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研究多多孤獨的詩歌寫作歷程,探究多多“冷語”與“熱情”之間的張力,討論多多四十年寫作生涯中一以貫之的孤獨、搏斗與詩人的驕傲。這三個特質(zhì),共同構(gòu)成了多多詩歌不可復(fù)制的獨特性。
關(guān)鍵詞:多多 孤獨 語言 克制 驕傲 自我意識
多多,原名栗世征,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隊,1972年開始寫詩,1982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89年出國,旅居荷蘭十五年,創(chuàng)作不懈。迄今為止,多多的創(chuàng)作歷程已有四十余年,同時他有著十五年旅居荷蘭的經(jīng)歷??梢哉f,多多在中國當代詩歌史上是一個旗幟鮮明的存在,他既是參與者,又是旁觀者。他是我國當代最重要的詩人之一,是我國現(xiàn)代詩歌的探索者之一。本文擬通過研究多多孤獨的詩歌寫作歷程,探究多多“冷語”與“熱情”之間的張力,討論多多四十年寫作生涯中一以貫之的孤獨、搏斗與詩人的驕傲。這三個特質(zhì),共同構(gòu)成了多多詩歌無可復(fù)制的獨特性。正如多多本人所言:“在經(jīng)由寫作的往返之后,也許詞語能夠說出自身的秘密,也許只有在偉大典范的閱讀中,才能知道生活是什么?!?a
一、我曾得到過一陣疼痛:孤獨的寫作歷程
惠特曼曾言:“只有二流的詩歌才能馬上博得人們的歡心。”因而一位優(yōu)秀的詩人總是孤獨地前行。多多便是這樣一位行走在詩歌世界的孤獨騎士,詩人麥芒也曾評價多多“是一位偉大的孤身旅行家,跨越了民族、語言和歷史的邊界。同時,他還是一位堅定的幻想家,執(zhí)著于最基本、最普遍的人類價值,如創(chuàng)造、自然、愛和夢想”b。許多人認為多多的詩歌充滿激情與先鋒精神,但縱觀多多四十余年的詩歌寫作生涯,孤獨如影隨形。他的詩,仿佛是一場下了四十年的雪。
1972年到1989年,是多多旅居荷蘭前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的十七年。這是多多詩歌創(chuàng)作學(xué)習(xí)、苦練和精進的時期,在詩歌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這個階段,多多通過踏實勤勉且漫長的自我學(xué)習(xí)、探索和積累,在詩歌的經(jīng)驗、語言和形式等方面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鮮明風(fēng)格。同時,他在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歷程的開始即與詩歌簽訂了“最初的契約”c,這也從一開始便注定了多多的寫作之路必然孤獨。多多寫于1973年的作品《手藝——和瑪琳娜·茨維塔耶娃》,是他的早期代表作之一。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多多在其早期詩歌創(chuàng)作生涯中就已經(jīng)對自己的詩人身份以及詩歌命運有了明晰、清醒而決絕的認識,即便如此,他依舊選擇朝著孤獨的盡頭走去:
我寫青春淪落的詩
(寫不貞的詩)
寫在窄長的房間中
被詩人奸污
被咖啡館辭退街頭的詩
我那冷漠的
再無怨恨的詩
(本身就是一個故事)
我那沒有人讀的詩
正如一個故事的歷史
我那失去驕傲
失去愛情的
(我那貴族的詩)
她,終會被農(nóng)民娶走
她,就是我荒廢的時日……”d
(《手藝——和瑪琳娜·茨維塔耶娃》)
多多在這首詩中,一眼即望穿詩歌寫作的寂寞與詩人之路的寂靜。這首詩談?wù)摰牟皇莿e的,恰恰是寫詩這件事情本身。這首詩來源于多多對俄羅斯女詩人瑪琳娜·茨維塔耶娃的應(yīng)和之作,在詩中借應(yīng)和原詩,表達自己關(guān)于詩歌藝術(shù)的見解。在此,多多將寫詩比喻為自己的一門手藝。所謂詩人的手藝,就是詩歌寫作的工匠精神?!笆炙嚒钡牡涔食鲎源木S塔耶娃的組詩《塵世的特征》中的詩句——“我知道,維納斯是雙手的事業(yè),/我是手藝人——我懂得手藝”e,這也是貫穿多多整個寫作生涯的關(guān)鍵詞。詩人王家新也曾有類似的表達,“如今,我已安于命運,∕在寂靜無聲的黃昏,手持剪刀∕重溫古老的無用的手藝,∕直到夜色降臨”f(《來臨》) 。“手藝”一詞表達著詩人們對詩歌寫作的虔誠。這首詩寫于1973年,也就是多多開始寫詩的第二年??梢姸喽嘣趯懽髦醣銓⒃姼鑼懽鬟@門“手藝”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然而多多對這門手藝的態(tài)度并非持積極態(tài)度,而是略顯不安與消極。詩中多多字里行間將詩歌置于被動地位,在他的筆下,詩歌是青春淪落的、被詩人奸污的、冷漠的、沒有人讀的、失去愛情的。但細讀即可發(fā)現(xiàn),詩歌于多多而言,又是有故事有歷史的、是貴族的、荒廢了詩人時日的。一朵花,會因為你傾注在它身上的時光而珍貴;同樣的,一首詩,也會因為詩人所耗費的光陰而驕傲。正如“她,終會被農(nóng)民娶走”,多多帶著孤勇之態(tài)慨然奔赴詩歌的命定結(jié)局??此迫绱嗣凶⒍ǎ槐娙?,卻又充滿了向死而生的決絕,因為“她,就是我荒廢的時日”。孤獨是多多詩歌的底色,是他對自己的詩歌道路的認知與態(tài)度,但他同時也享受著這種孤獨帶來的榮耀。
