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宇
摘 要:王銘銘先生的《人類學是什么》一書中講述了人類學主要研究的兩大方面即:人類的體質特征和文化創(chuàng)造,而認定文化人類學是人類學的核心。本文將從針對書中的一些觀點,及我個人的角度入手進行分析,繼而闡述一些對“人類學是什么”這一問題的見解和思索。
關鍵詞:人類學;文化;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C9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0)01-0094-03
《人類學是什么》這本書由于它的初衷是,向各個學習階段具有自學能力的人介紹人類學,以期望提高讀者的人文素養(yǎng),所以作者下筆時選擇多講些白話和習語,通過引用幾句大眾所知的國學雋語和中國歷史,幫助生活在中文語境下的人們理解西方學科和學者的研究目的和思路。
一、人類學是什么基本概括
全書一共有九個部分。第一部分“人看人”,這部分主要講述了人類學研究的兩大方面:一方面是人類的體質特征,另一方面是人類的文化創(chuàng)造,并從這兩個方面得出結論文化人類學為人類學的核心。第二部分“他者的目光”,學科基本觀念演化為學科是什么是這個部分著重介紹的,通過“文化互為主體性”演化為學科基本觀念的過程,向我們展示了近代人類學學科的歷史。第三部分“離我遠去”,通過對民族中心主義和現(xiàn)代中心主義的介紹,介紹了人類學的方法——田野調查的重要性,并且指出研究的四個主要方面:親屬制度、經濟人類學、政治人類學和宗教人類學。第四部分“邁進人文世界”,介紹了在以上這四個方面人類學的主要觀點。第五部分“生活的節(jié)律”,講到人類生活的這四個方面并不是孤立的,它們以時間為線索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第六部分“天的演化”,講到社會制度的變遷,以及人類學對這種變化的思考。第七部分“看別人,看自己”,以作者在法國的一項微型研究為例,展示了人類學家的工作。第八部分“人類學家的成年”,主要講了“人類學家是如何煉成的”,也講述了從20世紀至現(xiàn)在的人類學歷史。第九部分“富有意義的洞察”,洞察實則是在探討人類學的功能,也介紹了中國人類學的歷史,以及中國人類學家的責任與使命。
作者把人類學家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深入鄉(xiāng)間實在體會他者文明獲取第一手資料,另一類則梳理汗牛充棟的一手資料,進行地域性或更加宏觀的理論概括。
這本書普及了人文知識,從各個方面介紹了人類學。本書提及了人類學的分科,生物人類學、考古人類學、語言人類學、社會文化人類學。同時也涉及到了人類學研究的不同領域,例如人類學在經濟方面、政治方面、宗教方面和法律方面。人類學的研究對象雜多,由于對象的繁雜,它多多少少與其他的學科進行交叉進而彼此影響。例如,社會學的研究成果往往也能啟發(fā)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或者角度。而本書可從不同的層次比較全面的向讀者展示了一門學科。且作者用語并不生硬,不是簡簡單單地羅列術語、概念,反而像是用言談的口吻在訴說,卻又不乏專業(yè)性。
二、何為文化“互為主體性”
這本書重點凸顯了一個概念“文化互為主體性”。同時這個概念還隱藏著一個觀點平等性,這里平等性即是不同文明之間交往的平等。這個平等性在人類學的發(fā)展史上可謂來之不易。書中提到,西方社會科學的興起與西方民族國家的內外事務的專業(yè)化有關。人類學就是伴隨著歐洲的世界性擴張而產生的。在走出歐洲的過程中,歐洲人以自我的視角看待他者(其他文明),對其他文化進行評判,其中大多算是審判。通過我與他的對比,他們漸漸形成了自我中心和文明進化論的觀點。如同中國古代中原人把周圍的其他民族視為蠻夷戎狄。這種文化等級進化論屬于社會達爾文主義,它把自己看過未來的契機,把他者看做過去的遺留。近代人類學的另一個觀點是傳播論的觀點。19世紀后期,伴隨著世界的混亂和歐洲內部的矛盾,不少學者對歐洲文明的自信產生了懷疑。傳播論雖然也是一種文化等級主義,但是,它認為文明的歷史是文明逐步分化的,向著不同的邊緣分化,乃至使文化退化。直到現(xiàn)代人類學研究才基本走出文化等級觀的桎梏,像馬林諾夫斯基、布朗、葛蘭言、莫斯等人類學學家從各個視角出發(fā),開創(chuàng)了現(xiàn)在人類學方法論。
文化互為主體性,要求人類學家從自身出離。作者不單單只做第二手的介紹,在第七不分,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紹了自己深入法國鄉(xiāng)村實地進行人類學探究的過程和心得。作者細致地刻畫了法國圣安德烈山鄉(xiāng)村的生活狀態(tài),讓讀者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生活畫,在文字中體會異域的文化。有了這種共鳴之后,接著分析文化習慣背后的更加基礎的東西,對其進行反觀自照,把法國鄉(xiāng)村生活中的信仰、習俗與中國南部農村的生活經緯進行了對比和解剖。自己踐行出離自身的使命,也讓讀者具體體會什么是人類學家的出離自身。
人類學作為科學,是對普通生活態(tài)度的反思,它基于一種驚醒,驚醒于生活的習慣、風俗、制度等等。在反思常識中,獲得一種客觀性,反思自己的文化與文明。人類學家出離自身就是要獲得一種從他者眼光進行的反思。現(xiàn)代人類學用這種方式去反思民族等級主義和方興未艾的現(xiàn)代性,用人類學獨有的相對主義的文化視角對文化進行窺探,從而獲得非功利性的啟示。
