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國宏,黃麗娟
(南通大學文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南通大學管理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腐敗是人類社會健康肌體上的毒瘤,有著巨大的破壞力,被稱為“政治之癌”。治理腐敗不僅是歷史性難題,也是世界性課題,“在腐敗問題上,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有足夠的資格批評別的國家,即使在新加坡這樣的據稱政府的腐敗程度最低的國家,腐敗依然存在,只不過是其程度較低而已”(1)[新西蘭]杰瑞米·波普:《制約腐敗——建構國家廉政體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廉政研究室譯,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頁。。由于歷史文化傳統(tǒng)、社會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異,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在腐敗生成方面各有特點,在治理腐敗方面也各具特色。作為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中國既必須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學習借鑒他國在預防和懲治腐敗方面的寶貴經驗和有益做法,也有必要發(fā)揚文化自信,對治理這一頑疾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黨的十八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場合強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fā)”,必須“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優(yōu)秀廉政文化,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2)習近平:《借鑒歷史上優(yōu)秀廉政文化 不斷提高拒腐防變能力》,《人民日報》2013年4月21日。。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孝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廣受關注,雖然在新文化運動時期也曾遭批判乃至否定,如吳虞認為,“孝字的大作用”“便是把中國弄成一個‘制造順民的大工廠’”(3)吳虞:《說孝》,蔡尚思:《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1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9頁。,但是古往今來更多的人仍然能夠歷史地、理性地對孝進行考量,將其視為重要的美德,作為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實現(xiàn)社會永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手段,甚至奉之為治國理政的一大利器。近年來,國內不少學者主張發(fā)掘傳統(tǒng)孝文化中的廉潔元素,通過以孝促廉、以廉行孝來促進黨風廉政建設;一些地方更是大膽嘗試,付諸實踐。全國唯一以孝命名的地級市——湖北孝感“大力弘揚孝廉本根文化,激勵黨員干部養(yǎng)成以孝促廉、以心養(yǎng)廉、以孝為美、以廉為榮的良好風尚,拓展了廉政教育方式,豐富了廉政文化內涵”;廣東南雄也認真開展以孝促廉活動,并將關于孝的研究成果直接應用于反腐倡廉工作實踐,取得了不錯的效果(4)吳琦:《深入推進廉政文化建設》,《弘揚孝廉文化促進社會清明——首屆中國(孝感)孝廉文化研討會觀點摘登》,《光明日報》2012年12月26日;郭玉華:《論當代孝廉文化建設與反腐倡廉》,《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那么,以孝促廉是否可行?以孝促廉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奏效?如何構建有效的機制,確保把屬于個人私德范疇的孝延伸至公德領域,將感恩回報以及對個人和家庭的忠誠上升到忠于國家和人民、忠于職守、勤政廉政,使由孝至廉、以廉盡孝由偶然而至必然,從可能性轉變成現(xiàn)實性?凡此種種,值得人們深思和探究。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被尊為“百善之首”。一些學者認為,孝也是美德之源,“人的種種品德由孝衍生”(5)袁學清:《孝廉文化的歷史傳統(tǒng)及其現(xiàn)代價值》,《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弘揚孝道有利于促進黨風廉政建設,故而主張“以孝養(yǎng)廉德,用廉盡孝道”(6)曾子星:《打造黃香孝廉文化品牌 彰顯云夢廉政建設特色》,《學習月刊》2018年第1期。。但孝何以能促廉,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促進黨風廉政建設,其內在機理是什么?對此,學者雖有所論及,但并不系統(tǒng)和深入。我們認為,對這些問題,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察和作出闡釋:
