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私馕覀凕h和國家事業(yè)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jīng)驗,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這對正確認識黨情、國情十分必要,對開創(chuàng)未來也十分必要。”[1]“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結合起來?!保?]由此,“四史”成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是高校加強“四史”教育的主陣地,是實現(xiàn)“四史”教育目標的核心課程。這是因為其教學目標與當前“四史”教育目標指向高度統(tǒng)一,均是通過闡釋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發(fā)展脈絡和主題主線,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重要選擇和重大變革的歷史必然性,并最終使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3]。
為了有效地開展“四史”教育,需要對現(xiàn)狀進行客觀分析,有的放矢。筆者參與的研究團隊對全國80 多所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以下簡稱馬院),約600 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教師進行了調查。根據(jù)問卷調查可知,目前“綱要”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比較普遍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依據(jù)調查可知,具體教學中,大約半數(shù)的“綱要”教師在講授晚清民初的那段歷史總能夠“滔滔不絕”,而一旦觸及五四運動以后的歷史則就“支支吾吾”。有的“綱要”教師甚至把1921年到1949年的歷史轉換成了民國史,大講特講國民黨政府的人和事。至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70年歷史,絕大多數(shù)“綱要”教師通常以“時間不足”為由省略掉。雖然目前的“綱要”課程已從2 個學分升級為3 個學分,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當中,90%以上的“綱要”教師仍“巋然不動”,堅持課程的下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三令五申”之下,即便有的“綱要”教師將課程有所后延,也不過增加了“抗美援朝”和“三大改造”的一些內容而已?!熬V要”教學大綱所要求的社會主義探索史和改革開放史以及新時代的歷史完全被這批教師忽視。這個情況導致的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歷史虛無主義的侵入。因為高校學生作為網(wǎng)絡時代的青年人,會立即意識到這不是“沒時間”,而是任課教師的故意為之,因為這部分的內容很敏感。若以此類推,學生可能還會認為這個階段的歷史存在著一些“負面性”的東西。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有的青年學生會有意或者無意地去尋找與這方面有關聯(lián)的資料。結果,正是在“綱要”教師主動放棄的這片陣地,歷史虛無主義便乘虛而入并逐漸蔓延,演變成毒害青年學生的“溫床”??傊?,“綱要”課是唯物史觀研究歷史的模范,其講授有利于大學生自覺抵制進入21世紀以后社會上和學術界不斷蔓延的歷史虛無主義。
“綱要”課的特點決定了這個課堂教學易走向兩個極端,“或過于偏重歷史知識,按專業(yè)歷史授課方式敘述事件、羅列文獻;或過于強調政治導向,重復教材提供的結論”[4]??墒?,調查結果顯示,對于歷史課和思政課之間的異同,很多“綱要”教師稀里糊涂。受其影響,在課堂這個有限的時空里,“綱要”教師只能平鋪直敘,以時間為主線將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大事件粗略地介紹一遍,僅此而已。實際上,大學生在中學階段都曾系統(tǒng)地學習過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且對這方面的知識掌握得還算牢固。所以,當這些剛剛進入高校的大學生面對似曾相識的課堂,難免會認為“綱要”課是在“炒冷飯”,可有可無。進而,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逐漸減弱,甚至對思政課的作用和意義產生疑惑。頗為矛盾的是,大約半數(shù)的“綱要”教師為了證明高校的“綱要”課不同于中學的歷史課,同時也為了喚起學生的興趣,開始夾帶“私貨”。例如,有的教師要會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方向和學生的興趣穿插一些民間故事、神話傳說、鄉(xiāng)村野史等。更有甚者,有的教師還試圖通過歷史人物的愛情故事,或者較為低級的“秘史”來活躍課堂氛圍。顯然,這樣的教學方式降低了“綱要”課的嚴肅性,進一步強化了大學生對“綱要”課的負面感。顯然,每一堂“綱要”課都應該樹立問題意識,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直面問題、研究問題和回答問題。沒有問題意識就不能突出教學重點,就不能突出教學的目的和要求,不能形成教學的聚焦點,也無法提升教學的深度,無法完成該課程獨特的思想導向功能[5]。
