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越 楊發(fā)奇
1.江蘇省句容市后白鎮(zhèn)獸醫(yī)站,江蘇句容212400;2.江蘇省泗陽縣金陽養(yǎng)豬場,江蘇泗陽223714
高致病性藍耳病是近幾年豬場發(fā)生的一種多發(fā)的傳染性疾病,其對豬群威脅較大,尤其是對仔豬的危害更為嚴重,??梢詫е麓罅孔胸i死亡,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可估量。
本病的病原為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其為套式病毒目、動脈炎病毒科、動脈炎病毒屬的成員。病毒粒子通常呈圓形或卵圓形,在外包有囊膜。病毒粒子的直徑大小為40~60 nm,表面的突起大小約為5 nm。病毒的核衣殼外觀為十二面體對稱,其直徑約為30 nm,基因組為RNA 病毒,單鏈。病毒對周圍環(huán)境的抵抗力較弱,但在溫度較低的環(huán)境中可以長期存在,通常培養(yǎng)液中的病毒置于-20~-70℃可以長期存活,在4℃的環(huán)境中也可以存活超過30 d。但環(huán)境溫度升高至56℃時,病毒通常在15 min 內就會死亡。病毒對消毒劑敏感,常用的消毒劑均能將其殺死。
本病多呈地方流行性,常不表現出明顯的季節(jié)性,但在氣候變化較大的時候發(fā)病率會有明顯的上升。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通常在氣溫較高的6~8月發(fā)病率會有所上升。本病的傳染源為已經發(fā)病的豬和隱性帶毒的豬。傳播途徑為直接接觸傳播,也可以通過空氣進行傳播,公豬還可以通過精液排出病毒,將其傳播給母豬。感染發(fā)病的母豬也可以通過胎盤將病原傳播給胎兒?;疾∝i使用過的帶有PRRSV的用具、器械等也可成為傳染源,病豬流動同樣是該疾病的主要感染途徑之一[1]。而且本病一旦發(fā)生,很容易繼發(fā)感染其他病原,不同病原共同感染,容易導致豬病復雜化,不易治愈。
豬在感染高致病性藍耳病后具有一定的潛伏期,通常是3~37 d。而且在發(fā)病后的表現也會有所不同,根據其發(fā)病的輕重緩急,可以分為3種類型,即急性型、慢性型和亞臨床型。
急性型的病豬發(fā)病較快,主要是對母豬和仔豬造成的危害較為嚴重。母豬發(fā)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會出現廢絕;病豬體溫升高,隨著病程的延長會出現呼吸不暢甚至呼吸困難的情況。處于妊娠后期的母豬,可見出現流產和早產等情況,產出的胎兒為死胎或者木乃伊胎,也有胎兒存活,但其體質較弱,出生后就表現為呼吸困難,不能正常運動甚至出現癱瘓等,常會在出生后的1周內出現死亡。一些母豬還會出現胎衣不下、產后癱瘓等癥狀。本病的流產率可達50%,死亡率可達35%以上,木乃伊胎可達25%[2]。仔豬在感染本型的病毒時,可見呼吸困難,多呈腹式呼吸,尤其是1月齡以內的仔豬表現尤其明顯。仔豬還出現食欲下降,不斷出現腹瀉,體溫上升,甚至可以超過40℃,站立不穩(wěn)或者站立行走時不穩(wěn)。??梢姴∝i出現轉圈行為,共濟失調,嚴重時會有抽搐,不斷消瘦。在眼瞼和結膜等部位出現水腫,體表不同部位有發(fā)紺情況,多在耳部、乳房和外陰以及尾部等容易出現發(fā)紺癥狀,尤其是在耳部表現明顯;病豬還表現為便秘或腹瀉。斷奶前的仔豬發(fā)病后死亡率可達80%以上,即使沒有死亡的仔豬也會影響到生長發(fā)育。斷奶后的仔豬感染后死亡率明顯下降,表現出的癥狀較輕。有的病豬表現為咳嗽和體表一些部位皮膚發(fā)紺,發(fā)生本病的病豬容易感染其他病原。種公豬發(fā)病后通常癥狀輕微,甚至不表現出臨床癥狀,但其精液質量會明顯下降,在精液中帶有病毒。
慢性型是大多豬場發(fā)生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本型的病豬表現為生長緩慢,生產性能低下,母豬的繁殖能力下降。豬群的免疫力也不斷下降,很容易就會出現細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的感染,常見支原體、附紅細胞體和鏈球菌等感染。
本型的病豬不表現出臨床癥狀,僅在進行檢測時表現為抗體陽性,表明有本病毒的持續(xù)感染狀態(tài)。在臨床上不容易被發(fā)現,其給豬場造成的影響非常大,給豬場形成長期的隱性威脅。
