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詩昆 徐璟瑋
內容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之后,這個話題一度成為高校教育界討論的熱點,各級各層都在思考和探索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本文從實際出發(fā),結合作者本身授課的經(jīng)驗,總結和歸納相關的提升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 親和力 提升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雹佟坝H和力”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要求和導向??倳浀闹匾v話從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客觀實際出發(fā),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訴求,對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問題導向?!案咝5掠L期以來話語風格相對單一,教育方法始終無法擺脫說教和灌輸,無論從內容和形式都還缺乏吸引大學生主動受教意愿和動機制功能”。②因此,落實立德樹人宗旨,切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大學生真心喜愛終生受益的課程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的現(xiàn)實命題。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提出
教育不是工業(yè)生產(chǎn)線,人才不是工業(yè)產(chǎn)品。思想政治理論課尤其要避免這一點,堅決摒棄“一本教案走天下,一本教案用一生”的做法,要不斷結合時事變化和不同專業(yè)調整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要時時更新、與時俱進。思政課教師必須立足于教材,了解國家政策和形勢,密切關注社會熱點,掌握學科前沿動態(tài),才能增加思政課的說服力。思政課既要“上天”,準確轉達黨的最新文件,傳播黨的聲音,堅定政治性;思政課又要“入地”,把教材和學生關注的社會事件、學生身邊的事結合在一起,思政課才能提高“抬頭率”,真正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生活。思政課教師要立足自己學校、社區(qū)、城市,就地取材,實現(xiàn)案例身邊化、本土化,拉近學生和案例人物之間的距離,提高教學資源的可感性。③
教學內容要根據(jù)不同專業(yè)適當調整,因材施教,實現(xiàn)“千姿百態(tài)”的教育效果,讓學生享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實現(xiàn)“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教育功效。教材的內容是普遍真理,同時也要注意專業(yè)特殊性。比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職業(yè)道德部分,教材總結了五點內容,把這部分內容講透是第一步。同時也要結合各專業(yè)的特點,堅持專業(yè)特殊性與思政課講述的政治點相一致,思政課才能真正接地氣又富有生氣,更好的加強思政課的說服力。由此可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已迫在眉睫。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必要性分析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創(chuàng)新,這也是活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命力之所在。只有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才能增加思政課的感染力,講好思政課。
(一)加強師生互動,凸顯學生主體性
傳統(tǒng)課堂是教師講學生聽,在時代背景轉變、教學對象轉變的情況下傳統(tǒng)課堂暴露了一定的問題:學生參與感不強,教師講和學生聽是兩張皮的現(xiàn)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很難得到體現(xiàn)。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盡可能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這是增加思政課感染力的一個重大思考。
堅持問題導向,采用分組談論的互動式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鼓勵每一位學生參與討論活動,和學生對話,尊重學生的話語權,在充分了解和溝通的基礎上,對學生存在的思想問題進行有的放矢的剖析和解答,這樣才能增加思政課的參與度和感染力。堅持時事小課堂制度。每周思政課的第一份五分鐘,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一周內的社會熱點進行分析和評論,教師最后總結點評。既督促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并參與到思政課的教學活動中,又加強了師生溝通互動,充分體現(xiàn)了教學相長。
(二)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打造思政課線上線下統(tǒng)一,課內課外統(tǒng)一
互聯(lián)網(wǎng)深刻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可是思政課創(chuàng)新不能回避的問題。思政課教師應該堅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本位,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充分把互聯(lián)網(wǎng)融入思政課教學中,打造互聯(lián)網(wǎng)+的新模式。教師依托網(wǎng)絡可以在課上完成點名考勤、回答問題、搜尋熱點等環(huán)節(jié),在課后可以進行反饋答疑、布置作業(yè)、分享視頻等,大大拓展了課堂的時間和空間。思政課教師也要充分運用好信息化手段,打造思政紅色微信、紅色微博、主題教育網(wǎng)站,開發(fā)思政專題APP,加強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和學生的共同參與,打造思政課線上線下統(tǒng)一,課內課外統(tǒng)一。
(三)尊重學生多元化,打造自選式的社會實踐
在實踐課時不變的情況下,由學生自主選擇社會實踐教學模塊。社會實踐教學模塊包括讀書筆記、紅色基地考察、社會義工服務、紅色視頻觀看、思政課程小論文、我來當記者等。每個模塊都有相應的學分,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特長和興趣進行自主選擇。這種自選式社會實踐,打通了思政課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張皮”的現(xiàn)象,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感。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加深思政課對學生的感染力,而且也能加深學生對思政課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和理論應用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共同探討、集思廣益的合作精神。
(四)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加強思政課的滲透力
思政課絕不是僅限于課堂之上,思政課的教學目標覆蓋到課上課下、網(wǎng)上網(wǎng)下、校內校外。做好立德樹人工作還需要充分調動學校、家庭、社會各方積極性,使一切可能的要素參與其中,通過強化道德自覺、選樹道德典范、鼓勵道德行為,在全社會營造尊德尚德的輿論氛圍,真正實現(xiàn)“全員育人”“全程育人”。