三、人類學的精神實質
而在第三部分“離我遠去”中,作者又對人類學的精神實質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文中觀點提出現(xiàn)代人類學似乎還在于18世紀的哲學啟蒙問題做斗爭。除此之外,有關人類學的研究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即人類學家要去到自己研究的某一地方,參與觀察并進行深入的調查探索,不管這個地方是經濟發(fā)達亦或經濟貧困,都要居住一年以上才能對其有深入的探索。所以人類學有五花八門的學科定義,它內部的不同學派有不同的主張,人類學家們所做的學問也是各自不相同的。但相同的是,每位人類學家都像一個的孤獨的旅行者,他們一個人在遙遠的地方,去經歷著不同文化給自己的文化沖擊與震撼。很多人類學家都面對過無聊、無所適從。然而,經歷長久的田野生涯的人類學家都堅定的相信著,他們的寂寞以及付出是有價值的,正是這一過程,真正把特殊的人類學理解能力發(fā)揮了出來。
也就是說從事人類學的工作,就是要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到一個與原有的生活方式不同乃至陌生的地方,才能更好的認識人類的生活面貌、風俗習慣,因而,這里的“我”指的不僅僅是一個人,它代表的是“自己”,以及所包含的關于自己周圍的文化,人類學家和其他職業(yè)不同,他們不同于心理學家,可以自己看自己,把自己當做一面鏡子與自我對話,和思想家哲人也不一樣,能夠在自己的腦海里建造一個思維宮殿,把歷史或是一個世紀串聯(lián)在一起。一個人類學家要做的是,拋開自己原有的生活習慣和社交方式,去往另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里重新審視世界的意義,獲得“我”的經驗,是現(xiàn)代人類學的一般特征。
當然人類學家離開自我的途徑,不以身體的離開作為目的,沒有要求一定非要去異地生活才能對文化進行探索,不少人類學家也可以從事對本地區(qū)文化的研究。只要在本地區(qū)研究時可以把自己習慣的生活方式轉化為暫時陌生感,形成一種他者的眼光,去看待自我本身,探究的過程一樣能找到他者對于“我”的意義。
那么什么是人類學的精神實質呢?在我個人看來,它的實質就是要做到“離去之感”,而“離去之感”的發(fā)生過程,就是摒棄民族中心主義世界觀的過程。人類學家認為,他們的思想敵人,是民族中心主義,他們的理想是要在文化的“我”和“他”之間搭起一座橋梁。人類學這門學科與其他社會科學學科之間,存在著一個重要的區(qū)別:其他社會科學學科,更關心怎樣建設現(xiàn)代性,怎樣實現(xiàn)現(xiàn)代性的歷史轉型,而人類學則糾纏于“傳統(tǒng)”之中,對于在現(xiàn)代這個歷史時段中生存的那些非主流的落后民族、落后文化十分關注。但他們的興趣不是作為目的論的現(xiàn)代,而是作為現(xiàn)代的反面鏡子的過去,或者在現(xiàn)代的內部尋找它的歷史反諷。于是,人類學家的形象,通常有些古怪。人類學這門學科追求一種反思,它企求獲得一種特別的歷史深度和一種相對的文化立場,來理解人類生活的不同可能性,企求在這種理解當中揭示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人類學研究這種相對性,不是要提倡不同于現(xiàn)代國家指定的某種制度,而只是要通過認識這種傳統(tǒng)制度的內在規(guī)則,來展示社會組織的其他可能形式。就是不再倡導民族中心主義,將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在別人身上。
在近代以來的世界中,什么才是民族中心主義?對于現(xiàn)在我們所處的時代而言,它指的是民族中心主義是一種全新的,隨著時間的變化不斷發(fā)展至今,例如一些民俗家搜集的一些反映一些民族奇風異俗的資料,對人類學界的研究有重要的幫助。但這些資料會使他們反思,為什么‘他們那么生活,‘我們這樣生活?”這里的“我們”和“他們”就是帶有民族中心主義色彩的,而這也是作者談到的另一個重要的觀點。民族中心主義與民族的先進和落后與否關系不大。當某個民族發(fā)現(xiàn)在他們生活的范圍之外還生活著另一個與他們穿不同的衣服,吃不同的食物,有著不同生活習慣的民族時,他們便會在思想中產生好奇為何他們生活的生活方式與自己是有區(qū)別的。在這個民族看來,與他們不相同的地方都是低于他們、不可理解的行為,而不會真的深究事實上是他們優(yōu)于別人還是落后于別人??傊J為本民族的才是最好的,才是正常和最合適的,認為每個民族都應該學習或模仿他們的生活方式。這里的“他們”就帶有一點民族優(yōu)越感的意味了。這也正是說明了民族中心主義的觀點,認為自己才是中心,大家都應該學習他們。
四、人類學的意義
學習人類學最重要的意義是,讓人們了解到文化現(xiàn)象的多樣性。雖然人類學中對“社會演進論”,也就是認為人類社會朝著既定的更高的目標和方向發(fā)展的這種觀點已經遭到一些批判,但我們即使認為人類的發(fā)展是有其方向的,也不能因此而排斥文化的多樣性。多樣性與向前發(fā)展并不矛盾。
人類學其次的意義是通過文化的交流影響,誘發(fā)蠻族的開化。文化的多元絕非是意味著文明與文明之間沒有區(qū)別,沒有先進與落后、文明與野蠻之分。只不過在人類學看來,分野并不那么絕對罷了?,F(xiàn)代文明去研究原始的野蠻的文明,現(xiàn)代的野蠻民族必然也直接間接地經受現(xiàn)代文明的影響。
