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山市濠頭中學(528437) 閆 偉
例1(2019年清華大學自主招生考試第8 題)已知橢圓,過點F(2,0)的直線與橢圓交于A,B兩點,點C在直線x= 3 上,若?ABC為等邊三角形,求?ABC的面積.
試題分析題目結構清晰,以橢圓為背景,主要考查橢圓的焦點弦、幾何性質、直線與橢圓的位置關系,三角形的面積等知識以及轉化與化歸、數(shù)形結合等數(shù)學思想,突出考查學生邏輯推理、推理論證及運算求解等方面的能力,試題的思維過程和運算過程體現(xiàn)了能力立意的命題思想,較好地體現(xiàn)了對直線與圓錐曲線的核心內(nèi)容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亦較好地檢測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和學習潛能.
解法1(通性通法,少思多算)設直線l:x=my+ 2,A(x1,y1),B(x2,y2),AB中點為N,聯(lián)立整理可得(m2+3)y2+4my-2=0,
易求得N點橫坐標
因為?ABC為等邊三角形,所以CN ⊥AB,即kCN=-m,于是
評注本解法通過設直線方程并聯(lián)立直線與橢圓結合韋達定理,再利用坐標表示弦長建立關于斜率的等式達到求解參數(shù)的目的,解題思路清晰,學生容易想到,但是運算較為繁瑣,要求學生提高數(shù)學運算能力.下面先給出兩個結論:
(1)設AB是過橢圓= 1 (a > b >0)右焦點F的弦,直線AB與x正半軸所成的角為θ,則
(2)設橢圓焦點弦AB的中垂線交長軸于點D,則e為橢圓的離心率.
圖1
證明(1)如圖1所示: 過A點作直線的垂線于A1,由橢圓的第二定義知即化簡整理得同理得
(2)如圖1知
解法2(巧用結論,多思少算)設直線AB與x正半軸所成的角為θ,由題意知離心率根據(jù)上述結論正三角形的邊長|AB|=過A,B分別作直線x= 3的垂線,垂足分別為A1,B1如圖2所示,由橢圓第二定義得|FA|=|A1A| · e,|FB|=|B1B| · e,設∠CBB1=α,∠CAA1=β,顯然α+β=60°,在Rt?BCB1中
所以
在Rt?ACA1中,同理可得因 為cosβ= cos(60° -α)=結合(1)(2)得于是故?ABC的面積
評注注意到直線AB過焦點,故可借用焦點弦結論,利用直線傾斜角表示弦長,進而通過圖中角度關系β+α=60°建立三角恒等式求解參數(shù)θ,思路相對簡潔,計算量較解法1大大減少.
圖2
圖3
解法3(大道至簡,深思妙算)設直線AB與x正半軸所成的角為θ,由上述結論可知
評注考慮到直線AB過焦點而且以線段AB為邊的正三角形出現(xiàn),很自然的聯(lián)想到焦點弦的中垂線性質,直接利用直角三角形中幾何關系建立角度參數(shù)的等式,容易操作,達到化繁為簡的效果;體現(xiàn)了解題中尤其是解決小題時二級結論的優(yōu)越性.
解法3 巧妙的借助焦半徑及焦點弦的中垂線性質,極大地減少運算和推理論證過程;焦點弦的中垂線結論對于解決垂直于焦點弦一類問題有著相當?shù)膬?yōu)勢,相比傳統(tǒng)的以直線的斜率作為參數(shù),再聯(lián)立直線和曲線得到一個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利用韋達定理求解,這樣往往運算量特別大,而選擇角度形式的焦點弦則可大大簡化計算,直達問題結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對上述結論的精彩應用做些拓展.
例2過拋物線x2= 4y的焦點F的直線交拋物線于A,B兩點,點C在直線y=-1 上,若?ABC為等邊三角形,則該三角形的邊長為.
圖4
解析類比橢圓結論易證拋物線的焦點弦|AB|=設焦點弦AB的中垂線交對稱軸于點D,則如圖4作AB的中垂線交y軸于D點,AB中點M,設AB與y軸夾角為θ,則根據(jù)已知結論因為|MD|=|DF|·且又因為|DC|=|MD|+|MC|,代入并整理得所以|AB|=12.
評注本題借用焦點弦的角度形式表示弦長,再根據(jù)焦點弦的中垂線結論及題中幾何關系得到關于sinθ的等式,從而快速準確求出sinθ,解題運算量少,過程簡潔,體現(xiàn)了小題小做妙用二級結論的優(yōu)點.
例3已知橢圓的焦點在x軸上,一個頂點為(0,1),離心率,過橢圓右焦點F的直線l與坐標軸不垂直,且交橢圓于A,B兩點.
(1)求橢圓的標準方程; (2)M(m,0)是線段OF上一個動點,且求m的取值范圍.
解析(1)橢圓標準方程為過程從略;
故m=c-|MF|=2-
評注解題的關鍵在于判斷M點的位置,進而借助焦點弦中垂線結論利用焦點弦的角度形式表示m,再根據(jù)三角函數(shù)的有界性求解;相比用直線的斜率表示參數(shù)m,然后聯(lián)立方程結合韋達定理求解,本題解法簡便高效,可謂是“小結論,大用途”.
例4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橢圓1 (a >b >0)的離心率為且右焦點F到左準線l的距離為3.
圖5
(1)求橢圓的標準方程;(2)過F點的直線與橢圓交于A,B,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分別交直線l和AB于點P,C,若|PC|= 2|AB|,求直線AB的方程.
解析(1)易求得橢圓方程為
(2)如圖5所示,設直線AB與x正半軸所成的角為θ,則
設PC交x軸于點Q,則
又因為
結合(1)(2)可得sinθ=故直線AB的方程為x±y-1=0.
評注解題中利用焦半徑的角度形式表示弦長,再根據(jù)圖中幾何關系及焦點弦的中垂線結論建立直線傾斜角的等式,極大的簡化計算和推理論證過程,具有直觀、簡捷的特點,平常教學中解答解幾試題應重視二級結論的積累,能快速有效的鎖定問題結論.
一道好的試題的研究價值不應僅僅停留在解法及應用上,還應該對試題本身做深入的研究.由解法2 和3 可知直線AB的方程是確定的為x±y-2=0,那么很自然的聯(lián)想到更一般的情形:
拓展1已知過橢圓=1(a >b >0)右焦點F的直線l交橢圓于A,B兩點,作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交直線于C點,若?ABC為等邊三角形,則直線l的方程為
拓展2已知橢圓=1(a >b >0),過橢圓長軸上一點P(t,0)(t ∈(0,a))的直線l交橢圓于A,B兩點,作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交直線于C點,若?ABC為等邊三角形,則直線l的方程為
證明設直線l:x=my+t,A(x1,y1),聯(lián)立并整理得:
設AB中點M(xM,yM),則于是
拓展1 是拓展2 的特殊情形,只需令t=c即可.
數(shù)學家波利亞曾說過:“掌握數(shù)學就意味著善于解題”[1].引導學生學會解題是數(shù)學新課標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shù)學問題的解決僅僅是一個開端,更重要的是解題后的反思與回顧.遇到一道經(jīng)典題目,不能僅僅停留在會解的層面,還應反思題目是否有其他解法? 解法能否推廣? 能否將試題進行拓展? 試題的本質是什么? 唯此才能將試題探究的價值最大化,從而更好的引導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