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隋書·室韋傳》中記載有五部室韋,這是室韋人的主體。在五部室韋中,南室韋就是北朝時期的烏洛侯—室韋。而在呼倫貝爾草原的早期鮮卑文化與外貝加爾東部的布爾霍圖伊文化融合的過程中。發(fā)展了室韋文化。室韋文化之間存在的共性說明不同部的室韋人群有一定的種族和文化聯(lián)系。對北方通古斯人的民族特征進行研究,認為室韋人群有共同的族稱,即“室韋”,并且各部有獨屬于自己的團體名稱。到唐代時期,突厥、回鶻的衰亡,導致室韋主體人群朝呼倫貝爾草原的西部以及嫩江流域的下游地區(qū)進行擴散,這一時期也是室韋人群的鼎盛發(fā)展時期。從歷史學、考古學以及民族學的角度對室韋起源問題進行研究,有利于推進對室韋族群的深入研究。
【關鍵詞】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多重視角;室韋起源
【中圖分類號】K28 【文獻標識碼】A
室韋人群指的是北朝隋唐時期,東北部以及北部的邊疆地區(qū)的一帶重要族群,也是蒙古族的前身,在中國的邊疆史以及民族史中占據(jù)十分重要的地位。國內相關的研究人員對室韋族群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掀起過小高潮,并出版了《室韋史研究》與《原蒙古人的歷史:室韋——達怛研究》兩本專著。在專著中認為,室韋起源問題,最初進入中原的北朝室韋是位于在嫩江流域,而族源是拓跋鮮卑同源部落。
隨著近些年來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的不斷發(fā)展與深入,使室韋起源問題的研究有了新的可能。在室韋人群的生活區(qū)域內,人群生活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以及人群生業(yè)模式的變化程度并不大,尤其是在工業(yè)化文明侵入以前,室韋人群的生活基本上是穩(wěn)定的。因此,可以對生活在嫩江流域的北方通古斯人民族學進行研究,對理解室韋人的歷史面貌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從歷史學、考古學以及民族學的多重視角對室韋起源問題進行研究,能夠推動對室韋起源問題的進一步認識。
一、從歷史文獻分析室韋起源
在歷史文獻中查找關于室韋起源的記載,主要見于以下文獻資料中:《魏書·失韋傳》記載“武定二年四月,始遣使張焉豆伐等獻其方物”。時間為公元554年,這是學者普遍認為的最早的關于室韋族群進入中原的記錄。但在最早的文獻資料上,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在北魏太平真君四年,也就是公元443年,前來朝貢的烏洛侯與武定二年來中原朝貢的是同一批室韋人群,認為室韋人群進入中原的實際時間要早一百多年[1]。
持贊成觀點的學者認為兩次進入中原視野的室韋族群是處于同一流域的,也就是嫩江流域。而持相反觀點的學者認為烏洛侯與室韋族群的生活地理位置相差較大。在《北史·烏洛侯傳》中記載“去代都四千五百余里”。而代都與洛陽相距七百里,因此,烏洛侯距離洛陽五千二百余里。而《北史·室韋傳》中記載“室韋去洛陽六千里”。這表明烏洛侯比室韋距離洛陽的距離更近,有學者認為室韋其實在烏洛侯以北地區(qū),根據(jù)這種地理位置關系推斷烏洛侯應該位于當今的農乃廟到烏蘭浩特之間,而室韋在當今的齊齊哈爾以北地區(qū)。
但是其實古代的距離記載并不完全準確,因為代都本身距離洛陽七百里是不正確的,代都是當今的山西大同,與洛陽的實際直線距離為一千二百余里。而漢魏千里,當今的七八百里其實相當于古代的一千五百余里。而代都與洛陽基本上是處于南北直線上的。根據(jù)這種計算方式來分析,其實烏洛侯與室韋的實際地區(qū)是大致相同的,都在現(xiàn)今的齊齊哈爾以北的嫩江流域的中上游地區(qū)。
二、從考古學角度研究室韋起源
(一)紅馬山文化遺跡
唐代開始,在呼倫貝爾草原上的室韋繼承了鮮卑族南遷的空缺,但是鮮卑文化本來就是草原上的外來文化。同樣在呼倫貝爾草原上的西漢時期的墓葬與東漢時期的扎賁諾爾墓葬的修建年代不同,其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以及居民的主要特征都存在較大差異。西漢時期墓葬主要以東北的土著文化為主,受匈奴文化影響。而東漢時期的墓葬與當?shù)鼐用竦奈幕卣鞲鼮榻咏?。扎賁諾爾族文化人群的南下形成歷史上的鮮卑族群,并對生活在大興安嶺東路的嫩江流域的人群產生影響。在考古研究中,在嫩江上游發(fā)現(xiàn)了東漢時期的紅馬山遺址。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紅馬山遺跡文化與呼倫貝爾草原東漢鮮卑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的。因此,紅馬山文化是以鮮卑文化為主體,繼承漢書文化的一些元素,與烏洛侯——室韋的起源有密切關系。
(二)唐代室韋文化
唐代是室韋文化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遺跡就是西烏珠爾墓地與謝爾塔拉墓地。對待這一部門的室韋文化起源普遍人物有三種可能性:其一是以呼倫貝草原的扎賁諾爾、孟根楚魯遺跡拉布達林為代表的東漢鮮卑文化;其二是契丹早期文化為;其三是石勒喀河與鄂嫩河流域的布爾霍圖伊文化。這一時期的西烏珠爾墓地主要受契丹文化影響,而謝爾塔拉墓地則是呼倫貝爾草原的室韋文化的代表。主要包括鮮卑文化與南下的布爾霍圖伊文化[2]。
(三)布爾霍圖伊文化
布爾霍圖伊文化主要是沿著黑龍江流域向東發(fā)展的,對黑龍江中下游的靺鞨文化產生了影響。而在俄羅斯結雅河與布列亞河流域上還分布同時具有布爾霍圖伊文化與靺鞨文化特征的米哈伊洛夫卡文化。而有學者認為米哈伊洛夫卡文化主要屬于北室韋。
三、從民族學視角分析室韋起源
