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玥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各國的交往活動越來越頻繁,翻譯成為各國在各領域交流合作的必不可少的活動。翻譯的質量與譯員息息相關,譯員的素質也因此引發(fā)人們的關注。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筆譯員,除了掌握扎實的雙語知識,還應對兩國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并且應具備成熟的雙語文字駕馭能力和高度的責任感。
關鍵詞:筆譯員 素質 翻譯質量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2-0083-02
“翻譯是因人類相互交流的需要而生的”,而譯員是進行翻譯活動的主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觀念日漸被各國認同,各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交往合作日益頻繁和密切,這使翻譯活動也日漸被各領域需要。除了直接在講話者和收聽者之間做語言媒介的被大眾熟知的口譯人員,譯者還包括更隱秘、更容易被忽略的筆譯員。筆譯員像小小的螞蟻,渺小,卻承載著促進各國文化交流、人民相互理解的重擔;他們不像口譯人員那樣經常出現(xiàn)在聚光燈下,而是隱藏在一篇篇譯文之后,是不可忽視的存在。
那么如何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筆譯員呢?
一、翻譯與譯者
按照雅各布森的翻譯定義翻譯被分為語內翻譯、語際翻譯和符際翻譯,而我們譯員進行的大家常規(guī)認識中的“翻譯”則是語際翻譯,即“用一種語言符號來解釋另一種語言的語言符號”。
了解了翻譯的種類,我們就容易理解翻譯的認務目的。許鈞認為,“翻譯的根本任務是意義的再生”。翻譯表面上看是一種文字活動,或者更全面地說是一種語言活動,但實際上,翻譯并不是語言之間的轉換,它想要透過這一行為傳達文字或者語言中隱藏的東西,是源語言說話者或筆者隱藏在語言文字間的民族、國家的文化,所處環(huán)境中的風土人情,等等。生活中的一切,潛移默化地融進了說話者或筆者的血肉,通過他們的口或筆,融進他們的言語和文字中,而譯員要做的正是要挖掘出隱藏在這些語言文字中的語焉不詳。
正如上文所說,譯者的作用不只是將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而是向目的語的讀者或聽眾介紹源語言的文化文明,從而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交流和理解。譯者,尤其是筆譯者之所以常常被忽視、被遺忘,一是因為傳統(tǒng)觀念“仆人”影響,二是譯者過去長期被要求在譯文中“隱形”。當然,這兩種想法漸漸被現(xiàn)代人所否定。許鈞認為,“翻譯……是譯者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譯者……是具有主體意識的個體”。這種觀點廣受認同,需要思考的是,大眾認為的優(yōu)秀譯文讀者無法從中發(fā)現(xiàn)翻譯痕跡,可否認為譯者同樣在讀者眼中“隱身”了呢?
二、優(yōu)秀的筆譯員應具備的素質
如何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筆譯員?也就是說,優(yōu)秀筆譯員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呢?對此,我們可以從影響翻譯質量的因素入手來分析。
1.對雙語的掌握
例如,漢語與法語分屬不同的語系,法語屬于拉丁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兩種語言不論是構詞方法還是句內語序都有很大的不同。雖然法語和漢語的詞匯量基本能夠對應,但是漢語是象形文字,法語是字母文字;漢語一個字就可以表意,幾個字組合又衍生出其他意思,但是法語的單詞已經是最小的表意單位了,不可以再拆分。除此之外,法語和漢語在句子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法語的句子結構嚴謹,有非常細致的語法制約;而中文結構松散,詞類使用和語序都較為隨意。因此如果逐詞逐句地進行法漢互譯,那么會造成嚴重錯譯或歧義。兩種語言的差距,非??简炞g者對兩種語言的掌握程度,這是保證翻譯質量的基礎。