事實上,多多不僅在《手藝》一詩中與自己的詩歌定下孤獨的契約,他也在《致情敵》(1973)中“夢見在真理的冬天,默默趕開墓地上空的烏鴉……” g夢里的冬天空無一人,意境寒冷依舊,唯有沉默的烏鴉,在墓地上空被無聲驅(qū)散。此外 《詩人之死》 (1974)中的“寂靜,那樣永恒的寂靜/沒有回答,也沒有回聲/只有幽靈的火把,照亮我的一生……”h這又是一個只有叫喊,沒有回應(yīng)的時刻。像在夢中,詩人如離別的一陣小風(fēng),輕輕飛去。這便是多多為自己預(yù)設(shè)的最終歸處。在《教誨——頹廢的紀念》(1976)里多多意識到“他們是誤生的人,在誤解人生的地點停留/他們所經(jīng)歷的——僅僅是出生的悲劇”i,詩歌和人生一樣,認認真真經(jīng)歷大半場,卻被告知你的認真只是別人的誤會。20世紀70年代的多多通過漫長的探索與積累,形成了鮮明的寫作風(fēng)格,逐漸成為一名獨特、先鋒的詩人。在這一階段,多多已對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形成明晰的認識,且決定堅定不移地走完這條注定與孤獨為伍的詩歌道路。
在距離寫作《手藝》十五年之后的1988年,多多寫詩的“手藝”愈發(fā)成熟,寫下了《1988年2月11日——紀念普拉斯》,這首詩進一步深化了多多詩歌中孤獨的命題。在這首詩中,“黑樹林毫無表情,代替風(fēng),陰沉地理性從中穿行”,代表著希望的光亮,一點兒痕跡也沒有?!耙粋€沒有了她的世界存有兩個孩子/脖子上墜著奶瓶/已被綁上馬背。他們的父親/正向馬腹狠踢臨別的一腳;/‘你哭,你喊,你止不住,你/就得用藥!”j詩中無論是女人還是兩個孩子抑或是男人,都在徹骨的悲涼中行走,失去生命的女人以一種被戲謔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失去了母親的兩個孩子,被綁上馬背。而父親并沒有以期許的慈愛面容出現(xiàn),反而是把孩子和馬一起踢走。此時的天是“一種被辱罵后的痕跡,像希望一樣,靜止”。詩歌中的每一個字都在訴說著灰沉沉的、黯淡的孤獨。20世紀80年代的多多在詩歌寫作技藝上有了進一步的精進,同時對詩歌中“孤獨”這一主題的認識也更加深化。他在《告別》(1983)中,“長久地摟抱著白樺樹,就像摟抱著我自己”! 1,這像是與自己的告別,也像是與萬物的告別。他在《歌聲》中“站在寂靜的中心,就像大雪停住一樣寂靜”! 2,此時無聲勝有聲,白樺林在本該熱鬧的歌聲中寂靜,一時間,整個世界也隨之寂靜。然而多多的寂靜卻是理性的。他如一匹靜候時辰的狼,對詩歌保持著瘋狂的冷靜:“聚斂秋果成熟的輝煌……” ! 3
1989— 2004年是多多去國離鄉(xiāng)的十五年。這段孤懸海外的歲月,將多多流放為一名陌生來客。這段流散歲月不僅讓多多因為語言、民族、文化等原因在環(huán)境層面成為孤獨者,而且環(huán)境的陌生還使他不得不一次次往自我的內(nèi)在世界行走。當孤單被迫成為一種生活常態(tài),孤獨則會在不知不覺中變成習(xí)慣。此外,遠離故土也使多多有了將自己與祖國拉開距離的機會;隔著時間與空間,他開始了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一次次回望與凝視。那種天地悠悠的蒼涼與孤寂感反映在他的詩歌里,又呈現(xiàn)出另一番孤獨的況味。寫于1989年的《阿姆斯特丹的河流》和寫于1989—1990之交的《在英格蘭》是多多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對于故土的復(fù)雜想象使他“關(guān)上窗戶,也沒有用/河流倒流,也沒有用/那鑲滿珍珠的太陽,升起來了/也沒有用”! 4鴿群散落、街道空闊,秋雨之后的阿姆斯特丹和故鄉(xiāng)的橘子樹影像交疊,憂愁只能如阿姆斯特丹河流的水,從詩人的筆下緩緩流出,有種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之感。寫于1994年的《五年》,也顯示出了他去國后的焦慮,“五杯烈酒,五支蠟燭,五年/四十三歲,一陣午夜的大汗/五十個巴掌扇向桌面/一群攥緊拳頭的鳥從昨天飛來”! 5。這一時期,多多也寫就了他迄今為止流傳度最高的詩歌作品,除上述兩首之外,還有《居民》(1989)、《我始終欣喜有一道光在黑夜里》(1991)、《依舊是》(1993)、《歸來》(1994)等。他也在這一階段陸續(xù)出版了三本英譯詩集和一本中文詩集《阿姆斯特丹的河流》(2000)。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漂泊與孤寂,這一時期的多多開始在自己的詩歌中書寫一部 “家園神話”! 6。此時他的詩歌中孤獨的狀態(tài)與去國前有所不同。去國前多多的孤獨是在與環(huán)境的對峙中迸發(fā)的,盡管孤身一人,卻內(nèi)心激憤充盈。而漂泊中的孤獨狀態(tài),是多多真正從內(nèi)心深處生發(fā)出來的,這種孤獨使多多與環(huán)境之間長期對峙的緊張感有所減緩,轉(zhuǎn)而形成懷念、包容與意蘊悠長的風(fēng)格。距離使多多往孤獨更深處走去,也開始重新審視自我與祖國的關(guān)系。
