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
【內容摘要】重視對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三個方面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課堂中融入演唱、演奏模塊直觀感受音樂之美;通過社團活動帶動學生對音樂課堂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將民族音樂特色融入音樂教學,以促進文化理解。
【關鍵詞】音樂 ?核心素養(yǎng) ?實踐能力 ?教學策略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版)》中提出,重視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三個方面核心素養(yǎng)。音樂的教學離不開實踐,無論是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音樂表現、音樂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社會生活中對世界音樂文化、傳統音樂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理解,都建立在提升學生音樂實踐能力的基礎上。因此本文以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實踐能力為根本,圍繞三個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以本校實際情況為基礎,實地進行音樂教學,有目的的圍繞學生在校時和畢業(yè)后經常進行的音樂活動以及非專業(yè)生工作學習中對藝術能力的提升進行探究,力求在音樂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為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提出如下策略:
一、突出審美感知的音樂課堂教學,融入演唱、演奏模塊
根據新課標、新教材的相關要求,更多的提出學生可以學以致用,將課堂中相關的知識能夠充分應用于社會生活。新課標中提出“學生通過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和情感體驗,學習和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
唱歌與歌唱。人人都可以唱歌,有節(jié)奏的音調發(fā)出美妙的聲音既是唱歌,但何為歌唱?歌唱需要一定的發(fā)音方法,就像寫字一樣,人人都可以學會寫字,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書法家。在演唱一首歌曲時,如何使用正確的發(fā)音方式來歌唱,讓一首歌曲的演唱更加專業(yè)更加動聽,就需要在課堂中交給學生歌唱的發(fā)音方式,認識簡譜、五線譜,學習和了解基礎的樂理知識。這些是一個普通高中生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可以做到學以致用、在社會生活中可以自由歌唱的必要條件。另外,音樂課可以讓學生學習一種樂器。一種樂器的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學會一種技能,更能讓學生在學會這種技能的同時,提升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能力。在樂器學習的同時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的音高概念。有條件的學??梢蚤_設專門的器樂演奏課,如吉他、電鋼琴等。最后,可以建立適應音樂實踐教學的評價系統,對音樂教學成果進行及時的反饋。比如隨堂檢查、節(jié)日活動校園、歌手比賽等。
在音樂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對歌唱、樂器的感知,在歌唱教學上,可以應用柯達伊教學法,通過教給學生首調唱名法、學習節(jié)奏時值字節(jié)讀法、應用柯爾文手勢??梢詭椭鷮W生更好地感受音樂,其中柯爾文手勢能夠幫助學生通過視覺感受音高的概念。在樂器的學習過程中,應用奧爾夫教學法,讓學生通過本能來感知樂器本身的表現力,引導學生即興演奏,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對樂器產生興趣,從而更有利于學生之后的學習。
二、以藝術表現為基礎的社團活動
社團活動帶動學生對音樂課堂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豐富多樣的社團活動既能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又能夠提高學生對于音樂課堂的興趣。
合唱團是目前在學生社團活動中相對容易成立的一種社團。合唱,門檻低、選拔方式多樣、人數無須過多限制,與學生的社會生活有較多的融合交流。社團成立初期可以選擇一些音樂素養(yǎng)較好的學生加入社團,這部分學生又可以通過在合唱團所學,來影響在音樂課中的整體課堂氛圍,帶動班級內其他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新教材《歌唱》中有很多優(yōu)秀的合唱作品,由于正常音樂課程的時間上的限制,在音樂課堂教學上不可能很細致的處理一首合唱作品,合唱團可以幫助一部分對合唱有興趣的學生,更細致的處理音樂作品,用自己的聲音將作品完整的展示出來。
民樂團要求有一定音樂基礎,尤其是器樂基礎的學生為主要社團成員。在選拔一些對民樂團有興趣的學生加入。民樂團的建立相對較難,但更具有針對性,更適合在高考中有藝考升學需求的學生。高中生有器樂基礎的不多,想要建立一個民樂編制齊全的民樂團,需要的條件一般比較難以實現。但相對的目的性更強,對于有藝考升學需求的學生,民樂團實際上對他們在專業(yè)的提升上有所幫助,例如部分高校招收高水平藝術團時要求要有樂團經驗,同時,在民樂團的訓練中,也培養(yǎng)了他們快速識譜、作品情緒情感處理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
