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小菊
阜寧縣中醫(yī)院超聲科,江蘇鹽城224400
隨著現(xiàn)代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生活方式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各類高糖高脂飲食的攝入,高血壓、各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發(fā)病率也隨之升高。對于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來說,疾病引起的各類并發(fā)癥所造成的損害甚至比病變本身更為嚴重。在糖尿病高血壓疾病相關的各類并發(fā)癥中,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是比較常見的一種[1]。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在糖尿病患者群體中,高血壓往往是誘發(fā)血管病變的一個危險因素,而合并高血壓的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動脈粥樣硬化的概率可能更高,且原有動脈粥樣硬化并發(fā)癥的糖尿病患者,一旦合并高血壓,其病情進程也會加快[2]。因此,早期明確診斷并及時治療,是臨床干預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下肢動脈硬化病變的重要前提。在諸多檢查手段中,彩色多普勒超聲具有無創(chuàng)、簡便、高效等特點,在外周血管檢查方面應用較為普遍。該研究以2017年1月—2020年2月該院66例患者為觀察對象,分析探討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下肢動脈硬化斑塊的超聲特征,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必要的借鑒。
隨機抽選該院超聲科檢查的66例患者,根據(jù)疾病類型將其分為Ⅰ組(單純性糖尿病)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齡53~76歲,平均年齡(61.7±4.4)歲;Ⅱ組(糖尿病合并高血壓)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齡52~79歲,平均年齡(62.6±3.5)歲;Ⅲ組(單純性高血壓)25例.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齡51~75歲,平均年齡(61.5±4.1)歲。該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3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3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所用儀器為SONOLINE G60S全數(shù)字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系統(tǒng),所選探頭頻率為9.0~12 MHz。先取常規(guī)仰臥位,然后調整至側臥位,最后為俯臥位,依次對患者雙側下肢股總動脈、股深動脈、股淺動脈、腘動脈、脛前動脈、脛后動脈、腓動脈和足背動脈進行掃描檢測,評估患者血管走形、血管內膜光滑與否、血管內膜厚度、不同分段血管內是否已經形成斑塊,分析斑塊性質,確認血流頻譜形態(tài),評估血流充盈與否,注意保持超聲束角度,一般與血流的夾角應低于60°。此外,檢查前囑患者靜息15 min,檢查過程中無需對下肢血管作加壓處理。
按照斑塊內部回聲情況將其分為軟斑、硬斑和混合斑3種類型,軟斑也包括潰瘍斑,即內部回聲較管壁回聲更低的斑塊;硬斑與軟斑相反,指回聲接近甚至高于管壁回聲的斑塊;混合斑兼具軟斑和硬斑的回聲特質,斑塊內可同時觀察到低回聲、強回聲[3]。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組66例患者下肢動脈均出現(xiàn)硬化病變,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提示血管管壁粗糙不光滑,血管內-中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厚,合并或未合并斑塊形成。按照方法2中掃描檢測順序,下肢動脈共分為8個節(jié)段,66例患者共計1 056個節(jié)段,其中狹窄-閉塞節(jié)段共計64個,血流束邊緣粗糙不平整,超聲聲像圖變細,局部存在充盈破損表現(xiàn),血流頻譜分析表明為單峰或雙相波形。
66例患者共計1 056個節(jié)段,其中Ⅰ組共計304個節(jié)段,檢出斑塊114個,檢出率為37.5%(114/304);Ⅱ組共計352個節(jié)段,檢出斑塊220個,檢出率為62.5%(220/352),Ⅲ組共計400個節(jié)段,檢出斑塊144個,檢出率為36.0%(144/400)。Ⅱ組患者斑塊檢出率明顯高于Ⅰ、Ⅲ組患者,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7.642、13.557,P<0.001);Ⅰ、Ⅲ組患者斑塊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066,P=0.094)。