這一時期,多多詩歌中出現(xiàn)大量的“祖國”意象,例如《在英格蘭》一詩中,多多僅“從指甲縫中隱藏的泥土”才能“認出祖國——母親” 。! 7此時的多多終于叫出了“祖國母親”。這與多多早期作品中的“祖國”意象是完全不同的。如寫于1973年的《祝?!分?,祖國“被另一個父親領(lǐng)走/在倫敦的公園和密支安的街頭流浪/用孤兒的眼神注視來往匆匆的腳步/還口吃地重復(fù)著先前的侮辱和期望”! 8,這是一個渺小而無助的祖國,她飄零不定,且盡管身在千里之外,卻仍舊逃不脫命運的沉重。但《在英格蘭》中的“祖國”早已不是孤苦的孤兒,而是化身成為多多遠遠寄走的相思、無可揮別的愁緒、緩緩駛過的心理依賴。此時的多多也是傷感而孤獨的,但這已不是早期詩歌作品中憤怒的感傷,而是一種綿綿不絕的無助和孤獨?!爱愢l(xiāng)人”的身份放大了他的焦慮感與缺失感,此時“祖國”的意義已遠大于這個詞語本來的所指。身體著陸但靈魂卻開始遠航的失重狀態(tài),讓多多真正面臨著“非祖國與非時間”! 9的斷裂與孤獨。正如多多自己所言,“在中國,我總有一個對立面可以痛痛快快地罵它。而在西方,我只能折騰我自己,最后簡直受不了”@ 0。
2004年,多多歸國,任海南大學(xué)人文傳播學(xué)院教授,此后多多的詩歌開始轉(zhuǎn)向平靜、內(nèi)省和哲思。他會在《通往博爾赫斯的路上》“不看臟水,注意悲哀/所有的進入,都是誤入/誤入以外,沒有進入”@ 1;讀偉大的詩篇,告訴讀者“高處仍在低處/愛,在最低處”@ 2這些平靜與思考的背后是多多歷經(jīng)幾十載的孤獨的沉淀。這一階段的多多,開始對交流與對話失去興趣,不再追求意義的傳達。詩句中出現(xiàn)了較多的空白、斷裂甚至是沉默的元素,無論是詩歌語言還是詩歌節(jié)奏都出現(xiàn)了明顯的變化。且多多經(jīng)常在詩句中以無聲和空白表達更深層次的沉默。這與多多早期常在作品中借無聲傳有聲的寫法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例如多多早期作品《一致》(1982):“而我們要改變這個語言!/說完,牙齒就忽然折斷/又一起沉默了七十年/類似儲藏室中排列的陶罐/罐上的灰土是時間的另一種語言/已存在過上千年。”@ 3因牙齒折斷而被迫沉默的七十年,同時也無聲反抗的七十年,就如同上千年沉默著的灰土,沉默也同樣是一種語言與態(tài)度。而寫于2010年的《在它以內(nèi)》卻要“埋你的詞,把你的死/也增加進來/微小到不再是種子/活在碗里/不平,而沒有波瀾/人的無疆期待/便如排列起來的墓碑/可以穿行整整一個國家……”@ 4這些詩句中含有大量語義斷裂以及對神秘的追求,詩人主動走向沉默、走向沒有波瀾,埋起詞,埋起死。這里可以看出策蘭對多多的影響,他開始走向“語言的異鄉(xiāng)”,他不追求讀者的共鳴,甚至拒絕詩歌闡釋,獨自在詩歌中遠行,走向陌生的遠方。歸國十幾年,多多的詩歌數(shù)量不如早期和流散時期,但其詩歌作品中表現(xiàn)出了更加濃烈的孤獨的質(zhì)感,以及由此引發(fā)的關(guān)于自由、死亡的哲思,值得我們對多多繼續(xù)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多多詩歌中的孤獨感不僅僅表現(xiàn)在他的詩歌內(nèi)容中,也始終貫穿在多多的寫作生涯之中。與他數(shù)量之大、質(zhì)量之高、質(zhì)感之強的詩歌作品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他在詩壇長期低調(diào)而沉默的地位。他曾獲“華語傳媒最佳詩人獎”(2004)、“紐斯塔特國際文學(xué)獎”(2010)等不少重要文學(xué)獎項,也頗受西方漢學(xué)家關(guān)注,但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多多始終不能算作是一位大眾廣泛熟知的詩人。可以說,多多是自覺主動地選擇孤獨的。曾有記者問:“在遠離母語的環(huán)境下進行寫作,是不是特別孤獨?”多多答道:“寫作難道不應(yīng)該是孤獨的嗎?我的寫作跟環(huán)境沒什么關(guān)系?!盄 5早在20世紀70年代,多多就清楚地知道“那種非常強調(diào)潛意識的,更加強大的內(nèi)里的底層的深層的東西,他們根本就讀不懂”,所以他從未主動參與詩社活動,更不論詩歌論爭。他對詩歌的認知非常清楚,從未對詩歌抱有功用性的期待,他認為:“詩歌根本就沒有成為過中心,它也不應(yīng)當扮演這樣一種角色,因為這不是它能承擔的。”@ 6所以多多自覺走向邊緣和孤獨。盡管如此,多多的詩歌還是在同代詩人中獲得極高贊譽,也對年輕詩人產(chǎn)生深遠影響。他用自己的低調(diào)和沉默守住自我的邊界,為自己開辟出一條孤獨的、平凡的詩人之路。
j 多多:《1988年2月11日——紀念普拉斯》,《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4年版,第156頁。
! 1 多多:《告別》,《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84頁。
! 2 多多:《歌聲》,《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98頁。
