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石黑一雄作品的敘事藝術與倫理建構

    2020-03-01 17:04:46董慧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0年4期
    關鍵詞:石黑一雄時間敘事

    摘 要:本文聚焦石黑一雄作品的敘事藝術,以及作者如何在形式層面凸顯倫理這一主題。通過采用第一人稱回顧性敘述、人物內(nèi)聚焦、視角轉(zhuǎn)換等敘事技巧,展現(xiàn)人物復雜心理。雙重敘事時間的交替出現(xiàn)與記憶、空間緊密聯(lián)系。置身于時間之軸、空間之軸的人物,其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又展現(xiàn)了作品中的倫理主題。不同敘事策略的使用,體現(xiàn)了作者對現(xiàn)代主義風格的繼承;同時,倫理、道德維度的關注, 揭示了當下人類普遍生存困境?,F(xiàn)代主義形式技巧與后現(xiàn)代倫理關懷的有機結合,彰顯了石黑一雄對人性的書寫,以及對當今社會生活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石黑一雄 敘事 記憶 時間 空間 倫理

    一、引言

    2017年石黑一雄斬獲諾貝爾文學獎,聲譽再度高漲,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到目前為止,石黑一雄共創(chuàng)作七部長篇小說,一部短篇故事集。其語言風格“優(yōu)雅、簡約、內(nèi)斂”a,多用“限制性陳述”b,言少而意多,讀者需要在字里行間品味作者的用意。在主題表達方面,“失去、創(chuàng)傷、錯位、失敗與記憶”一直是石黑作品的主題。c在人物個人記憶展現(xiàn)的同時,更是對歷史的反思。正如唐納德·斯通(Donald D. Stone)在采訪中對石黑一雄及其同代作家總結的那樣:“他們都嘗試去反思歷史;審視記憶在人們各種抉擇中所扮演的角色;關注人們在動蕩的歷史時期所面臨的抉擇之難。不論這些小說發(fā)生在多么遙遠的歷史中?!眃人物面臨的兩難選擇、倫理困境是石黑力圖在文本中體現(xiàn)的焦點。而這種倫理困境并非因為人物的道德選擇造成的,而是人物在審視過去時,“現(xiàn)在之我”即“講述之我”(narrating “I”)與“過去之我”即“經(jīng)驗之我”(experiencing “I”)之間的倫理糾葛,那時的“我”與其他人物之間在具體情境中的倫理困境,以及作者的讀者(authorial audience)和與敘述者之間的倫理張力。

    本文將從石黑一雄作品中的敘事藝術入手,聚焦作品中第一人稱回顧性敘述策略,雙重敘事時間與記憶,敘事空間與歷史、文化的維度以及文本形式美學與倫理的主題關系。在第一人稱回顧性敘述中,石黑分別采用單一人物視角、多個人物視角以及視角越界的方法,用人物內(nèi)聚焦的方式演繹心理現(xiàn)實主義。第一人稱回顧性敘述往往是一種反思性敘事,其中人物不斷往返于現(xiàn)在與過去,“心理時間”與“空間時間”交替出現(xiàn)。這種雙重敘事時間的背后便是人物剪不斷、理還亂的記憶,而記憶串聯(lián)起來的個人時間與歷史時間又展現(xiàn)了個人歷史與公共歷史的關系。在石黑作品中,個人記憶與心理時間被放大,而歷史時間與現(xiàn)實狀況被遠遠放置為背景,像鬼魂一樣若隱若現(xiàn),但一直侵蝕著現(xiàn)在,糾纏著人物的內(nèi)心。同時,敘事空間又將人物悲愴的內(nèi)心世界與外界現(xiàn)實世界緊緊相連。從敘事學的角度來說,查特曼把敘事空間分為“故事空間”與“話語空間”?!肮适驴臻g”指故事層面的人物、事件進行的場所,“話語空間”涉及的是敘述行為發(fā)生的場所或環(huán)境。e這里我們主要討論石黑一雄作品中的“故事空間”,以及與之相連的文化象征主題。石黑一雄作品中表現(xiàn)出的現(xiàn)代主義寫作風格所引發(fā)的記憶、空間文化主題分析,促使我們進一步考察作品中形式與倫理主題的書寫關系。第一人稱回顧性敘述將人物置身于時間之軸、空間之軸、倫理之軸中,凸顯人物復雜心理的同時,又展現(xiàn)了更為多維、繁雜的倫理關系。在人物型敘述中,“敘述之我”與“經(jīng)驗之我”構成雙重聚焦。隱含作者通過調(diào)節(jié)敘事距離,采用不可靠敘述與自由間接引語,細致刻畫人物在具體情境中的倫理困境與兩難選擇,充分展現(xiàn)敘述者在聚焦過去那個“我”時表現(xiàn)出的講述倫理,同時也促使作者的讀者站在隱含作者的立場,對人物、敘述者做出倫理判斷,最終在作者、文本、讀者之間形成一個倫理閱讀回環(huán),演繹形式美學與倫理的復雜性。