根據(jù)調查可知,大部分“綱要”課程依然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即“教師灌輸式講授、學生被動接受”。雖然有的教師也嘗試過互動教學,或者翻轉課堂等新式教學法,但實際操作中的效果卻差強人意。客觀而言,導致這個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大的因素則是大班教學影響了互動效果。畢竟,現(xiàn)在高校的思政課基本上都采取大班教學,多數(shù)班級人數(shù)高達120 人左右。進而言之,之所以會出現(xiàn)大班教學的情況,實際上與目前的高校教育現(xiàn)狀有很大的關系:一是教師數(shù)量嚴重緊缺;二是依然沒有完全認識到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所在。基于此,采取“多快好省”的原則,即大班教學,可以變相解決教師數(shù)量相對不足的矛盾。可是,在配套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綱要”教師無法在大班教學的課堂內實施大范圍的互動,“多與快”與“好與省”則在短期內難以兼顧與實現(xiàn)。而且,相比較其他思政課“綱要”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故不可能每個章節(jié)都能提取出恰當?shù)目梢宰寣W生參與其中的互動話題。另外,囿于“綱要”教師自身能力的不足,多媒體教學和線上課程,其教學效果在“綱要”課堂上也被大打折扣了。對于大學生而言,單調的教學方式會讓他們逐漸產生疲憊感。因此,“綱要”課堂上出現(xiàn)睡覺、玩手機游戲等不良習慣,都或多或少與此有關系。
目前高校使用的“綱要”教材主要存在兩大問題。一方面,教材的封面和排版不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取向?!傲懔愫蟆钡拇髮W生,無論是在小學還是在中學階段,使用的教材都圖文并茂、色彩鮮艷、印刷精美,且時尚氣息濃郁。可是,進入高校后這批學生接觸的“綱要”教材卻色彩暗淡,編排簡單。因為初次印象十分重要,所以僅就外包裝而言,目前通用的“綱要”教材很難能夠引起這些學生的學習興趣。切不可忽視這個因素,因為根據(jù)抽樣調查可知,大約半數(shù)的高校學生反映,包裝設計精美的書籍更能夠激發(fā)他們深入學習的沖動。
另一方面,目前的“綱要”教材內容冗長,語言單調,無法讓學生,尤其是理工類學生有耐心讀下去。而且,“綱要”教材的內容和中學歷史教材存在大面積的雷同,這讓滿懷憧憬的大學新生難以理解,甚至失望,學習的興趣也隨之一落千丈。
至于“綱要”課教學存在著上述幾個問題的緣由,結合調查問卷可知,主要是“綱要”教師自身的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教師能力不足又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下,歷史、黨史等基礎性學科都曾出現(xiàn)專業(yè)合并、刪減和人才流失的現(xiàn)象。十多年來,不僅填報歷史、黨史等專業(yè)的考生越來越少,而且已選擇歷史、黨史等專業(yè)的學生也逐漸轉向,改為更為“時髦”的專業(yè)。由于這樣的情況已持續(xù)多年,故歷史、黨史等專業(yè)的人才甚至出現(xiàn)了青黃不接的現(xiàn)象。然而,近些年在“新文科”政策及其他因素的綜合加持下,歷史、黨史的畢業(yè)生頓時成為人才市場的“香餑餑”,供不用求。特別是在“綱要”的學分增加后,高校為了滿足教學崗位需求,使出渾身解數(shù)引進人才。抽樣調查發(fā)現(xiàn),由于臨時拼湊,很多高校的“綱要”教研室像是“草臺班子”,一共十幾個人卻有七八個專業(yè)背景,至于比較契合“綱要”要求的“黨史”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專業(yè)的教師卻鳳毛麟角。正是因為專業(yè)偏差太大,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接近半數(shù)的“綱要”教師幾乎沒有認真研讀過《毛澤東選集》和“綱要”教材中的指定文獻。而且,絕大部分“綱要”教師,其研究內容也并不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基本問題。因此,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學生就反映,有的教師在講授“綱要”時顯得十分生澀,經(jīng)常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不著邊際。專業(yè)的偏差還會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夠自信,畏手畏腳。在這樣緊張情緒的影響下,這部分任課教師往往會挑選自己比較熟悉的、易操作的和安全的領域盡情發(fā)揮;對于比較“敏感”的區(qū)域,則會主動回避,采取“三不”方法,即不講授,不討論、不回答。如果有學生對這種“畫地為牢”的現(xiàn)象進行質問,任課教師則以“當代人不治當代史”為借口進行辯護。實際上,正如上文所述那樣,這是專業(yè)偏差導致的心理不自信在行為上的表現(xiàn)。
