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1.江西省地質工程(集團)公司,江西 南昌 330029; 2.贛中南地質礦產勘查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29
某工程南側為密集的民房,并在附近埋設(在施工期間,停水時用的水管線、停電時用的電力地下管線以及通訊管線),車站總長196.0m。其中,標準段寬度為19.7m,同時,需在車站中心里程上填充3.3~3.8m 的土,挖開基坑深度約為17.5m。對車站的主體應用明挖順筑的方法進行施工,旋噴樁止水帷幕應用Φ800@1000,基坑中的鉆孔灌注樁應用Φ1000@1200,同時,應用內支撐支護的計劃,將鉆孔灌注樁鑲嵌進散體狀強風化花崗巖中7m。在車站需設置的三道支撐,第一道支撐:應用鋼筋混凝土(800mm×1000mm),其中,水平間距為9m;第二道支撐和第三道支撐應用Φ609(t=16mm)鋼管,其中,水平間距為3m[1]。
在車站的開挖范圍之中,最上層是素填土,按順序依次往下是粉質粘土、殘積砂質粘性土、全風化花崗巖層,最下層是強風化花崗巖,呈散體狀。其中,基坑底板主要位于中下層。車站主體的地質結構同附屬結構的地質結構相似。
在基坑開挖過程中,其中支護樁體是基坑最為直接的受力單元,支護樁體受其周圍土體的側向壓力作用而產生變形,進而傳導至支撐結構,由于基坑的整體安全與其受力、變形狀態(tài)密切相關,而且,設計基坑支護,無法完全考慮其內部真實的力學效應,因此,通常是通過簡化計算來設計。
根據(jù)地勘報告調查結果,可將后村站的圍護樁體工程風險源分為地質、施工與自然因素。
(1)地質風險源來自于場地內的特殊性巖土(風化巖、殘積土、軟土等)。若是殘積土泡水,就會軟化與崩解,在水壓力作用下,場地內的殘積土和全風化巖就會出現(xiàn)涌砂、涌泥、塌坍的情況。除石英外,其它風化帶的礦物就會化成黏土礦物,喪失顆粒結合的能力。若是巖體呈礫質或砂質黏性土狀,遇水后,其強度會產生急劇下降的情況[2]。
(2)施工風險源來自于結構的施工質量,用在實際工程的材料不符合設計規(guī)范;鋼筋加工和綁扎不當;混凝土的配制、養(yǎng)護方式不當和時間不夠都會影響混凝土的強度;而堆重若是超出正常規(guī)定或施工順序顛倒,基坑超挖、地基坍塌、沒有及時墊層澆筑,支護樁形成不均勻沉降、向內擠擾甚至倒塌;形成止水帷幕的止水效果,在水壓力下,土體會出現(xiàn)滲流,進而受到破壞;爆破施工,爆破施工過程中可能造成周圍建筑物和支護結構的位移或破壞。
(3)自然因素:惡劣氣候(暴雨、大風、干熱、冰凍)所致的失穩(wěn)。
布設和安裝測點,在創(chuàng)建完善基坑的同時,還能對周邊環(huán)境進行安全檢查和監(jiān)控,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土體性質以及荷載條件,因此,要依據(jù)現(xiàn)場實際情況,對工程項目監(jiān)測方案做出正確的點位設計,除了要求施工過程中確保現(xiàn)場監(jiān)測時能夠利用儀器結合地表與管道沉降共同進行監(jiān)測達到節(jié)約工作量,通過監(jiān)測的數(shù)據(jù),查看基坑實際施工的強度,進而有效降低現(xiàn)場監(jiān)測點的破壞率。因此,以此為基礎,將后村站支護樁頂水平位移(ZQS)和支護樁豎向位移(ZQC)監(jiān)測點設計數(shù)量為20 個,12 孔的支護樁體水平位移(ZQT)監(jiān)測點。
基坑開挖后,由于外側水土壓力作用,會使得樁體圍護結構出現(xiàn)變形,而且,在開挖中,必然會導致坑內土體的隆起或沉陷,通過監(jiān)測樁體不同深度上各點的水平位移和立柱的豎向位移,獲得樁身的實際變形量,根據(jù)變形量的大小判斷基坑支護體系是否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依據(jù)科學和經濟的角度設計,基坑的四周支護結構頂部需沿著頂部的水平、豎向位移布置,在布置每1 點時,需間隔20m。