    二、石黑一雄對現(xiàn)代主義風格的繼承——心理現(xiàn)實主義的演繹

    現(xiàn)代主義詩人艾略特(T.S Eliot)在其著名散文《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Tradition and Individual Talent, 1917)中闡述了詩人對以往風格的模仿和學習,這種聯(lián)系便是對傳統(tǒng)的繼承。這種說法也得到新批評文論家弗萊(Northrop Frye)的響應。在總結文學形式批評方法時,弗萊認為文本形式研究應關注文本結構本身、文學形式與傳統(tǒng)沿革關系以及文學審美三個方面。在談到文學形式與傳統(tǒng)時,弗萊也認為新詩與傳統(tǒng)詩歌形式的聯(lián)系。不僅文學批評家注意到了作家之間、文本之間的繼承關系,作家自身也在不自覺地效仿以往傳統(tǒng)作家的寫作風格。當代作家石黑一雄的寫作風格便是對20世紀初掀起的現(xiàn)代主義運動寫作傳統(tǒng)的繼承。雖然身處后現(xiàn)代語境,石黑一雄卻在形式方面有意識地效法前人。在敘事手法上,石黑繼承了由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開創(chuàng)的“心理現(xiàn)實主義”(psychological realism),其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稱回顧性敘述、人物視角以及人物視角轉(zhuǎn)換等敘述技巧,捕捉“生活的印象”,創(chuàng)造“現(xiàn)實的氛圍”f。

    在莫拉格·希查(Morag Shiach)編寫的《劍橋現(xiàn)代小說指南》(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Modernist Novel)一書中,他指出現(xiàn)代主義小說是對維多利亞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反叛,其革新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意識的書寫與時間的現(xiàn)代性。其中意識的書寫指的是詹姆斯提倡的“意識中心”的描寫,注重對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觀察,把人物的意識作為主要描寫對象,減少作者的介入,客觀呈現(xiàn)人物,即戲劇化展現(xiàn)。這種戲劇化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作家的敘述聲音”,“使得閱讀過程與觀看戲劇一樣,具有直接的戲劇效果”g。之后,受到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影響,伍爾夫(Virginia Woolf)、喬伊斯(James Joyce)等作家將意識書寫模式發(fā)展為“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流派,用以描寫“普通人在普通的一天中思想的一瞬間”h。石黑一雄小說中的主人公:失去女兒的母親、年老畫家、管家、孤獨的音樂家、流離失所的偵探、克隆人以及老年夫婦均為普通人,作品通過采用第一人稱回顧敘述,聚焦主人公單一人物意識,或多個人物意識活動,記錄穿梭于時光隧道中普通人的生活。在第一人稱回顧敘述中,常常有兩個視角交替出現(xiàn):一是敘述者“我”追憶往事的眼光;二是被追憶的“我”正在體驗事件時的眼光。i前者充當敘述者的功能,后者擔任人物功能。故事在“講述之我”與“經(jīng)驗之我”之間緩緩展開,“展現(xiàn) ‘我在不同時期對事件的看法或?qū)κ录牟煌J識程度”j。兩個視角的切換使用使得人物內(nèi)心世界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讀者透過聚焦人物的眼光可以看到人物內(nèi)心的掙扎與痛苦,并能深切感受到人物的內(nèi)心矛盾。