人類學最后的意義是,讓人重新注意到現(xiàn)在的所謂文明社會中其實殘存著大量野蠻時期的遺留,如在戰(zhàn)爭、宗教、婚姻和各種風俗人情中,實際上還有很多神秘原始的因素。我們固然不能假設蠻族的生活幸福民心淳樸,但更不能認為現(xiàn)代文明社會因其理性、文明和精雅因此就是絕對高級并因此可以沾沾自喜的。
人類有活動蹤跡以來的歷史有50萬年,有史記載的歷史最長只有8000年,而人類學的正式研究不過500年,人類各民族和文明間的較為暢通而普遍的交流則僅僅只是近兩百年來的事情,人類的大部分歷史未知的,現(xiàn)在文明僅僅猶如長久黑暗中的一點閃光,因此對于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和人類現(xiàn)在所處的地位即使是驕傲的但也必須是克制的,必須小心翼翼,心懷謹慎與敬畏。
五、結語
《人類學是什么》打破了只是簡單地羅列概念的傳統(tǒng)模式,在系統(tǒng)介紹人類學的概念及理論時,用新的視角啟發(fā)讀者,為其提供一種研究的方法。作者以“人看人”作為關鍵詞來重新思考人類學,在“他者觀”和“文化互為主體性”這一綜合體的人類學形式下,辯證地審視人類學,實現(xiàn)不同角度之間的對話。這本書不僅為讀者勾勒了人類學的核心等諸多方面,而且立足于人類學研究的自身,處處滲透著對人類學研究的觀點。
以往一提“人類學”,人們眼前便浮現(xiàn)出某種古怪人物的形象,例如費力研究某一文物的老學者,沉迷于神話和古老文明的哲學家,身穿探險家衣服,行走于田野中的考古學家,穿越于樹林、田野之間,親近自然的人們等,人類學給人的感覺一直是模糊,甚至于離生活很遙遠,在閱讀《人類學是什么》的過程中,使我們了解到人類學是研究人類的,它綜合了各學科的大量的知識和研究成果,可能要與世界各地的各個種族接觸,進行實地考察……這種結合了豐富的知識和實地考察的工作方式。
從學科上看,理解中的人類學,只認為是一門研究人類一切行為活動的學科??扇祟悓W不單單是概括的一句話這么簡單,上到史前文明,下到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都能夠成為人類學的研究對象。雖然人類學的研究方面十分廣泛,但并不意味著,任何研究都屬于人類學的研究。人類學研究的核心是——人,活生生的人。關于人的一切奇奇怪怪,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質都能成為人類學家的興趣點。也隨著進一步地了解人類學,明白了人類學的一方面是為了展示文化的多樣性和生活的多種可能性,但它的意義更在于通過對“他者”的洞察,與自己熟識的生活環(huán)境產生一種距離感,來對自己目前已有的生活方式進行反思。要達到這一目的,人類學者可能要離開自己舒適的城市,到達一個邊緣的鄉(xiāng)野,與當?shù)厝斯餐睿M行至少一年的“參與觀察”。
人類學同其他的人文學科一樣,終究是一門將如何“善待他人”的學問。這是一直以來萬萬沒有想到的。伴隨著人類考古和歷史的發(fā)展,人類學的觀念不斷發(fā)展,人類學創(chuàng)始之初的定義和內容現(xiàn)在看來已經太過于狹隘了。相比較哲學,人類學是感性的、具體的,同時也是飛速更新的。善待他人,只有在與他人“和而不同”的共同相處中,才可以反觀認清自己,才可以達到“真”。對一個人如此,對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一個文化,更是如此。
——————————
參考文獻:
〔1〕王銘銘.人類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王銘銘.人類學講義稿[M].后浪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
〔3〕愛德華·伯內特·泰勒,連樹聲譯.人類學[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Anthropology —— From Man to Civilization
WANG Jing-yu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Wangmingming's "what anthropology is" tells the two major aspects of anthropology research: human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reation,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is the core of anthropology.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some of the views in the book and my personal point of view, and then explain some opinion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question of "what anthropology is".
Keywords: Anthropology; Culture;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