對發(fā)病豬進行剖檢,可見氣管和支氣管內有大量黏液性的泡沫,肺臟病變明顯,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和淤血,有炎性病變,尤其是在心葉和尖葉等部位有實質樣變,導致肺臟呈現花斑狀。脾臟有梗死,腎臟充血和出血,表面凹凸不平,切開后有出血點和大量的出血斑等。心臟表現為壞死和心肌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肝臟出血腫大,顏色發(fā)黃或者有大量黃白色的壞死灶等。腦部有出血和淤血情況,還有一些膠凍樣物質。病豬的腸道內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和潰瘍,有的部位壞死。病毒能夠破壞機體的免疫器官,可以造成免疫抑制情況,很容易引起繼發(fā)感染,從而使得病變復雜化和嚴重化。
本病通過對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的觀察,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還需要通過實驗室技術。在實驗室對本病的診斷可以采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常用的是PCR 方法。應用本方法如果發(fā)現有病毒,則可以確定本病。此外還可以應用核酸探針的方法來對本病進行診斷。
本病是由病毒感染導致,這類疾病通常沒有太好的治療藥物,重在預防。本病可以通過應用疫苗來進行預防接種,免疫程序可以參照農業(yè)農村部推薦的程序。在接種時,需要先注射3~5頭豬,觀察3 d后不出現嚴重的應激反應,就可以對全體豬群進行接種。疫苗接種應在公母豬配種前進行,同時對公豬、母豬按2頭份進行肌肉注射,對于18周齡以內的豬進行1頭份肌肉注射處理[3]。在初免后經過30 d 再接種1次,加強免疫。由于當前應用的疫苗可以通過胎盤將病毒傳遞給胎兒,因此,對于妊娠期的母豬可以接種蜂膠滅活苗。在進行免疫接種的基礎上,要加強養(yǎng)殖場的飼養(yǎng)管理,養(yǎng)殖場必須進行科學的飼養(yǎng)管理,最好是采取自繁自養(yǎng)的方式進行飼養(yǎng)和管理。養(yǎng)殖場應封閉管理,并進行嚴格的隔離和消毒,避免閑雜人等進入生產區(qū)。如果是飼養(yǎng)管理人員,進出養(yǎng)殖場必須經過嚴格的消毒。豬舍要勤打掃,及時將舍內的污染物和廢棄物清理出去,尤其是糞污等容易滋生病原,一定要及時清理。在清理后,要對豬舍全面消毒,消毒不能留有死角,必須做到全面和徹底。消毒藥物要輪換使用,不能長期應用同一種消毒劑,防止病原對消毒劑產生耐藥性。在養(yǎng)殖過程中,還要做好殺蟲和滅鼠等工作,避免寄生蟲和鼠類將病原帶入養(yǎng)殖場。如果需要從場外引進豬,需要對引進地區(qū)進行了解,是否屬于本病的疫區(qū),并對引進豬進行檢疫,確認健康才可以引進。引進的豬需要隔離飼養(yǎng),在隔離舍內飼養(yǎng)45 d后如果沒有出現癥狀,進行檢疫確認健康后才可以混群飼養(yǎng)。豬群在飼養(yǎng)過程中需要加強飼養(yǎng)管理水平,確保豬舍能夠在不同的季節(jié)內有相對恒定的溫度和濕度。在夏季,氣溫較高時要有防暑降溫措施;在冬季,氣候寒冷需要有防寒保暖的措施,避免豬舍內的溫度忽高忽低或者變化過大。還要保持豬舍環(huán)境的干燥,豬舍中豬群的飼養(yǎng)密度適宜,不能過密或者過稀。給豬群提供營養(yǎng)豐富的飼料,并在飼料中添加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原料,這樣不僅能夠提升豬群自身的體質,還能夠避免應激因素。在飼養(yǎng)中,嚴禁給豬飼喂泔水,要提供充足且清潔的飲水。如果有豬發(fā)病,應及時隔離,并對原豬舍進行徹底消毒,防止病原擴散。對病死豬的尸體進行無害化處理,而且病死豬接觸過的物品和器具也要進行無害化處理。
本病目前還沒有特效藥物可以用來治療,對發(fā)病豬采用防止繼發(fā)感染和提升機體免疫力的方式進行治療??刂评^發(fā)感染常用的藥物有頭孢菌素類和左氧氟沙星,也可以選用阿米卡星和大觀霉素等,通常不使用氟苯尼考或磺胺類藥物。提升機體免疫力的藥物有黃芪多糖、維生素C和轉移因子等,在臨床上還可以應用具有抗病毒效果的中草藥,主要有板藍根和雙黃連等,應用后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