    三、石黑一雄作品中的時空敘事藝術

    1.時間與記憶

    人物聚焦者像一扇觀察故事的“窗口”,向讀者揭示人物內(nèi)心痛苦記憶與創(chuàng)傷。記憶的延展涉及兩條時間軌道:公共的、歷史的時間與個人的、心理的時間。這個雙重時間(duality of time)的書寫是現(xiàn)代主義小說的第二個創(chuàng)新。哲學家伯格森(Henri Bergson)的時間現(xiàn)代性的認識對現(xiàn)代主義小說寫作技巧有很大影響。在伯格森的哲學理論中,時間被理解為靈動的、活生生的、“綿延”(duration)的心理時間,而這個心理時間才是“真正的時間”(real time)。他所強調(diào)的心理時間有別于外在的,通過鐘表丈量的“空間時間”(spacial time)。現(xiàn)代主義作品中充斥著兩種時間的對峙,他們用以記憶為軸線的‘真正時間”對抗現(xiàn)實的“空間時間”。小說家伍爾夫的小說中幾乎全部是“心理時間”的書寫。她所倡導的“生活的瞬間”(moments of being)就是強調(diào)由外部世界所引發(fā)的內(nèi)心世界的波動。也就是說,伍爾夫的寫作技巧是重人物而輕情節(jié),“人物外在行動在伍爾夫的小說中僅僅起到內(nèi)心情感的媒介作用”k。小說中人物的心理時間是循環(huán)往復的,記憶可以將其無限延展或縮短。雖身處嘈雜的、物質(zhì)的現(xiàn)實時間中,人物仍可以恣意徘徊在記憶中的心理時間之中,充耳不聞外界的一切。這種突出人物內(nèi)心感受、淡化情節(jié)的手法在石黑一雄作品中比比皆是。在他的第一部作品《遠山淡影》中,明暗交錯的時間線,痛苦糾纏的記憶軸,將人物置身于恍惚的時光中。在短短四五天時間里,主人公悅子回顧了其在日本生活的漫長歲月。小說所突出的并不是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發(fā)展,而是人物內(nèi)心隱隱的悲痛。之后的幾部作品中,石黑均采用回憶機制,演繹人物的心理世界以及復雜而傷感的內(nèi)心情感。由人物視角、時間所引發(fā)的記憶主題是石黑一雄承繼現(xiàn)代作家寫作主題的表現(xiàn)。主人公“現(xiàn)在之我”充當敘述者的功能,穿過漫長而幽深的記憶匝道,回到“過去之我”,這個“過去之我”便是當時經(jīng)歷事件的人物。這種人物敘述(character narration)的技巧有效揭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呈現(xiàn)人物與周邊其他人物之間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倫理糾葛。通過聚焦人物的眼光,讀者可以深刻體察到人物情感的微妙之處,以及人物所處情境下的倫理困境。

    2.空間、歷史與文化象征

    現(xiàn)代主義作品中關注人物內(nèi)心意識、心理時間與記憶主題并非完全排除外在的、現(xiàn)實的歷史時間與社會活動。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者盧卡奇(Georg Lukács)曾批評指出:“(現(xiàn)代主義小說)拒絕客觀性敘事,訴諸鬼魅般的、虛擬的、噩夢般的世界描寫。”l這種噩夢般的世界在盧卡奇看來是遠離歷史與現(xiàn)實的,是一種自我封閉。然而,現(xiàn)代主義作家并沒有忽略歷史,“歷史雖在時空中遠遠地放逐,但一直隱匿其中,并以新的面孔出現(xiàn)”m。如果說時間與記憶讓人物重返過去,重新體驗心里的痛楚,那么,聚焦人物過濾出的空間,便像一面透視鏡一樣,折射出那段過往歷史?,F(xiàn)代主義小說中空間與社會時代背景、歷史語境緊密相連,并具有文化象征意義。建筑物、地貌特征勾勒出一種文化景觀,是人物個人歷史與公共歷史的再現(xiàn),是作家對戰(zhàn)爭、歷史、暴力的反思。如勞倫斯(D.H Lawrence)作品中的家園與英國鄉(xiāng)村地貌的描述,伍爾夫小說中的家庭外部環(huán)境的刻畫,以及福特(Ford Madox Ford)筆下破敗的家園與花園的描寫。這些作品中的建筑物、地理地貌、空間特征均折射出作家對歷史、戰(zhàn)爭的思考,同時也凸顯出空間的文化特征,傳達了現(xiàn)代主義作品表現(xiàn)出的“懷舊、悲觀、懷疑的基調(diào)”n。與現(xiàn)代主義作家所不同的是,石黑一雄雖然繼承了其空間書寫的文化、歷史維度,但在作品中呈現(xiàn)出一種積極的、向上的、樂觀的態(tài)度。其作品雖也表現(xiàn)出懷舊的一面,卻是一種“持續(xù)的悼念”(ongoing mourning),即將現(xiàn)在不斷融入過去,在回望過去時,整理現(xiàn)在,展望未來。這種“持續(xù)的悼念”是一種積極、進步的看法。石黑作品中提到的日本長崎、戰(zhàn)后重建房屋、和平紀念碑、英國莊園、上海租界、戰(zhàn)爭遺址,這些地標性的建筑都若隱若現(xiàn)地展現(xiàn)個人記憶背后的社會歷史與文化內(nèi)涵。人物站在現(xiàn)在立場,重溫那段凄傷的往事,在回溯過去的同時,不斷“向前看”。記住過去是對現(xiàn)在的肯定,既對過去有了新的理解,又對現(xiàn)在的生存充滿希望。