1.感恩回報、履行義務是廉潔從政的情感基礎
我國近代著名思想家嚴復曾說:“孝者,隆于報本,得此而后家庭豢養(yǎng)乃有所施,國民道德發(fā)端于此?!?7)謝寶耿:《中國孝道精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頁。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認為,孝作為子女對父母的奉養(yǎng)和遵從行為,它是一種義務,在這個意義上,“孝道并不是中國人獨有,它是某個文化階段全世界共有的現(xiàn)象”(8)[英]羅素:《中國問題》,秦悅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頁。。從本質上說,孝源自一種最基本、最樸素的敬畏生命、感恩回報的意識。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如果沒有父母的養(yǎng)育和悉心呵護,是難以長大成人的。清人石成金在《傳家寶·孝親》中寫道:“借問緣何得此身,一毛一骨是雙親。但看養(yǎng)子殷勤意,便見當初鞠育恩。常仰昊天思一本,難將寸草報三春。試于反哺觀烏鳥,敢背劬勞愧此禽?”(9)《蒙學精萃》,沈陽:遼沈書社,1994年版,第103頁。直言人不能忘本,應該像烏鴉反哺那樣孝養(yǎng)父母。正是在報答父母養(yǎng)育恩德的感恩意識的作用下,人們才萌生出長大后侍奉反哺、使父母安度晚年的思想觀念,并視之為自己義不容辭的義務。
感恩意識和責任意識延伸到公共領域,必然要求官員廉潔奉公、勤政愛民。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寫有這樣的詩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10)白居易:《割刈麥》,陳伯海:《唐詩匯評》(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092頁。每一個公職人員都是由國家財政供養(yǎng)的,即所謂“爾俸爾祿,民脂民膏”,因此,百姓是官員的衣食父母,每一個官員都有雙重身份、雙重責任:作為子女,在家庭中當知恩圖報,對家人盡孝;作為官員,當對國家和人民心存感恩,將對家人的報答責任升華為對國家和人民的大愛和為社會服務的責任,由孝親感恩衍生出忠于國家和人民的意識和精神,體現(xiàn)為廉政勤政的實際行動,切實做到奉獻自我、回饋社會。
2.仁愛百姓、合理用權是廉潔從政的思想基礎
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曾從不同角度對孝進行解讀,闡發(fā)其豐富內涵和重要意義。他把孝看作是實現(xiàn)“仁”這一最高道德境界的根本手段,指出:“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敝祆鋵Υ私忉屨f:“行仁自孝悌始,孝悌是仁之一事?!?1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50頁。而一個官員有了“仁愛”之心,必然會善待他人,進而就可能會在實踐中以民為本、施行仁政,像對待自己的父母長輩那樣去對待黎民百姓,就必然會成為好官、清官,而不會行苛暴之政、魚肉百姓。
總之,孝產生了仁,仁又生發(fā)出廉。有孝道的人因為具有愛他人的稟賦,更可能真心替老百姓著想,就會關注民瘼、體恤民艱,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就會為民造福、不謀私利、廉潔從政。
3.養(yǎng)心修身、優(yōu)化官德是廉政的有力支撐
廉潔從政、嚴以用權的前提是嚴以修身、嚴以律己。從發(fā)生機理看,腐敗需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在私欲驅使下有腐敗的動機,比如巨大利益的誘惑,簡言之曰“想腐”;二是基于對腐敗成本小收益大、東窗事發(fā)概率低的判斷而不懼懲處,鋌而走險,簡言之曰“敢腐”;三是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牛欄關貓,或者執(zhí)行不力,使人感到有機可乘,簡言之曰“能腐”。一個人具有良好品行,能夠做到廉潔自律,是遠離腐敗的第一關,也是最重要的保證。因為一個有高尚道德的人能夠明辨是非,妥善處理義利關系,正確看待個人與國家和集體之間的關系、物質享受與精神追求之間的關系,不致于貪圖享受、損公肥私、以權謀私。因此,要保持廉潔,就須要求公職人員形成良好的官德,而孝則是養(yǎng)心修身、砥礪官德的有力支撐。
在儒家看來,孝是一切德行的本源,人間的種種美德均從孝開始、由孝衍生?!缎⒔洝ら_宗明義章》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的高足曾子把孝視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宇宙普遍準則,認為:“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后世而無朝夕?!?12)《禮記·祭義》。這一重孝思想深深影響了中華文化,以致“在中華文化系統(tǒng)內,孝道被視作一切道德規(guī)范的核心和母題,忠君、敬長、從兄、尊上等等都是孝道的分泌物”(13)馮天瑜:《孝廉溯源》,《光明日報》2014年4月29日。。作為私德的孝的推衍和延伸,有助于培養(yǎng)作為公德的廉。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孝是廉的重要基礎,廉是孝的發(fā)展升華。孝道的培養(yǎng)和踐行有助于立公德、去私心,抑制私欲、提高境界,做到公私分明、取予有度,從而促進廉德的養(yǎng)成和廉政的施行。