筆譯員嫻熟地掌握法語和漢語兩種語言,必須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有充足的雙語單詞量。因為語言的組織,說到底還是對詞語的選用。和對口譯的基本要求——“準、順、快”不同,對筆譯的要求則是“信、達、雅”,意思是準確、通達和有文采。如何選擇最為合適、準確的詞匯,唯有依靠譯者對雙語詞匯的嫻熟掌握。其次,要非常了解兩種語言的語法。上文提到法語的語法非常細致嚴謹,卻對應著語法松散、隨意的漢語,其轉換難度可想而知,稍有不慎就會產生重大翻譯錯誤。因此,句子層面的把控不僅要注意句意、邏輯關系,還要注意語法細節(jié)上的處理,這才能達到“信”的標準。再次,要有扎實的文字工夫。因為筆譯員在完成初次翻譯之后,需要不斷校稿,對譯文不斷潤色,使之更加流暢,更加符合目的語讀者的閱讀審美習慣要求、尤其是文學作品的翻譯,讀者的要求較高,幾乎要求達到本國文學作品的水平,并且優(yōu)秀的筆譯人(員要能竭力還原原文文字的美感,因此需要譯員有極強的文字表達能力。這一步相當于對文字進行裱花,加以紋飾,以達到“達”和“雅”的標準。
2.對兩國文化的了解
法漢兩種語言的區(qū)別不僅僅表現(xiàn)在上文提到的語法層面,更是因為文化和思維方式上。中國和法國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從文字上就可以看出,漢語注重表意,而法語注重邏輯和嚴謹。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如何對譯,需要譯員的中介作用。譯員需要先充分理解源語言中的文化現(xiàn)象,再融會貫通目的語的文化,使目的語讀者能夠理解其中的含義。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是譯者在為譯文注入靈魂,使譯文脫離了呆板的文字,一下子生動起來。
筆譯員應對中法兩國的文化、宗教、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等有著非常深刻的了解,譯者要是一個雜家,譯者面對不熟悉的內容或領域的文字,僅憑借語言水平是無法翻譯的——翻譯并不是簡單地翻譯字詞,而是要對文本的內在邏輯融會貫通。當然,譯者遇到不擅長領域的文字,并不是只能束手無策、無可奈何,可以借助工具書和網(wǎng)絡來查詢,補充、學習和研究,擴充自己的知識面,成為一個百科全書式的譯員。
3.高度的責任感
首先,對筆譯的要求“信、達、雅”中,排在首位的就是“信”,這就要求了筆譯者要有下筆準確的能力,面對叫不準的、模棱兩可的情況,要一一細細校正,然后再落筆。其次,處理文段時,不要急著逐字逐句地翻譯,而是要細讀了整篇文章之后,確定自己已經理解了文章大意,梳理清楚了文章的邏輯結構后,再開始落實字、詞、句。如果是自己不了解或從未接觸的領域,要事先做好功課,確定自己已經有所了解之后再開始接觸文本。如果文本涉及一定的時代歷史背景,那么譯者也要詳查資料,不要偷懶耍滑,譯者的態(tài)度會完全體現(xiàn)在譯文中。再次,雖然翻譯是“譯者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但是譯者切不可隨意自由發(fā)揮、添油加醋;一定要始終對自己的翻譯負責。最后,初次翻譯結束之后,并不代表翻譯工作就此結束,優(yōu)秀的筆譯員還會反復校上幾稿,會對初稿的邏輯、文字、標點等細細琢磨,爭取譯文最大程度地貼近原文。筆譯員雖然不像口譯人員那樣翻譯時間短暫,翻譯時間相對較長,但在期限內也要充分利用時間,充分打磨文章,以使譯文能夠盡善盡美。
三、結語
在這個越來越小的世界里,國家之間似乎也貼得更近,失去了巴別塔,想要暢通無阻地交談,再也缺少不了翻譯這一文化交流活動。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筆譯員,不僅要在譯前做大量、廣泛的知識儲備,具備成熟的雙語文字駕馭能力,還要在翻譯時對自己嚴格要求,對譯文負責,細細琢磨,費心打磨。
參考文獻:
[1]馬彥華,羅順江.法漢翻譯新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張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