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霞
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改革,德育教育在現(xiàn)階段的教育中,越來越重要,初中是每個學生的轉折點,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還應加強德育教育,加強對道德與法治的建設,廣大教師應積極探索開展德育教育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加強德育教育中的道德與法治與初中教學的相互影響和彼此促進的關系,本文對德育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進行了探討,并且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德育教育;道德與法治;策略
引言
現(xiàn)階段,在新課程改革下,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民族素質主要包括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和品德素質,而提高民族素質的重點在于學校教育。因此,廣大教師應以身作則,加強初中學生對德育教育中的道德與法治的認識,使初中學生形成對道德與法治獨立的思想與見解,并實施到日常生活中,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促進初中學生思想意識、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質方面的發(fā)展。并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在德育教育教學中對于孩子的發(fā)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廣大教師應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制定科學的教育方法。
一、德育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現(xiàn)狀
(1)重視度不夠
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致使很多教師在德育教育上沒有一個基本的判斷,依然是以學生的學習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和主要考量標準,教學理念陳舊,把學生的學習好壞和道德品質的優(yōu)良掛鉤,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很多教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思想認識依然根深蒂固,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覺得必要性不足,也就不能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人格和高尚品質。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不重視直接影響了德育教育的滲透。
(2)實踐性不強
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方法跟不上新時代的發(fā)展,很多教師缺乏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理解,自然也就不能把德育充分地融入到道德與法治課程之中。道德與法治是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書本上的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不是知道就夠了,而是只有在實踐中真正做到,才符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目的。德育的目的不是教導人們滿口仁義道德,而是要培養(yǎng)腳踏實地、積極踐行、言行一致的真君子,輕實踐重理論違背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要義。
二、德育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1)加強教學指導
德育不同于文化課的學習,簡單的灌輸不但達不到目的,對于叛逆心強的初中生來說,甚至可能讓學生反感,從而失去了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時候,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先進教學理念的指導,一切以學生的健康發(fā)展為出發(fā)點進行教學。比如在講到友誼時,教師就不能只是對友誼的概念、意義,以及價值照本宣科地進行解讀,而是應該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學生深刻感受到什么是友誼。教師可以讓每位學生說一說他們對友誼的認識,讓學生們結合各自的生活談一談和他們關系不錯的同學的友誼故事,從友誼發(fā)生到建立到保持的整個過程,讓學生暢所欲言。此外教師還可以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們自己去尋找愿意發(fā)展友誼的同學,讓學生們對自己的選擇各抒己見。也可以讓學生們選擇最不愿意發(fā)展友誼的同學,教師通過了解他們的故事,加強他們對彼此的了解,增進同學們的友誼。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把名人們的友誼故事以幻燈片的方式展現(xiàn)給學生,比如鐘子期和俞伯牙,比如白居易和元稹,等等,每展示一副圖畫,就讓學生們講一講這些名人之間的友誼的故事,既加強了學生對友誼的重視,也能夠通過學生對這些中華歷史名人的了解,加強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
(2)加強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輔助。一堂情感飽滿的道德與法治課,能夠使學生在真誠的學習氣氛中感受到德育教學的力量和價值。比如在講到《做情緒情感的主人》這一章時,教師就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一組針對一種具體的情緒或情感進行討論,可以是嫉妒,可以是憤怒,可以是痛苦,讓學生們針對情緒或情感的發(fā)生原因,發(fā)生表現(xiàn),以及解決辦法進行討論。在小組的交流和合作中,加強學生對情感情緒的認知。在這之間教師可以做出引導,比如針對憤怒這種情緒,教師可以首先以身作則,講講憤怒的危害;結合教師自己的故事,比如對于差生的怨言,教師就可以從學生良好發(fā)展這一個角度上,做自我檢討似的講述,既能拉近和學生的關系,也能使學生們認識到憤怒的負面作用,從而提高控制自己憤怒情緒的意識。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強調的是修身養(yǎng)性,對萬事萬物采取不擾不爭之態(tài)度?!墩撜Z》說:“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說明守靜制怒是中華人文精神的重要寫照。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币彩侵腥A儒家士大夫的處世態(tài)度和行為準則。教師可以結合這些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使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克制自己的憤怒情緒,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3)加強師德建設
師德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能夠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建構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巨大促進作用。所以要想在道德與法治中滲透德育,教師就必須是一位道德高尚,和藹可親,德藝雙馨的人。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要認識到師德對于德育滲透的引導作用,努力加強自身的道德建設,以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教師形象贏得學生們的好感和尊重。隨著國學的發(fā)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方興未艾,儒家思想對現(xiàn)代人類所面臨的各種心理危機有著很強的引導作用。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擔負著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重要責任,在生活和學習中,品德再好的教師,也難免出現(xiàn)各種情緒,并把情緒帶到講堂中,給學生造成不好的影響。有鑒于此,教師就可以利用業(yè)余時間,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來涵養(yǎng)自己,讀讀《論語》,讀讀《詩經(jīng)》,雖然一時半會看不出成效,但是只要堅持,就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增強文化氣質。初中生的模仿能力強,所以一位師德高尚的教師在德育教育上能夠起到道德與法治教學難以替代的效應。
三、結束語
信息化時代的德育教育只能加強而不能減弱。教師要抓住初中階段的學習壓力相對不強這個重要的時刻,在初中階段加強德育建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參考文獻
[1] ?試論體育教學中德育的缺失與回歸[J]. 翟會珍.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18(04)
[2] ?淺析高校體育教師在德育工作中的獨特作用[J]. 賈志亮,何思悅. ?當代體育科技. 2017(06)[3]學校體育德育功能的實現(xiàn)[J]. 彭蕾. ?教學與管理. 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