    四、石黑一雄敘事藝術與倫理建構

    以上闡述集中論述了石黑一雄對現(xiàn)代主義風格在形式的繼承和發(fā)展。在形式方面,石黑繼承了詹姆斯所強調(diào)的人物意識中心,作者隱退,戲劇化呈現(xiàn)人物意識的寫作技巧;同時,石黑繼續(xù)關注由伍爾夫等現(xiàn)代作家開創(chuàng)的時間與記憶,空間與文化、歷史的書寫維度。雖然與前人有承繼關系,但石黑也在一定程度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石黑作品中凸顯出的積極、樂觀的基調(diào)便是其創(chuàng)新的表現(xiàn)。此外,在主題方面,石黑更關注文本形式美學背后的倫理問題,這也是其創(chuàng)作主題的突出特點之一。

    《遠山淡影》以悅子內(nèi)聚焦的方式,描寫女性在自我身份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選擇;《浮世畫家》與《長日留痕》展現(xiàn)“現(xiàn)在之我”與“過去之我”的倫理困境;《無可慰藉》以夢幻般敘事手法,反映出后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歷的情感、道德失序。這種身心出現(xiàn)分離,情感異化的現(xiàn)象與短篇故事集《小夜曲》描寫的五個故事異曲同工;《上海孤兒》與《被埋葬的巨人》從歷史的角度,反思個人、社會、政治、歷史的關系。在政治混亂、戰(zhàn)爭頻發(fā)的時代,個人被歷史裹挾,不自覺地卷入紛爭中。個人記憶的背后,是社會歷史的折射;《別讓我走》以第一人稱不可靠敘事的手法,敘述者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不僅讓我們反思人類在使用科學時的倫理道德問題,更促使我們思考死亡問題。

    大約在20世紀80年代,文學批評領域出現(xiàn)了“倫理轉(zhuǎn)向”(ethical turn)。在受到后現(xiàn)代哲學家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解構主義者德里達(Jacques Derrida)的他性倫理的影響,文學領域開始關注文學與倫理的關系。該批評主要有三條批評路徑:一條以努斯鮑姆(MarthaNussbaum)、布思(Wayne C.Booth)、費倫(James Phelan)為代表的人文主義倫理批評和修辭敘事批評;另一條以米勒(J.Hillis Miller)、德曼(Paul de Man)為代表的解構主義者倫理批評;第三條是以關注政治、性別、意識形態(tài)為主的女性主義、酷兒以及后殖民主義的倫理批評,持一種反對傳統(tǒng)倫理的態(tài)度。這些批評方法雖各有不同,但都關注作品中人物在所處環(huán)境中的倫理困境。戰(zhàn)后小說家開始對“二戰(zhàn)”、現(xiàn)代性、科技、道德、情感等問題展開討論。身處后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不斷被商品、消費所包圍,物質(zhì)生活極大豐富,情感、道德卻無處安放??茖W技術日新月異,使得勞動效率得到很大提高,然而,高效、快節(jié)奏的生活又讓我們陷入新的孤獨中。我們不斷被事務纏身,無暇與家庭相聚,更沒有時間整理自我的內(nèi)心。科技的客觀、精準讓我們的行為變得缺少柔情與人性,更使得生活世界與科學遠離??茖W無形之中成為人類立法者,無情統(tǒng)治著自然與弱者。身處如此生存境況中,石黑一雄拿起手中的筆,描寫當代社會的倫理、道德問題。小說通過采用第一人稱敘事手法,人物內(nèi)聚焦,自由間接引語、嵌套敘事結構以及敘事距離遠近的調(diào)節(jié)等,刻畫人物內(nèi)心的矛盾沖突以及情感、倫理糾葛。他們或出于無奈,或出于自愿,或被困于兩難選擇中,以聚焦者或聚焦對象的感知意識,折射出后現(xiàn)代人類的普遍生存境況,揭示出作者的人文關懷與憂患意識。

