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書熠,毛紅蓉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5)
中醫(yī)學是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偉大寶庫,其是在古人對自然世界的長期觀察與醫(yī)療實踐的基礎之上,通過古人特有的宇宙萬物辯證統(tǒng)一觀的哲學思想加工所形成的一門獨特的醫(yī)學理論體系,并在數(shù)千年的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中不斷得以發(fā)展完善。而針灸學作為中醫(yī)學理論體系中的瑰寶,不僅完整全面地繼承了中醫(yī)學醫(yī)學理論思想,更是逐步形成了一套以經絡腧穴為基礎的獨有的系統(tǒng)理論體系,使其在中醫(yī)學的眾多分支學科之中獨樹一幟,備受中外學者的青睞。目前針灸腧穴的內在作用機制尚未統(tǒng)一,主要認為其內在的效應機制與神經-內分泌-免疫所構成的復雜生物網(wǎng)絡有關[1]。張穎清教授在1973年所發(fā)現(xiàn)的第二掌骨側診療法基礎之上所提出的生物全息理論學說,從現(xiàn)代生物學角度給予了我們一種新的角度與方式去思考針灸腧穴治療作用背后的理論基礎,是對針灸學理論體系進一步的補充與發(fā)展。
1973年,張穎清教授發(fā)現(xiàn)在人手部第二掌骨節(jié)肢各部存在著與人全身各部位相對應的一種關系,對應部位之間有著生理病理上的聯(lián)系,而這些部位的分布規(guī)律與其所對應的相關組織臟腑在人體上的排列規(guī)律基本相同,使得第二掌骨節(jié)肢像是整體的等比例縮影,且其他長骨節(jié)肢也具有著與第二掌骨節(jié)肢相同的分布規(guī)律,張穎清教授將這種分布規(guī)律稱為穴位分布的全息律,由此產生了第二掌骨側療法。之后研究不斷深入,張教授發(fā)現(xiàn)“身體的任一部分原都可以發(fā)育成與成體構造相似的新個體”的“泛胚性”這一新的生物學特點,并于1978-1982年間發(fā)表了生物體結構三定律、人體三段論等關于生物全息理論的論文和專著,并于1983年首次提出全息生物學這一新的生物學理論概念[2],吸引了國內外大量學者的廣泛關注,實現(xiàn)了中醫(yī)學和現(xiàn)代生物學之間的跨橋梁溝通,并不斷發(fā)展至今。
張穎清教授所提出的生物全息系統(tǒng)理論體系著重強調了生物體上局部與局部之間,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整體相關性,是對中醫(yī)學理論體系中整體觀念的新的發(fā)展與應用,跳出了現(xiàn)代醫(yī)學中孤立看待人體組織器官的局限性觀點,從整體出發(fā),以更加開闊的視角看待人體結構,了解針灸腧穴體系背后的作用機制。
生物體結構第一定律,或生物體結構的全息定律:生物體上任一相對獨立部分的每一穴位的化學組成相對于這一部分的其他穴位,均與整體上所對應部位的化學組成相似程度較大,這些穴位在這一相對獨立部分的分布規(guī)律與其所對應的部位在整體的分布規(guī)律相同,并且在每相連接的兩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化學組成相似程度最大的那兩個端點即相同的兩極,總處于相隔最遠的位置。
生物體結構第二定律,或生物體結構的衍生定律:于生物體某處衍生出的相對獨立的部位相對于生物體的其他部位,與其由之衍生出的部位的化學組成相似程度較大。
生物體結構的第三定律,或生物體結構的經緯定律:生物體的任一相對獨立的部分,平行于生長軸線的每一經線或垂直于生長軸線的平面上的同一緯線上的各點相對于其他經緯線上的各點,化學組成相似程度較大[3]。
