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傲霜,婁淑華
(吉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看法的重要媒介工具,尋找恰當、精確的語言表達思想觀念,避免出現詞不達意的情況,使語言最大程度上被聽眾所理解、領悟,這是一項充滿挑戰(zhàn)性的復雜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地點、場合圍繞新形勢下黨和國家發(fā)展面臨的現實問題發(fā)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包括致辭、演講、會談、指示批示、書信等,文風清新脫俗、樸華真實、靈動優(yōu)美、凝煉俐落,呈現出習近平新時代獨特的語言藝術風格?!傲暿皆捳Z”具有親和力、感染力和穿透力,領導干部和人民群眾喜愛聽、愿意聽,自覺地提高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政治覺悟,內化于心靈并外踐于生活。
語言背后體現了一個人的思想、情感、意志、智慧、素質等。習近平總書記藝術性的語言運用,具有鮮明的特征:引經據典,意蘊深遠;樸實平和,溫風細雨;擲地有聲,大國風范等,形成了系統(tǒng)完整的“習式話語”藝術體系。
習近平在重要講話中常援引經典事例、古詩名句、諺語格言等,敘述過往故事以警鑒今人今事,大大增強了講話或信件的可信度和說服力。習近平在黨風廉政建設中曾多次講述古代廉吏故事,援引廉政格言,如“楊震‘四知拒金’、張伯行‘一青二白’、正考父‘三命而俯’、羊續(xù)‘懸魚拒賄’、孔奮‘身處脂膏不自潤’、包拯‘不持一硯歸’等”[1]。黨員干部在工作中應廉潔自律、嚴以修身、恭謹低調。習近平還借用枚乘《七發(fā)》的故事,治愈楚太子精神萎靡的藥方是學習探討“要言妙道”,強調一個人只有補足精神鈣質、提升道德修養(yǎng)、堅定理想信念,才能抵御邪氣入侵,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引用劉勰的“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2]、白居易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2],力在說明文藝的創(chuàng)作靈感源于人民的現實社會生活,文藝作品若要有持久生命力,常青于藝術之樹,需體現時代創(chuàng)新精神,順應人民群眾的需求。習近平引清代詩人趙翼的“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2],強調作家藝術家需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審美欣賞能力,創(chuàng)新文藝的內容題材和形式手段,努力做到“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2]。習近平關于文藝工作講話精神內容,小小篇幅含有近三十句古詩詞和諺語警句,可見習近平總書記詩性語言文學藝術造詣之深。
習近平總書記學識淵博,在言語交談中典故、詩詞信手拈來,其語言藝術自成體系,另一鮮明特征則是直白樸實,善用“大白話”“接地氣兒”的群眾語言與老百姓嘮家常,“這里我很熟悉,當年下鄉(xiāng)就騎自行車來。今天就是來聽大家的,看看鄉(xiāng)親們,接接地氣,充充電。”[3]他挨著老百姓坐,聊天式、談心式地坦開心扉暢談,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也沒有套話、官話,這拉近了與老百姓的心理距離,百姓們愿意掏心窩子講真心話,樸實溫和的言語如春風細雨般敲打在群眾的心扉,使得群眾感到真正的幸福感和民族自豪感。肢體語言作為非語言信息,可以增強語言溝通的效果,習近平在談話中聲情并茂、謙卑大氣,慈愛和藹的眼神和恰當合適的肢體動作,彰顯了一個國家領導人的自信風度和大國形象。2015年11月7日,時隔66年兩岸領導人習近平與馬英九首次會面,握手時間長達70秒,兩人無需言語交談,握手的過程顯得十分自然且默契,這樣的肢體動作無言勝有言,體現了血脈相連、無法割舍的親情,正如習近平在致辭中說道,“打斷骨頭連著筋”[4]。此外,習近平總書記自己撐著傘,挽起褲腿,不擺架子、不作秀,冒暴雨在湖北考察民情,也展現了其藝術性的肢體語言和迷人的人格魅力。
習近平藝術性語言不僅樸實無華、平易近人、如沐春風,還氣勢恢宏、擲地有聲、鏗鏘有力,展現著一個大國的風范與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懲治腐敗、從嚴治黨、政治外交、體育外交等領域的講話,大氣自信、氣勢澎拜,有極強的感染力、穿透力和震懾力。針對人民群眾對反腐敗斗爭的模糊認識和錯誤言論,習近平指出,反腐敗不是看人下菜的“勢力店”,不是爭奪權力的“紙牌屋”,更不是有頭無尾的“爛尾樓”,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生動形象、通俗易懂,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鐵腕反腐的堅定決心。習近平在首個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上指出,“南京大屠殺慘案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鐵證如山、不容篡改。飽受欺凌、任人宰割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前景無比光明”[5]。習近平語言的氣勢撲面而來,攝人心魂,激勵著13億中國人的愛國熱情和團結奮斗。2014年習近平“應約會見”安倍晉三,安倍一見面就用中文熱情打招呼“很高興能相見”,而習近平總書記面部表情格外嚴肅,要求安倍信守雙方簽訂的政治文件和“村山談話”等承諾。習近平的“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對挑釁國家尊嚴和主權的惡劣行徑,采取強硬回應與反擊。習近平與日的政治外交講話體現了中國堅決捍衛(wèi)國家領土和主權的強硬風格,警告日、美等國,休想侵犯我國領土與主權,寸土必爭!這與他對南非和北歐等國的言辭相比,展現了習近平剛柔并濟的領導藝術才能。