根據(jù)抽樣調查可知,可能與平時接觸的書籍有關,部分“綱要”教師更容易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特別是來自西方反華陣營的歪曲、丑化中國近現(xiàn)代史和中共黨史信息的影響。長期以往,這些“綱要”教師就會對共產主義信仰表示懷疑。進而,這些教師在學術研究中就開始推崇唯心主義歷史觀,以割裂的方式看待問題,把偶然事件當成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根本性因素,把黨史中負面性的東西當成主流,否認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當中的作用,等等。在教學中,當這些教師講授到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史時就顯得“理不直,氣不壯”。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時,有的教師便吞吞吐吐,答非所問??梢韵胂瘢@樣的課堂里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也就很難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了,不能不說是“綱要”課教學的失敗。而且,如果“綱要”教師經(jīng)常對共產主義有所懷疑,對社會主義的前途表示悲觀,那么就無法從教學中發(fā)現(xiàn)樂趣,進而產生職業(yè)倦怠感,失去職業(yè)歸屬感。這些教師一旦有了消極心理,然后就是工作中的各種應付。因而,期望這樣的教師主動發(fā)揮才智和創(chuàng)造力去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無異于緣木求魚。與此相對應的是,在這樣的“綱要”課堂教學環(huán)境里,學生長期面對陳舊的課件和脫離現(xiàn)實的教學內容,以及生硬的說教,自然會產生排斥感,最終影響教學質量及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針對上述現(xiàn)狀與問題,擬從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面入手,探討實現(xiàn)滿足“四史”教育的“綱要”教學目標。
歷史、黨史屬于基礎性學科,研究者的成果需要建立在大量史料的基礎之上,僅搜集資料這項工作就會占據(jù)一個學者大部分的時間。正所謂“板凳要坐十年冷”,研究歷史和黨史的過程是艱辛和寂寞的,需要有很大的毅力??墒?,有時候努力和回報卻不成正比,這些充滿智慧和汗水的稿件卻通常不被刊物編輯所認可。至于原因,主要是因為期刊的評價體系影響著編輯對稿件的取舍。既然成果難以被認可,那么很多歷史、黨史的研究者只好放棄既定的研究計劃轉向其他專業(yè)以尋求機會。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隨著中國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國內學界逐漸意識到,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必須建立在文學、歷史學、哲學等這些基礎性學科之上,否則研究將是無源之水。對于這個結構性的矛盾,最根本的解決方案是由教育部統(tǒng)籌兼顧,利用其職權調動資源,協(xié)調關系,加強頂層設計,鞏固歷史、黨史等基礎性學科的地位。譬如,明確要求研究機構、高校開設歷史、黨史等基礎性學科;鼓勵學生報考、學習、研究基礎性學科;對于已設置歷史、黨史等專業(yè)的研究單位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扶持,規(guī)定哲學社會學類刊物必須定期發(fā)表一定數(shù)量的歷史學、黨史類等基礎性學科的文章,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頂層設計固然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緩不濟急,“遠水難解近渴”。因此還要充分發(fā)揮各個研究機構和高校的自主性,因地制宜,尋求適合的解決方案。例如,在績效考核、職稱評定方面給予歷史、黨史這些人員以特殊的政策,同時提高物質待遇。另外,除了積極引進專業(yè)對口的人才外,還要內部挖潛,對現(xiàn)有的“綱要”教師進行培訓,鼓勵其他學科的研究人員轉向歷史、黨史等研究領域。“國運昌則文運興”,相信只要按照規(guī)律辦事,在國家政策的加持之下,歷史、黨史學科肯定會蓬勃地發(fā)展起來,大量的研究人員也將不斷涌現(xiàn)。
至于教材的裝幀設計單調、內容冗長的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解決。一是邀請專業(yè)人員,針對當代年青人的性格特點進行設計,在保證嚴肅性的同時,還讓教材成為展示個性的地方,以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求,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這門課的興趣。畢竟,在“四史”教育視域下,教材的裝幀設計也要與時俱進。二是“綱要”的教材可以把簡明讀本和參考讀本結合起來,以簡明讀本為主,這樣就能夠給予不同類型的學生以一定的學習自主性。對這門課比較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在參考讀本的幫助下深入學習、理解近現(xiàn)代中國歷史;反之,學生可以讀簡明讀本。