針灸腧穴理論體系的臨床有效性已在數(shù)千年的中華民族醫(yī)學史中被充分證實,但近現(xiàn)代以來一直缺乏有效的科學理論手段從現(xiàn)代科學角度找出充足的科研數(shù)據(jù)論證其科學性。而生物全息系統(tǒng)理論從現(xiàn)代生物學理論角度出發(fā),合理地解釋了傳統(tǒng)針灸學理論體系中經絡腧穴的內在聯(lián)系性與某些腧穴特殊治療作用的機理,是對針灸學新的補充和發(fā)展。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映點,也是針灸治療疾病的刺激點,是與人體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lián)系,輸通臟腑經絡氣血的立體結構,是構成人體經絡系統(tǒng)的基礎。傳統(tǒng)觀點認為腧穴對疾病的防治主要是三種作用:一是根據(jù)腧穴對所在部位局部與相鄰臟腑組織器官的近治作用,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二是根據(jù)根據(jù)腧穴所在經脈循行所過的臟腑組織器官而發(fā)揮遠治作用,即“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三是某些腧穴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而這種作用往往具有全身性、雙向性以及特定性。現(xiàn)代有部分針灸學者認為腧穴的主治規(guī)律主要與神經系統(tǒng)的節(jié)段性支配方式有關,并認為腧穴功效的內在生物學機制就是神經節(jié)段性聯(lián)系[4]。而根據(jù)生物全息理論,平行或垂直于生長軸線的每一經線或緯線的各點化學組成相似程度大,所以同一經上的腧穴往往具有相同的主治功效,而又根據(jù)生物體結構的衍生定律,由于十二經脈在人身體上的循行路線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主治傾向性,故手陰陽經多治上半身疾病,足陰陽經多治下半身疾病,且由于每一腧穴均位于人體某一獨立且完整局部的不同位置,故按照其所在局部全身組織器官的全息分布規(guī)律而具有某些特殊的治療作用。
少商穴為手太陰肺經腧穴,五輸穴之井穴,位于拇指橈側,指甲根角側上方0.1寸處。少商穴除具有清瀉肺熱之功效外,還具有開竅醒神之功效,故對于急性昏迷、腦卒中等腦部疾病具有不錯的治療效果。現(xiàn)代學者認為少商穴對于腦部疾病治療效果的作用機制主要與刺激井穴可改變腦組織局部的微循環(huán)血量,改善其血液性狀,加快血流速度,影響血管通透性,調節(jié)人體體液循環(huán),最終促進腦血流的改善有關[5],而在“任何相對獨立且完整的局部都是整體等比例的縮影”生物全息理論中,人手大拇指這一相對獨立且完整的局部恰可看作人全身的等比例縮影,而少商穴所處位置恰對應人體頭部,故以生物全息角度觀,針刺少商穴可以治療腦部疾病便有了合理的解釋,由此可以推斷,位于人體四肢末梢各處的十二經井穴均對應人頭腦部位,都具有對腦部疾病的治療作用,那么近代認為井穴可用于急救的觀點[6]便有了另一種合理的解釋。且少商穴位于四肢末端,皮下脂肪層淺薄,末梢神經分布豐富,而身體各部在人腦軀體感覺中樞的投影范圍的大小與各部感覺靈敏相關,越精細的部位往往在軀體感覺中樞的投影范圍越大,故針刺少商穴對人腦部的影響范圍相較其他部分而言更大,對人腦部微循環(huán)的促進效果更佳。據(jù)此一種以生物全息-循環(huán)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所組成的多元作用機制便得以形成,開拓了對少商穴這種五輸穴之井穴對人腦部的治療作用機制的理解思路。
《四總穴歌》云:“腰背委中求。”委中穴為足太陽膀胱經合穴,膀胱下合穴,位于腘橫紋中點上。數(shù)千年來,歷代醫(yī)家均認為此穴具有疏通腰背部經絡氣血的特殊治療作用,臨床上對于腰背部疼痛的病人針刺此穴往往都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目前關于委中穴為何對于腰背疼痛具有特殊治療作用的機制尚未形成統(tǒng)一觀點,如有學者認為針刺委中穴可促進腰部骨骼肌再生達到對腰部肌肉損傷的修復進而緩解疼痛[7],亦有研究表明針刺委中穴能降低腰椎間盤纖維環(huán)細胞caspase3蛋白表達以及促進XIAP蛋白表達,從而有效緩解腰椎間盤退變[8],這些觀點雖可以從更加精微的角度了解委中穴的治療作用機制,但卻難以從整體組織結構功能的關聯(lián)上進一步作出解釋,而之前已經介紹過,生物全息理論是對中醫(yī)學整體觀念的繼承與發(fā)展,是從整體組織結構功能這一更加立體的角度看待穴位功效背后的作用機制。