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貫徹、滲透立德樹人理念,確保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顯性和隱性教育資源,做好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將“立德”貫穿于高校教育的全過程。學校所有教育教學工作者都肩負著育人的光榮使命與崇高職責。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前提就是全員參與、全員育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有機結合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從事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教師,輔導員,以及從事專業(yè)課程教育教學的廣大教師,能夠做到相互配合,真正同向同行,形成育人育才的協(xié)同效應。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提升途徑
思政課親和力,是指思政課教師通過提升自身魅力,改進教學方法,整合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產(chǎn)生的親近感和趨同感。在思政課的教學實踐中,可以把親和力分解“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滲透力”。提升思政課親和力的途徑有以下幾種。
(一)提升思政教師自身魅力,增加思政課的吸引力
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在2019年3月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就思政課教師提出了六點希望,要求思政課教師具備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這些要求和希望,都對思政課教師具有切實指導意義。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有思想魅力、學術魅力,更要有人格魅力。思政課的自身魅力,從根本上取決于思政課教師的人格魅力。
思政課是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重要課堂。思政課教師作為價值觀的傳播者和塑造者,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思政課的人格化存在。學生往往會從思政課教師的言談舉止,去領會、內化他所言說的價值觀內容。因此思政課教師的人格魅力師德師風就顯得特別重要。思政課傳播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時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自身的價值導向,要自覺修身正己,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榜樣模范。大學生對價值觀的認可和篤行,并不是僅僅靠教師在課堂上的言傳,更要看教師在課堂外的身教?!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愛崗敬業(yè),嚴于律己,才能真正為大學生所認可。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這篇文章中指出:“良好的職業(yè)道德體現(xiàn)在執(zhí)著堅守上,要有望盡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最后達到驀然回首那人還在燈火闌珊處的領悟”。思政課教師都應該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如果思政課教師做不到“人格要正”,那就會使大學生失去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近感。思政課的特殊性,要求思政課教師人格要正,有了正氣,才能增加思政課的吸引力。思政課教師在課堂內外的人格魅力成為了提升思政課吸引力的內核和底蘊。
(二)思政課教師應該有思想魅力
思政課教學要想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就必須葆有思想的品質。思政課教師的思想魅力來自于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只有有信仰的人,才能真正講出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只有有思想的人,才能激發(fā)出馬克思主義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在馬克思看來,理論說服人是掌握群眾的根本和關鍵,重要的不是讓學生記住結論,而是要讀懂思想。有思想的思政課,才能讓學生領會理論的方向,洞察結論背后的邏輯,學會從政治上看問題,堅定政治立場,明辨政治方向。思政課教師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宣講者,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者,自身要做到“政治要強、情懷要深”,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論水平。一個自身信仰不堅定的教師,在傳播價值觀的過程中一定態(tài)度曖昧摸棱兩可立場模糊,不僅不能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反而增加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懷疑和困惑;不僅不能增加思政課的吸引力,反而進一步增加大學生的困惑。
(三)思政課教師要有學術魅力
思政課教師的學術魅力來自于政治話語向學術話語的轉變。政治話語是純意識形態(tài)的灌輸,是單純的理論。政治話語向學術話語的轉變是指不直接復制教材中的原話,而是把教材文件中的純理論結合中國的時代時事世事進行縱深解讀,“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靠“講事實、擺道理”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讓思政課真正入耳、入腦、入心。
參考文獻
[1]吳山,周可心.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與針對性的研究.教育現(xiàn)代化,2019年第37期:245-247頁.
[2]歐陽詢,歐陽桂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提升策略探究.懷化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115-118頁.
[3]鄭潔.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與針對性的路徑.高校輔導員,2017年第5期:16-20頁.
[4]楊承三,史奕.漢德工匠精神對高校德育工程教育的啟示.文學教育,2018年第35期:154-155頁.
注 釋
①習近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
②芮鴻巖,高校德育親和力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江蘇高教,2018(1):86-90.
③遠富、李億,以提升親和力為導向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創(chuàng)新與實踐.江蘇高教,2018(9):99-102.
本文系2018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政專題研究項目(2018SJSZ038)資助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介紹:龔詩昆,南京旅游職業(yè)學院基礎部教師,副教授;徐璟瑋,上海理工大學中德國際學院,博士,助理研究員;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