4.忠誠盡職、不逾規(guī)矩是實現(xiàn)廉政的客觀要求
傳統(tǒng)中國是家庭倫理本位的社會,家國同構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重要特征。在儒家看來,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和基石,國家和社會是家庭的放大和整合,即所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14)《孟子·離婁上》。。一個人從小在孝的家庭氛圍內接受熏陶,成為孝子,長大就有可能移孝為忠,像尊敬、服從父祖一樣忠誠、順從于君主。曾子說:“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15)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83頁。意思是說,孝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事君要忠;二是為官要敬。前者重在強調要恪守禮法,不犯上作亂;后者則意味著要敬畏權力,恪盡職守。這些恰恰也是成為清官廉吏的基本條件。事實上,在中國古代,清官最初就是以循吏的形式出現(xiàn)的。顏師古指出:“孝謂善事父母者,廉謂清潔有廉隅者?!?16)《漢書·武帝紀》顏師古注。就是說,廉除了清白廉潔、不茍取妄奪之外,還指有棱角、有鋒芒。作為官吏,就是要辦事講原則、守規(guī)矩,中國古代清官的典范包拯,民間譽其為“包青天”,其特質就是剛正不阿、不徇私情、不懼豪強、秉公執(zhí)法。
5.愛惜名聲、遠離污行是實現(xiàn)廉潔的精神動力
許慎認為,孝就是“善事父母”(17)許慎:《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98頁。。那么,怎樣才算是“善事父母”呢?曾子指出:“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18)《禮記·祭義》。就是說,贍養(yǎng)父母,使父母衣食無憂、安享天倫之樂只是起碼的、最低層次的孝,只有做到“不辱”和“尊親”,才是更高層次的孝,其中所謂“不辱”,就是要避免使父母蒙受恥辱。
行孝首先要“保身”。一個出任公職的人只有潔身自好,不貪污腐敗、違法犯罪,才不致于身陷囹圄,才能平安自由、事親盡孝。只有“不出事”,才具備“干成事”的可能性,或者說才能成就事業(yè),從而使父母受到社會的尊敬并感到榮耀,這樣也才是盡孝。相反,如果貪污腐敗,父母就不免擔驚受怕,時刻處于惶恐不安之中,就難以做到“不憂不辱”,生活就不可能幸福安寧,而一旦東窗事發(fā),本人就成為千夫所指,不僅自己名譽掃地,而且也會令父母臉上無光、蒙受恥辱。
總之,孝不僅要求子女“養(yǎng)親”“敬親”,還要“順親”“榮親”。這種不辱其親的警惕性和責任感,無疑有助于公職人員愛惜名聲、保持操守,進而清廉為官。
中國孝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殷商時期,甲骨卜辭中就出現(xiàn)了“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19)許慎:《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98頁。的象形文字“孝”。時至周代,孝的內涵得到了初步的界定,主要是指對于父母乃至祖先的孝順,包括贍養(yǎng)和尊崇父母、祭祀和崇敬祖先等等?!对娊洝ご笱拧ぞ戆ⅰ分芯陀小坝旭T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的詩句。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和亞圣孟子對孝這一倫理概念作了較為具體細致的闡述。到了漢代,孝更是被提升到了“天經地義”的高度,即如《漢書·藝文志》所言:“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
孝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秴问洗呵铩ば⑿小穼⑵渥u為揚善去邪的利器,感慨道:“夫執(zhí)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從者,其惟孝也”。梁漱溟也曾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本質上可稱為“孝的文化”(20)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307頁。。
廉同樣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冻o·招魂》嘗言:“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蹦敲词裁词橇??王逸注曰:“不受曰廉?!泵献觿t說:“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21)《孟子·離婁下》。顯然,廉即是“不受”,它要求人們合理控制個人欲望,依據道義原則對待物質利益,做到不貪不義之財、不納不義之惠、不行不義之事。
