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雪,侯敬一,姜 月,王景偉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黑龍江大慶 163319)
大豆俗稱黃豆,原產于中國,我國東北地區(qū)為大豆主產區(qū),大豆是黑龍江省的主要作物之一,也是主要的糧食來源[1-2],所以穩(wěn)定大豆產量、提高大豆質量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對1990—2015年黑龍江省審定推廣的278個大豆品種的品質和特性進行初步分析[3],利用Excel 2003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對大豆審定品種產量及相關性狀進行研究,初步從統(tǒng)計學上確定大豆性狀與產量之間的關系,找尋其相關性及隨年代的演化趨勢,從而為今后的大豆育種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據。
1990—2015年《大豆科學》中公布的黑龍江省近26年審定的278個大豆品種及中國作物種質資源信息網和CNKI數據庫中相關資料。
在1990—2015年,黑龍江省審定的278個品種中,區(qū)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的平均產量相差不大,但隨著審定年代的逐漸增加,區(qū)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的產量也逐漸增加,以2011—2015年最高。
不同年代審定大豆品種區(qū)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產量變異趨勢見圖1。
2.2.1 株高的變化
1990—2015年間,大豆的株高都在90 cm以下,平均株高在83 cm左右的居多,2006—2015年株高整體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通過回歸方程和相關性分析,株高與產量有正相關關系,R2=0.379 5。由此可知,隨著年份增加,株高有增加的趨勢,但株高增加必然會增加倒伏的潛在危險,因此育種要將株高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增強抗倒伏能力,以實現(xiàn)產量的提高[4]。
圖1 不同年代審定大豆品種區(qū)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產量變異趨勢
不同年代大豆品種株高的回歸分析見圖2。
圖2 不同年代大豆品種株高的回歸分析
2.2.2 百粒重的變化
隨著時間推移,大豆的百粒重變化趨勢不大,區(qū)間僅為4.4%,且無明顯規(guī)律,2011—2015年,大豆的百粒重平均值達到近年來最高值,這與大豆育種技術的進步、導致產量的提高密切相關[5]。但百粒重只是構成大豆產量的要素之一,還要考慮其他的產量構成要素,如種植密度、單株莢數、單莢粒數等[6]。
不同年代大豆品種百粒重的回歸分析見圖3。
圖3 不同年代大豆品種百粒重的回歸分析
2.2.3 葉形的變化
1990—2015年,審定大豆品種葉形以尖葉越來越多,圓葉越來越少,1990年開始長葉逐漸增多,到2000年左右達到高峰,為49.21%。從2006年開始有明顯下降的趨勢。究其原因,葉片主要進行光合作用,不同葉形光合作用的面積不同,長葉比圓葉增大了光合作用面積,致使葉片光合作用的效率有所提高[7],因此1990—2005年長葉所占比例較高。但同時考慮到合理密植、透光性和通風率等原因,尖葉比起長葉更有優(yōu)勢,所以近年來大豆葉片的尖葉所占比例較大,2011—2015年達到64%左右。
不同年代大豆品種葉形的變化見圖4。
圖4 不同年代大豆品種葉形的變化
2.3.1 蛋白質和脂肪含量變化的統(tǒng)計分析
蛋白質和脂肪是大豆種子貯藏的主要營養(yǎng)物質,其含量高低是評價大豆品質優(yōu)劣的主要生化指標。1990—2015年,審定的黑龍江省的278個大豆品種中,蛋白質含量隨著年代的推移呈下降趨勢,平均值為39.94%。脂肪含量隨著年代的推移呈明顯上升趨勢,平均值為20.61%。
不同年代審定大豆品種蛋白質和脂肪含量的變異趨勢見表1。
表1 不同年代審定大豆品種蛋白質和脂肪含量的變異趨勢
2.3.2 蛋脂含量變化的統(tǒng)計分析
大豆品種蛋脂含量的變異幅度和平均值比較見表2。
表2 大豆品種蛋脂含量的變異幅度和平均值比較
黑龍江省審定品種的蛋脂含量平均變化范圍為54.73%~64.95%,普遍較高,說明目前審定品種把提高蛋脂含量作為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
通過統(tǒng)計1990—2015年黑龍江省審定的278個大豆品種的產量、農藝性狀、品質性狀,得出以下結論:
(1)區(qū)試產量和生試產量逐年提高,原因在于品種的遺傳改良、育種方法的多樣化[8],近年來每年培育出的大豆品種數量也逐年提高,可見品種的更替對產量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為了得到品種優(yōu)良、產量高的大豆品種,農藝性狀也進行了相應的改良。株高隨年份的推移呈上升趨勢,抗倒伏性顯著增強,葉形主要以尖葉和長葉為主,可提高光合作用的利用率。
(3)脂肪含量與年份間存在顯著相關,蛋白質含量與年份間存在顯著負相關,隨著年份的推移,大豆中脂肪含量明顯提高,而蛋白質含量有下降趨勢[9-10]。既想獲得高蛋白質,又想獲得高脂肪的大豆品種,還需育種工作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