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麗
腦血管疾病是由各種原因?qū)е碌哪X功能障礙,包括出血性腦血管疾病及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由于病變部位不同,臨床表現(xiàn)多樣,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腦血管疾病在中醫(yī)學中稱為中風,又稱腦卒中、卒中等;多因氣血逆亂、腦脈痹阻或血溢于腦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清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要癥狀,并具有起病急、變化快,如風邪善行數(shù)變之特點。
中風的發(fā)生,病因不外虛(陰虛、氣虛)、火(肝火、心火)、風(肝風、外風)、痰(風痰、濕痰)、氣(氣逆)、血(血瘀)六端。
一、情志郁怒。五志過極,心火暴甚,可引動內(nèi)風而發(fā)中風。臨床上以暴怒傷肝為多,因暴怒則頃刻之間肝陽暴亢,氣火俱浮,迫血上涌則其候必發(fā);以至于憂思悲恐、情緒緊張均為本病的誘因。
二、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醇酒,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郁化熱,引動肝風,夾痰上擾,可致病發(fā),尤以酗酒誘發(fā)最烈。
三、勞累過度?!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氛f:“陽氣者,煩勞則張?!奔粗溉梭w陽氣,若擾動太過,則亢奮不斂。本病也可因操持過度,形神失養(yǎng),以致陰血暗耗,虛陽化風擾動為患。再則縱欲傷精,也是水虧于下,火旺于上,發(fā)病之因。
四、天氣變化。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與季節(jié)、天氣變化有關(guān)。入冬驟然變冷,寒邪入侵,可影響血脈循行。正如《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說:“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還有早春驟然轉(zhuǎn)暖之時,正值厥陰風木主令,內(nèi)應于肝,風陽暗動,也可導致本病發(fā)生。
五、血液瘀滯。血瘀的形成多因氣滯血行不暢或氣虛運血無力,或因暴怒血蘊于上,或因感寒收引凝滯,或因熱的陰傷液耗血滯等,本病的病機多以暴怒血蘊或氣虛血瘀最為常見。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中風的發(fā)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高血壓病。無論是出血性中風還是缺血性中風,高血壓病是最主要的獨立危險因素。通過降壓藥、低鹽飲食等將血壓逐漸降至140/9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以下。
二、糖尿病。
三、心臟疾病。如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尤其要防止心房顫動引起栓子脫落造成腦栓塞。
四、血脂代謝紊亂。
五、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是缺血性中風分類的一個類型,也可以是腦梗死的先兆或早期癥狀,應及時治療。
六、吸煙與酗酒。
七、血液流變學紊亂。特別是全血黏度增加時腦血流量下降,其中紅細胞比積增高和纖維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
八、肥胖。肥胖與超重均為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因素,與出血性中風無關(guān)。
九、年齡和性別。年齡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隨年齡增長而增加。50歲以上隨著年齡增長中風發(fā)病率亦有增加,中青年中風發(fā)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視。一般來說,女性中風發(fā)病率低于男性。
冬季如何預防腦血管疾?。?/p>
一、積極治療原發(fā)病。若積極控制血壓,盡可能服用長效降壓藥,防治血壓波動,使血壓穩(wěn)定在適宜的程度??刂蒲牵ㄟ^控制飲食、服用降糖藥,將血糖降至3.9毫摩爾/升~6.1毫摩爾/升的正常范圍。
二、多飲水,降低血液黏度。冬季為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jié),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血流緩慢,血液黏度增高,多飲水可降低血液黏度,減少腦血管疾病發(fā)病機制。
三、控制飲食。冬季人們?yōu)榱说钟L寒,需要攝入更多的熱量,餐桌上肉類食物明顯增多,這會增加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因此,應該注意飲食搭配,多進食蔬菜、水果。
四、注意保暖。冬季老年人對寒冷的耐受性明顯下降,在遇到寒冷刺激時,腎上腺分泌活動會增加,促使血液循環(huán)加快以抵御寒冷。但同時腎上腺分泌的激素增多會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過高的血壓會引起腦出血,加速的血流有使動脈粥樣斑塊脫落堵塞腦血管的危險。另外,冷空氣會使血管驟縮,管腔變細,如果管腔內(nèi)有大量脂類沉積和硬化斑塊,則易使血液流通受阻。特別是夜里,當衣著單薄離開溫暖的被窩起夜時,這種寒冷刺激則會更明顯。因此,老年人冬季一定要注意保暖。
五、調(diào)暢情緒。保持精神愉快,情緒穩(wěn)定;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規(guī)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壓急劇升高,引發(fā)腦血管疾病。
六、重視中風先兆。頭暈、頭痛、肢體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等都是中風先兆,一旦有中風發(fā)作,應及時到醫(yī)院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