舞蹈團可以與高中音樂教材《音樂與舞蹈》相結合。舞蹈團可以選拔一部分有舞蹈基礎的學生為骨干成員,對于有專業(yè)升學需要的學生而言學校可以提供學生更多練習專業(yè)的便利。這部分學生可以在音樂課上擔當教師的助手,一方面可以示范舞蹈動作,在課堂上起到引導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個人專業(yè)素養(yǎng)。
流行樂團是由有音樂基礎的學生自發(fā)組成的社團,學生對于流行音樂的喜愛促進流行樂團音樂作品的快速成型。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排練作品,學校給學生提供排練室。在學?;顒又薪o學生提供展示平臺。流行樂團的音樂形式容易為學生所喜愛,音樂表現力強、音樂氣氛活躍,可以提升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非洲鼓社團,打擊樂器易學易上手,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基本的手法、節(jié)奏型,學習非洲音樂的表現形式。非洲鼓社團更傾向于沒有音樂基礎的學生,可以以班級為單位成立興趣小組,組織學生課堂學習,也可以與《音樂鑒賞》非洲音樂的相結合,拓展教學內容,學生可以自由編排音樂小品,以班級為單位進行作品展示。
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社團活動文藝匯演,為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平臺,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
三、民族音樂特色融入教學,促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從距今約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開始,就有了骨笛的出現,有著許多如“高山流水遇知音”“余音繞梁,三日不絕”“響遏行云”“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等流傳至今的音樂故事。更有《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漢宮秋月》這樣廣為流傳的古曲。在山東有呂劇、茂腔、山東梆子、四平調、柳琴戲等豐富多彩的地方戲劇。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社會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民間的很多優(yōu)秀戲曲、小調、曲藝等藝術形式的生存空間被現代音樂、自媒體、網紅等新形式所擠壓,面臨著失傳。王文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中提到“當今是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發(fā)展迅猛。突飛猛進,傳統文化在迅速萎縮和衰亡。要保護傳統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要充分發(fā)揮教育的作用。”因此這個時候非物資文化遺產就格外引起人們的重視和關注。在這樣一種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為了更好地傳承民族音樂的優(yōu)秀文化,在音樂課堂中可以將地方戲融入鑒賞課堂、邀請劇團進校園,邀請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課堂,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民族音樂文化,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參與社會實踐更深入的了解我們的傳統音樂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音樂文化自信,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新課標給了教師和學生更多選擇,給音樂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多樣化的平臺。以上是筆者以本校實際情況為基礎進行的初步探索。從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三個核心素養(yǎng)中尋求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方式方法。提出通過突出審美感知的音樂課堂教學,融入演唱、演奏模塊;以藝術表現為基礎的社團活動,社團活動帶動學生對音樂課堂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民族音樂特色融入教學,促進文化理解三個方面進行的策略探究,力求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 任秀蘭. 流行音樂融入初中音樂教育的實踐[J]. 天津教育,2019(04).
[2] 黃潔. 結合樂器教學培養(yǎng)音樂實踐能力探究[J]. 成才之路,2019(01).
[3] 宋歆妍. 基于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初中音樂教學策略探析[J]. 體育美育,2018(29).
[4] 韓慶艷. 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指向的教學實踐能力提升路徑[J]. 中國成人教育,2018(24).
[5] 王文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6] [德]哈澤爾巴赫 主編;劉沛譯、康嘯 校訂. 奧爾夫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第1卷)經典文選:1921~2010年:漢英對照[M].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濟寧學院附屬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