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少波
中藥歷史悠久,在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中,起到功不可沒的貢獻。早在先秦時期的人,就掌握了基本動物、植物藥的醫(yī)療作用,在《山海經(jīng)》和《五十二病方》中均有記載。秦漢時期隨著對外交流開放,不少藥物相繼傳入我國,成書于此時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是現(xiàn)存最早的藥學(xué)專著。唐宋時期,是藥物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新修本草》《本草拾遺》《千金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蘇沈良方》等都是該時期的著作。明清時期,是藥物發(fā)展的又一黃金時期,婦孺皆知的《本草綱目》傳播海外,對世界自然科學(xué)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本文介紹中藥材中六味帶“黃”字的中藥。
雄 黃
分類:解毒殺蟲燥濕止癢藥。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有毒。歸心、肝、胃經(jīng)。
功效:解毒,殺蟲。
主治:癰腫疔瘡,濕疹疥癬,蛇蟲咬傷,蟲積腹痛,哮喘,瘧疾、驚癇。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或香油調(diào)服。入丸散服,每次0.15克~0.3克。
注意事項:本品毒性較強,內(nèi)服不可過量久服。孕婦忌用。切忌火煅,燒煅后分解為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有劇毒。
常用方劑:醒消丸,二味拔毒散。
硫 黃
分類:解毒殺蟲燥濕止癢藥。
性味歸經(jīng):酸,溫。有毒。歸腎、大腸經(jīng)。
功效:解毒殺蟲止癢,補火助陽通便。
主治:濕疹,禿瘡,疥癬,寒喘,陽痿,虛寒便秘。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或香油調(diào)服。入丸散服,每次1克~3克。
注意事項:孕婦忌用。
常用方劑:半硫丸,黑錫丹。
黃 精
分類:補虛藥中的補陰藥。
性味歸經(jīng):甘,平。歸腎、脾、肺經(jīng)。
功效:滋腎潤肺,補脾益氣。
主治:陰虛肺燥,干咳少痰,及肺腎陰虛的勞嗽久咳。脾胃虛弱。腎虛精虧的頭暈,腰膝酸軟,須發(fā)早白及消渴。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次10克~30克。
注意事項:本品甘寒滋膩,腹脹便溏者不宜應(yīng)用。
常用方劑:多與其他滋陰藥合用。
黃 芪
分類:補虛藥中的補氣藥。
性味歸經(jīng):甘,微溫。歸脾、肺經(jīng)。
功效: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
主治:脾胃氣虛及中氣下陷諸證。肺氣虛及表虛自汗,氣虛外感諸證;氣虛水濕失運的浮腫,小便不利;氣血不足,瘡瘍內(nèi)陷的膿成不潰或潰久不斂。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次10克~15克,大劑量30克~60克。
注意事項:表實邪盛,內(nèi)有積滯,陰虛陽亢,瘡瘍實證均不宜用。
常用方劑:補中益氣湯,升陷湯,防己黃芪湯,玉屏風(fēng)散,黃芪建中湯,保元湯,歸脾湯,十全大補湯,泰山磐石散。
牛 黃
分類:平肝熄風(fēng)藥中的熄風(fēng)止痙藥。
性味歸經(jīng):苦,涼。歸心、肝經(jīng)。
功效:熄風(fēng)止痙,化痰開竅、清熱解毒。
主治:溫?zé)岵〖靶后@風(fēng)之壯熱神昏,驚厥抽搐。溫?zé)岵崛胄陌?,中風(fēng),癲癇等痰熱蒙蔽心竅所致之神昏、口噤、痰鳴。咽喉腫痛,潰爛及癰疽疔毒等熱毒壅滯郁結(jié)之證。
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2克~0.5克。外用適量,研細末敷患處。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
常用方劑:牛黃散,安宮牛黃丸,犀黃丸,牛黃解毒丸,珠黃散。
黃藥子
分類:止咳化痰平喘藥。
性味歸經(jīng):苦,平。有毒。歸肝、肺經(jīng)。
功效:消痰軟堅散結(jié),清熱解毒。
主治:癭瘤,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及毒蛇咬傷,腫瘤,吐血、衄血、咯血,百日咳。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次5克~15克;研為粉末服用,1克~2克。
注意事項:本品有毒,不宜過量。多服、久服可引起吐瀉、腹痛等消化道反應(yīng),對肝臟有毒副作用。
常用方劑:多與止咳化痰平喘、抗腫瘤藥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