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藝林
對于游記類教學,很多教師帶領學生對文本“賞析”“品析”,這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也是主要教學手段。但很多課堂“賞、品”過之,而“析”字落而不實,學生的感悟僅停留在“感”,“悟”的層面還沒有真正進入,比如就算讓學生畫“游記思維導圖”,基本上還是“旅游路線圖”。以下,就《壺口瀑布》(部編教材八年級下冊)筆者的教學實錄,例談游記類如何在“家?!苯虒W的基礎上,走一步,再走一步,引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一、從憑借外力驅動到激活本體內驅
學生的文本學習動機,有“為了上這堂課”“完成學習任務”“應付考試”等,筆者稱這些為“外驅力”。但還有“內驅力”,它基于學生的自我成長需要,“內驅力”的激活,更加復雜,難度更大。“思”源于“情”,只有對事物具有關注熱情,才有可能產生進一步思考的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事物的關注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跟本人的關系,關聯(lián)度大就越關注,也越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去做。所以語文教學首先“以學生的生命成長需求為圭臬,教師才能在手中的教材里發(fā)現(xiàn)主旨,把握重點。這個重點必然是指向學生的生命自覺需求,也必然是適合他們所處的學段”,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我”的關聯(lián)到底在哪里,這是“引思”的開始。
教學《壺口瀑布》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同學們,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這篇課文?本篇在教材第五單元,于是我首先帶領學生朗讀第五單元導言“閱讀這類文章,隨著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讓我們豐富見聞,增長知識,開闊眼界”,這里包含了很多“文”“我”關系的“關我”信息,很容易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而且,單元導言后面進一步提出了學習游記的把握要點,就是“游蹤、寫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語言,欣賞、積累精彩語句”,自然而然由對文本的關注,引入到對文本學習“要點”的關注。
另外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心理等出發(fā)都可以開發(fā)資源,真正從學生的“需要性”出發(fā),最大限度調動學習積極性和對文本的關注度,激活本體內驅,為后面的引思作準備。
二、從留意細微之處到巧設問題激活學生思維
文本教學的思維訓練一開始不宜過難,以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和信心,影響后面的教學實施。但也不宜過易,這樣起不到吸引注意,調動熱情的效果。一開始的提問宜“巧”。
教學伊始,筆者首先引導學生注意到文本兩處“不起眼”的地方。第二小節(jié)“臨出發(fā)時有人告誡:‘這個時節(jié)看壺口最危險,千萬不要到河灘里去,趕巧上游下雨,一個洪峰下來,根本來不及上岸?!钡谌」?jié)“當?shù)厝苏f,曾有一頭黑豬掉進去,再漂上來時,渾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聽了不覺打了一個寒噤”,這兩個地方并非作者直擊現(xiàn)場,而是引他人所言,所以看似是“題外話”,有的教師會注意到卻沒有進一步挖掘,但作者在文中反復兩次運用,其中必有奧秘,筆者借此把課堂活動意圖指向激活學生思維。教學環(huán)節(jié)如下:
師:把這兩個地方去掉讀得通嗎?
生:讀得通的,文本意思一點都不受影響。
師:既然讀得通,那為什么不去掉呢?
生:這是間接描寫,為了突出瀑布的氣勢大。
師:單單是氣勢大嗎?再讀讀這兩句。
(生讀)
生:很兇險。
學生一開始并不能讀出“兇險”,只是籠統(tǒng)說“氣勢大”之類,比較寬泛,而通過以上的“反證式”提問,學生的理解得到了“聚焦”,作者的寫作手法、意圖得到了揭示,學生文本學習的一開始就收獲了于“不起眼”處“進一步”探究的成就感。
游記文本有我們容易浮光掠影之處,但正是這些“不經意”之處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引發(fā)他們探究,也正是這些地方蘊藏著學生思維訓練的教學契機。
三、從掌握游記要素到形成系統(tǒng)學習
“游蹤”“視角”“感受”是構成游記的要素。但很多課堂對這三者就事論事,割裂開來學習,獨立而沒有統(tǒng)一,沒有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三者之間的整體邏輯思辨。
作者對壺口瀑布的感受是“兇險無比→氣象萬千→柔中有剛→偉大性格”,于是筆者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問題,這些感受是怎么來的,為什么在不斷變化,它們之間有規(guī)律嗎?“游蹤”“視角”這兩者和“感受”有必然的聯(lián)系嗎,可以形成一條系統(tǒng)學習路徑嗎?于是教學設計就增加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
師:作者對瀑布有那么多不同感受,同學們發(fā)現(xiàn)有什么規(guī)律嗎?
