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嬌
摘 要:深受英國唯美主義運動影響的20世紀現代主義小說大師弗吉尼亞·伍爾夫不遺余力地在其作品中用文字符號為讀者們描繪了一幅又一幅的唯美畫卷,而《奧蘭多》則是眾多畫卷中的一幅。運用后印象主義相關的繪畫理念,即“存在的瞬間”“真實”與“體驗”,對《奧蘭多》所體現出的美學特色進行深入解讀,進而從新的角度理解伍爾夫對藝術和生活的領悟。
關鍵詞:伍爾夫;《奧蘭多》;后印象主義;美學特色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20)02-0102-03
被譽為英國20世紀現代主義大師、意識流先驅的弗吉尼亞·伍爾夫以其作品鮮明的革新意識而蜚聲文壇,其作品中所體現的唯美傾向更是格外的引人注目。戴維·塞西爾在《布魯斯伯里》中稱譽伍爾夫的作品是“英國唯美主義運動綻放出的最雅致絢麗的花朵”;伍爾夫的姐夫、著名美學家克萊夫·貝爾更是直言,伍爾夫“純粹的……幾乎像是畫家一般的視覺……正是將她與其他所有同時代人區(qū)別開來的東西”。在其《雅各的房間》《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藍與綠》《丘園》《奧蘭多》等小說里,伍爾夫更是以“唯美主義”作為她的創(chuàng)作核心,運用后印象主義相關的繪畫概念:有意味的形式、剎那的印象、存在的瞬間、火焰、真實、體驗,并憑借自己對美的敏銳感用筆下的文字渲染了一幅又一幅如詩如畫、美妙絕倫的畫卷。
正是基于對同性戀人薇塔·薩克維爾—韋斯特的愛慕,伍爾夫將其作為人物原型,在小說《奧蘭多》中虛構了英國伊麗莎白時代年輕貴族奧蘭多歷時四百年的玄幻經歷。在這四百多年里,奧蘭多由最初灑脫俊美、風度翩翩的美少年在流轉的時空變化中變成一名美貌與才華并存的成功女作家,并在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和對生活的品悟中獲得了內心的寧靜與圓滿。在奧蘭多身處的伊麗莎白時代,豪華絢爛的泰晤士河狂歡會以其“存在的瞬間”展現出了倫敦的繁華與璀璨,給讀者一種奢華美的享受。與此同時,在城市的真實空間里,倫敦以其獨特的形狀、線條與顏色呈現出了迷人的空間之美;在充滿異域風情的君士坦丁堡,奧蘭多經歷了由翩翩美少年變?yōu)槊郎倥钠婊米兓?,并于該地領略了異域的神秘,而這一東方之地也令讀者們一瞥其俊美神秘的一面;在奧蘭多與自然的相處中,特別是對大橡樹熾熱的愛戀中,讀者們不僅沉浸在人與自然相融的和諧美中,更是醉心于奧蘭多對藝術與生活瘋狂追求的精神美中;而在奧蘭多由翩翩美少年變性為美少女的經歷中,讀者們又被奧蘭多與自身的和諧、統(tǒng)一美所震撼。縱觀國內外對《奧蘭多》的研究,大多側重小說中的“雌雄同體”與“傳記書寫”,而很少有學者涉足小說的唯美傾向。因此,挖掘小說《奧蘭多》中所體現的美學特色具有重大意義。
一、美學思想之于伍爾夫
1882年,伍爾夫出生于英國倫敦赫赫有名的文藝世家。父親萊斯利·斯蒂芬爵士是一位著名的文學評論家,與倫敦眾多的文化名流交往頗深,其中就有一生為“美”而戰(zhàn)斗的英國美術評論家約翰·羅斯金,羅斯金給年幼的伍爾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年后的伍爾夫更是不吝言辭地表達她對羅斯金的崇拜:“他醉心于描繪千變萬化的云彩和飛流直下的瀑布,但同時還死死地盯著雛菊的每一片花瓣,目光如顯微鏡般洞察秋毫,堅定不移”,“六十多年過去了,《現代畫家》中通篇展現的風格依然能夠使我們心醉神迷?!?/p>
如果說幼年的伍爾夫受到羅斯金美的熏陶,那么成年后的伍爾夫則是受到了“布魯姆斯伯里集團”的核心成員羅杰·弗萊美學思想的影響。作為20世紀英國最偉大的藝術批評家之一的羅杰·弗萊倡導現代藝術,推崇形式主義美學觀。在弗萊的著作《視覺與設計》中,他強調“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因為他認為一件藝術作品的視覺特征比主題內容更能讓人產生共鳴。與此同時,通過對塞尚藝術作品的研究,弗萊對其觀點——“對自然的一切方面賦予形式的表達”,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并倡導藝術家們應該以色彩與形式的組合替代主題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情感。