! 3 多多:《在秋天》,《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113頁。
! 4 多多:《阿姆斯特丹的河流》,《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165頁。
! 5 多多:《五年》,《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221頁。
! 6 王家新:《走到詞/望到家鄉(xiāng)的時候》,《名作欣賞》2010年第1期。
! 7 多多:《在英格蘭》,《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168頁。
! 8 多多:《祝福》,《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26頁。
! 9出自保羅·策蘭的詩歌:《帶著一本來自塔魯莎的書》。
@ 0 李章斌:《語言的灰燼與語言的革命——從多多海外詩作〈歸來〉與〈依舊是〉說起》,《揚子江評論》2009年第6期。
@ 1 多多:《通往博爾赫斯的路上》,《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283頁。
@ 2 多多:《讀偉大詩篇》,《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307頁。
@ 3 多多:《一致》,《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192頁。
@ 4 多多:《在它以內(nèi)》,《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302頁。
@ 5 2005年4月9日《南方都市報》采訪。
@ 6 $ 5 % 2 凌越:《多多:與詞的搏斗》,《與詞的搏斗》,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01頁,第201頁,第201頁。
@ 7 多多:《癡呆山上》,《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271頁。
@ 8 多多:《我夢著》,《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250頁。
@ 9 多多:《早晨》,《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181頁。
# 0 多多:《他們》,《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197頁。
# 1 多多:《冬日》,《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172頁。
# 2 多多:《天亮的時刻》,《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106頁。
# 3 多多:《青春》,《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102頁。
# 4 多多:《冬夜女人(選)》,《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107頁。
# 5 多多:《在墓地》,《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203頁。
# 6 多多:《這是被誰遺忘的天氣》,《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239頁。
# 7 許仁浩:《我聽到滴水聲,一陣化雪的激動——論多多旅荷前的現(xiàn)代漢詩藝術(shù)》,《荊楚學(xué)術(shù)》2016年第5期。
# 8 多多:《走向冬天》,《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302頁。
# 9 多多:《解放被春天流放的消息》,《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76頁。
$ 0 多多:《告別》,《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84頁。
$ 1 多多:《北方的聲音》,《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125頁。
$ 2 李章斌:《語言的悖論與悖論的語言——多多后期詩歌的語言思考與操作》,《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研究叢刊》2011年第8期。
$ 3 多多:《十月的天空》,《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133頁。
$ 4 多多:《地圖》,《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173頁。
