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鳴龍 楊振 董新華 楊鴻煒 紀飛虹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胃腸外科 鄭州 450052
結腸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1],根據基因突變來源不同,可分為散發(fā)性、遺傳性和家族性[2]。散發(fā)性結腸癌是一種與局部結腸環(huán)境和患者自身基因突變有關的疾病,而且一些生物標志物可以用來預測其行為和預后[3-4]。進一步研究不同部位的散發(fā)性結腸癌所表達基因的差異,將有助于提供給患者最優(yōu)的治療方案以及個體化的藥物治療?,F(xiàn)通過分析我院收治的結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及基因檢測結果,探討左、右半結腸癌患者基因表達的差異及結腸癌基因突變與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11—2018-06間在我院行結腸癌根治手術的107例結腸癌患者作為本次觀察對象。入組標準:(1)散發(fā)性結腸癌。(2)術前未進行放、化療。(3)接受結腸癌根治性切除術,術后切緣病理檢查陰性。(4)術后病理檢查確認為腺癌。(5)有完整的臨床、病理資料。按照原發(fā)腫瘤部位分為2組。左半結腸癌組45例,其中男27例、女18例。右半結腸癌組62例,其中男36例、女26例。
1.2檢測及隨訪方法NGS基因測序檢測結果由世和基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檢測。隨訪方法采用住院、門診及電話等方式隨訪,以2019-06-30為隨訪截止時間。以患者手術時間為生存時間的起點,以患者疾病復發(fā)或死于癌癥及癌癥相關并發(fā)癥為終點事件,截尾數據為失訪、隨訪結束時患者仍然存活或死于與癌癥無關的疾病。
1.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兩樣本的臨床病理資料及基因突變比例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采用Kaplan-Meier描繪生存曲線,運用Log-rank檢驗比較生存曲線有無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年齡、組織學類型、分化程度、腫瘤分期等左、右半結腸癌患者在年齡、組織學類型、分化程度、腫瘤分期及區(qū)域淋巴結陽性率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左、右半結腸癌與基因表達的關系TP53基因在左半結腸癌中突變率高于右半結腸癌中突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KRAS基因在左半結腸癌中突變率右半結腸癌突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PC、PIK3CA、SMAD4等基因表達與腫瘤位置無明顯相關關系(P>0.05),見表2。
2.3預后按照TP53基因突變狀態(tài)分組,隨訪107例患者化療后1 a的DFS,TP53基因未突變患者的中位無病生存期未達到,而TP53基因突變患者的中位無病生存期為15個月,TP53基因突變患者較未突變的患者具有較短的DF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1。
本研究收集107例散發(fā)性結腸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及基因測序結果,按左、右半結腸分組分析其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左、右半結腸癌的TP53基因及KRAS基因突變狀態(tài)有顯著差異。KRAS基因已被大量數據實驗證明與患者疾病發(fā)生及預后有關[5],本研究結果與此類研究結果相同。然而,針對TP53基因與腫瘤位置關系的研究,目前尚未得到一致結果。有研究發(fā)現(xiàn),腫瘤從右向左移動時TP53突變率呈負相關[6]。我們發(fā)現(xiàn),TP53基因在左半結腸癌的突變率高于右半結腸癌的突變率,差異顯著。是否因為TP53基因在結腸癌突變分布不同,導致了左、右半結腸癌不同預后,國內目前缺少這類報道。
表1 年齡、組織學類型、分化程度、腫瘤分期等
表2 左、右半結腸癌基因突變狀態(tài)之間的差異
圖1TP53基因突變與1a的DFS關系
大量研究已經證實,結腸癌在胚胎起源、解剖學供應、臨床表現(xiàn)、腫瘤病理類型及分子遺傳學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7]。基于分子層面,結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可歸納為三種遺傳學不穩(wěn)定性[8-9]。其一是染色體不穩(wěn)定性(CIN),尤以左半結腸癌多發(fā)。研究已經確認CIN與多種特定的腫瘤基因和抑癌基因參與點突變,如APC、KRAS、TP53等相關[5]。在CIN通路中,雜合性缺失(LOH)是該通路的一個關鍵機制,70%的結腸癌在存在有TP53抑癌基因的17p染色體上顯示出有LOH[10-11]。這說明以CIN常見的左半結腸,TP53基因更容易發(fā)生突變,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p53蛋白是一種促進細胞凋亡和限制血管生成的細胞周期調節(jié)因子[12]。在5-FU輔助治療Ⅲ期結腸癌患者時,TP53野生型N1患者有顯著的生存益處,而突變型TP53的N1患者與N2患者的生存改善不明顯[13]。此外,TP53基因的狀態(tài)對單獨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來說,對患者的生存率較少有影響;但TP53基因與接受化療患者的較差生存率有關[14]。我們收集患者術后1a無病生存期,按TP53基因突變狀態(tài)分組分析,發(fā)現(xiàn)TP53基因突變患者較未突變的患者具有較短的DFS(P=0.025)。有研究者調查了18766例結直腸癌患者的168份生存數據,發(fā)現(xiàn)無論通過免疫組化還是基因突變檢測顯示,p53水平異常的患者,其死亡風險都會增加,確定了p53水平異常作為結直腸癌患者預后標志物的影響[15]。在結腸癌的亞型中分析PD-1/PD-L1的表達發(fā)現(xiàn),微衛(wèi)星高度不穩(wěn)定(MSI-H)結腸癌的PD-1/PD-L1陽性率明顯高于微衛(wèi)星穩(wěn)定(MSS)結腸癌,且與腫瘤分期相關[16]。這為侵襲性結腸癌的靶向治療提供新的治療思路。結腸癌中缺少TP53與PD-1/PD-L1表達相關性的研究,這有可能與結腸癌本身表達PD-1的陽性率低有關。
本研究的研究樣本量較少,導致有些組別的患者例數過少,可能導致統(tǒng)計結果出現(xiàn)偏倚。由于基因檢測在臨床應用時間較短,統(tǒng)計預后時間較短,術后患者需要進一步隨訪觀察。此外,由于全球的基因測序技術存在顯著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所以研究TP53狀態(tài)的方法仍未標準化。在倡導精準醫(yī)療的環(huán)境下,進一步深入研究左、右半結腸癌分子表達及致癌機制的差異,可使結腸癌不同個體的治療療效不同,將有助于給患者帶來更大的生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