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炳軍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開始發(fā)生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經遠遠超出了簡單的物質生活領域。獲得更加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成為全社會的迫切愿望。與此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面臨的國內外環(huán)境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以及網絡社會的到來,西方各種文化思潮借助互聯(lián)網在國內開始泛濫;加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運行過程中存在的一些漏洞,一些行業(yè)中封建腐朽思想沉渣泛起,貪污腐化、黑社會勢力猖獗,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損害了黨的形象,威脅著經濟社會的健康運行發(fā)展。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從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高度提出了文化安全構想,并把它作為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他指出:“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雹倭暯剑骸对谖乃嚬ぷ髯剷系闹v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 頁。
人類從誕生起就以其自身獨特的實踐活動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改造著自身。我們可以用很多方式把人和動物區(qū)別開來,但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界的根本標識不是別的,正是文化。在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地球上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人們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創(chuàng)造了不同類型的文化,成就了不同的文明形態(tài),造就了文明的多樣性??v觀中外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文明發(fā)達的國度,無不是文化發(fā)達的地方;文明快速演進的階段,無不是文化繁榮的時期;一個民族的崛起,無不以文化的崛起為前提;而一個民族的衰落,無不以文化的衰退為先兆。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無不伴隨著文化的發(fā)展,無不留下文化的痕跡。歷史一再證明,沒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沒有活躍的文化氛圍,沒有創(chuàng)新的文化環(huán)境,沒有豐碩的文化成果、沒有傳世的文化精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fā)展要么是暫時的,要么是畸形的。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xié)同發(fā)展。2013年5月,他在與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yè)難以持續(xù)長久。”①習近平:《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2 頁。同年8月19日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他再次強調:“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才能向前推進。”文化不僅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手段,而且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目標。當今時代,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愈來愈突出,它不僅是經濟發(fā)展的必要條件,而且成為提升經濟轉型的核心要素。面對日益競爭激烈的國際環(huán)境,提升文化在引領社會進步中的作用,成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使命。
2016年6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把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并認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能為道路自信指明方向,為理論自信提供思想資源,為制度自信提供創(chuàng)新活力。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反復強調文化自信,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雹诹暯剑骸对谥袊穆?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 頁。中國人講文化自信,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氣。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成果,滋養(yǎng)著一代代中華兒女在探索民族復興的道路上發(fā)憤圖強、積極進取,形成了中華文化特有的人文精神,如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宇宙觀;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人生觀;誠實守信、厚德載物的道德觀;協(xié)和萬邦、天下大同的世界觀;和而不同、貴和尚中的思維方式。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在今天仍然發(fā)揮著巨大作用,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文化資源。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fā)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在五千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雹弁希?-5 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是現(xiàn)時代堅定文化自信的歷史基礎。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主義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革命和建設成功的重要法寶,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理論源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社會、生態(tài)、科技、國防、外交等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充分展現(xiàn),是我們堅持文化自信的現(xiàn)實基礎。
文化自信是文化安全的前提,只有對自身文化充滿自信,才能在文化碰撞中挺直腰桿,才能有效抵御外來文化的侵襲,維護好自身的文化安全,進而維護好整個社會秩序的有序與穩(wěn)定。在整個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上,雖然經歷了無數(shù)次的內憂外患,但中華民族總能在負重前行中擺脫困難,走出困境、浴火重生,鳳凰涅槃,這其中強大的中華文化認同無疑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中華民族第一次面臨文化安全問題是鴉片戰(zhàn)爭后,與國力衰弱相伴隨的是部分國人文化自信的喪失,全盤西化的主張也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正是中國共產黨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種先進文化,才找到了近代以來無數(shù)志士仁人苦苦探尋的正道,帶領中國人民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艱難歲月,走上了改革開放的康莊大道,實現(xiàn)了國家富強和文化繁榮。
