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穎
行為主義語言習得理論產(chǎn)生于20 世紀50 年代,該理論認為,語言學習是一種習慣形成的過程,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就是學習一整套新的語言習慣。因此,在學習目標語的過程中,學習者容易代入母語中的語言習慣及語言特點,這就是語言遷移現(xiàn)象。這種語言遷移現(xiàn)象有正向的遷移,也有負向的遷移。英語和漢語是兩種區(qū)別較大的語言,因此,我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很容易受母語語言遷移的影響。在英語翻譯特別是漢譯英的過程中,負遷移對譯文的質量有很大的影響。在我國英語翻譯教學中,針對英漢語言遷移的影響主要從詞匯、句子、篇章和語言差異導致的思維習慣等方面進行研究。連淑能(1994)對英、漢兩種語言進行了對比,得出英語是“形合語言”,常用復雜句,使用非人稱的、抽象的表達;而漢語是“意合語言”,多用簡單句,使用人稱的、具體的措辭(范瓊瓊2015)。因此,這兩種語言之間差異很大,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也很容易因語言遷移造成錯誤。
下面討論我國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句法負遷移現(xiàn)象,以及在教學中的解決方法。
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又被稱為語際影響。關于語言遷移的定義有十幾種之多。美國語言學家歐丁(Oldin 1989)提出的定義較常用:“遷移是目標語和其他任何已經(jīng)習得(和可能尚未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的共性或差異所造成的影響?!焙髞恚榫S斯·帕夫連科(Jarvis Pavlenko 2008)提出了更簡潔的語言遷移的定義,即“一個人關于一種語言的知識對另一種語言的知識或使用產(chǎn)生的影響”。
學界對語言遷移的研究是跟隨語言學理論的研究趨勢變化的,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 世紀50 年代至60 年代。這一階段,結構主義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在語言學理論研究中興起,語言遷移研究也因此構建在這兩種理論基礎之上,其中最著名的是拉杜(Lado 1957)提出的對比分析假說(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即“凡是與學習者的母語相似的項目,對他們而言就比較容易,而與他們母語不同的項目學起來就很難”。
第二階段是20 世紀60 年代末至90 年代。這一階段,語言學主流的理論是喬姆斯基(Chomsky)的普遍語法。不同于對比分析假說,普遍語法主要從標記理論、中介語兩方面分析語言遷移理論。標記理論將語言分為有標記的和無標記的。有標記和無標記一般指的是“是否具有某種特定的特征”(王立非1991)。
第三階段是20 世紀90 年代至今。語法遷移理論的發(fā)展主要是基于認知語言學和神經(jīng)科學的發(fā)展。20 世紀80 年代,隨著認知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發(fā)展,語言習得被認為是“人類認知加工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種自然心理經(jīng)驗”(唐立波2015),而不是行為主義所認為的學習一整套新的語言習慣的過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皮納曼(Pienemann 1998)提出的“語言可加工性理論(Processability Theory)”。
由于英語和漢語這兩種語言差異很大,因此,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會受到語法負遷移的影響,表現(xiàn)在句子層面,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英語是一種形合語言,常常使用復合句,因此句子之中通常需要用連詞如and,but,so 等進行連接;而漢語是意合語言,句子中通常用事物間的邏輯順序連接,并沒有特別明顯的連詞。這就導致學習者在進行漢英翻譯時容易遺漏必要的連詞,而出現(xiàn)把幾個句子只通過標點簡單串為一個句子的現(xiàn)象。
例:我的父親是警察,他每天工作都很辛苦。
譯:My father is a policeman,he works busily every day.
正譯:My father is a policeman,and he works busily every day.
英語語法中有現(xiàn)在時、過去時和將來時三種基本時態(tài)。隨著時態(tài)的不同,動詞形態(tài)也會發(fā)生相應的改變。漢語中沒有動詞形態(tài)明顯的變化,常常通過“了”“還”“已經(jīng)”這些副詞體現(xiàn),因此翻譯時會出現(xiàn)時態(tài)前后不一致的現(xiàn)象。
例:他花了三小時就完成了作業(yè)。
譯:It takes him 3 hours to finish his homework.
正譯:It took him 3 hours to finish his homework.
在英語中謂語會根據(jù)主語的不同出現(xiàn)變體,也就是所謂的主謂一致,而漢語中并沒有這種情況,也沒有謂語形態(tài)上的變化,因此翻譯時會出現(xiàn)主謂不一致的現(xiàn)象。
例:桌上有一個橘子和三個蘋果。
譯:There are one orange and three apples on the table.
