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娟
近年來,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得以加速推進,使得國際間的競爭逐漸向著人才競爭的方向轉變。培養(yǎng)具備較強創(chuàng)新能力及豐富創(chuàng)新思維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已經(jīng)成為當前各個國家的主要教育目標,而創(chuàng)新思維的前提及基礎便是批判性思維。單純地對批判性思維進行講授,往往會導致技能出現(xiàn)“碎片化”問題,因而絕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不得脫離內容而單獨存在,需要將其與某一領域進行有機結合。作為大學教師,結合自身多年工作經(jīng)驗,就大學英語課堂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分析如下:
智力屬于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其水平高低主要取決于遺傳因素。批判性思維與智力存在著本質上的區(qū)別,只有經(jīng)過有目的、有意識的長期訓練及培養(yǎng),才能夠養(yǎng)成并有所提高。我國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途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對學生單獨設置批判性思維的課堂,從而使其獲得針對性的訓練,但是當前并不具備可以借鑒的模板及完整的培養(yǎng)體系,導致這種培養(yǎng)途徑并不具備實際操作的可能性(胡艷、胡新建 2016)。另一方面,在相關具體學科教學過程中引入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工作,是當前我國絕大多數(shù)高校所采取的一種滲透式的培養(yǎng)方式。此外,還可以通過諸如辯論等方式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進行培養(yǎng),但是由于當前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存在著急功近利的情況,因而常常被忽略。由此可見,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工作與學科教育進行有機結合是一種較為可行且比較理想的方法,可以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進行持續(xù)培養(yǎng)。
“大學英語”就是一門可以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工作進行有機結合的課程。當前,在我國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shù)院校存在過于注重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而忽視對其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一問題,導致教育工作逐漸向著單一化的趨勢發(fā)展。絕大多數(shù)英語教師也僅僅以傳授知識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學生往往并不具備自主學習能力,針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不加懷疑而全盤接受,一些學生甚至存在著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及動機不純的問題,僅僅將英語學習看作一種通過各種考試并獲得相應證書的途徑。當前,外語教育方面的專家普遍認為,對我國外語教育進行改革已經(jīng)成為當務之急,除了對外語技能進行訓練外,在進行外語教育過程中還需要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及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培養(yǎng)(徐琨琳 2013)。大學英語教學工作的最終目標不能僅僅局限于學生在語言知識方面的掌握及應用,而應當在幫助學生充分掌握相關交際工具的同時使其具備更為完善的思維能力,不斷提高自身人文素養(yǎng),進而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對批判性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一項核心內容。學生需要充分利用批判性思維對學習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及難題進行有效的分析、鑒定及解決。
此外,“大學英語”課程自身也具備著培養(yǎng)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條件。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材種類繁多,內容包羅萬象,往往涉及歷史、政治、文化、經(jīng)濟及天文等,可以將其看作社會熱點話題的一個大集合,這些都使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工作獲得了充足的素材保障。另外,隨著現(xiàn)代教學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電子教育資源建設工作得以不斷推進,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也有效促進了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創(chuàng)新工作往往需要建立在批判性思維的基礎之上,只有經(jīng)過批判以后才能夠獲得新的想法,或者對事物的新特點進行有效探究,進而探索出具備更高價值或者更創(chuàng)新的事物。如果學生對所學知識全盤接受并理解,就無法發(fā)現(xiàn)新問題,更無法有效解決新問題,因而在處理問題的能力方面就會有所欠缺。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進行培養(yǎng)及鍛煉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尤其是在英語閱讀課當中。學生在進行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往往采取的是“題海戰(zhàn)術”,僅僅具備數(shù)量而不具備質量,因而準確率不高,且僅僅掌握了文章的大致內容,對于作者的觀點及寫作手段缺乏真正的理解,并沒有開展相關批判性思考工作(鄭敏、柳楊 2018)。即使學生做閱讀題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僅僅為了應付考試,并不具備創(chuàng)新性想法及辯證思考,因而英語教師應當提高對閱讀教學工作的重視程度,對批判性閱讀教學模式進行深入研究。