意識形態(tài)領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方向和道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意識形態(tài)安全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新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指明了方向。
意識形態(tài)作為社會生活的精神領域,對整個社會生活有巨大影響,決定著一個社會精神生活的發(fā)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xiàn)實反復證明,能否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鞏固黨的群眾基礎和執(zhí)政地位,不能說只要群眾物質生活好就可以了,這個認識是不全面的。黨的群眾基礎和執(zhí)政基礎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精神上喪失群眾基礎,最后也要出問題。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才能順利向前進?!雹倭暯剑骸读暯疥P于總體國家安全觀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4月版,第99 頁。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是一定階級利益在觀念上的反映,是其政黨思想上的旗幟,對其成員具有精神凝聚、思想引領的作用。當前,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國家間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一些西方國家始終沒有放棄對我國和平演變的企圖,通過各種文化滲透的方式進行其西化、分化的圖謀?!八麄冞x中的一個突破口就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企圖把人們思想搞亂,然后渾水摸魚、亂中取勝。歷史和現(xiàn)實都警示我們,思想輿論陣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線就很難守得住。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中,我們沒有任何妥協(xié)、退讓的余地,必須取得全勝。”②同上。在國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思想文化領域也出現(xiàn)了一些雜音,一些錯誤思潮和觀點不時出現(xiàn)?!坝械娜艘浴此几母铩癁槊穸ǜ母镩_放,有的人借口現(xiàn)實中存在的問題攻擊我們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有的人極力歪曲、丑化、否定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我們的軍隊和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有的人大肆宣揚西方價值觀,有的人惡意編造、肆意播放政治謠言?!雹弁?,第128 頁。由此可見,和平時期并不太平,意識形態(tài)領域始終有各種暗潮涌動。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不是簡單的思想斗爭 ,其實質是嚴肅的政治斗爭,是爭奪話語權的斗爭?!耙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政治動蕩、政權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間發(fā)生,但思想演化是個長期過程。思想防線被攻了,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雹芡?,第100 頁。為此我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意識形態(tài)決定文化發(fā)展的方向和道路,鑒于此,習總書記反復強調,“我們必須把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雹萃伲?00 頁。為此,首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意識形態(tài)具有明顯的階級性,只有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堅持黨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全面領導,才能鞏固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保證正確的政治方向,才能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性原則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tài)、黨管媒體是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方面。黨性原則不僅要講,而且要理直氣壯講,不能躲躲閃閃、扭扭捏捏?!雹尥伲?19 頁。堅持黨性原則,就是要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皥罂?、通訊社、電臺、電視臺、新聞網站的所有工作都必須體現(xiàn)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必須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做到愛黨、護黨、為黨。要增強看齊意識,自覺向黨中央看齊,自覺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自覺向黨中央決策部署看齊……絕不能發(fā)表同黨中央不一致的聲音,絕不能為錯誤思想言論提供傳播渠道?!雹倭暯剑骸读暯疥P于總體國家安全觀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4月版,第120 頁。針對社會上一些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模糊甚至錯誤認識,習近平指出:“有的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中國現(xiàn)在搞的不是馬克思主義;有的說馬克思主義只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說教,沒有學術上的學理性和系統(tǒng)性。實際工作中,在有的領域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這種狀況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雹谕希?25-126 頁。他要求黨的領導干部要帶頭學習馬克思主義原著,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2013年12月3日和2015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專門組織了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專題的集中學習,引導全黨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和運用。其次,落實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責任制。隨著新媒體樣態(tài)的不斷翻新,媒體格局與輿論生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傳統(tǒng)媒體的影響力不斷受到沖擊、地位日趨下降,而自媒體往往成為負面輿情、錯誤思想傳播的搖籃,其線上線下、虛擬現(xiàn)實交混的傳播特點,極大地增加了輿情管控的難度。面對這種復雜情況,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黨委要把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加強組織領導,及時掌握意識形態(tài)形勢和動態(tài),對各種政治性、原則性、導向性問題要敢抓敢管,對各種錯誤思想必須敢于亮劍,幫助人們明辨是非,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主動權。特別是要防止各種敵對勢力借機干擾和破壞,避免一些具體問題演變成政治問題、局部問題演變成全局性事件,避免出現(xiàn)大的意識形態(tài)事件和輿論漩渦?!雹弁?,第128 頁。在他看來,好的輿論是社會發(fā)展的“推進器”、民意的“晴雨表”、社會的“粘合劑”、道德的“風向標”,而不好的輿論則會成為民眾的“迷魂湯”、社會的“分離器”、殺人的“軟刀子”、動亂的“催化劑”。針對一些單位和黨政干部政治敏感性、責任感不強,在重大意識形態(tài)問題上含含糊糊、遮遮掩掩,習近平強調各級黨委和宣傳思想部門要加強領導和管理,并形象地把思想輿論陣地分為紅色、灰色、黑色三個地帶。紅色地帶是正面力量,必須要守住守好;黑色地帶是負面的東西,要堅決管控杜絕;灰色地帶是中間力量,對于灰色地帶要通過強有力的工作加快其向紅色地帶轉化,又要防止其向黑色地帶轉化。習近平同志劃分三種地帶的思想,為新時期意識形態(tài)工作指明了方向。