廉也得到了前賢的廣泛贊譽。管子對廉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國有四維”,廉是其一,其云:“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并指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22)《管子·牧民》。。晏子則強調:“廉者,政之本也”(23)《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秴问洗呵铩凡粌H專設《忠廉》《誠廉》等篇論廉,而且在《貴公》《去私》《順民》《下賢》等篇中多次論及廉政問題。
孝和廉之間有一定的關聯(lián),以孝養(yǎng)廉、以孝促廉也具備一定的可能性。但孝和廉畢竟分屬于不同的領域,孝并不與廉天然貫通,也并非廉由以產生的充分條件(24)黃麗娟:《中國傳統(tǒng)孝道文化的廉政價值考量》,《廉政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期。,因而很難說弘揚孝道就必然能成為“實現(xiàn)廉潔自律的最佳手段”(25)秦正為:《孝廉文化與黨風廉政建設》,《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1.孝與廉關系的間接性
首先,孝與廉歷來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肯定,但是孝與廉并非天然合一。我們不妨以人們常提及的孝廉制度為例加以說明。作為一種選官制度,“舉孝廉”始于西漢元光元年(前134)。這年十一月,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26)⑨ 《漢書·武帝紀》。。盡管皇帝熱心于“興廉舉孝”,但是地方官員響應并不積極,甚至出現(xiàn)了“闔郡而不薦一人”的情況。有鑒于此,漢武帝又于元朔元年(前128)再度下詔予以申飭督促,并警告說:“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雹徇@里也可說明,孝與廉是相互獨立、彼此分離的,舉孝和察廉屬于兩個不同的科目。東漢以后,兩者才被合并,一同作為選拔官吏的重要標準。隋唐以降,察舉制不再是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舉孝廉也逐漸式微?!靶⒘敝恢毖赜孟聛?,明清時期成為舉人的代指和美稱?!靶ⅰ钡倪m用范圍是家庭,廉則與公共權力相連。前者屬于私人領域,為家庭倫理;后者屬于公共領域,表達的是一種職業(yè)道德。有學者指出:“孝與廉僅僅只有一種間接關系,所以,盡管我們說孝有可能會導致廉,但是,我們卻不能說私域中的孝一定能夠導致公域中的廉。”(27)楊海軍、強以華:《試論儒家倫理中的孝、廉及其相互關系》,《理論月刊》2013年第5期。這是極有道理的。
其次,如前所述,由孝至廉,中間必須有修身養(yǎng)德這樣的銜接、貫通的紐帶和橋梁。孝與廉兩者并非像有的學者所認為的那樣,彼此之間“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鹽融水,……相融相契于始末”(28)潘克森:《試論孝廉思想對當代廉政文化建設的啟示》,《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倘若沒有子女基于感恩而生發(fā)出的責任意識、規(guī)矩意識和名節(jié)意識,就不可能產生服務于廉政的報恩回饋、忠君愛民、履職盡責、守身拒腐的行為,而一旦沒有了修身立德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孝就不會帶來廉,廉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由孝入廉的不穩(wěn)定性
雖然由孝可能會衍生和升華出廉,但是毋庸諱言,個中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私域中的孝未必一定能夠帶來公域中的廉,因為一個孝子未必就是官場中的清白廉潔之士。古往今來,孝而不廉的官員不乏其人,比如先秦時期“管鮑之交”故事中的鮑叔牙,他事母甚孝,不愧為大孝子,但是面對錢財,他卻不能做到“非義之財不取”;再如1998年官至江西省副省長的胡長清,他對自己的岳父母表現(xiàn)出了難能可貴的孝心,但與此同時,他大搞權錢交易,多次利用職權便利及影響,采取向有關部門負責人批條子、打招呼、下指令等手段,通過為他人解決貸款、建筑工程項目、營業(yè)執(zhí)照、赴港定居、汽車過戶等問題,索要和收受賄賂,受賄數(shù)額特別巨大,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最終身敗名裂,其行為與真正的孝道顯然大異其趣、大相徑庭。此外,迄今為止,并沒有科學的實證研究能夠證明孝廉之間存在高度的正相關關系。毫無疑問,中國人向來重視孝道,全社會的實際孝行水平至少會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假如由孝真能外推出廉,照此邏輯,那么中國的清廉指數(shù)應該很高才對,然而在透明國際清廉指數(shù)(CPI)排名中,中國的位次并不理想。當然,這個排名所依據的標準未必公平和公正,基于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因素的人為操控肯定嚴重存在,因而我們不能對這個排名輕率信從,但在一定程度上以其作為由孝入廉不具有穩(wěn)定性的一個具體方面的證明,還是能夠說明部分問題的。