生:感受在逐步升級。
師:能夠說具體一點嗎,是怎樣的升級?
生:“兇險無比”是最初的感受,“氣象萬千”感受更加豐富了,而越往后“柔中有剛”到“偉大性格”上升到了人格、民族精神層面。
師:分析思路很正確!作者對瀑布的感受正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小境界到大境界在逐步升華。那么這些感受是怎么產生的呢?
生:和看到的景物有關,比如第二次“下到溝底、直走到河心、依在一塊大石頭上”和第一次“在半山腰、下到灘里”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所以產生了不同感受。
師:對,因為“游蹤”變化產生了景物不同,進而感受也不同。還有沒有其他原因?
生:視角不同,“俯視”到的,“向上游看到的”,再到“看罷水,我再細觀腳下的石”也會帶來不同感受。
師:能夠舉一反三!我們經過分析發(fā)現(xiàn),正是“游蹤”“視角”的變化,產生了“同物不同感”。
鑒于此,還設計了如下板書:
有了針對思維發(fā)展的課堂環(huán)節(jié),學生思考了“感受變化”和“游蹤”“視角”的邏輯關系,進而想到“游蹤”“視角”原來那么重要,能夠影響到全文內容。再加上一目了然的板書示意,游記知識點的學習就不再是孤立單薄的,而是由“問題鏈”引出了“思維鏈”最終讓學生掌握了“知識鏈”。故,游記的知識點教學應全盤設計考慮,讓學生在系統(tǒng)性學習中培養(yǎng)思維的邏輯性以及廣度和深度。
四、從欣賞品讀段落到發(fā)現(xiàn)行文規(guī)律
品讀賞析是游記教學不可繞開的一環(huán),也是重要一環(huán)。“所至”“所見”“所感”是經由“所言”表達出來的;“所言”不僅是“所至”“所見”“所感”的載體,而且居于“所至”“所見”“所感”的核心。很多游記教學中,教師只是帶領學生欣賞美文、美景,但是對于“作者如何能寫得這么美”卻沒有進一步的追問,只是關注了 “讀法”,卻未深究“寫法”。
《壺口瀑布》的第四小節(jié)描寫了瀑布的“氣象萬千”,是很值得品析的一段。鑒于該段描寫內容豐富多姿,景物情態(tài)特點多變,表現(xiàn)手法復雜多樣,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好一個氣象萬千,如此復雜多變的景物,作者是如何清晰生動地表達的呢?請同學們把這一段劃分層次,并說出這樣劃分的理由。
生:這一部分可以分為四層。第一層是“黃河在這里由寬而窄”到“消失在遠山青色的背景中”;第二層是“當然這么窄的壺口一時容不下這么多的水”到“那種猛烈”;第三層是“盡管這樣”到“一幅寫意畫”;第四層是“我突然陷人沉思”到這段最后。
(但是學生說明分層理由并不理想)
師:同學們先“分層朗讀”:全班齊讀第一層,男生讀第二層,女生讀第三層,然后再全班齊讀第四層。
(生分層朗讀,師提示朗讀節(jié)奏、情感)
師:為什么要這樣分角色朗讀?