價值觀是文化之魂,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關鍵是價值觀,價值觀出了問題,文化就會發(fā)生變異?!皟r值觀念在一定社會的文化中是起中軸作用的,文化的影響力首先是價值觀念的影響力。世界上各種文化之爭,本質上是價值觀念之爭,也是人心之爭,意識形態(tài)之爭?!雹芡?,第106-107 頁。核心價值觀是社會穩(wěn)定的思想基礎,是民族團結的精神支柱,是整合各種社會意識的有效工具,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皻v史和現(xiàn)實都表明,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wěn)定器,能否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wěn)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⑤同①,第109 頁。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必須符合自身的時代發(fā)展需要。當代中國,應該堅持什么樣的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和系統(tǒng)表達,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這些重大的理論問題。當今時代,隨著利益訴求的多元化,人們的價值訴求日益呈發(fā)散狀態(tài),價值多元必然帶來價值沖突,誘發(fā)社會動蕩和不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有助于統(tǒng)一人們思想,形成全社會價值共識,消弭價值分化;有助于在宏觀上對國際社會重塑國家形象,中觀上加強民族團結,微觀上提升國民素養(yǎng),從而有力地回擊一些國家宣揚的“中國威脅論”、“國強必霸”等謬論。
核心價值觀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東西,必有其思想根基,精神之源。在2014年10月舉行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shù)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fā)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雹倭暯剑骸对谖乃嚬ぷ髯剷系闹v話》,《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182 頁。從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到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潮,從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這些傳統(tǒng)文化經典無不彰顯著中華文化獨特的價值和生命力,根植在每個中國人的靈魂深處,其中蘊含的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guī)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可以為今天的治國理政、道德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思想,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只有繼承這份寶貴的文化資源,從中汲取營養(yǎng),并在實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才能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針對一些西方國家長期以來的所謂“普世價值”推銷,我們除了清楚其文化滲透的險惡用心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占領價值體系的制高點,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的價值體系。如果始終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肯定是沒有前途的。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培養(yǎng)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始終高度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2015年6月1日,習近平在中國少年先鋒隊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要做一個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識、有責任,要堅持品德為先。你們現(xiàn)在都是小樹苗,品德的養(yǎng)成需要豐富的營養(yǎng)、肥沃的土壤,這樣才能茁壯成長?,F(xiàn)在把自己的品德培育得越好,將來人就能做得越好?!鼻嗄昱d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2015年7月,習近平在給全國青聯(lián)十二屆全委會和全國學聯(lián)二十六大的賀信中說:“當代中國青年要在感悟時代、緊跟時代中珍惜韶華,自覺按照黨和人民的要求錘煉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遠、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開拓,在火熱的青春中放飛人生夢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業(yè)華章?!绷暯娇倳浭冀K關心青年成長,先后提出了“愛國、勵志、求真、力行”“勤學、修德、明辨、篤實”“志存高遠、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開拓”“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矢志艱苦奮斗、錘煉高尚品格”等要求,為新時期青年的健康成長、建功立業(yè)提供了思想指引。
當今時代,互聯(lián)網的迅速發(fā)展成為不可逆轉的社會潮流,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同時也改變著輿論的生成方式和傳播方式?,F(xiàn)階段,威脅文化安全的諸多問題往往因網而生、由網而增,許多錯誤思潮常常借助網絡生成發(fā)酵、彌漫擴散,網絡已成為當下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重要場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風險問題值得高度重視。網絡已是當前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最前沿。掌握網絡意識形態(tài)主導權,就是守護國家的主權和政權?!雹诹暯剑骸读暯疥P于總體國家安全觀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4月版,第117 頁?!斑^不了互聯(lián)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zhí)政這一關?!雹弁?,第120-121 頁。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網絡安全問題,在國家層面專門設立了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既說明了網絡安全在國家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也體現(xiàn)出黨中央維護網絡安全的堅定信心。在2014年2月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提出了“建設網絡強國”的目標。他說:“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xiàn)代化。建設網絡強國,要有自己的技術,過硬的技術;要有豐富全面的信息服務,繁榮發(fā)展的網絡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礎設施,形成實力雄厚的信息經濟。要有高素質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隊伍;要積極開展雙邊、多邊的互聯(lián)網國際交流合作。建設網絡強國的戰(zhàn)略部署要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同步推進,向著網絡基礎設施基本普及、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顯著增強、信息經濟全面發(fā)展、網絡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標不斷前進?!雹倭暯剑骸杜Π盐覈ㄔO成為網絡強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98 頁。
