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芳
〔摘要〕人都是有情緒的,情緒是人的內(nèi)心世界的“窗口”,初中生的情緒相對比較復雜,細膩敏感且不穩(wěn)定。初中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情緒,不僅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效果,而且可以把學生培養(yǎng)成真正意義上“完整的人”。
〔關鍵詞〕情緒;初中;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04-0059-03
當代心理學家將情緒(emotion)界定為一種軀體和精神上的復雜的變化模式,包括生理喚醒、感覺、認知過程以及行為反應,這些是對個人知覺到的獨特處境的反應[1]。學校課堂教學作為一種人化活動,離不開人的情緒。有學者認為,發(fā)展學生個性,重視課堂上學生的情緒生活,已成為世界教育的趨勢[2]。近三十年的中學教學經(jīng)歷,我深切體會到,關注學生情緒是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細節(jié),對學生成長有著重要意義。
一、承認情緒:看見學生的真實存在
一天早上,我在學校門衛(wèi)值班時,看到停在路邊的一輛小車內(nèi),媽媽在大聲責備孩子。幾分鐘后,車里走出一個嘴里含著食物、眼里噙著淚水、肩上背著書包的小女孩。我忍不住上前輕輕安慰了她幾句,并留意了她胸卡上的班級和姓名,初二3班,吳同學。我猜測她今天坐在教室里的心情,也想好了要在午餐時間到食堂和她聊上幾句。每天早上看著兩千多名學生各自走向教室的身影,我想他們一定都懷著不同的心情。每個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和學習動機,不是每個學生都喜歡上學,不是每個學生都愛聽你上課,也不是每個學生都無憂無慮。每一間教室,每一節(jié)課,不管你承認不承認,或喜或悲,或愛或厭,那些情緒就在教室里,每一個學生都是真實的存在。特別是初中階段的學生,因為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嚴重影響著情感變化,情緒波動頻繁又激烈,細膩敏感,喜怒無常,有些學生的不良情緒或異常表現(xiàn)還會令家長、老師很擔心很頭疼。如果習以為常的每一堂課,教師都能真正地“看見”每一個學生,承認教室中的情緒并悅納它們的存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覺察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矛盾、沖突、高潮、低落,并通過高興、驚奇、生氣、厭惡、害怕、悲傷、輕蔑等“表情語言”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留意學生的心理活動,相信這樣的課堂更有質(zhì)量,更具吸引力。學生擁有這樣的課堂生活,日積月累,生命品質(zhì)自然會得到提升。
自從2001年新課標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以來,傳統(tǒng)的關注學生學習結果的教學正逐漸走向關注學習過程的教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和體驗不僅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且是三維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的重要構成部分,可謂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至少與教師呈現(xiàn)的智力認知內(nèi)容同樣重要。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家詹姆斯·M·朗[3]所言:“不論我們做什么,都要記住一點,教室里這些孩子的大腦不僅會思考,還有感覺,而這些感覺在幫助我們激勵和促進學生學習上能起到重要作用?!?/p>
二、讀懂情緒:回應學生的內(nèi)心需要
根據(jù)情緒心理學的研究,情緒有時候會在個體內(nèi)部靜靜醞釀,即使你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它也無時不刻在影響著人的活動,一旦累積到一定強度有可能會產(chǎn)生強大的影響,讓人措手不及。特別是正值青春初期的中學生,因為成人感和獨立自主意識增強,許多人會將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封閉起來,不向外袒露,主要是不向成人袒露,還會認為大人不理解他們,這種與成人之間的隔閡,又增加了閉鎖的程度。工作中發(fā)現(xiàn)初中生經(jīng)常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和莫名的恐懼,與其說是他們學習壓力大任務重而悶悶不樂,不如說是被某些 “小事”引發(fā)的混亂情緒而困擾,如家里有了二寶后父母對自己的冷落、老師對手機的干預、好朋友的誤解或被“喜歡的人”冷落等,有些學生甚至會被負面情緒控制,因無力反抗而輕言生死。近年來頻頻發(fā)生的初中生自殺事件就是情緒內(nèi)隱并失控而導致的。
盡管情緒具有內(nèi)在性,但因其是人類體驗的外在表現(xiàn),它們還是可以為你與他人和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提供豐富的信息。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以慧眼慈心捕捉學生的情緒表現(xiàn),讀懂情緒傳達的信息,尤其是讀懂那些看似沉默甚至冷漠的學生的表情,在授課過程中悄悄地主動回應學生的內(nèi)心需求,那么學生的很多不良情緒都可以得到緩解或調(diào)節(jié)。特別是那些缺少家庭溫暖或很少與父母溝通交流的學生,教師適時的關心可以彌補許多家庭教育的不足?!督虒W勇氣:漫步教師心靈》[4]中有這樣一段話引人深思:“課堂上沉默和表面上抑郁的學生,他們的大腦不是死的,他們充滿了恐懼。我們的學生在恐懼、沉默的背后,是想去發(fā)現(xiàn)他們自己的聲音,想去發(fā)出他們的聲音,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一個好老師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fā)出的聲音,這樣,有一天,學生才能夠真實而又自信地說話?!?/p>
三、調(diào)節(jié)情緒:提高學生的抗挫能力