正是與弗萊的交往,伍爾夫開始對文學與藝術之間的關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引領她創(chuàng)作出了美輪美奐,給讀者強烈感官享受的作品?;诔绨?,伍爾夫尊稱弗萊為現代英國繪畫之父,并在《羅杰·弗萊傳》中,深情地寫道:“在我所有朋友中,他是最活躍、最富于想象力,因而也是最有幫助的一位。”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伍爾夫基于弗萊的形式主義美學,廣泛吸收各家的美學觀點,在其文學創(chuàng)新之路上將形式與內容相糅雜,描繪出眾多有意味形式的畫卷,并通過大量形式美與精神美的結合,體現出自己對真實、體驗、創(chuàng)作、生命等重大問題的領悟。
二、《奧蘭多》中“有意味的形式”
在羅杰·弗萊看來,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必須強調繪畫作品對形式的關注。而“有意味的形式”是指通過“線條”“色彩”“塊面”以及各種繪畫要素來組建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進而激發(fā)讀者的審美情趣。深受弗萊美學思想影響的伍爾夫巧妙地將“形式”與“內容”相結合,作為自己文學創(chuàng)作的核心目標。在小說《奧蘭多》中,伍爾夫就通過豪華絢爛的泰晤士河狂歡會及倫敦城市的形式美實踐了自己對美的吸收與感悟。
在《奧蘭多》的第一章,給人以強烈視覺沖擊的當是倫敦泰晤士河上的狂歡會及狂歡會上奧蘭多與莫斯科公主薩沙的邂逅。時值上任的新王為籠絡人心,下令將封凍的冰面作為地基,絲繩、遮蓬、涼亭、長沙發(fā)作為建筑的構成部分,“鴕鳥毛”“彩色的氣球”“凍玫瑰雨”“閃爍著綠色、橘黃色和紫色的火焰”作為裝飾,開辟出了令人翩翩起舞的游樂園。在伍爾夫的精心描繪下,這斑斕的色彩、立體的塊面呈現出了此時倫敦的繁華與璀璨,給讀者一種奢華美的享受。羅杰·弗萊認為藝術品具有傳達美學感情的特性,是能夠激發(fā)起人們審美情感的形式與結構。同樣鐘情于“形式”的伍爾夫,利用想象力和詩意在二維平面的畫布上為讀者呈現了三維立體的畫面,從而使小說給人一種美學體驗的感受。
在狂歡會上,奧蘭多與莫斯科公主的邂逅又構成了另外一幀唯美的畫面:一位“苗條纖細”,有著“晶瑩剔透的碧眼”,身著“一身牡蠣色的天鵝絨”的貴族在冰面上“敏捷”“矯健”地滑著,并如同仙女般令奧蘭多狂熱地贊美著:“西瓜、翡翠、雪中之狐?!蓖瑫r也使奧蘭多邂逅了美麗的愛情:“他體內的血融化了,血管里的冰化為美酒。”在這里,伍爾夫又通過靜態(tài)的文字符號渲染了一幅動態(tài)的圖景,從而刺激讀者的感官,引發(fā)讀者的聯想,令讀者沉醉于文中美麗的愛情里。
在《奧蘭多》的第四章,伍爾夫將視角轉到變成女人的奧蘭多剛回到英國倫敦的場景。在九月的上午,“圣保羅大教堂平滑、潔白的穹頂巍然聳立在眾多精雕細刻的白色塔尖中”,這不僅使返鄉(xiāng)游子奧蘭多沉醉于此,也體現出伍爾夫對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的熱愛。在時代的更替中,城市的美也逐漸變化著。當年倫敦城市的豪華璀璨已然變得現代時尚了。城市的主要街道“寬闊整潔”,房屋上“圓弧形的圓肚窗”“格子玻璃窗”“閃亮的門環(huán)”,“彩色的店招牌隨風飄揚著,煙草、各色衣料、金銀器、香水”等等貨品無一不令奧蘭多陶醉,甚至于激動得“熱淚盈眶”。而在仲冬嚴寒的時節(jié),倫敦城市又展現出了另一番美。在奧蘭多居住的臥室,她可以看到圣保羅大教堂、倫敦塔、西敏寺及城市所有教堂的“尖頂”和“圓頂”,“銀行平滑巨大的身軀”,“大廳和會議廳豐腴的曲線”。在天空晴朗無云的照耀下,“每一屋頂的線條”,“每一煙囪的通風帽”,“甚至路上鋪砌的一粒粒鵝卵石子”都清晰可見,這一切都是那么的光明、次序和寧靜。
弗萊的美學思想“有意味的形式”強調形式的重要性,唯美主義者更是宣稱藝術的唯一法則便是“形式”的法則,是對形體、色彩、構圖、韻律的執(zhí)著追求。深受弗萊及唯美主義影響的伍爾夫在小說中去除復雜的故事情節(jié),力圖用文字符號與讀者玩光線與色彩的游戲,用最簡單的“形式”呈現藝術的美,從而刺激讀者的感官享受,體驗藝術帶來的美。