3.盡孝踐廉的有條件性
孝與廉并非穩(wěn)定、必然的結合,其結合具有非必然性和有條件性。孝既非廉的必要條件,也非其充分條件。從邏輯上看,以下幾種情況都會導致子女的貪腐:一是為人父母者自身貪腐。一方面,為人父母者酷愛金錢、貪圖享受、自身不廉,子女為了討其歡心,適應其扭曲的價值觀,就可能會以權謀私、假公濟私,以滿足其貪欲。另一方面,一般而言,貪婪的父母是難以教育出清廉的子女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天生具有學習和模仿的能力。如果父母不是以高尚的情操、完美的人格和遠大的志向為孩子作表率而是相反,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下,孩子必然難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財富觀和權力觀,長大后一旦走上仕途,手中握有權力,就難保不會走上違法違紀、貪污腐敗之路。二是父母疏于教育或關心不夠。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抽穗拔節(jié)期”,如果父母忙于工作,在子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缺位,不能進行及時、正確的教育,或者過于寵愛、溺愛,使其養(yǎng)成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極端自私自利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或者放任自流,只注重滿足其衣食之需而不能盡到監(jiān)護、教育之責,那么子女長大成人后就難以保證能做到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與社會的關系,難以保證能做到正確看待公共利益、公共關系,目無法紀、恣意妄為,最終陷于腐敗墮落的泥淖乃是大概率事件。三是父母疏于監(jiān)督或監(jiān)督不力。由于走上工作崗位的子女與自己的父母大都不在同一單位,甚至其中一部分不在同一城市和地域,空間的阻隔造成父母對出任公職的子女的工作缺乏了解,對其8小時之外的生活、交往的朋友圈、收支情況等也難以掌握,從而對子女盡孝的方式方法是否適當、收入來源是否合規(guī)合法難以作出準確的判斷,在子女出現(xiàn)貪腐苗頭時不能及時予以提醒、訓誡和挽救,致使其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闖下大禍,走上悔之晚矣的不歸路。
有學者提出“孝為廉之基,孝可促廉”(29)史少博、申圣超:《論孝與禮義廉恥》,《湖南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主張在加深孝的內涵和擴充孝的廣度的情形下“使它們發(fā)生某種關系,從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實現(xiàn)以孝養(yǎng)廉”(30)楊海軍、強以華:《試論儒家倫理中的孝、廉及其相互關系》,《理論月刊》2013年第5期。。那么如何保障由孝至廉的順利實現(xiàn),或者說提高其成功率?分析中國古代廣為流傳的以孝促廉的經典案例,顯然有助于我們對上述問題作出回答。
“田母拒金”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以孝促廉的經典故事之一。據古書記載,戰(zhàn)國時期,被齊宣王用為相國的田稷是個孝子。一次,他礙于情面,無奈收受了下屬的百兩黃金?;丶液?,他原封不動地孝敬給了母親。田母問清楚了這百兩黃金的來歷之后,對自己這位貴為齊相的兒子作了嚴肅的批評。田母說:“吾聞士修身潔行,不為茍得;竭情盡實,不行詐偽;非義之事,不計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今君設官以待子,厚祿以奉子,言行則可以報君。夫為人臣而事其君,猶為人子而事其父也。盡力竭能,忠信不欺,務在效忠,必死奉命,廉潔公正,故遂而無患。今子反是,遠忠矣。夫為人臣不忠,是為人子不孝也。不義之財,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31)張艷國:《家訓輯覽》,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97頁。田稷聽后,羞愧萬分,遂將百兩黃金悉數(shù)退還,并向齊宣王坦陳過錯,請求免去自己的國相之職。齊宣王聽說了事情的經過,對田母大加稱贊,并赦免了田稷的罪責。從此,田稷更加廉潔自律,終成一代廉相。顯然,田稷之所以能夠做到清廉,是內外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田稷本人有著正確的權力觀和財富觀,意識到接受下屬財物是不正確的行為,腦海里有拒收的念頭,只是礙于情面才無奈收下;其次,田母深明大義,不貪圖錢財,有著正確的榮辱觀和義利觀,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對兒子進行批評教育;再次,田稷為免于陷入不忠不孝的深淵,遵從母命毫不遲疑地退還了下屬送給自己的百兩黃金,然后誠懇地向齊宣王請罪,最終求得了廉德不虧,為后人留下了一段以孝促廉的佳話。
