(xiàn)的一種教學模式,其主要特征是融合“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從而通過增強師生互動來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1]教師將“雨課堂”運用于混合式教學中,不僅可以極大豐富線上教育資源,還有利于構建更加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既需要借助教學資源設計教學內容,也需要根據(jù)學生特點來做出調整,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更加自覺主動地學習?!坝暾n堂”能夠促進混合式教學的發(fā)展,而混合式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會成為“雨課堂”進行革新的基礎。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中,“雨課堂”能夠借助自身優(yōu)勢發(fā)揮出重要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師生互動是教學改革中老生常談的內容,從中也能看出師生互動的重要性。在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中,師生互動的方式是師生互相提問,但是,由于師生地位的不平等,往往會讓教師的意志充斥于整個教學活動中,而學生只能被動地聽課,即使進行提問,也只會局限于一定的范圍內。[2]在混合式教學的構建中,最初的師生互動形式是通過網(wǎng)絡渠道進行互動的,可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網(wǎng)絡平臺雖然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但卻很難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雨課堂”的出現(xiàn)能夠為師生提供更好的交流與溝通平臺,比如學生可以通過這一平臺向教師提問,而教師也能對學生的學習程度達到實時了解,從而能以此為基礎來設計出更具針對性的教學內容。
“雨課堂”中擁有多個功能模塊,主要包括資源模塊、組織模塊、管理模塊、數(shù)據(jù)模塊等,而這些模塊能夠在混合式教學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比如資源模塊可以讓教師獲得更為豐富的推送資源,數(shù)據(jù)模塊有利于教師收集相關數(shù)據(jù)來做出調整等。從教學效率的角度分析,“雨課堂”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率,比如教師能夠根據(jù)學生特征來設計對應的教學內容,并能隨時進行課堂檢驗,而后根據(jù)檢驗結果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另外,教學效率的提升與教學管理也有著緊密聯(lián)系,而“雨課堂”的管理模塊能夠構建出更好的管理模式。比如,當教師通過“雨課堂”授課時,能運用“用戶管理”功能來規(guī)范學生的聽課時間,如果學生沒有按照既定時間聽課,則需要做出一定的懲罰,如“禁言”“禁止進入房間”等,從而糾正學生的聽課態(tài)度。
“雨課堂”可以讓學生在進入課堂之前獲得豐富的教學資源,而這些教學資源主要具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識,從而從整體上理解教學內容,比如在英語教學前讓學生了解相關英語國家禮儀,幫助學生更加順暢地閱讀;第二,可以讓學生了解教學重點內容,有利于學生圍繞重點內容進行學習,從而使課堂時間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第三,可以讓學生為課堂討論做好準備,比如教師在將討論內容提前發(fā)布給學生后,學生可以擁有更多的時間來收集資料,并且在思考后提出自己的觀點,之后在課堂上與教師和同學進行討論。
在線上教學階段,教師除了要準備好教學內容外,也需要對教學過程進行監(jiān)管,如果教師只是一味授課而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置之不理,不僅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還會讓學生在無人管理的情況下滋生出更多的壞習慣。[3]“雨課堂”對于建立課堂實時監(jiān)控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教師在線上授課時,可以實時向學生提問,而學生可以通過彈幕來進行回答。這樣就能讓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后做出相應調整。線上課堂實時監(jiān)控有利于提升師生互動,從而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更加專注,而學生的回應也能有效激發(fā)教師的主觀能動性,避免出現(xiàn)消極教學的情況。
在研究高?;旌鲜浇虒W設計途徑時,主要分為五個步驟,分別是教學準備、課前學習、課堂學習、課后實踐與教學評價。
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嚴謹規(guī)劃,目的是讓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相匹配,因為混合式教學融合了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兩個部分,比如實踐性較強的內容更適于線下指導,而理論性較強的內容可以通過線上進行傳達,然后再結合線下來達到更好的效果。[4]教師可以借助“雨課堂”平臺向學生發(fā)布相關教學內容,從而為下一步教學措施提供基礎。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又可以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預習時間較短的弊端。另外,教師也要在教學準備中確定本節(jié)課堂的教學目標,確保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相一致。一般情況下,教學目標主要分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與情感目標,而教師要以教學目標為標準來設計教學內容。
教師可以通過“雨課堂”向學生發(fā)布教學任務單,然后學生以教學任務單為標準來學習教師推送的教學內容,在遇到問題時可以即時向教師“線上”提問,而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提問,并通過主動發(fā)問來督促學生積極進行課前學習。在“雨課堂”平臺上,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上傳對應的課件。比如,對于需要講解的內容,教師可以上傳語音PPT,而需要學生自學的內容則可以通過上傳相關圖文或者網(wǎng)址的方式進行。學生提出問題時,也能通過“語音”或者“編輯文字”的形式傳達給教師,而后教師根據(jù)提問內容做出解答。課前學習階段主要是以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為主,目的是為線下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與傳統(tǒng)課堂相比,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階段更具針對性,原因在于教師可以根據(jù)課前學習效果來針對性地開展課堂教學。這樣不僅能使課堂時間得到充分利用,也能讓學生接收到更加有用的知識。比如,教師在了解學生的疑點、難點后,能夠在教學中更加有的放矢。在線下課堂教學中,“雨課堂”同樣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教師可以將“課堂教學”錄成視頻,而后將其上傳到“雨課堂”上,而學生可以通過課后反復觀看視頻來進一步理解知識內容。線下教學有利于討論式教學方式的使用,可以有效彌補線上教學的缺陷,從而讓學生在討論式教學法中提升團隊合作能力。
傳統(tǒng)教學中也十分注重課后時間的使用,通常是采用布置課后作業(yè)的方式來強化學習成果。但是,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yè)的過程中,由于不能得到教師的及時反饋,因此很容易造成問題的積壓。而在混合式教學中,教師能夠借助“雨課堂”來設計課后學習任務,然后學生根據(jù)學習任務完成課后實踐。在課后實踐階段,學生能夠將實踐成果即時傳達給教師,并同時將實踐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提交到線上討論區(qū),而采取這樣的方式目的是讓學生進行線上討論,而后教師根據(jù)討論結果做出點評與解答。[5]這一過程不僅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還能讓學生對遇到的問題進行積極思考。
教學評價是提升教學水平的重要措施,而豐富評價方式能夠有效提升教學評價的作用,比如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等都可以應用于混合式教學中。教師在通過線上渠道來獲取評價指標時,“雨課堂”的數(shù)據(jù)模塊能夠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在診斷性評價中,教師可以通過收集與學生相關的數(shù)據(jù)來為教學過程提供依據(jù),而在過程性評價中,學生的發(fā)帖數(shù)、簽到率、線上討論次數(shù)等都會成為重要的數(shù)據(jù)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