Ⅱ組混合型斑塊發(fā)生率較Ⅰ、Ⅲ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Ⅰ、Ⅱ、Ⅲ組患者膝下動脈斑塊分布存在差異性,其中Ⅰ組主要為硬斑,Ⅱ組主要為混合型斑塊,Ⅲ組主要為硬斑。Ⅰ、Ⅱ組斑塊多分布于膝關節(jié)以下小動脈,其中Ⅰ組斑塊發(fā)生率更高,見表1。
表1 3組斑塊性質與分布情況對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propertie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groups of plaques(n)
在現(xiàn)階段的各類慢性病中,高血壓、糖尿病是兩種臨床極為常見的疾病,對人們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脅。而糖尿病和高血壓可同時發(fā)病,這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據(jù)統(tǒng)計,糖尿病患者中40%~50%的患者合并高血壓,而糖尿病和高血壓也會同時引起或加重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病程越長,下肢就會慢慢出現(xiàn)慢性缺血性病變,生活質量嚴重下降[4]。隨著近幾年來醫(yī)學工作者們對斑塊穩(wěn)定性研究的不斷深入,臨床發(fā)現(xiàn)斑塊組織學特征對于下肢動脈硬化病變患者的意義更為重要。
糖尿病屬于慢性代謝性疾病,患者動脈內膜長期受體內高血糖狀態(tài)的影響而受損,出現(xiàn)不規(guī)則增厚表現(xiàn),最終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形成硬化斑塊。通過該次研究發(fā)現(xiàn),與單純高血壓以及糖尿病患者相比,合并高血壓的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出現(xiàn)粥樣硬化斑塊的可能性更高,而糖尿病高血糖水平則是導致這一結果的重要原因[5]。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高血糖狀態(tài)是引發(fā)下肢動脈病變的高危因素。文獻報道指出[6],糖尿病狀態(tài)下合并高血壓可導致心血管病、糖尿病腎病以及卒中加重,或進展加快,二者并存也會產生疊加效應,對動脈粥樣硬化進程產生促進作用,相應的動脈粥樣硬化概率隨之增加,斑塊形成明顯加速。
分析該次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Ⅱ組患者動脈內斑塊多為混合斑,有研究認為合并高血壓的糖尿病病例股動脈硬化斑塊明顯增多,其中主要為軟斑??偨Y該次研究,3組膝上動脈斑塊分布多為混合斑,分析原因可能是病程差異所致,尚有待深入研究。有學者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多發(fā)性粥樣硬化斑塊的概率更高,其中多為混合斑,而且斑塊性質不穩(wěn)定,其纖維帽比較薄,纖維和脂質成分占比較高。在大量炎癥細胞的侵入、新生血管彼此作用的影響下,動脈斑塊內一些新生血管發(fā)生破裂滲漏的概率較高,從而引起斑塊內出血[7]。這一現(xiàn)象加劇了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并最終引起斑塊破裂,或者一部分不穩(wěn)定斑塊發(fā)生脫落,形成栓子隨著血流行進,最終流入下肢動脈等遠端血管。一旦這些血管被栓子堵塞,就會出現(xiàn)急性動脈栓塞缺血癥狀,病情嚴重者可能會接受截肢[8]。因此,早期檢查并診明下肢血管病變嚴重程度、確認斑塊性質,對臨床及早干預糖尿病合并高血壓、預防相關并發(fā)癥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國外文獻報道證實,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xiàn)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則往往累及膝下小動脈,其斑塊性質主要是鈣化斑塊,或表現(xiàn)為混合斑。學者分析認為可能是患者病程遷延綿長的緣故,糖尿病腎病會引起鈣磷吸收障礙,患者甲狀旁腺出現(xiàn)代償性功能亢進,導致機體血鈣水平異常升高,血管壁鈣化問題加重。另有觀點認為,血管壁鈣化的出現(xiàn)、進展往往受鈣化相關因子和血管內炎性因子的影響,因為高血壓以及糖尿病患者均伴隨脂質代謝紊亂問題,身體內有慢性炎性改變,如果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壓病癥,那么血管壁鈣化概率將會進一步升高[9]??偨Y該次研究發(fā)現(xiàn),Ⅱ組患者斑塊檢出率62.5%,明顯高于Ⅰ、Ⅲ組患者(χ2=17.642、13.557,P<0.001),Ⅰ、Ⅲ組患者斑塊檢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066,P=0.094),與李萍等[10]報道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斑塊檢出率64.2%接近;Ⅰ組單純性糖尿病患者血管斑塊導致膝下動脈受累,斑塊性質主要為硬斑。
綜上所述,合并高血壓的糖尿病患者有更高概率出現(xiàn)下肢動脈硬化斑塊病變,此類斑塊大多不穩(wěn)定。臨床可通過分析彩超影像可評估病變嚴重程度,定位斑塊位置,從而對該病有更明晰的診斷,便于早期明確血管病變類型,積極防控高危因素以及嚴重并發(fā)癥,通過針對性的治療干預來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