在從民族學視角分析室韋起源時,可以通過研究北方通古斯人的民族學情況,分析室韋起源問題。因為北方通古斯人的活動區(qū)域與室韋族群的活動區(qū)域大致相同。主要參考史祿國的《北方通古斯的社會組織》一書進行研究。
(一)地理環(huán)境特點
室韋族群的活動區(qū)域主要分布在呼倫貝爾草原、嫩江流域、黑龍江上游、石勒喀河、額爾古納河以及外貝加爾東部地區(qū)。從地域分布看,北方通古斯人的活動區(qū)域也主要包括草原、草原向林區(qū)的過渡地段、林區(qū)。而山區(qū)環(huán)境主要指的是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以及雅布洛諾夫山脈。室韋族群主要在黑龍江流域、嫩江流域、額爾古納河、石勒喀河以及鄂嫩河等河谷地帶進行活動。
(二)生業(yè)特點
生活在不同地區(qū)和流域的北方通古斯人有不同的生業(yè)模式,主要是對不同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進行適應。(1)大興安嶺地區(qū)的北方通古斯人,主要生活在嶺西激流河流域,主要生業(yè)模式為馴鹿。(2)在外貝加爾東部地區(qū)的聶爾泰斯克與巴爾古津林區(qū)內的族群,主要是以狩獵與馴鹿為主。(3)在呼倫貝爾草原地區(qū)的北部以及嫩江流域的上游,主要以養(yǎng)馬與狩獵為主。(4)在巴爾古津河谷。主要以畜牧業(yè)或者農牧混合為主的生業(yè)模式。(5)在嫩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區(qū),已經開始從畜牧業(yè)與狩獵兼營的模式朝著畜牧業(yè)與農業(yè)兼營的生業(yè)模式過渡[3]。
(三)族稱特點
在史祿國的調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北方大多數(shù)通古斯方言中都含有“鄂溫克”這一名稱。但是在實際的語言應用過程中,這一名稱的變化比較大。通常情況下,按照語言以及風俗習慣的發(fā)展規(guī)律,當語言和風俗習慣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一直到一定程度時,一個集團就會拒絕使用鄂溫克稱呼另一個集團。除非這一集團已經不用鄂溫克作為自己集團的名稱。除此之外,很多集團知道鄂溫克人代表自己,但是在彼此的交流中也不會使用鄂溫克這個名稱。因為,他們主要是以社會單位進行區(qū)分的,也就是以氏族等更具有代表性的稱呼進行區(qū)分的。只有在與其他民族進行交流時,才會稱呼自己為鄂溫克人。其實這種族稱特點和國家內部以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稱呼變化是相似的。例如,在我們日常交流溝通時,不會以中國人稱呼自己,而是以更小的族群單位稱呼自己,如山西人、北京人、廣東人等。只有在與其他國家人員進行交流或者在一些特殊的需要表明國家立場的情況下,才會稱呼自己為中國人。這與鄂溫克人的稱呼變化是一致的[4]。
(四)民族志復合改變
受周邊文化影響,北方通古斯人產生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外貝加爾區(qū)域的游牧通古斯人。這一地區(qū)的通古斯人主要受布里亞特人文化以及生業(yè)模式的影響,促進畜牧業(yè)、生活方式以及帳幕等民族志符合。除此之外,還在一定程度上還受蒙古人的影響,特別是北方通古斯人南下后,與蒙古文化進行融合,促進了新的民族志復合的發(fā)展。在不同的民族志復合變化的過程中,北方通古斯人原本的特征已經被徹底改變,主要是因為與北方通古斯人相比,蒙古人數(shù)量占絕對優(yōu)勢。
另一方面是呼倫貝爾草原地區(qū)以及嫩江流域的索倫人的影響。索倫人主要受蒙古人、滿人以及漢人的影響,在保存一些北方通古斯人特征的基礎上,促進了多種民族志的復合變化。這兩個地區(qū)的北方通古斯人的生業(yè)模式也是以狩獵、農業(yè)以及畜牧業(yè)為主的,具有明顯的民族志復合特征。但是在對這一區(qū)域北方通古斯人產生影響的還有達斡爾文化的影響,史祿國認為達斡爾文化主要是北方通古斯人與契丹人之間混合發(fā)展而來的。
室韋族群與北方通古斯人的活動區(qū)域大致相同,因此,北方通古斯人的民族志復合改變與室韋起源的民族志復合情況相一致。
四、結語
從不同角度對室韋起源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到室韋族群的起源以及發(fā)展,對室韋族群的進一步研究可以提供有效的參考資料。但是在研究過程中,需要查找大量文獻資料,同時要充分考慮考古發(fā)現(xiàn)與民族變化歷史。只有這樣才能從多角度對室韋起源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范恩實.從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的多重視角看室韋起源問題[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7(2):84-92.
[2]塔娜,Tana.從室韋文化源流談及蒙古族科爾沁文化形態(tài)[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2(3):38-45.
[3]馮繼欽.室韋民族共同體類型[J].黑龍江文物叢刊,1983(1):76-80.
[4]祁惠君.中國俄羅斯族民俗游初探——以中俄邊境小鎮(zhèn)室韋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2009(2):69-73.
作者簡介:鄔烜彤(1999-),女,漢族,內蒙古,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