“腌魚沉池”是另一則被廣為傳頌的孝廉結合的故事。三國時期的江夏鄂城人孟宗,是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中“哭竹生筍”的主人公。據記載,孟宗出任望江鹽池司馬時,為孝敬母親,他親自到江邊張網捕魚,然后把魚腌好裝壇,托人捎給母親。不料,孟母卻并未被兒子的這番孝心打動,而是即刻讓人把那一壇子腌魚帶回去,并寫信給孟宗,批評他說:你主管漁鹽,領了朝廷的俸祿,卻捕魚腌制給娘食用。你難道就不知道避瓜田李下之嫌嗎?為官應清正廉潔、忠君愛民、盡職盡責才是。孟宗讀罷,就把魚壇沉入池中,告誡自己今后一定要通過做清廉之官來孝順母親(32)劉軍艷、汪勝安:《孝廉風勁吹 廉政花綻放》,《孝感日報》2013年5月6日。。應當說,孟宗起初考慮問題比較簡單,行為本身存在瑕疵,所幸其母頭腦清醒,對子女如何盡孝有著合理的期待,同時對官員的行為規(guī)范也有明晰的認識,及時發(fā)現(xiàn)了孟宗腌魚盡孝之舉的不妥并加以批評教育。得益于母親的教誨,孟宗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沉池”自戒,終成廉潔自律、奉公守法的孝子廉吏。
“陶母戒子”與孟母“腌魚沉池”的故事如出一轍,也很感人?!稌x書》記載,陶侃年輕時在潯陽做魚梁吏,主管漁業(yè)。有一次,他派人把一罐腌魚送給母親湛氏。湛氏知道了腌魚的來歷后,原封不動地退了回去,并修書一封斥責兒子,信中寫道:“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33)《晉書·列女傳·陶侃母湛氏》。諄諄告誡兒子要為官廉潔、公私分明。在陶母看來,盡管一罐腌魚值不了多少錢,但對主管漁業(yè)的陶侃來說,其性質無異于侵吞公物、損公肥私,如果不能防微杜漸,勢必會越走越遠,身敗名裂是遲早的事。通過這種方式來盡孝,父母又怎會心安?在這則故事中,頭腦清醒的陶母教育兒子要劃清公私界限,做到公私分明,這對于陶侃無異于一記當頭棒喝。幸賴自己有這樣一位深明大義的母親,陶侃得以懸崖勒馬,終成一代廉吏和名將。
顯而易見,父母的教育和監(jiān)督是田稷、孟宗、陶侃三位孝子后來能清廉為官、成就事業(yè)、名垂青史的重要外因。不過,上述這種外部因素更大程度上屬于一種偶然,并不具備持久的穩(wěn)定性。當今時代,只有建立健全家庭教育、監(jiān)督、評價和懲處機制,才可為以孝促廉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1.教育機制
明人薛瑄曾說過:“世之廉者有三:有見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節(jié)而不茍取者,有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者。見理明而不妄取,無所為而然,上也;尚名節(jié)而不茍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則勉強而然,斯又為次也?!?34)楊茂林、張文廣:《山西古代廉吏》,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49頁。可見,能夠洞悉事理而遠離腐敗屬于較高層次的廉,其前提在于首先必須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夠正確處理義利關系,在內心筑起抵御腐敗的“防火墻”,做到進退有據、取予有義?!笆欠敲饔趯W習”(35)習近平:《之江新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頁。。建立健全廉政教育長效機制,提高家庭廉政教育的效果,幫助全社會成員特別是公職人員牢固樹立廉潔自律意識,無疑是有效預防腐敗、建設廉潔政治的治本之策。
歷史證明,深入開展家庭廉政教育,建立健全以孝促廉的教育機制,對子女成為清官廉吏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山東濟寧孫擴圖家族在有清一代人才輩出,聲振朝野,雖然為官從政者眾多,但卻無一人貪腐,究其原因,實與始終注重傳承祖訓,教子以德、訓子以正,尚清廉、恥貪腐密切相關。據說,孫擴圖之父孫文丹一生不曾做官,不過他對孫擴圖卻是經常耳提面命,灌輸了許多為官須清正廉潔的道理,“尤嚴義利之辨”(36)王如景:《四世歷清要 孝廉以齊家——從濟寧孫氏官宦家族看人文孝廉文化》,《山東檔案》2017年第3期。。
在家庭廉政教育中,發(fā)揮家訓、家誡的作用,涵養(yǎng)和傳承優(yōu)良家風非常必要。在中國古代,許多家訓在要求子女孝敬長輩的同時,也往往會在廉潔從政方面提出要求。如歐陽修認為做官要兩袖清風、一心為民,他不僅身體力行,還經常教育后人廉潔為官、謹慎用權。一次,時任象州司理的侄子歐陽通理在一封信中表示準備買些當?shù)氐奶禺a朱砂送給他,歐陽修立即回信加以制止,并諄諄告誡說:“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買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飲食物外,不曾買一物。汝可安此為戒也?!?37)歐陽修:《與十二侄》,《歐陽修全集》(下),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版,第1324頁。司馬光在《與侄書》中也要求侄子“須謙恭退讓,不得恃賴我聲勢,作不公不法,攪擾官司,侵陵小民,使為鄉(xiāng)人厭苦”(38)徐少錦:《中國歷代家訓大全》(上),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版,第476頁。?!跺X氏家訓》勉勵后人:“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39)牛曉彥:《錢氏家訓新解》,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91頁。