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成長的“疾風驟雨”時期。青春期性激素的分泌使下丘腦的興奮性增強,使大腦皮層與皮下中樞暫時失去了平衡,導致情緒兩極性明顯,情緒起伏不定,常陷入負面情緒,以至于面臨挫折時會意志消沉,缺少抗壓能力。故有專家認為:“青春期對青少年和他們的父母來說仍然是一段艱苦的時期。家庭沖突、抑郁和危險行為要比生命中其他任何時候更普遍。消極情緒和情緒波動在青春早期最為激烈,這可能與發(fā)育期帶來的壓力有關。到了青春期晚期,情緒往往變得更加穩(wěn)定。”[5]所以,利用學校主陣地——課堂,引導學生學會調(diào)節(jié)情緒,增強抗壓耐挫能力,對青春期身心健康極其重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積極情緒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考慮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心理學告訴我們,情緒可以成為行為的原動力,激勵你向著重要目標邁進。情緒通過喚醒你對于正在經(jīng)歷或想像中事件的行動來完成它的動機功能,然后它會引導并維持你的行為直到達到特定的目標。理論家認為喚醒水平和情緒間存在著倒U型曲線關系,太低或太高的喚醒水平都會損害績效[1]。而且,當下的學習是基于腦、適于腦、發(fā)展腦的學習,青少年大腦發(fā)育還不夠成熟,故課堂教學中學習任務和活動內(nèi)容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用“跳一跳、夠得著”的有梯度的學習難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幫助學生維持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
(二)營造教與學的“有情磁場”
情緒具有社會性,可以傳染,在電影院看電影是這樣,在教室上課也一樣。在稱為課堂的空間里,教師和學生都是真實的存在。教師在學生面前表現(xiàn)出來的情緒,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課堂專注力有重要影響。有統(tǒng)計結果顯示,教師的教學熱情可以預測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喜愛程度和感知價值。同時,因為教室里學生數(shù)量多,學生的情緒也會彼此影響。一些積極參與和學習動力強的學生會讓課堂活躍起來,而一些表現(xiàn)出沮喪、厭煩等消極懈怠的學生也會破壞課堂氣氛,甚至會嚴重影響教師上課的心情。而持之有效的學習,一定是包含著情感因素的。那些積極、愉快的情緒可以讓人產(chǎn)生更有效率、更富創(chuàng)造性的想法和問題解決方式。所以教師有責任營造一個積極的、促使和諧學習的心理和生理氛圍,讓課堂既是傳授知識的地方,也是情感交往的“磁場”。如果學生每節(jié)課都有良好的情緒,他們在學校的表現(xiàn)會更好,學習會更有效率,對未來會更自信。
(三)增強學生的情緒韌性
著名情緒神經(jīng)科學家戴維森認為,情緒韌性是指個體在壓力和逆境下產(chǎn)生積極情緒的能力,以及從消極情緒體驗中快速恢復的能力[6]。我相信沒有一個學生不想學好,但總有學生升入初中后會有明顯的厭學情緒,上課睡覺、不做作業(yè)是常見現(xiàn)象,初中階段厭學的學生往往多于小學和高中。初中生厭學,學習成績和學習動機下降,或是因為離開了親密熟悉的小學環(huán)境而不適應,或是因為喪失了小學時代的成績優(yōu)越感而自卑,更多是因為“想要像成人一樣的獨立感和能力上有欠缺的矛盾”使得初中階段的孩子身心發(fā)展易失去平衡并產(chǎn)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嚴重的會造成情緒緊張和焦慮,有些學生會表現(xiàn)出難以忍受而影響學習與健康。所以,利用課堂教學,提升學生在壓力情境下應對負面或消極情緒刺激的能力、產(chǎn)生積極情緒的能力,從而增強學生情緒韌性是初中階段頗具挑戰(zhàn)的課題,也是教師應有的智慧、應盡的責任。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情緒體驗和反應做出預測性的判斷,針對學生特點有的放矢地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情緒。很多時候,教師課堂上一聲“請”“謝謝”可以消除一些隱性的溝通障礙,一個眼神、一次輕輕的撫摸可以喚醒“打盹的靈魂”,一個擁抱、一次掌聲可以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感覺到來自教師的愛和鼓勵,感覺到自己的優(yōu)勢得到發(fā)揮,感覺到一個又一個小目標正在實現(xiàn),他們的心理能量就能得到不斷激活,情緒韌性隨之會不斷增強,從而獲得持久的心流(flow)體驗。
所有真實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課堂是師生每天相遇的地方。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將注意力的重心從有效傳遞預先準備好的知識轉移到對學生在教學場域中所面臨沖突的及時識別,如何通過覺察學生外在的情感變化而洞悉其內(nèi)在的心靈需求并給予回應,如何通過學校提供的支持性關系讓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生命美好向上的動力,教師既要目中有人,手中有“術”,還應有大德大愛大情懷。與教師因上課而相遇的每個學生,不僅需要被“看見”、被“讀懂”,更需要被“關愛”、被“期望”!青春期的孩子,教師對其情緒持之以恒、嚴愛相加的關注和期許,無形中是對其精神上的一種默默引領。
參考文獻
[1][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M].王壘,王甦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
[2]李波.情緒教學淺議[J].山東教育科研,1996(5):24-25.
[3][美]詹姆斯·M.朗.如何設計教學細節(jié)[M].黃程雅淑,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9.
[4][美]帕克·帕爾默.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M].吳國珍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5][美]戴安娜·帕帕拉,薩莉·奧爾茲,露絲·費爾德曼.孩子的世界——從嬰兒期到青春期[M].郝嘉佳等,譯.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
[6]朱仲敏.提升學生的情緒韌性[J]. 江蘇教育(心理健康),2019(4):1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外國語初級中學,常熟,215500)
編輯/劉永勝 終校/劉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