當前,大學教師普遍要求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尤其是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往往還要求學生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能夠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對批判性思維進行培養(yǎng)就可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同時做好相關自我管理工作。只有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能夠主動提出相關問題,才能實現(xiàn)自主學習。如果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夠指向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其積極性就會得以調動。只有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才能夠對自身所存在的缺點進行客觀的判斷及辯證的分析,進而不斷走向成功。
語言及思維是相互影響的兩個事物。思維能力的好壞往往直接決定著語言表達水平的高低。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可以引導他們批判性地看待事物,同時辯證地進行分析。尤其是在英語辯論及演講過程中,批判性思維更是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思維方式往往直接決定著辯論者及演講者能否用流利的英語來表達自己。辯論者采用批判性思考的方式反駁對手的弱點,而演講者則是對所要演講的內容進行批判性的選擇。這樣可以保證主題鮮明,說服評委及觀眾,進而將對方的觀點有力駁倒。
當前,我國大學英語課堂絕大多數(shù)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即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處于中心地位而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著學習態(tài)度較為消極且麻木的問題(施呷 2017)。因而,大學英語課堂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首先就需要將原有的關系打破,建立自由且寬容的課堂環(huán)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其在課堂上能夠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而不是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將自己的觀點勇敢地表達出來,在不受限制的情況下提出問題,進而積極解決這些問題。其次,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多與學生進行提問式的互動,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發(fā)言機會,并激勵他們將不同的看法表達出來,從不同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意見予以接納,從而鼓勵其提出更多的問題,進而有效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此外,教師還需要積極鼓勵并認可學生。因為如果學生對教師存在懼怕心理,往往就不愿主動提出問題并回答問題,更無法在課堂上進行討論。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還需要結合課外時間幫助學生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一方面,可以組織學生自講、小組討論、英語游戲、英語表演等,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使其具備更強的思維應變能力(李朝紅 2014);另一方面,可以在課外組織英語辯論賽、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聯(lián)歡會及英文歌曲比賽等,從而幫助學生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還可以將師生的互動有效體現(xiàn)出來。
批判性思維與反思性教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反思的基礎上即可進行批判,這是由于反思往往是在批判的消極因素基礎之上尋找正確的答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使其進行反思及自我評價,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自我調節(jié)。反思包括自我評價及自我分析兩個部分,自我評價就是學生對自身學習過程及成功與否進行評價,看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而自我分析則是對造成這樣的學習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如分析學習成績不好是由自身水平不足引起的還是由自身努力不夠引起的。開展自我反思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總結或者作自我分析并提交報告對其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及指導,使其做好自我反思工作,對其自我評價進行積極肯定,進而對其批判性思維進行有效培養(yǎng)。
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定期反饋自身的學習情況。與此同時,要對學生多加表揚,鼓勵他們提出問題,促進其相互學習。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進行自我評價、生生互評及對教師進行評價,進而有效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首先,自我評價可以讓學生深切體驗學習,從而對自己的情況有更清楚的了解,掌握自己與他人之間存在的差距,在批判性總結及反思的基礎上開展自我調整工作,從而有效提高自身學習的積極性及主動性(邵朝楊 2013)。在學生自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進行積極引導,設立適宜的評價標準,讓其準確掌握評價方法,從而充分調動其積極性,進而實現(xiàn)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目的。其次,開展生生互評及對教師評價的工作。當前,很多學生對進行評價存在畏懼心理,尤其害怕當面對教師提意見,往往存在較多的顧慮,此時教師需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放心,虛心接受,從而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維習慣。
綜上所述,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不僅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習慣,提高其英語辯論及演講能力。因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營造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開展小組討論、英語辯論及演講等活動,進行反思性教學,同時開展有效的評估工作,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