故根據(jù)生物體結構的衍生律,因委中穴位于足太陽膀胱經處于腿部的經絡部分上,而腿部屬人下半身軀干的衍生部分,所以處于人腿部的膀胱經本身就具有對人體下半身軀干的疏通調節(jié)作用,那么其上所屬的腧穴便對腰背部疾病也應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且根據(jù)生物體結構的全息定律,人體下肢可分為大腿、小腿、足部三種結構,而這三種結構恰可看作人體頭頸、軀干、下肢三部的等比例縮影,構成了頭-足、軀干-小腿、下肢-大腿的三段式人體對應投射區(qū),那么委中穴所處的腘窩部則恰是人體軀干與下肢之間也就是腰骶部的投射區(qū),故從生物全息角度觀,對委中穴可對腰部疼痛起到良好治療效果的機制便有了合乎邏輯的理解。
豐隆穴為足陽明胃經絡穴,位于小腿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肌外緣,條口穴旁開1寸處。絡者,聯(lián)絡也,絡穴有溝通聯(lián)絡表里兩經之效,故絡穴不僅可以主治各自所屬絡脈病癥,也具有治療表里兩經循行所過部位及其歸屬臟腑疾病的功效,因此豐隆穴具有溝通聯(lián)絡及治療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兩經之效。且古法豐隆亦作“豐霳”,屬雷神也,如《離騷》云:“吾令豐隆乘云兮?!薄痘羯劫x》亦云:“叱豐隆,奔列缺,轟然霹靂,天地俱裂?!惫蕪钠溲^之,雷神出則陽氣達,諸陰氣彌漫之證則可消散無形,而豐隆也有豐收隆盛之意,故從其所屬經絡看亦當有健脾益胃之效。由此推之,豐隆穴當善治脾胃不足而痰濕陰盛之證,而現(xiàn)代觀點也確認為豐隆穴有治療頭痛、眩暈、癲狂癇證、痰多咳嗽、哮喘、下肢痿痹的作用[6]?,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豐隆穴的降脂作用可能與肝臟清道夫受體BI、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型受體γmRNA相對表達增加有關[9]。而根據(jù)生物全息結構定律,假如以人體小腿部作為人全身的等比例縮影,則位于小腿外側中點的豐隆穴所在部恰是生物全息理論中人體胃穴所在,那么豐隆穴對于脾胃虛損疾病具有特殊治療作用的機制便有了合理的解釋。不僅如此,豐隆穴也對痰濕咳嗽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且上文已述,假以人體一側下肢這一局部作為人體全身的等比例縮影,足部對應人體頭部,委中穴所在的膝蓋部對應人體腰骶部,那么按照生物全息取穴思路位于小腿外側中點的豐隆穴則正對應人體的肺部,故對于豐隆穴為何亦具有治療痰濕咳嗽這種肺部疾病作用機制也可以做出進一步合理的解釋。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腧穴,五輸穴之合穴,胃之下合穴,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處,犢鼻與解溪連線上。古以“里”與“理”通,有治理之意;三者,可生萬物,故從其穴名思之,三里者,三理也,當有化生氣血、治理三焦之效。由此可推足三里具有健脾益胃、補益正氣之效,故千年來,對于各類脾胃疾病均可選取足三里進行治療,故《四總穴歌》云:“肚腹三里留?!鼻页R宰闳镒鳛轭A防保健要穴之一,如《針灸資生經》中有“若要安,丹田三里莫要干”之說。現(xiàn)代研究者認為刺激足三里可以促進血清胃動素和胃泌素的分泌、抑制內皮素的產生,進而增強胃腸功能的恢復[10]。而從生物全息理論看來,人體下肢部分亦可看作人身整體的等比例縮影,且人體脊柱存在頸曲、胸曲、腰曲、骶曲4個生理曲度,其中頸曲與腰曲向前凸出且承載著人體脊柱主要的屈伸旋轉活動,故相對而言頸曲與腰曲的生理曲度要更大,那么再觀察人體下肢的足、小腿、大腿三部不難發(fā)現(xiàn),人腳跟部向前凸恰像人體的頸曲且活動度較大;人體膝關節(jié)部亦向前凸也恰也像人體腰曲部,且活動度也大。由此更可證明,本文以生物全息角度看待人體下肢與人身整體結構的觀點的合理性。而再回過頭來看待足三里穴所在部位,則恰像是在人體腰部上胃部所在位置,那么足三里對于人體胃功能具有極佳的調節(jié)作用機制的便有了一種合乎邏輯的解釋。
