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孔子作為至圣先師,正名思想的提出豐富了其理論體系,這一思想多被認為是孔子政治理論的核心。春秋戰(zhàn)國,禮崩樂壞,社會觀念和社會意識正面臨著巨大沖擊??鬃映缟兄芏Y,以期通過正名思想來教化社會,利用語言這一載體解決“名不符實”等秩序問題。正名思想到后來呈迸發(fā)之勢,被諸子百家紛紛發(fā)展為“名實”論。由此可見,正名思想立足語言文字和名實關系的深入探討,對中國語言發(fā)展史產生了重要影響。
關鍵詞:正名思想 孔子 語言觀
正名思想出現(xiàn)在“名”與“實”不相符合的社會動亂時期,是孔子針對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的社會現(xiàn)狀提出的政治思想。通常是以一種政治主張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并非一般意義的明辨治學。正名思想,起源于孔子,首見《論語·子路篇》: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可以看出,孔子已經意識到需要某種社會思想來維持社會秩序,避免民眾的僭越與盲從,恢復周禮教化。以期上升為孔子理想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法世界。語言文化與政治效用緊密結合,是先秦時期語言理論的一大特征。政治理論和語言文字的關系,就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二者相得益彰,密不可分。先秦諸子在闡述其政治理論的時候,都不可避免地利用語言這一載體。在早期的古代典籍中,也出現(xiàn)不少帶有“言”“語”“辭”一類與語言學密切相關的詞語。
正名思想首先就是由孔子提出來的。這一思想與語言的關系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就是孔子要站在統(tǒng)治階級的立場,主張克己復禮、崇尚教化秩序,維護一些寓意著地位名分的詞語。如: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墩撜Z·顏淵》
孔子力圖用周代金字塔般的等級秩序,來匡正這些詞語的外延和內涵,以期再現(xiàn)天子號令“天下共主”的場面。在孔子看來,任何事,名不正則言不順。小至語言文字,大至社會教化。從本質上看,是維護封建綱常,但從形式上來看,就是給萬事萬物設界立說,達到在其位才謀其職的有序景象?!墩撜Z·堯曰》:“不知禮,無以立也?!倍Y節(jié)所象征的不僅僅是一種修養(yǎng),更是一種秩序。從儀式上就已注重秩序的合理性,可見孔子更是注重其正名思想。第二,要求君主乃至百姓在使用語言的時候,要注重語言使用的合理性。盡可能使用符合自己特定身份的詞語,如:
孔子侍坐于季孫。季孫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馬,其與之乎?”孔子曰:“吾聞,君取于臣謂之取,不曰假?!俄n詩外傳五卷》
在孔子看來,君主向他人借用馬匹,怎么可以用“假”這個字呢?《說文解字》:“假,非真也。從人,叚聲。借,假也。”這里用到了遞訓的訓詁手法。假,就是“借”的意思,但是作為一國君主,向身份卑賤之人要物,怎么能用“假”呢?當用“取”。“假”和“取”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也關系著君臣大義之所在。春秋筆法,孔子寓褒貶于一字之中,盡顯微言大義。古代語言研究的開端,是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影響下出現(xiàn)的。
這樣有關名分上的用詞不當,絕對是孔子深惡痛絕之處,必須使用不同語言來表現(xiàn)上下尊卑,不符合社會秩序的語言是足以動搖社會根基的。正名是關系到社會理論與秩序的大問題,可以修正被混淆了的社會關系,是解決社會矛盾,使社會處于安定有序的救世良方。
關于如何“正名”這個問題,孔子也有所闡釋。那就是通過語言這一載體來規(guī)范已經變化了的社會秩序。協(xié)調當時出現(xiàn)的“名不副實”“名存實亡”等問題??鬃铀非蟮氖欠稀岸Y”的教化,而非僵硬的教條主義,希冀通過語言強大的滲透性和傳播性,來規(guī)范大眾的觀念和意識。“名”與“實”的發(fā)展并不是亦步亦趨,緊緊跟隨,在復雜的社會秩序環(huán)境下,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偏差和不同步現(xiàn)象,但是這種情況是短暫的和過渡的,正是由于階級立場有所偏差,才有了“名”與“實”的討論,才會涉及語言和政治的接洽??鬃拥摹罢彼枷耄m然直接指向的不是語言問題,但是“正政”是“正名”思想核心的體現(xiàn),語言又是其達到“正政”目的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注重言論成為重修禮樂的當務之急。揭示“名實當則治,不當則亂”的蕪雜現(xiàn)象,引發(fā)了語言與社會關系的大辯論,從而誘發(fā)了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現(xiàn)象的深入討論。
“正名”思想不僅僅是政治問題的思索,也同樣涉及語言觀的忖量,所以不僅對先秦政治思想產生巨大動蕩,也為先秦的語言文字發(fā)展推波助瀾。后代經學碩儒,如馬融、鄭玄,皆對“正名”有所疏解,無論是“正百事之名”,還是“正文字之誤”,這些只是對孔子語言閾值范圍的探討而已。“名”與“實”是意識和物質關系之間的范疇問題?!懊笔侨藗儗ι鐣恼J知形成在自己腦海中而產生的意識,它通過人的語言和行為化之為實踐問題,滲透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行為規(guī)范,大到禮義廉恥。而儒家三綱五常之論,始終是站在當政者的立場上。當社會意識問題觸及社會實踐,便會引發(fā)一系列磋議。以孔子的“正名”思想為萌芽,緊接著諸子百家就開始了“名”與“實”的討論,特別是被后來諸家發(fā)展為的“名實論”一說,更是激蕩起一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語言樂歌。