4.1.1 測點布置原則及要求
立柱豎向位移水準測量時不僅要考慮監(jiān)測點的布設,還要設置護欄和施工排土影響,以便于監(jiān)測。應將點位設置在圍擋墻上便于監(jiān)測。
(1)樁頂水平位移及豎向位移測點采用共用點,監(jiān)測點應沿基坑支護樁頂布設。
(2)監(jiān)測點需布設到基坑的重要部位(深度變化或陽角部位、各邊的中間位置、鄰近的建筑物、地下管線)、地質條件復雜的部位。
(3)基坑的風井與出入口側,需布設1 個及以上的監(jiān)測位點。
4.1.2 測點布設方法
在選定位置上,進行鉆孔,鉆孔直徑要超過20mm。埋入不銹鋼監(jiān)測元件,放置時,將元件的測頭朝上,埋深需超過100mm,用混凝土進行灌注,使得冠梁和不銹鋼監(jiān)測元件形成整體。
4.1.3 測點保護
在布設測點時,要避開基坑的防水墻與護欄,并設立明顯標記,依據(jù)實際情況可加蓋子保護。測點損壞后應按原埋設方法在原位置處重新埋設監(jiān)測點[3]。
4.2.1 測點布置原則及要求
應沿基坑周邊樁體來布設監(jiān)測點,監(jiān)測等級屬于二級,布設間距設置為40m,監(jiān)測孔在基坑的短邊中點各布設1 個?;痈鬟叺闹虚g部位和陽角部位,以及其它具有風險典型性的部位,支護樁體應布設監(jiān)測位點。布設監(jiān)測點的位置應該與支護樁頂部的水平和豎向位移監(jiān)測點盡量處于同一監(jiān)測的斷面。支護樁體水平位移測斜管的長度應盡量高于樁體的深度。測斜管在埋設階段,管口應加設≮1.0m 的鋼護管,管口設置管蓋,冠梁施工完成后,管口設置保護裝置。
4.2.2 測點布設方法
(1)測管連接:逐節(jié)拼接測斜管,在接管時,要注意對準外槽口、對齊內槽口。在測斜管的外側涂上適量PVC 膠水,將兩管連接,再把測斜管插進束節(jié)中,應用自攻螺絲在束節(jié)多個方向環(huán)繞,牢固束節(jié)和測斜管,但螺絲或鉚釘?shù)奈恢么_保避開內槽口且不可過長。
(2)接頭防水:用防水膠布粘貼兩端接頭,避免水泥漿滲入測斜管內的接頭位置。
(3)內槽檢驗:在側斜管接長時,需不斷穿入到鋼筋籠內,確保測斜管的內槽垂直于鋼筋籠面,同時,注意側斜管的上下槽口是否發(fā)生扭轉。
(4)測管固定:重點綁扎和牢固測斜管和鋼筋籠的接頭位置,其它位置應用扎帶固定,防止?jié)仓炷習r,發(fā)生上浮或移動的情況。
(5)端口保護:在測斜管上端口,外套軟布或者蛇皮袋再用鋼管或硬質PVC 管套上,并用發(fā)泡劑打入測斜管和外套管的隔層中進行防水和防混凝土沖擊力過大,下端口使用蛇皮袋或軟布進行包扎后,再用防水膠布密封。
(6)吊裝下籠:在鋼籠上,綁扎測斜管,用吊裝機放入至樁基孔內,等確定位置放進后,將清水注滿測斜管,并進行封口。
(7)破樁施工:在支護樁鑿除上部混凝土時,最容易出現(xiàn)測斜管鑿裂破壞事件,必須派專人看守,指導破樁工人鑿樁以防被破壞。
(8)冠梁施工:在冠梁施工前應根據(jù)冠梁內鋼筋的高度決定出露面接的測斜管長度,保證測斜管長度高于冠梁高度。如果測斜管一側需要埋入擋墻中,需要解長的測斜管長度必須高于擋墻高度,并且在安裝混凝土模板前用試通器進行試通,防止在鋼筋籠出露面后接的測斜管出現(xiàn)卡槽現(xiàn)象。
4.2.3 測點保護
在破除樁(墻)頂時應旁站,防止測斜管被鑿斷;為防止異物掉入測斜管內,可在管口處砌筑窨井并加蓋子保護;為防止孔位被意外及不知情者破壞,可在管口邊上作醒目標志。待冠梁澆筑完成后,將測斜管鋸至冠梁上方5cm,并蓋好管蓋。
綜上所述,以科學、安全性、經濟的角度去完成基坑支護樁監(jiān)測點的布設工作、借助于科學的保護措施使基坑監(jiān)測點位的破壞率極低,不僅很大程度上節(jié)約人工成本,而且提高了地質條件不太好的圍護結構的風險防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