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兒童詩是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核心學習內容,同時也是促進兒童成長、幫助其學會表達內心情感、提升其語言素養(yǎng)的重要媒介。因此教師不僅需要思考如何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發(fā)揮兒童詩的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兒童詩;群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04-0113-02
【本文著錄格式】趙國莉.小學兒童詩群文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J].課外語文,2020,19(04):113-114.
小學生所處的年齡段,最明顯特征是求知欲強以及好奇心重。作為教師,需要借助兒童詩來幫助學生習得語言,讓學生在詩意的氛圍里提升文學素養(yǎng)。教師應優(yōu)化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解讀兒童詩,不斷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一、明確閱讀主題,奠定學習基礎
隨著教育不斷地發(fā)展,語文教學可供利用的資源也逐漸豐富。但是,另一個新的問題浮出水面:作為教師需要怎樣合理利用這些教育資源來發(fā)揮育人的實際功效,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落實語文教學目標。如果教師想要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就需要合理利用教學素材,而兒童詩正是教師訓練學生、提升其素養(yǎng)的“利劍”。為了幫助學生通過兒童詩獲益,教師需要借助群文閱讀的模式,以便更好地服務學生的學習行為。
為了提高學生對邊塞詩的鑒賞力,教師可以將邊塞詩作為群文閱讀主題,接著將《出塞》《涼州詞》《塞下曲》等詩歌作為群文閱讀篇目,在此基礎上為學生展開群文閱讀活動。首先,為了讓學生了解邊塞詩,教師可以為學生制作相應的微課視頻,讓學生初步感知邊塞詩的詩歌特征。接著教師可以給學生閱讀的時間,讓學生通過閱讀來直觀感受邊塞詩。比如學生讀了《出塞》這首詩以后,感受不到詩情畫意的氛圍,反而感覺到一股撲面而來的肅殺感;有的讀了《涼州詞》“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以后,從字里行間感覺到一股悲壯的氣息;還有的讀了《塞下曲》,雖然詞句簡單,但是張力很強,仿佛一觸即發(fā)。教師在肯定學生的這一直觀感受后,帶著學生分析詩歌內容。通過解析詩歌內容,學生發(fā)現(xiàn)邊塞詩是一種特殊的詩歌類型,因為它主要以戰(zhàn)爭為背景,寫出了戰(zhàn)爭的殘酷,戍守邊境將士的辛苦以及渴望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使學生對邊塞詩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
對于教師來說,想要在群文閱讀背景下更好地提升兒童詩的教學效率,必須做到的是明確閱讀主題。這樣做不但能夠發(fā)揮兒童詩的功能,而且也能夠最大幅度集中鍛煉學生的識字能力。
二、利用比較閱讀,發(fā)散學生思維
為了提升兒童詩的教學效率,教師需要借助多種形式的閱讀模式,其中群文閱讀是最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是在開展群文閱讀的過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很多教師發(fā)現(xiàn),即使讓學生短期內閱讀了大量的詩歌,但是并沒有獲得更高的學習效益。這主要因為教師為學生所選取的詩歌并不具備一定的關聯(lián)性和比較性,學生很難通過閱讀來發(fā)展思維。因此,教師在進行兒童詩教學過程中,需要借助比較的形式,讓學生圍繞一個專題對專題內選取的兒童詩進行比較閱讀,發(fā)現(xiàn)其異同之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
例如學習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古詩三首》,分別是《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以及《望洞庭》三首詩。在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詩歌以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讀了這三首詩,你認為這三首詩有哪些異同處?”在誦讀《望天門山》后,有學生提出首句“天門中斷楚江開”一個“斷”字仿佛有著劈天的力量,讓你感覺到好像將山分成兩半,非常有氣勢。接著有學生表示,感覺天門山本來是一個整體,但是由于長江沖擊,將天門山一分為二,突出水流的洶涌澎湃。接著教師讓學生帶著這種情緒繼續(xù)閱讀《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閱讀之后學生表示好像換了一個世界,剛才還是大江大浪,這會兒就是詩情畫意了。接著教師讓學生談談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描寫方法來寫西湖的美,學生讀了以后發(fā)現(xiàn)詩人將西湖比喻成美人,以此來突出西湖的山清水秀,而且還用了對比的方式突出了不同天氣下西湖呈現(xiàn)出的不同的景色特點。最后,教師讓學生閱讀《望洞庭》,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這首詩同樣借助于比喻的手法來描繪洞庭湖的風光。通過比較的形式,學生意識到這三首詩無論是語言風格還是運用的修辭手法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性,其呈現(xiàn)出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案例中教師的做法值得其他教師參考,通過一系列和自然景色相關的兒童詩,讓學生在比較中明確詩作之間的關聯(lián)以及異同處,從而更好地提升兒童詩教學效率。
