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山市中山紀念中學(528454) 李文東
三角形中的邊與角的最值和取值范圍問題,是高三復習過程中的難點,在高考中考查形式靈活,常常在知識的交匯點處命題,與函數(shù)、幾何、不等式等知識結合在一起綜合考查.我們知道三角形只要滿足三個條件,那么這個三角形就基本唯一確定了,而少于三個條件時,有些邊角、周長和面積就可以變化,從而就有了求這些量的取值范圍問題.這類問題的實質是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shù)問題,求解此類問題主要是要充分運用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面積公式,基本不等式,三角恒等變形,三角函數(shù)的圖像和性質等知識,綜合性強,是解三角形問題中的難點.必要時可通過考察動點的軌跡的途徑,利用軌跡的思想數(shù)形結合地解決問題,往往能夠起到出奇制勝、化繁馭簡的目的,下面舉例說明.
例1(2008 高考江蘇卷)求滿足條件AB= 2,AC=的?ABC的面積的最大值..根據(jù)面積公式得,根據(jù)余弦定理得代入上式得
S?ABC=由三角形三邊關系有解得故當時,S?ABC取最大值
解法2考查動點C的軌跡,以AB所在的直線為軸,AB的中垂線所在的直線為y軸建立直角坐標,則A(-1,0),B(1,0),設C(x,y),因為,故化簡得: (x-3)2+y2= 8 (y0),故C到AB的距離的最大值為從而
點評本題的背景是阿波羅尼斯圓: 設點A,B為兩定點,動點P滿足PA=λPB,當1 時,動點P的軌跡為阿波羅尼斯圓.本題也可以用海倫公式其中求解,但都不如軌跡的方法運算量少,簡單直觀!
變式等腰?ABC的腰AC上的中線BD長為3,求?ABC面積的最大值.
解法1.設BC=x,則
解如圖1,以BD的中點O為原點,BD所在直線為x軸建立坐標系,由題意:|AB|= 2|AD|,故點A的 軌跡是阿波羅尼斯圓,其方程為:0),而S?ABC= 2S?ABD,從而
圖1
例2如圖2,已知平面α ⊥平面β,A,B是平面α與平面β的交線上的兩個定點,DA ?β,CB ?β,且DA ⊥α,CB ⊥α,AD= 4,BC= 8,AB= 6,在平面α內(nèi)有一個動點P,使得∠APD=∠BPC,求?PAB的面積的最大值.
圖2
解將空間幾何體中的線、面、角的關系轉化為平面內(nèi)點P所滿足的幾何條件.因為DA ⊥α,所以DA ⊥PA,所 以 在Rt?PAD中,tan ∠APD=,同 理,所以∠APD= ∠BPC,所以BP=2AP.在平面α內(nèi)以線段AB的中點為原點,AB所在的直線為x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則A(-3,0),B(3,0),設P(x,y),則有化簡得:(x+5)2+y2=16,所以y2=16-(x+5)2≤16,所以|y|≤4,?PAB的面積為當且僅當x=-5,y=±4 時等號成立,則?PAB的面積的最大值是12.
例3已知?ABC的周長為10,AB=4,求?ABC面積的最大值.
解由題意CA+CB= 6>AB,故點C的軌跡為以A,B為焦點的橢圓,去掉長軸上的兩頂點.以A,B所在的直線為x軸建立坐標系,易知該橢圓的方程為由此可知當點C位于橢圓短軸的頂點時,?ABC面積最大,且最大值為
例4(2013年高考全國卷第12 題)設?AnBnCn的三邊長分別為an,bn,cn,?AnBnCn的面積為Sn,n=1,2,3,···,若b1>c1,b1+c1= 2a1,an+1=an,bn+1=,則( )
A.{Sn}為遞減數(shù)列
B.{Sn}為遞增數(shù)列
C.{S2n-1}為遞增數(shù)列,{S2n}為遞減數(shù)列
D.{S2n-1}為遞減數(shù)列,{S2n}為遞增數(shù)列
解因為an+1=an,故數(shù)列{an}為常數(shù)列,設an=a1=a,又,故bn+1+cn+1=an+,而b1+c1= 2a1,從 而bn+cn=2a,即{bn+cn}也為常數(shù)列.
在?AnBnCn中,BnCn=an=a,AnBn+AnCn=bn+cn= 2a,故An是以Bn,Cn為焦點,長軸長為2a的橢圓,其方程為設An(xn,yn),由橢圓的焦半徑公式有bn -cn= 2exn,e為橢圓的離心率.另一方面即,故{x2n}是遞減等比數(shù)列,而故{y2n}是遞增數(shù)列,從而為遞增數(shù)列,選B.
評注本題是2013年全國高考的選擇題壓軸題,若單純利用數(shù)列的知識解決難度比較大.而通過分析得出點An的軌跡是橢圓,借助橢圓的幾何性質則使得問題得以順利解決!
例5在?ABC中,且
(1)求角B的大小;(2)若求?ABC的面積的最大值.
解(1)B=120°.
(2)解法1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B,再利用基本不等式得: 12=a2+c2+ac ≥2ac+ac=3ac,即ac ≤4,從而當且僅當a=c時取等號.
解法2由正弦定理得:從 而a= 4 sinA,c= 4 sinC,S?ABC==AsinC,因為,故
解法3由正弦定理得:4 = 2R,即?ABC的外接圓的半徑為2.如圖3,B在半徑為2 的圓的劣弧AC上,顯然當B位于該弧的中點B′處時面積最大,易求得B′D= 1,從而
圖3
點評以上三種解法都很典型,方法1 是利用余弦定理和基本不等式,較為簡潔;方法2 是利用正弦定理化邊為角轉化為三角函數(shù)求最值,缺點是運算量較大;方法3 數(shù)形結合,簡單直觀!
變式1在?ABC中,求?ABC的周長的取值范圍.
解如圖4,點A在半徑為2 的圓的優(yōu)弧BC上,顯然當點A與點B或點C無限接近時,周長最小,此時而當A位于該弧的中點A′處時周長最大,此時
圖4
下面證明這一點,設點A為優(yōu)弧BC上異于A′的點,延長BA至C′,使得AC′=AC,連接AA′,A′C′.由題意∠A′AB= ∠A′CB= ∠A′BC,從而π -∠A′AB=π -∠A′BC,即∠A′AC′= ∠A′AC,又AC′=AC,AA′為公共邊,故?A′AC∽= ?A′AC′,于是A′C′=A′C,從而AB+AC=AB+AC′=BC′ <A′B+A′C′=A′B+A′C.綜上,?ABC周長的取值范圍為
變式2若在銳角?ABC中,求?ABC的周長的取值范圍.
解如圖5,A1B和A2C為圓的兩直徑,由題意可知滿足條件的點A在弧A1A2上,結合變式1可知?ABC周長的取值范圍為
圖5
例6在平面四邊形ABCD中,BD= 4,DC=則AC的最大值是.
解在?ABD中,由正弦定理有:= 2r=6,r= 3,如 圖6,點A在半徑為3 的圓的優(yōu)弧BD上,顯然當AC過圓心時AC最大,設E為BD中點,易證?OEF∽= ?CDF,故OF=于是AC的最大值為
圖6
例7 設?ABC的三內(nèi)角A,B,C的對邊分別為a,b,c,若求?ABC的面積的最大值.
解以B為原點建立如圖7所示的坐標系,則C(a,0),設A(x,y),于是
圖7
即
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