生:因為第一層是總的寫瀑布由最高處跌落下來,所以全班齊讀;第二層寫了向兩邊涌去的雄渾,所以男生讀;第三層寫了瀑布繼續(xù)往下流的細膩多變的情形,所以女生讀;第四層總結了作者的感受,全班讀。
師:說得很好,通過分層朗讀我們知曉了層意,還發(fā)現(xiàn)了寫作規(guī)律。這段看似內容繁雜,但作者通過分層描寫讓它們變得條理井然,且景物變化有規(guī)律可循,那就是“由遠及近、由散到聚,由粗到細”,可見文章“雖未明寫視角,卻隱含其中”。
游記的景物欣賞是個謎面,謎底則是它的表現(xiàn)技巧,因為只有知道了表現(xiàn)技巧在哪里,學生才能夠做到知曉并且“‘從讀到悟,來學習寫法,在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上,通過‘同化、順應,自主構建,將知識經驗提煉出來,便于靈活運用”,寫出美景佳句。游記教學的美點賞析,要賞更要“析”,這個“析”就在于采用適切的方法誘導學生打開思路去發(fā)現(xiàn)。
五、從知曉景物特點到探究思想內涵
游記教學必然會涉及景物特點,課上有的通過出示圖片、視頻,有的通過語句、詞匯品讀,還有的讓學生想象說、寫等等。但是這些都還停留在“景物的特點是什么”的層面,沒有深入到“為什么”的思維領域。
《壺口瀑布》第五、六小節(jié)分別表現(xiàn)了瀑布的“柔中有剛”“偉大性格”的特點,很多教師在此僅是帶領學生品句感受瀑布精神,至于特點的“成因分析”卻一筆帶過,而恰恰是這里包含了作者的獨特視角和思想,也蘊含了和學生成長有關的珍貴教育資源。筆者進行了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找出第五小節(jié)表現(xiàn)柔中有剛傳神的字。
生:鑿、旋、切、剁。
師:好生動的字,請同學們把相關句子齊讀。
(生有感情朗讀)
師:人說柔情似水,卻不料刀劍如夢,同學們,這“刀劍如夢”柔是怎樣煉成的?
生:書上說,“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壓迫竟會這樣怒不可遏”“當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以力相較,奮力抗爭”。
師:想到了國歌中一句什么歌詞?
生: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fā)出最后的吼聲。
師:請同學們唱一下這句,再讀一讀剛才文章中的兩句。體會到一種什么精神?
(生反復唱讀結合,情感油然而生)
生:我們體驗到了不畏壓迫、勇于反抗的民族精神。
到了探究第六小節(jié)“偉大性格”筆者同樣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僅僅寫到“偉大性格”為止么,它的偉大性格又是怎樣煉成的?
當學生回答“黃河被兩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時,也就鑄成了自己偉大的性格”時,筆者又設計了一個正反方辯論。
師:黃河遇到了這么多“崎嶇坎坷”,那這些到底好不好呢?
生:我們覺得是好的,因為這些坎坷成就了黃河的偉大。
師:嗯,看似有道理。那我做反方吧,我說不好,我們祝福別人不都是說“平平安安”“一帆風順”嗎?沒人祝你“一路坎坷”吧?
(學生一時陷入沉思)
師:請小組討論后回答我。
(生討論)
生:我們覺得要辨證去看,遇到困難不是好事,但是克服以后能夠幫助我們走向成功。
師:道理真的越辯越明。壺口瀑布如果遇到阻礙不能沖破那只能是死水一潭,它偉大性格的成因告訴我們“困難是必然的存在,但關鍵是自我的突破”。
《壺口瀑布》第五、六小節(jié)除了寫瀑布特點,均分析了成因,所以必然包含了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是我們要抓住的重要信息,并由此設計學生的思維訓練環(huán)節(jié),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內涵,通過這樣的語文思維訓練為學生的精神成長墊底。
游記類教學,我們不能只囿于其字面的寫景、抒情等感性表征,而要充分發(fā)掘、利用其教學資源,捕捉重要信息,透過文字和內容的表面,走一步,再走一步,引領學生的思維向更深處漫溯,讓學生有所感,更有所悟;有所學,更能有所用。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海門市中小學教師研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