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中琴
[摘 要] 考試是學校教育系統(tǒng)當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是對課堂教學的總結,也是對學生知識技能的測試和考驗,擁有判斷、反饋、激勵、選拔等方面的突出作用。正確對待考試的健康心理狀態(tài),既能讓學生重視考試,又能避免學生在考試過程當中出現緊張焦慮和消極怯懦等不良心理,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對于初中信息技術考試來說,不少學生存在怯懦型心理障礙,這導致他們無法在考試中正常發(fā)揮。教師要重視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正確方法克服怯懦型心理障礙,優(yōu)化考試狀態(tài)。
[關鍵詞] 初中;信息技術考試;怯懦型心理障礙;克服
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所需的是大量開拓型以及競爭型的優(yōu)秀人才,這樣的人才除了要有廣博的知識和超強的能力之外,還必須擁有極高的心理素質,可以在學習生活以及未來工作當中保持情緒穩(wěn)定、意志堅定和心理健康。為了把初中生培育成合格人才,要重視學生在學業(yè)考試當中的心理狀態(tài),做好不良心理的疏導工作。在接受初中信息技術考試檢測時,很多學生表現出怯懦型心理障礙,不僅無法獲得理想的考試成績,還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阻礙學生信息化素質的發(fā)展。
一、初中信息技術考試中怯懦型心理障礙的表現
怯懦型心理障礙在初中生參與信息技術考試時表現得非常明顯,為了避免學生的不良心理影響考試結果,教師首先要認清學生怯懦型心理障礙的具體表現,分析學生在考試中出現不良心理的原因。首先從怯懦型心理障礙表現上進行分析,學生在考試中會表現出明顯的焦慮、緊張、恐懼、自我否定等情緒,這些都是學生學習與考試當中的攔路虎,直接影響考試質量。在對信息技術考試中怯懦型心理障礙產生原因進行調查和歸納總結后,得到的重要結論是學生產生該心理障礙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缺乏考試信心,對自己的能力不夠自信,不能正確認識考試,沒有把考試當作是幫助自己提高的機會。第二,考試準備不足,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練習有待加強,因而會在考試中因為底氣不足而導致怯懦心理產生。第三,考試壓力過大,不能及時消除和排解,心理承受能力較差。
二、初中信息技術考試中怯懦心理障礙的克服方法
1.增強考試信心
自信心在信息技術考試當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如果學生對自己缺少自信心,不能正確評價和認識自己的話,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考試怯懦型心理障礙,影響正常發(fā)揮。所以教師首先需要關注學生考試信心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調整對考試的認知,引導學生將考試作為檢驗所學知識和幫自己做總結的手段,不把分數作為衡量學習質量的唯一標尺??汲隽藘?yōu)異成績不能驕傲自滿,考試失敗也不能灰心喪氣,要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面對學生考試自卑的表現,教師要采取有效措施穩(wěn)定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從心底深處認可自己,讓學生將他人對自己的信心轉化成為自己由內而發(fā)的自信心,讓學生以更加積極冷靜的狀態(tài)投入考試,考出優(yōu)異成績。
2.做好充足準備
考試前準備不足是導致學生出現怯懦型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所以做好考前準備是必不可少的。在正式考試之前,學生需要做好對信息技術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整體復習工作,查漏補缺,強化記憶,真正做到融會貫通,系統(tǒng)全面地掌握知識與方法,以便在考試過程當中做到臨危不亂。教師在考前準備環(huán)節(jié)要給予學生幫助,教給學生一些有用的應試技巧,告訴學生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穩(wěn)定學生情緒,保證考前準備的有效性。有了教師的幫助和支持后,學生在考試前和考試過程當中就會更有底氣,更加認可自己,打破怯懦型心理障礙的限制。
3.緩解消除壓力
考前和考試過程當中心理壓力過大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也會加重怯懦型心理障礙和消極情緒。所以要克服心理障礙,需要從緩解和有效消除考試壓力入手。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平常設想一個環(huán)境,思考如何適應由監(jiān)考教師、陌生同學和陌生考場構成的考試環(huán)境。在此過程當中,逐步提升學生對考場的適應能力,進而幫助學生消除考試緊張和焦慮情緒。在考前,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提供模擬考場環(huán)境,讓學生在實踐體驗當中經歷考試流程,找尋最佳的心理問題解決對策。
在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實際調查時發(fā)現的一個顯著問題就是初中生考試心理障礙問題,而且該問題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為教師在教學指導當中特別重視的內容。消極考試心理會危害學生心理健康,也會影響學校素質教育改革質量。初中信息技術教師要正確認識學生的怯懦型心理障礙,了解不良考試心理的表現,從而提出應對策略,使學生能以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考試。
參考文獻:
[1]張麗.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思考[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9):123.
[2]龔倩.信息技術教育工具化的成因及在教學中應用[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22(17):213-214.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