三、開展實踐活動,激發(fā)閱讀興趣
兒童詩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教師在開展兒童詩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營造趣味生動的教學氛圍。特別是針對小學生來說,如果教師以生硬的方式進行講解,不但無法發(fā)揮兒童詩的教育功能,而且也會導致學生對學習兒童詩產(chǎn)生厭煩情緒。所以,教師需要開展生動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感受兒童詩的魅力,這有助于學生在今后的語言學習中獲得更多的風景。
例如在教學了《比尾巴》這首詩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其他兒童詩,比如《青蛙寫詩》《小小的船》,教師可以在上課過程中讓學生根據(jù)詩歌內容進行繪畫或者作文。比如有的學生閱讀了《小小的船》這首詩以后,畫出了一幅美輪美奐的景色:在碧藍的天空下,一支尖尖的、小小的船上坐著一個扎著麻花辮的女孩子,畫面左邊是一輪彎彎的月亮,月亮旁邊還有幾朵可愛的云彩。整幅畫面以藍色打底,散發(fā)出溫馨動人的氣息。還有的學生將《青蛙寫詩》進行擴寫,他是這樣描繪的:“小雨淅淅瀝瀝地下著,這對好學的青蛙來說可是個好消息,他又可以作詩啦。只見他一個猛子扎進水里,迅速聚集起小蝌蚪,和小雨滴也結成了同盟,在平淡的水面上寫起了動人的詩……”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還能夠鍛煉小學生的作文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在開展兒童式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更進一步發(fā)揮群文閱讀的功效,教師還需要開展別出心裁的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小學生用多種途徑來感受兒童詩歌的魅力。
四、基于單元主題,擴展閱讀視野
所謂群文閱讀,指的是確立一個議題,在此基礎上選取相應的篇目,讓學生通過一系列文章的閱讀來提升語文素養(yǎng)以及閱讀能力的方式。因此,當教師在進行兒童詩教學時,為了更好地落實群文模式,可以將單元作為閱讀主題。此舉不但能夠擴展其閱讀視野,而且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單元主題,促進學生宏觀把控能力的提高,讓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從而提升兒童詩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時,這一單元主要圍繞著“秋天”這一季節(jié)展開,包括《古詩三首》《秋天的雨》《聽聽,秋的聲音》等課文。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讓學生通讀這些兒童詩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兒童詩的共性是什么”?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根據(jù)詩意判斷出這些兒童詩是以秋天作為敘事背景。接著,教師為學生播放和秋天有關的視頻,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秋天的感受。有的學生認為秋天肅殺,有的認為秋天代表著豐收的喜悅,還有的覺得秋意蕭瑟。因此,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一單元中兒童詩的感受。比如有的學生認為《夜書所見》這首詩讀來凄清,好像置身在無人的空谷;還有的學生讀了《聽聽,秋的聲音》這首詩后,感覺秋天非常可愛,有著各種各樣的聲音。教師可以據(jù)此引導學生,帶著不同的感情來朗讀這些詩歌,在朗讀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在開展兒童詩群文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著眼于單元主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單元包含的課文,并非全是兒童詩,因此教師可以將同樣元素,或者相似題材的兒童詩進行歸類,以全新的單元方式來引導學生閱讀,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學習兒童詩不但能夠釋放學生的想象力,還能夠促進兒童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借助靈活的方式來發(fā)揮兒童詩的教育功能,讓兒童詩成為學生語言學習的助力。
參考文獻
[1]黃麗.小學語文兒童詩歌教學分析[J].科普童話,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