要求錢氏子孫務必摒棄私心、戒除私欲,胸懷國家、謀天下之利。這些無疑都是值得今人重視和學習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40)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年2月18日。。每個家庭情況不一,家長也未必都能夠學富五車,要求每個家庭都去進行系統(tǒng)的廉政教育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但是作為家長,一方面要盡可能通過各自擅長或認為適當?shù)姆绞?,對子女進行行之有效的孝道教育和廉政教育,幫助子女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財富觀、孝道觀,闡明貪腐對于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危害,引導他們自覺樹立敬畏權力、遠離腐敗的意識,從而奠定將來廉潔從政的思想認識基礎;另一方面父母自身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孝道觀、權力觀,熟悉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繃緊反腐防腐這根弦,并且以身作則、充當表率,形成并傳承廉潔為榮、貪腐為恥的優(yōu)良家風。
在家庭教育中,要特別重視蒙童教育。孝道和廉潔教育都要從娃娃抓起。清代孫奇逢云:“端蒙養(yǎng),是家庭第一關系事”(41)孫奇逢:《孝友堂家訓》。,主張對子孫后輩的教育應從幼年開始。南北朝時期的顏之推更曾指出:“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以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shù)歲,可省笞罰”(42)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43)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如果不在子女幼小之時對其進行教育,一旦習性養(yǎng)成,就難以糾正了。因此,要把廉作為基礎性的養(yǎng)成教育,從幼年時期就使之成為人的基本信念和信條(44)歐陽康:《孝廉文化及其當代意義》,《哲學動態(tài)》2016年第8期。。在兒童入學后,則把廉潔教育貫穿國民教育的全過程,并與社會的廉政教育相銜接。
2.監(jiān)督機制
如果說在子女長大成人、走出校門之前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機制,形成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銜接和協(xié)調配套的系統(tǒng)完備廉政教育十分必要,那么在子女踏入社會特別是走上領導崗位開始掌握公權力之后,健全監(jiān)督機制對發(fā)揮孝在廉潔從政方面的作用則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眾所周知,權力具有自我膨脹的特性,失去監(jiān)督的權力必然滋生腐敗,而這種監(jiān)督又必須是全過程、全方位、科學有效的。家庭監(jiān)督是社會監(jiān)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監(jiān)督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作為父母或其他長輩,其監(jiān)督在倫理上具有極大的權威性,在實踐上也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和說服力,屬于一種特殊的“上位監(jiān)督”。當然,不可否認,這種監(jiān)督存在著信息獲取不充分、不及時的風險,因為有的子女未必能經常與父母或其他長輩交流,并如實全面地報告自己各方面的情況,報喜不報憂的現(xiàn)象也不在少數(shù),但是在具有“家丑不外揚”傳統(tǒng)思維的中國,許多“不足為外人道也”的事情在家庭范圍內是可以溝通和分享的,即此而言,父母或其他長輩具有信息獲取方面的便利和優(yōu)勢,這無疑有助于實施家庭監(jiān)督??梢?,父母或其他長輩的監(jiān)督在廉政建設中既責任重大,也大有可為。
領導干部的父母不能因為子女已經具有了較高的社會地位、手中握有了相當?shù)臋嗔?,就對他們疏于過問,而應在繼續(xù)關心其身體和生活的同時,關心他們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交流機制,做到溝通順暢、交流及時,特別是要注意了解他們8小時之外的活動情況,發(fā)現(xiàn)不良苗頭適時進行提醒和批評,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漸,確保不會在人情世故的糾纏中或物質利益的誘惑下放松警惕、喪失原則、迷失方向,滑入貪污腐敗的深淵。