在“四史”教育的視域下,“綱要”教師需要在科研和教學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下更大的功夫來提升自己的能力。歷史是過去和現(xiàn)實之間搭建的一座橋梁,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現(xiàn)實問題,“綱要”教師需要聯(lián)系實際進行教學和科研。在高校課堂上,“綱要”的正確教學方式應該以問題為導向,有目的地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將已獲取的知識運用起來,作為理解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啊V要’課是唯物史觀研究歷史的模范,其學習有利于大學生自覺抵制進入21世紀以后社會上和學術界不斷蔓延的歷史虛無主義?!保?]畢竟,有關黨史和新中國史的歷史虛無主義會披著各種外衣以各種方式呈現(xiàn),而且事實也證明,這些信息對于價值觀塑造中的高校學生危害極大?;诖?,“綱要”課程必須承擔起反擊歷史虛無主義的重任。
根據(jù)調查可知,“綱要”教師需要在備課之前搜集有關歷史虛無主義的材料(網(wǎng)絡上常見的歷史虛無主義如西安事變的歷史作用、抗戰(zhàn)階段的中流砥柱等),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分析和揭露,有的放矢,以達到徹底清除其危害的目的。對此,“綱要”教師必須在課堂上進行充分地分析和講解,讓學生徹底搞明白這些歷史虛無主義的荒謬所在。
“藝高人膽大”,“打鐵仍需自身硬”。如果要保障“綱要”教學效果,那么就需要“綱要”教師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畢竟,教學、科研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只有通過科研,才能夠深刻認識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只有通過科研,才能夠辨明歷史是非和社會發(fā)展方向,有效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只有通過科研,才能夠堅定信心,理直氣壯,既釋疑解惑,又充滿趣味性,游刃有余地駕馭課堂;只有通過科研,儲備豐富的專業(yè)知識,才能夠避免課堂上講解內容的無序。同樣,對于課堂上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也只有在建立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之上,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除此之外,“綱要”教師需要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經(jīng)典文獻,如《毛澤東選集》和《鄧小平文選》等,特別是“綱要”教材中指定的文獻讀物。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尚存爭議,那么“綱要”教師可以根據(jù)這些文獻來闡釋。最后,需要指明的是,“綱要”課教師不僅要研讀有關中國歷史的書籍,還要涉獵與世界歷史有關的知識,以比較的眼光看待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由于篇幅的不足,對于這個問題此處不做贅述。
只有學習歷史,才能夠認清自己,才能夠贏得未來?!爸袊嗣裾跒閷崿F(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需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保?]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重要組成部分,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不僅是關于政黨、國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形成發(fā)展的真實記錄和集體記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是“綱要”的重要資源和有力支撐。所以,“綱要”教師必須在課堂上認真講述“四史”??墒?,如果以“四史”的準則來衡量,目前“綱要”的教學中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這個情況不僅影響著教學效果,還制約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fā)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綱要”教師自身能力的欠缺。那么,在“四史”教育的視域下,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除了政府和高校在政策上給予扶持以外,更需要“綱要”教師作出大量的付出和努力??傊?,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相信“綱要”教學將會極大地推進“四史”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同時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