$ 6 多多:《我夢著》,《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250頁。
$ 7 多多:《手藝》,《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30頁。
$ 8 多多:《密周》,《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5頁。
$ 9 多多:《致太陽》,《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26頁。
% 0 多多:《瑪格麗特和我的旅行》,《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31頁。
% 1 多多:《從不做夢》,《諾言:多多集》,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第219頁。
% 3凌越:《多多 : 變遷是我的故鄉(xiāng)》,《與詞的搏斗》,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91頁,
% 4 黃燦然:《詩歌的契約》,《多多詩選》,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頁。
參考文獻:
[1] 多多.諾言:多多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2] 多多.多多作品及詩觀[J].詩選刊,2010 (5).
[3] 多多.真正屬于詩的不是復(fù)雜,而是單純——答張清華問(片段)[J].上海文學(xué),2008 (4).
[4] 多多.邊緣,靠近家園——2010年紐斯塔特國際文學(xué)獎受獎辭[J].名作欣賞,2011(13).
[5] 黃燦然.詩歌的契約.多多詩選[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5.
[6] 賈鑒,湯擁華.流散與歸來——多多詩歌二人談[J].華文文學(xué),2006(1).
[7] 賈鑒.多多:張望,又一次提高了圍墻[J].華文文學(xué),2006 (1).
[8] 柯雷,谷力.多多的早期詩歌[J].詩探索,1999(2).
[9] 李海英.語言的制作來自廚房——簡論多多詩歌語言的流變[J].江漢學(xué)術(shù),2011,30(6).
[10] 李潤霞.頹廢的紀念與青春的薄奠——論多多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地下詩歌創(chuàng)作[J].江漢論壇,2008(12).
[11] 李章斌.語言的悖論與悖論的語言——多多后期詩歌的語言思考與操作[J].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研究叢刊,2011(8).
[12] 李章斌.語言的灰燼與語言的革命——從多多海外詩作《歸來》與《依舊是》說起[J]. 揚子江評論, 2009(6).
[13] 凌越.與詞的搏斗[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14] 劉復(fù)生.多多詩歌寫作的歷史演進[J].揚子江評論,2009(1).
[15] 秦春光.北島與多多詩歌之比較[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xué)院學(xué)報,2007,16(5).
[16] 唐曉渡.多多:是詩行,就得再次炸開水壩[J].當代作家評論,2004(6).
[17] 湯擁華.詞語之內(nèi)的航行——多多詩論[J].華文文學(xué),2006(1).
[18] 王家新.走到詞/望到家鄉(xiāng)的時候[J].名作欣賞,2010(1).
[19] 王學(xué)東.多多的詩學(xué)觀念探析[J].海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1,24(3).
[20] 奚密,李章斌.“狂風(fēng)狂暴靈魂的獨白”:多多早期的詩與詩學(xué)[J].文藝爭鳴,2014(10).
[21] 許仁浩.我聽到滴水聲,一陣化雪的激動——論多多旅荷前的現(xiàn)代漢詩藝術(shù)[J]荊楚學(xué)術(shù),2016(5).
[22] 袁野.多多與“朦朧詩”關(guān)系辨析[D].西南大學(xué),2014.
[23] 趙學(xué)成.“詞,瞬間就走回詞典”——略論多多詩歌的語詞想象[J].星星,2016(23).
[24] 張?zhí)抑?去國詩人的中國經(jīng)驗與政治書寫——以北島、多多為例[J].江漢學(xué)術(shù),2011,30(6).
作 者: 盧倩,上海交通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在讀博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xué)。
編 輯: 張晴 E-mail: 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