三、《奧蘭多》中的“真實”
伍爾夫認為,美和藝術是揭示生活奧秘與真實的唯一媒介,因為她相信,“藝術家要關心的不是創(chuàng)造一種取悅人的東西,而是抓住隱藏背后的,由經驗釀成的一種精神真實?!币虼?,“真實”在藝術家眼里并不是物化生活的真實,而是人們對于客體世界主觀感受與印象的內心真實。在《奧蘭多》中,對藝術與生活有著執(zhí)著追求的奧蘭多與自然的相融中,特別是與大橡樹割不斷的連接中,讀者們領略了伍爾夫筆下的“真實”,也為奧蘭多與自然相融的美所折服。
青年時期,男兒身的奧蘭多極其熱愛大自然那遼闊的景觀,他總是會突然縱身躍起“撲向”大自然的環(huán)抱,特別是撲向山頂上他最愛的大橡樹腳底,并“把心系在大橡樹上”。在他初見莫斯科公主薩沙,并陷入愛的旋渦之時,奧蘭多渴望向大橡樹傾訴愛情的甜蜜。而在被薩沙玩弄、欺騙后失去理智的奧蘭多,內心似乎聽到了大橡樹被撕裂的聲響。此刻,大橡樹猶如融入奧蘭多體內的血脈,掌管了所有的喜怒哀樂。與詩人尼克·格林交往,而被格林公開嘲諷了一番后,奧蘭多將自己所作的詩歌全部付之一炬,僅僅留下了題為《大橡樹》的手稿。
在出使土耳其,與吉普賽人群居時,奧蘭多已悄然變?yōu)榱伺畠荷?。在吉普賽人的營地,奧蘭多沉醉于大自然給她的美感中。在那里,她抓住一切機會攀登奇峻的山峰,漫游寧靜的峽谷。當發(fā)現一個小湖時,奧蘭多甚至想要跳進去探尋湖中蘊藏的智慧。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奧蘭多的心靈充盈又輕快,她欣喜若狂地高聲贊美大自然的善與美,并“向每一顆星、每一座山峰、每一堆篝火致敬”,就仿佛大自然只向她一個人發(fā)出了信號。沉浸于大自然的美中無法自拔的奧蘭多,在沒有筆墨的吉普賽營地,竟然用漿果和葡萄酒做筆墨,繼續(xù)《大橡樹》的創(chuàng)作。終于在歷經了三百多年的時間后,奧蘭多完成了她的詩作《大橡樹》,而該詩作正是對真理、自然和人性的關注。正如奧蘭多自己所言,她的藝術成功在于大自然,她從大自然中吸取創(chuàng)作的養(yǎng)分,從大自然懷抱里體味“真實”。
在伍爾夫看來,“石楠并不重要,巖石也不重要,可是當詩人的眼睛看出石楠和巖石能表達彼此間活生生的關系之后,它們是非常重要的——它們變現了一種與人類的生命共存的美,因而其意義是無窮的……”正是對自然有著異常敏銳捕捉力的伍爾夫將大自然的流光溢彩用筆觸展現出來。與此同時,奧蘭多與大自然的相融和所體現的生態(tài)美彰顯了伍爾夫的生態(tài)觀,即人類應尊重自然、回歸自然,努力與自然形成和諧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
四、《奧蘭多》中的“體驗”
1928年,伍爾夫正式在小說《一間自己的房間》提出“雙性同體”的文學理念,她寫道:“在我們之中每個人都有兩個力量支配一切,一個男性的力量,一個女性的力量。在男人的頭腦里,男人勝過女人,在女人的頭腦里,女人勝過男人。正常而舒適的存在狀態(tài),就是在這兩者共同和諧地生活、從精神上進行合作之時?!毙≌f《奧蘭多》正是伍爾夫對“雙性同體”文學理念的完美實踐。與此同時,通過主人公奧蘭多對男女這兩種人生的體驗,小說更是體現出了男女兩性達到和諧統(tǒng)一的精神美。
小說開頭,也就是16世紀伊麗莎白時代,伍爾夫便指出了此時奧蘭多的性別,“他,這自然就表明了他的性別”,并且他是一個異??∶赖哪凶印K兄銡獾碾p唇,精巧的牙齒,線條優(yōu)美的雙腿,以及一雙大得像一泓碧泉的眼睛。而天真無邪的奧蘭多除了擁有著天使般的面孔外,還有令人著迷的男子氣概。正是如此,奧蘭多頗得伊麗莎白女王的寵幸。在泰晤士河狂歡會上奧蘭多更是以風度翩翩、殷勤有禮的紳士的形象與俄羅斯公主薩沙陷入了愛河,但當他看到薩沙與一名水手摟抱在一起時,憤怒的奧蘭多如戰(zhàn)斗的勇士般與他的情敵決一死戰(zhàn),并贏得了此次對愛人的爭奪??墒潜凰_沙欺騙后的奧蘭多,則像所有擁有男性氣概的人一樣,憤然離開逝去的愛情,主動向查理王請纓出使君士坦丁堡。在君士坦丁堡任職期間,奧蘭多活躍于官場,出色地履行了出使職責,并獲得了多種勛章及公爵爵位。正是這種“集俊美、血統(tǒng)和某種罕見的天賦于一身”的奧蘭多成為了無數女人和某些男人仰慕的對象。即使他們并未與他真正交談過,甚至親眼見過,他們仍然能夠想象出一個衣冠楚楚的貴族形象。