我國已全面步入網絡社會,網絡已走入千家萬戶,網民數(shù)量已超過八億,居世界第一,涵蓋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段人群,網絡已經成為人們進行日常交流、學習、工作乃至娛樂的重要平臺和工具。網絡打破了地域和時空的界限,將不同民族的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加快了信息傳播,開拓了人們視野,豐富了人們生活,提高了工作效率。如今,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一個資訊的海洋,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許多領域、許多行業(yè)離開互聯(lián)網可以說寸步難行。同時,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互聯(lián)網對文化安全帶來的挑戰(zhàn)不可小覷。從國際看,西方發(fā)達國家憑借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操縱著網絡規(guī)則的制定,控制著網絡話語主導權,把互聯(lián)網作為對其他國家進行文化滲透和政權顛覆的工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西方反華勢力一直妄圖利用互聯(lián)網‘扳倒中國’,多年前有西方政要就聲稱‘有了互聯(lián)網,對付中國就有了辦法’,‘社會主義國家投入西方懷抱,將從互聯(lián)網開始’。從美國的‘棱鏡’、‘X 關鍵得分’等監(jiān)控計劃看,他們的互聯(lián)網活動能量和規(guī)模遠遠超出了世人想象。在互聯(lián)網這個戰(zhàn)場上,我們能否頂?shù)米?、打得贏,直接關系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和政權安全?!雹诹暯剑骸读暯疥P于總體國家安全觀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4月版,第103 頁。一些西方國家一方面通過網絡詆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丑化共產黨形象和社會主義制度,另一方面大肆販賣和渲染他們所謂的普世價值論,試圖解構我們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達到他們和平演變的目的。從國內看,我們國家由于網絡技術相對落后,網絡監(jiān)管還存在漏洞,以及網絡空間特有的隱蔽性、虛擬性等特征,容易造成個人隱私和信息泄露、網絡謠言、侵犯知識產權、網絡詐騙犯罪、黑客和病毒攻擊甚至網絡恐怖主義等的發(fā)生。還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網絡散布黃色淫穢的低俗文化,腐朽沒落的封建思想,甚至宗教迷信,沖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些所謂的網絡大V、意見領袖和少數(shù)對政府、社會不滿的人會借用各種議題來散布反黨、反政府、反社會主義言論。“‘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鞣N敵對勢力就是想利用這個邏輯!他們就是要把我們黨、我們國家說得一塌糊涂、一無是處,誘使人們跟著他們的魔笛起舞?!雹弁?,第114 頁??倳浀脑捯会樢娧?,說明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必須認真研究網絡傳播規(guī)律,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把握好網絡輿論引導的時、度、效,激發(fā)正能量。
維護網絡文化安全,就必須加強互聯(lián)網內容建設,不斷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陣地?;ヂ?lián)網是當前宣傳思想工作的主戰(zhàn)場,我們不去占領,別人就會占領,因此必須增強陣地意識,旗幟鮮明地弘揚主旋律。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要求廣大理論工作者必須充分運用網絡做好中國敘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對一些貶低中華文化、否定中華民族的歷史貢獻、否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奮斗史、歪曲中國共產黨歷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改革開放史的負能量,要敢于亮劍、敢于交鋒。高校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前沿陣地,大學生是網絡空間最活躍的群體,要充分利用網絡做好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廣大青年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
加強網絡空間治理,構建天朗氣清、生態(tài)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必須加強網絡法治建設,堅持依法管網、依法辦網,讓互聯(lián)網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在2013年8月19日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依法加強網絡社會管理。在2014年2月27日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他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規(guī)、依法治理網絡空間。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強調加強互聯(lián)網領域立法的重要性。在2015年12月16日的第二屆世界互聯(lián)網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2016年11月,我國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同年12月又出臺了《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zhàn)略》。隨著網絡安全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不斷完善,網絡空間的健康發(fā)展獲得了可靠的制度保障。當然,在法治基礎上,還要結合經濟、技術手段,通過相關主體多管齊下,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yè)履責、社會監(jiān)督、網民自律的治理格局,才能確保網絡空間的清朗。
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安全觀,站在21 世紀風云變幻的時代潮頭,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文化安全的理論,立足于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沃土,著眼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構想,把黨性和人民性、民族性與時代性、繼承性與創(chuàng)新性、理論性與實踐性、一元性與多樣化有機統(tǒng)一了起來,豐富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新時期文化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