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進程
合水縣中醫(yī)醫(yī)院,甘肅 慶陽 745400
頸椎病是指頸椎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fā)的相鄰結構病理改變累及周圍組織結構(神經(jīng)、血管等),引起影像學改變和相應臨床表現(xiàn)的疾?。?]?;颊咧饕憩F(xiàn)為頸、肩、上肢部僵硬、疼痛、麻木,甚至頭痛、眩暈、四肢無力,猝然昏倒等。中老年人、睡眠體位不佳者、坐姿不當者易患。近年來,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及電腦、手機等現(xiàn)代化電子設備的發(fā)展,頸椎病的發(fā)病趨于年輕化。本研究以桂枝加葛根湯加減配合穴位注射治療126例證屬風邪阻絡、經(jīng)氣不疏型頸椎病患者,療效顯著,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頸椎病患者126例,其中男性77例,女性49例;<40歲98例,40~65歲28例。病程2個月至20年。遵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頸椎病的診斷標準:臨床表現(xiàn)均有不同程度的頸部酸脹、疼痛、僵硬,患側肩及上肢麻木、隱痛不適等。X線頸椎片可見程度不同的陽性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主要為頸椎生理曲度異常(變直甚至反弓)、椎間隙變窄、椎體和鉤突關節(jié)等骨質增生、椎間孔縮小及韌帶鈣化等。
1.2 治療方法
1.2.1 中藥治療。桂枝10g、白芍30g、葛根30g、炙甘草10g、生姜 10g、雞血藤 20g、威靈仙 10g、秦艽 15g、羌活10g。風邪甚者加荊芥、防風;寒邪甚者加麻黃、制附子、細辛;濕邪甚者加蒼術、薏苡仁;痰濕阻絡者加半夏、陳皮、茯苓;血瘀刺痛加紅花、丹參、乳香、沒藥;心煩口苦失眠加黃連、山梔子、酸棗仁;久病抽搐疼痛加地龍、全蝎、蜈蚣;氣血虛加黃芪、當歸、黃精、白術;肝腎不足加龜板膠、枸杞、女貞子、杜仲、制首烏、山萸肉;頭暈者加天麻、鈞藤、澤瀉、菊花;肩臂手疼痛、麻木者加姜黃,細辛、桑枝、木瓜。煎前先用冷水1000mL浸泡60分鐘,第一煎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煮30分鐘,取汁約400mL左右,第二煎加水400mL,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煮20分鐘,取汁約200mL,兩煎混合,分服,每日一劑,早晚各服藥一次,服藥困難者,可去滓再煮;7劑為一療程。
1.2.2 穴位注射。頸椎病主要以頸項僵痛為主,臨床絕大多數(shù)患者于斜方肌頸部、肩部附著點有明顯壓痛,故臨床多以風池穴、肩井穴為主。對于臨床頸項僵痛癥狀嚴重,可配合頸旁壓痛點。藥物組成:2%利多卡因10mL,曲安奈德 50mg,維生素 B12 500μg,加生理鹽水稀釋至20mL,每個穴位注射3~5mL,視臨床狀況而定。每周注射2次。
1.3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①臨床控制: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肌力正常,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工作和勞動;②顯效:癥狀、體征明顯好轉,功能改善;③有效:癥狀、體征減輕,功能改善;④無效: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臨床控制+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2.1 癥狀改善情況 臨床控制62例(49.21%)、顯效43例(34.13%),有效17例(13.49%),無效4例(3.17%),總有效率96.86%。
2.2 典型病案 李某,男,41歲,2016年1月15日就診,患者于三年前患頸部疼痛,漸至頸項強硬,轉動不變。經(jīng)用多種中西藥對癥治療,病情時輕時重。就診時癥見:頸部僵硬,活動受限,轉動有響聲,肩臂手脹麻不適,舌淡、苔薄白,脈緩;頸椎X片示:生理曲度變直,第5、6、7頸椎骨質增生。證屬風邪阻絡,經(jīng)氣不疏,經(jīng)脈失養(yǎng)。處方:桂枝10g、白芍30g、葛根30g、雞血藤 20g、秦艽 10g、威靈仙 10g、羌活 10g、天麻各 10g、炙甘草10g、生姜6g、大棗3枚。7劑,水煎溫服。配合穴位注射治療,選雙側風池穴、肩井穴(方法同上述)。
二診:患者藥后頸部輕松,活動好轉,脹麻也明顯減輕,于原方增雞血藤至30g、加木瓜15g、桑枝10g、半夏10g,7劑,水煎溫服。繼續(xù)配合穴位注射治療,選雙側風池穴、肩井穴(方法同上述)。
此后,隨訪兩年,患者頸部疼痛基本消失,活動靈活,能正常工作和生活。偶因睡眠欠佳而致頸部不適,經(jīng)適當推拿按摩,即可緩解。
現(xiàn)代醫(yī)學根據(jù)病理改變的部位和程度、被累及的組織及臨床癥狀等,將頸椎病分為頸型、神經(jīng)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型及混合性六種類型。
各類型頸椎病發(fā)病的早期,皆因頸椎骨膜及其周圍關節(jié)囊、韌帶肌肉受到刺激,頸部肌肉痙攣所致[3];同時這也是各型頸椎病的病理基礎。中醫(yī)認為,頸椎病屬于中醫(yī)“頸肩痛”“項背痛”“項痹病”“眩暈”等范疇,認為項背乃太陽經(jīng)脈循行所過之處。若風邪阻絡、經(jīng)氣不疏、經(jīng)脈失養(yǎng)則發(fā)為本病。
《傷寒論》曰“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4],由此,頸椎病無論病位、癥狀,還是病機等皆與太陽病桂枝加葛根湯證相符,故臨床多以桂枝加葛根湯加減治之[5]。方中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wèi),配以葛根一則助桂枝湯解肌祛風以增強桂枝湯發(fā)汗之力;二則疏通經(jīng)脈,祛除經(jīng)脈中邪氣;三則升津液,起陰氣,滋潤經(jīng)脈;再伍以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之雞血藤、威靈仙、秦艽、羌活,則標本兼治,效如桴鼓。臨床再配以穴位注射則達到中西醫(yī)結合,內外結合,標本結合之效,故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