正譯:There is one orange and three apples on the table.
在英語中,在表達意見時,賓語從句中的否定詞需要前移至主句中,而漢語表達沒有這種前置習慣,因此翻譯時會導致句法負遷移錯誤。
例:我認為沒有人有錯。
譯:I think that no one makes the mistake.
正譯:I don’t think anyone makes the mistake.
在英語中,代詞指代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的詞類有諸如物主代詞、人稱代詞、反身代詞、指示代詞等九種。在英語語法中,代詞必須嚴格指代先行詞,否則會造成指代不明的錯誤。
例:他從爸爸手中接過禮物,開心地笑了。
譯:He gets his present from his father,with a smile on his face.
正譯:With a smile on his face,the boy gets his present from his father.
漢語和英語在被動語態(tài)使用上也有較大差異。英語通常使用非人稱結構,被動語態(tài)可以避免指出句子的執(zhí)行者,而漢語則更傾向于主動語態(tài),因此翻譯時也會造成句法負遷移現(xiàn)象。
例:雖然問題很難,但他還是解決了。
譯:Although the problem was hard to solve,he still solved it.
正譯:Although it was hard to solve the problem,he still solved it.
在英語句法中,主從關系句是重要的表達特征之一,而漢語則習慣使用簡單句。因此,我國學生在翻譯過程中也會避免使用復雜句而多用簡單句。
我國學生在漢譯英中出現(xiàn)的句法負遷移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漢譯英中的句法負遷移現(xiàn)象如果多次或反復出現(xiàn),很容易影響譯文的質量及譯文閱讀者對文章的理解和閱讀體驗。英語教學者和英語學習者都應在日常教學和學習過程中使用各種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克服或減輕這種句法負遷移的影響。對英語句法負遷移的研究對英語教學(不僅限于翻譯教學)有許多啟示。
教師在日常英語教學中可以通過如下幾種方法對句法負遷移現(xiàn)象進行規(guī)避:
在過去的教學和研究中,教學者已經(jīng)將常見的漢譯英中出現(xiàn)的句法負遷移現(xiàn)象和種類進行了分類整理。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針對常見的句法負遷移現(xiàn)象進行有目的的強化講解,如在講句子翻譯時,除了常規(guī)的翻譯方法的教學之外,還可以增設專門的課程,以舉例和練習的方式強化學生的意識。同時,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譯是相互關聯(lián)的整體,除了在翻譯課上可以加強練習外,在語法課、寫作課上也可以從語法、寫作的角度加強講解和訓練,從而加強學生的記憶,避免在翻譯,特別是漢譯英過程中出現(xiàn)句法負遷移問題。
非英語母語學習者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受到母語的影響。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以讀促寫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訓練,即讓其通過對英語原著的閱讀,學習英語母語者行文的習慣和特點,在一些易出現(xiàn)母語負遷移的地方揣摩母語者的遣詞造句、行文特點及語言習慣。同樣地,以讀促寫的方法也可以用在翻譯教學和學習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從閱讀的英語文章或小說中學習英語母語使用者的語言習慣,并在翻譯過程中遇到類似情況時多加注意,從而達到以讀促譯的效果,進而提高譯者水平和譯文質量。
隨著新媒體和網(wǎng)絡、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學生的學習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學習場所也不局限在課堂上。課堂的學習和訓練是有限的,學生可以借助網(wǎng)絡和計算機技術如翻譯自動評分系統(tǒng)進行課后學習和自我提升。要想提升翻譯水平,避免句法負遷移對翻譯的影響,僅靠有限的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yè)是遠遠不夠的,學習者還應加大翻譯訓練。翻譯自動評價系統(tǒng)是運用計算機技術對譯者提交的譯文進行批改及打分的系統(tǒng)。學生可以將譯文提交到該類系統(tǒng)中進行批改和打分,并根據(jù)評語和標注進行自我修改,以達到提高翻譯水平的目的。
母語負遷移是非英語母語者在學習英語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語言學習現(xiàn)象。英語教學者應吸取前人的教學經(jīng)驗,對學習者進行教學。只有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從教學訓練、以讀促譯及運用翻譯自動評價系統(tǒng)等方面對英語翻譯教學和學習進行訓練,才能克服母語句法負遷移在漢譯英過程中的影響,從而達到提升漢譯英水平,提高譯者翻譯水平和譯文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