《舊唐書·崔玄暐傳》記載了崔母盧氏告誡他的一段話:“吾見姨兄屯田郎中辛玄馭云:‘兒子從宦者,有人來云貧乏不能存,此是好消息。若聞貲貨充足,衣馬輕肥,此惡消息?!岢V卮搜?,以為確論。比見親表中仕宦者,多將錢物上其父母,父母但知喜悅,竟不問此物從何而來。必是祿俸余資,誠亦善事;如其非理所得,此與盜賊何別?縱無大咎,獨不內愧于心?孟母不受魚鲊之饋,蓋為此也。汝今坐食祿俸,榮幸已多,若其不能忠清,何以戴天履地?孔子云:‘雖日殺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衷唬骸改肝┢浼仓畱n?!匾诵奚頋嵓海鹄畚岽艘庖?。”意思是說,身居官位的兒子貪腐只能給父母添憂,如果因此獲罪,必然累及父母,這樣的話,即便有“三牲之養(yǎng)”,也屬不孝,因此要想成為孝子,就必須修身潔己、清廉為官。而作為父母,聽說做官的兒子生活比較清貧,認為這是好消息,感到放心;若是聽到兒子很富裕,一定要刨根問底,弄清楚其財物來源是否正當,假如來路不正,就不能心存僥幸,而必須立即予以糾正,盡到家庭監(jiān)督的責任和義務。
3.評價機制
《孝經·開宗明義章》有言:“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睂?zhí)掌公權力的官員來說,要達到孝的較高層次,就必須在成就非凡事功的同時始終保持廉潔的品德,如此方能揚名后世、彪炳史冊,為父母帶來無上榮光、光宗耀祖。能做到這一步,才算是達到了孝的極致。
在實際生活中,一般而言,掌握公權力的人大都比較愛惜羽毛、看重名聲。這就要求從家庭到社會,形成崇尚孝道、推重廉德的風氣,準確把握孝道與廉德的具體內涵和基本要求,形成科學的評價標準。要樹立這樣的一種正確導向,即評判子女是否孝順,不是只看他們在對父母生活資料的提供上是否充足,而是與此同時還要看他們對父母是否能夠做到思想上關心、精神上慰藉,實現(xiàn)物質與精神之孝并重,從小孝走向大孝,即實現(xiàn)孝敬父母與報效國家的統(tǒng)一。社會基層組織要形成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評價標準和社會氛圍,在評選先進家庭時可把盡孝和保廉作為重要內容納入指標體系。要注意挖掘和樹立既廉且孝的典型,進行宣傳和表彰,對于不廉不孝者則予以曝光批評,形成震懾。這對于弘揚孝道的現(xiàn)代價值,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腐敗現(xiàn)象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4.懲處機制
就治理腐敗而言,懲處雖然只是治標,但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懲處,能夠對腐敗形成壓力和震懾,可以為預防、治本創(chuàng)造必要的前提條件,為實現(xiàn)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三清”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這里所說的懲處所指并非社會法治意義上的懲處,而是主要由家庭成員實施的道德和心理上的懲處。
在傳統(tǒng)中國,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45)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為宗旨的家訓是家庭教育的一種基本形式。它注重對晚輩如何為人處世進行規(guī)勸、教導,是他們必須遵守的一種規(guī)范,帶有一定的強制性,違犯者要受到相應的懲處。家訓家誡的懲處方式主要有張榜公布其不良行為、罰跪、鞭笞、禁閉、枷號、押游、革譜、逐出家門等,最極端的甚至會被處死,因此也被視為“家庭的法律”(46)徐秀麗:《中國古代家訓通論》,《學術月刊》1995年第7期。。宋代名臣包拯不僅是一個大孝子,同時還是著名的清官。他奉養(yǎng)父母至孝,可以說是既廉且孝的典范。包拯重視利用家法來保證子女的廉潔,曾立下這樣一條家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47)《包拯集校注》,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版,第263頁。他要求將這條家訓刻成石碑,豎在家中正房的東墻上,以警示后人。據悉,包拯的子孫也都一直恪守家訓,為官者皆清廉自守,深受世人稱贊。浙江浦江鄭氏在宋元明清時期賢達輩出,累計有173人入仕為官,大至禮部尚書,小至普通稅官,皆清廉正直、克己奉公,而優(yōu)良家風在其中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其傳世家訓《鄭氏規(guī)范》不僅要求子孫恪守孝道,而且對子孫做官也作了嚴格規(guī)定:“既仕,須奉公勤政,毋蹈貪黷,以乖家法”;“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則于譜圖上削去其名,死則不許入祠堂”(48)鄭太和:《鄭氏規(guī)范(及其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0頁。。清初名臣于成龍官至直隸巡撫、兩江總督。他始終以廉為官德之首,為官數(shù)十年如一日清心寡欲、廉潔公正,被康熙皇帝譽為“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不僅本人始終堅守清廉,而且重視家風建設。在他的影響和兒子于廷翼的教育下,長孫于準為官清廉,官至江蘇、貴州巡撫??滴跛氖?1707),于準汲取包括于成龍在內的于氏先祖家風家訓,編訂《于氏族規(guī)》22條和《于氏家訓》41條,教孝勵廉是貫穿其中的一根紅線。
世易時移,上述家訓族規(guī)中的各種具體規(guī)定未必悉數(shù)可取,但是貫穿其中的基本精神,特別是養(yǎng)成優(yōu)良家風、以孝促廉、懲治貪黷的核心觀點和主體思路,至今仍具有啟發(fā)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