而在君士坦丁堡政變之時,奧蘭多戲劇性地變?yōu)榱伺畠荷?。他“看上去如此令人銷魂,他的形體融合了男子的力量與女子的嫵媚”。在登上“癡情女郎”號船準備返回英國時,奧蘭多逐漸體驗到女性意識對她的影響,并為自己此刻的性別感到無比驕傲與自豪,她喊道:“贊美上帝,讓我成為女人!”回到英國后的奧蘭多,即刻又被哈利大公毫無羞恥地糾纏上了,因為奧蘭多是頸掛珍珠的美人魚,是洞穴中的塞壬,她是那么的光明、堅硬,又那么的柔美。奧蘭多更是立即成為了英國上流社會的貴婦,她光彩照人地在社交界與一大幫文人騷客談天說地,細細地品味和體驗作為女兒身的自己。正是前30年的男性體驗與現如今的女性體驗,讓奧蘭多意識到了男女這兩種意識在她身上所共同發(fā)揮的作用并樂于此時的狀態(tài),因為她可以隨意地游走于男女兩性的經歷之間,時而換上貴族男子靈便利落的黑綢燈籠褲,時而又穿上時興的女士石榴裙,以“頻繁”的“性別變化”得到了雙重收獲,并得以“輪番地享受兩性的愛”。而奧蘭多從16歲男兒身時開始創(chuàng)作的詩作《大橡樹》也在他成為女性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無疑體現了伍爾夫“雙性同體”理念對作家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正如她所說,“雌雄同體的腦子是能引起共鳴的,可滲透的,它能沒有障礙地傳達情感,它天生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光輝絢爛的、未被分開的。”在伍爾夫筆下,男女兩種意識出現在了奧蘭多一人身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交融狀態(tài),同時也展現了兩性在精神上的充分交往與融合的和諧美。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說《奧蘭多》中,伍爾夫通過對形式美與語言美的追求,運用生動的色彩之筆描繪了一幅唯美畫卷,使讀者欣賞到了小說中一幅又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場景。本文通過運用后印象主義相關的繪畫理念,即“存在的瞬間”“真實”與“體驗”,認真梳理了《奧蘭多》中所蘊含的美學特色,即絢爛多彩的形式美、人與自然相融的生態(tài)美、雌雄同體的和諧美,以更好地把握和理解伍爾夫文學創(chuàng)作的藝術宗旨。
參考文獻:
[1]高奮.弗吉尼亞·伍爾夫生命詩學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9.
[2]弗吉尼亞·伍爾夫.奧蘭多[M].林燕,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
[3]弗吉尼亞·伍爾夫.一間自己的房間[M].賈輝豐,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4]弗吉尼亞·伍爾夫.雅各的房間[M].蒲隆,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5]郝琳.伍爾夫之“唯美主義”研究[J].外國文學,2006(6):37—43.
[6]呂洪靈.《奧蘭多》中的時代精神及雙性同體思想[J].外國文學研究,2002(1):61—65.
[7]毛繼紅.尋找有意味的形式——弗吉尼亞·伍爾夫小說創(chuàng)作與繪畫藝術[D].開封:河南大學,2002.
[8]楊莉馨.“尼莎擁有我渴望的一切”——論貝爾繪畫藝術對伍爾夫創(chuàng)作的影響[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3(1):129—134.
[9]張中載.小說的空間美——“看”《到燈塔去》[J].外國文學,2007(4):115—118.
[10]周曉嵐.在意識之流中捕捉心靈的閃光——論弗·伍爾夫《到燈塔去》中的回憶瞬間及其繪畫美學[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1):92—94.
(責任編輯:陳 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