    五、結語

    石黑一雄采用第一人稱敘述、人物視角以及視角轉(zhuǎn)換的敘事技巧,展現(xiàn)現(xiàn)代主義作家開創(chuàng)的心理現(xiàn)實主義風格;同時,時間與記憶、空間與文化、歷史也是石黑對現(xiàn)代主義作家遺產(chǎn)的繼承。但在格調(diào)上,石黑卻超越了現(xiàn)代主義作品表現(xiàn)的“憂郁”“懷舊”“懷疑”的基調(diào)。他筆下的人物、時空、記憶構筑出一種積極的、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石黑作品的形式美學又與倫理主題密切相關。通過修辭技巧的選擇,石黑向我們展示了作者、文本、讀者之間形成的倫理閱讀回環(huán),在表現(xiàn)當今社會人類面臨的普遍生存困境的同時,也體現(xiàn)了作者的倫理關懷。

    a Sim, Wai-chew. Kazuo Ishiguro: A Routledge Guide. London: Routledge, 2010:106.

    b Massie, A. The Novel Today: A Critical Guide to the British Novel 1970-1989.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1990: 64.

    c Childs, Peter. Contemporary Novelists: British Fiction since 1970.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133.

    d 沈安妮:《石黑一雄小說中的抉擇之難——就石黑一雄獲獎對話唐納德·斯通教授》,《外國文學動態(tài)研究》 2018年第1期,第12—19頁。

    e Chatman, Seymour.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 96-102.

    f James, Henry.“ The Art of Fiction.” The Great Critics: An Anthology of Literary Criticism. Ed. James Henry Smith &Edd, Winfield Parks. New York: Norton, 1967: 660.

    g 申丹、韓加明、王麗亞:《英美小說敘事理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頁。

    h Woolf, Virginia. “Modern Fiction.” The Essays of Virginia Woolf, Vol.IV. Ed. Andrew McNeillie. London: Hogarth, 1994: 160.

    i 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jīng)典與后經(jīng)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06頁。

    j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38頁。

    k 王麗亞:《弗吉尼亞·吳爾夫論小說》,《外語研究》2005年第2期,第70—74頁。

    l Lukács,Georg. “The Ideology of Modernism.”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A Reader. Ed. Oxford: Blackwell,1996: 141-62.

    m Banfield, Ann. “Remembrance and Tense Past.”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Modernist Novel. Ed. Morag Shi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50.

    n Bradbury, Malcon. The Modern English Novel:1878—2001.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138.

    作 者: 董慧,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包頭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國現(xiàn)當代小說研究、小說敘事學研究。

    編 輯: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歡
    石黑一雄時間敘事
    追尋自我之旅
    論晚清史詞的“詞史”特質(zhì)
    東方奇幻與眼球?qū)徝溃簩χ袊Щ秒娪暗慕庾x
    今傳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1:37:26
    時間消滅空間?
    新聞界(2016年12期)2016-11-08 21:36:56
    試析石黑一雄小說《長日留痕》的“失去”主題
    略析沈從文小說創(chuàng)作的藝術特質(zhì)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45:39
    “時間”面前人人平等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zhàn)》中的隱喻探究
    電影文學(2016年16期)2016-10-22 10:49:38
    湯姆?提克威影片的審美特征
    電影文學(2016年9期)2016-05-17 12:30:22
    解讀石黑一雄《群山淡景》中女性形象
    阳东县| 舒兰市| 永新县| 阳春市| 博兴县| 灌云县| 仁怀市| 崇左市| 新巴尔虎左旗| 云龙县| 丹凤县| 民乐县| 邯郸市| 醴陵市| 苗栗县| 辽中县| 株洲县| 遂溪县| 河曲县| 珠海市| 固原市| 长宁区| 郑州市| 上饶市| 无棣县| 望奎县| 临颍县| 通化市| 五常市| 南召县| 文登市| 武冈市| 会东县| 大同县| 滦平县| 石泉县| 鄂州市| 池州市| 天等县| 漳州市| 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