以孔子“正名”思想為始,對“正名論”展開探討的首推荀子。作為儒家學派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很好地繼承了至圣先師孔子“正名”即“正政”的思想,他把語言的規(guī)范與社會制度結合在一起相討論,極力渲染了語言的社會功用。其《正名篇》是荀子語言思想闡述的集大成之作,《正名篇》看似是對荀子語言觀的闡述,但剝開外衣,深有政治氣息。荀子和孔子一樣,著重強調語言在治理國家方面的作用。如: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則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辭擅作名,以亂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訟,則謂之大奸。其罪尤為符節(jié)度量之罪也。故其民莫敢托為奇辭以亂正名,故其民愨;愨則易使,易使則公。其民莫敢托為奇辭以亂正名,故壹于道法,而謹于循令矣。如是則其跡長矣。跡長功成,治之極也。是謹于守名約之功也。 ——《正名篇》
在荀子看來,萬物能夠分辨之后,王者就要將民眾的思想統(tǒng)一到這些已經被約定俗成的名稱上來。久而久之,老百姓就會專從法度而謹慎地接受政令。民心歸而四海一也,這便是統(tǒng)治者的最高境界。秦王朝統(tǒng)一天下后,秦始皇便頒布“書同文”政策,這一政令證明秦始皇已經意識到了語言統(tǒng)一對國家社會秩序穩(wěn)定的重要性。處在社會急劇變化的大變革時代,語言的統(tǒng)一會上升到國民意識的統(tǒng)一問題。所以當政者要想鞏固政權,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是絕對繞不開的一個舉措。孔子的“正名”思想也為以后儒家名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儒家名學一直是以政治理論為指向,而儒家思想也是為統(tǒng)治者服務。雖然荀子將孔子正名思想發(fā)展為更有邏輯色彩的學問,但還是以“正名”求“正道”,再到求“正政”。
何九盈先生曾說:“在一個社會制度發(fā)生大變革的時候,語言,特別是一些表示稱謂和社會倫理道德的名詞也隨之發(fā)生了大變革?!盿事物的名稱,一旦有了約定俗成以后,就應該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不可隨意更改。在孔子看來,隨意對事物名稱進行改變,特別是一些涉及等級制度、禮法祭祀的詞語,更是偭規(guī)錯矩。從《禮記·王制》“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zhí)左道以亂政,殺”中不難看出,遵守名物制度統(tǒng)一規(guī)定的問題,已經涉及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而孔子對日常行為中出現(xiàn)的“名不副實”問題,也有所表態(tài):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論語·雍也篇》
《說文解字》:“觚,鄉(xiāng)飲酒之爵也。一曰:‘觴受三升者謂之觚。從角,瓜聲。”b觚是一種古代的盛酒器具,上圓下方,有棱。后來孔子看到沒有棱的酒杯也被稱之為“觚”,發(fā)出了名不符實的感嘆。在孔子的思想中,周禮和王權至高無上,不可撼動,像“觚不觚”這一類的語言符號,可能會造成尊卑顛倒等深層價值觀的動搖。因此,他才極力主張通過“正名”的方式來重新整頓在禮崩樂壞大背景下造成的等級觀念混淆現(xiàn)狀。
孔子的“正名思想”屬于先秦語言思想的原生態(tài),是后來語言思想蓬勃興起的沃土,尤其值得人們去探索。但是因其遙遠朦朧,許多見解后世未能達成一致??鬃訌木S護當時的社會秩序出發(fā),強調名稱的永恒性和穩(wěn)定性。雖有保守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看到了語言形態(tài)與社會發(fā)展的息息相關,開創(chuàng)了后世研究語言的途徑與方法,希望能對今天的語言學發(fā)展研究有所啟示。
a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頁。
b 〔東漢〕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94頁。
參考文獻:
[1] 欒古稀.試論孔子“正名”思想的背景與內涵[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 (7).
[2] 楊慶云.先秦諸子的社會語言學思想[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5).
[3] 陳小會. 《論語》語言學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4] 趙振鐸.先秦諸子的語言觀[J].中華文化論壇,2001(1).
[5] 孟凱. 正名與正道[D].華東師范大學,2012.
[6] 馬執(zhí)斌.對“書同文”的再認識[J].邯鄲學院學報,2015,25(4).
[7]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
[8]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9] 孟琢.論正名思想與中國訓詁學的歷史發(fā)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5).
[10] 李凱,且志宇.《論語》中的語言觀和文學觀[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4 (1).
作 者: 石佳豪,鄭州大學文學院2018級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發(fā)展。
編 輯: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