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邵君
【摘要】隨著近幾年幼兒教育地位的日漸顯現(xiàn),社會對其教育內容的開展也逐漸加以重視。在整個幼兒教育階段,幼小銜接的教育作為其關鍵組成部分,對幼兒今后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具有一定的引導啟蒙作用,因此,幼兒教師作為幼兒教育的引導者,應當充分完善幼兒教育階段的改革創(chuàng)新,在今后幼兒教育開展過程中,應當通過實施相應的發(fā)展策略,來促進和完善幼兒的學習和成長。
【關鍵詞】幼小銜接;教學效果;學習習慣
隨著我國文化水平逐漸增長,早期幼兒教育對于社會今后的發(fā)展將會帶來一定的影響。且幼兒教育作為教育領域的開端,對幼兒今后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方法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意義。但通過對當下幼兒教育的實際發(fā)展現(xiàn)狀予以分析發(fā)現(xiàn),在幼小銜接過程中仍存在較大的缺陷,幼兒無法快速融入小學階段的生活與學習中,對自身的學習動力以及學習心態(tài)均有負面影響,進而無法完善自身朝著積極有效的方向發(fā)展。相關引導教師應當注重此種問題的出現(xiàn),并通過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探索出最佳的解決策略。
一、優(yōu)化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作用
通過完善優(yōu)化幼小銜接工作,使幼兒能夠自主跨越自幼兒教育向小學教育的過渡階段,使其依然能夠保持持續(xù)穩(wěn)定的學習狀態(tài)。通過優(yōu)化相關課程的銜接,使幼兒通過教師的引導,適當調整學習方式,能夠快速融入小學教育的各項理論課程學習中,并充分完善自身的學習能力。幼小教育之間的學習氛圍以及學習重點有較大的差異,為了幫助幼兒跨越其間的差異,應通過合理教學以及合理引導,使幼兒能夠提升自身的適應能力。幼小教育工作的銜接,是幼兒教育向小學教育的過渡,受日常課程以及幼兒自身年齡特征的影響,教師應當格外重視此階段,為幼兒鋪墊良好的教學基礎,使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不存在明顯的落差。幼兒教育本身需要完善與小學教育的接軌,通過入學前相關教育課程的開展,使幼兒能夠快速適應小學階段的課程。此外,小學教育也應適當降低入學后的匹配標準,使幼兒能夠充分融入小學階段的課程教學。尤其是在一年級這一關鍵時期,教師應當對其教學方式加以充分優(yōu)化和完善,進而提升小學階段的教學質量。
二、優(yōu)化幼小銜接工作需要注意的事項
教育本身的鋪墊以及持續(xù)發(fā)展都需要前期打好相應的基礎,使其各個階段的教學標準都能夠充分呈現(xiàn)。在幼小過渡階段,幼兒教育以及小學教育都應當重視教育規(guī)律本身的基礎原則。幼兒園的課程安排應當符合幼兒教育的標準,而不是一味融合小學教育,使得幼兒園的課程逐漸呈現(xiàn)小學課程化。相對來說,小學教育也應如此,在過渡期間不可過分融合幼兒園的教學規(guī)律。幼兒教育本身與小學教育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因此,在銜接過程中,應當注重維持兩個階段之間的融合,使其間的差異能夠降低相應的顯現(xiàn)標準。幼兒教育以及小學教育都應當尋求適合其相關階段的教學方法,予以后續(xù)的促進和培養(yǎng)。在幼小銜接階段顯現(xiàn)的根本性差異為,幼兒教學往往以游戲為主,而小學的正規(guī)科目理論教學需要緊密銜接,進而使得幼兒在探索期間不斷地完善并融合自身的學習能力。
三、做好優(yōu)化幼小銜接工作的措施及方法
1. 豐富小學的教學內容
在小學教學課程開展階段,教師作為引導者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集中注意力聽別人敘述講話的良好習慣。例如,在特定的時間范圍內引導學生進行書本的閱讀,或通過自身情境的代入,使學生充分融入學習氛圍中,使其對于學習具有充分的興趣,并以此來開發(fā)自身其他專業(yè)能力的完善和培養(yǎng)。幼小銜接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幼兒今后的成長及學習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在此期間,不論幼兒教育還是小學教育,都應當做出思維方式的創(chuàng)新改變,以此來配合幼兒進行相應的階段過渡,從而促進其綜合能力發(fā)展。
2.培養(yǎng)良好的承受能力
在幼兒日常教育階段,家長采取的教育模式往往更偏向于保護和溺愛。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對于社會各種事物的接受范圍有限,且家長往往會滿足其相關需求和應用心理,從而導致幼兒缺乏受挫能力,此種現(xiàn)狀導致其今后步入社會,往往會出現(xiàn)較多的應用困難或者心理障礙,使其無法健康有效地成長。家長在日常教育培養(yǎng)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的灌輸,對于其提出的各類需要,應當予以篩選性的滿足,以此來提升兒童的認知和思維靈活度,進而培養(yǎng)其具有良好的承受能力,使其步入小學教育階段后,即使面對過渡期間的難題,也可積極主動化解。
3. 營造不同的學習氛圍
在幼兒教育階段,主要以提升認知為主,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往往以游戲為主的方式進行理論教學的導入。但在小學教育階段,同學之間的相處模式出現(xiàn)較大的差異,在此期間,家長要多鼓勵幼兒與同齡伙伴進行溝通和玩耍,使其能夠適應教學階段的過渡,通過此種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還可加強幼兒團結協(xié)作和社交能力。除此之外,在小學教育階段,尤其是在一年級這個關鍵時期,教師要對課堂教學內容予以充分創(chuàng)新改革,融入較多的生活以及游戲情境,使幼兒能夠在不同的學習氛圍中培養(yǎng)自身的能力。如若幼兒展現(xiàn)出一定的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心,則應當對其開展相關課外實踐活動,使其能夠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4. 激勵孩子養(yǎng)成認知習慣
在幼兒教育階段,課堂學習的重點往往傾向于以游戲為主要引導,而在小學教育階段,課堂學習的側重點往往依照課堂本身的理論學習進行,還需完成相關的課外作業(yè),進而鞏固幼兒的學習能力。在幼小銜接階段,很多剛剛步入小學階段的幼兒無法第一時間調整自身的學習習慣,家長在此期間應當予以督促教育,使其能夠改善相關學習方式。此種引導還可充分使幼兒認知自身的缺陷,進而予以努力改進。
5. 加強幼兒間的交流
在幼兒教育階段應當強調培養(yǎng)幼兒與同齡伙伴之間的溝通交流,使其能夠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從對方的身上認知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開展時,應當充分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使幼兒在日常課堂交流過程中保持充分的發(fā)言權,使其能夠直接表達對課程內容的認知不足以及相關問題,使其能夠第一時間得到解決。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幼小銜接教育工作開展階段,應當應用綜合探究以及兩者階段性的平穩(wěn)過渡,充分體現(xiàn)學習本身的綜合應用,使幼兒能夠打破兩個階段之間的思維局限,更快融入教學氛圍中,從而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此外,小學教育在今后課程開展過程中,尤其是一年級這個特殊階段,應當充分創(chuàng)新完善相應的教學思維,以此來減少小學與幼兒教育之間的差異,順利推進幼小銜接工作的完善開展。
【參考文獻】
[1] 周香. 小學一年級課堂教學中幼小銜接的現(xiàn)狀與分析[J]. 當代教育論壇,2011(04):13-15.
[2] 牛美紅. 幼小銜接中兒童情感教育問題研究[J]. 考試周刊,2014(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