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與陰維脈相通),位于腕掌側遠端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臨床上常以此穴善治心胸部疾病,可治療心痛、心悸、胸悶等癥,素有“心胸內關謀”之說?!峨y經·二十九難》云:“陰維為病苦心痛?!币騼汝P穴與陰維脈相通且屬心包經,故認為其具有疏心通脈、理氣止痛之效;《針灸甲乙經》云:“心澹澹而善驚恐,心悲,內關主之?!薄稊r江賦》中亦有云:“胸中之疾內關擔。”可見古人對于內關一穴善治心胸氣血不通之疾早有定論?,F(xiàn)代研究表明,針刺內關穴可上調Nrf2-ARE信號通路,帶動下游抗氧化酶的表達以提升氧自由基清除能力,進而起到保護心肌的作用[11]。而從生物體結構第二定律,即衍生定律來看,由于人體上肢是由人體軀干上半部分尤其是從胸部所衍生出來的,那么人體手陰陽經均會具有相應的治療人體胸部疾病的作用,則手厥陰心包經其本身便具有對人體胸部疾患的治療屬性。且根據(jù)相對獨立且完整的局部具有整體全部信息的生物體結構定律來看,如果將人體前臂這一相對獨立的完整局部進行人體反射區(qū)域劃分,則內關穴所在部位恰對應人體心肺在人整體上的所在部位,那么內關穴對心胸部疾患的特殊治療作用的生物全息機制便有了合理解釋。
后溪穴為手太陽小腸經腧穴,五輸穴之輸穴,八脈交會穴(通督脈),位于手第5掌指關節(jié)尺側近端赤白肉際凹陷中?!峨y經·六十八難》云:“輸主體重節(jié)痛。”且手太陽小腸經“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素有“肩脈”之稱,故針灸臨床常認為此穴善治肩背項痛,如《通玄指要賦》中云:“頭項痛,擬后溪以安然?!薄稊r江賦》亦云:“后溪專治督脈病?!爆F(xiàn)代研究表明,針刺后溪穴可以增加相應頸髓節(jié)段激活體素的激活程度,促進脊髓內部神經網(wǎng)絡的自我調節(jié)功能[12]。而張穎清教授所發(fā)明的第二掌骨全息診療法,是以人手部的第二掌骨側作為人全身的等比例縮影,認為兩者間存在著生理病理上的相關性,并以此為基礎發(fā)現(xiàn)了生物體結構的全息定律,既然人手第二掌骨具有著這種生物全息穴位分布規(guī)律,那么傳統(tǒng)腧穴后溪穴所在的第五掌骨同樣應該具有相同的生物全息屬性,則后溪穴所在的第五掌指關節(jié)尺側近端凹陷處應與第二掌骨側上的掌指關節(jié)凹陷處于人全身對應部位相同,均對應人體的頸、上肢反射區(qū),由此對于后溪穴善治頸肩項部疾病背后的機制便有了一種新的合理解釋。
二十一世紀是高精尖科學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時代,現(xiàn)代科學技術使我們能夠以更加微觀精細的角度探索針灸腧穴于人體之中的奧秘,然而目前大部分關于針灸腧穴作用的機制研究都顯得過于孤立,拆分地看待針灸腧穴背后的神經、內分泌、體液循環(huán)等機制,缺乏整體上的觀點補充,就好比著名物理治療師托馬斯·梅爾斯認為目前關于人體肌肉運動功能的理論研究,僅僅是將單塊肌肉的功能簡單疊加,就可以得出人類動作和穩(wěn)定所需要的復雜功能的“肌肉孤立論”,因此認為需要跳出肌肉孤立論的框架來思考問題[13]。同樣的,針灸學同樣需要跳出各類孤立的研究框架,應該有整體上的思考。生物全息相關理論學說從現(xiàn)代生物學與傳統(tǒng)針灸學結合的角度出發(fā),能夠以一種新的角度觀點看待人體各部分之間、各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聯(lián)性,以一種新的角度理解針灸腧穴的作用機制,對針灸學的進一步發(fā)展應用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指導價值。然而目前關于針灸腧穴的生物全息機制研究存在著基礎實驗研究不足、缺乏生物全息相關理論新的補充與發(fā)展以及生物全息相關理論觀點陳舊等問題,亟需重新開展生物全息理論的相關研究,不斷挖掘生物全息理論對于針灸學的理論指導價值,更好地促進針灸學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