??抡J為,“話語并非單純的語言結構或文本形式,話語的產生和擴散與社會歷史文化、制度、社會力量斗爭緊密聯(lián)系。”[6]話語體現著一種權利關系,隱藏于國家制度、階級力量對比變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采取特定形式將社會所要求的思想意識、政治素養(yǎng)、道德準則轉化為受教育者內在人格和需要,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在行使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著鑄魂育人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者被國家制度和教育理念賦予了規(guī)范受教育者思想與行為的話語權,擁有對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或文本的解釋權和主導權。然而,部分師生的“公共話語空間”常常演變?yōu)榻逃叩摹蔼氉鄨鏊?,操縱和控制著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和話語權利,自主意識較弱的受教育者逐漸淪為教育者的附庸物,處于邊緣化、弱化的失語狀態(tài)。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意識形態(tài)較強的學科,大多數思想政治教育從業(yè)者逐漸成為黨和政府的代言人,教育者話語權形同虛設,主要采用用行政性話語教授課程內容,大多數人隱藏內心的真實情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包括制度、政治、文件、權力話語等,過度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政治性,忽視內容的時代性與生動性。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回避一些社會熱點和爭議性話題,導致教材內容與社會日常生活世界相脫離,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中枯燥無味的官話、套話逐漸失去興趣,甚至反感、抵觸說教式思政課堂。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也無法實現真正的交流與溝通,受教育者將陷入“無我”的缺席境地。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有其獨特的話語規(guī)則、形式、結構,具有“先定性”特點,一些教育話語者在表達觀點時,大腦先前加工的政治性、制度性話語已準備就緒,將直接照搬硬套模板式學理言語,忽視情感、想象、靈感、頓悟、意志、智慧等非理性因素在塑造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公共話語空間”中處于主導性地位,雙方缺乏一定的平等互動與交流,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以強制性教育話語規(guī)定著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和價值取向。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教育者重視知識和技能水平的提高,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的灌輸,較少引導學生關注自身情感、藝術、價值的內在需求。真正意義上完整的人,是理性與非理性因素雙向作用的結果,兩者缺一不可。理性話語身居廟堂之高,脫離人們的生活實際,理論抽象空洞,缺乏生機活力,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若要深受教育對象的喜愛,就要講受教育者愛聽的“話”,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從高高懸浮的天上下凡到人間,與學生聊天談心式的交流彼此的感受與想法,平等和諧的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空間。
“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學習、人際交往、娛樂等活動與互聯(lián)網緊密聯(lián)系著。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社會經驗淺薄,自我意識又較強,在面對爆炸式增長的海量網絡信息時,辨別是非、善惡、美丑以及自律能力較弱。網絡社會是比較自由輕松的場域,“網絡話語呈拼貼、亂序、無邏輯等特點,信息往往以碎片化、調侃化、娛樂化、隨意化的形式傳播”[7]。大學生在虛擬空間中擁有更自主的話語表達權,由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監(jiān)管把控不到位,一些大學生在參與熱門話題討論和發(fā)言時,因為話語表達未得到認可,雙方又壓制不住青春期的魯莽和沖動,便相互謾罵攻訐、展開人身攻擊,造成的網絡語言暴力嚴重影響著人們的學習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化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網絡社會頻頻出現語言暴力行為,在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缺席或“失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不僅規(guī)范現實中的人,還需入駐虛擬網絡空間,建設和諧有效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話語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正逐漸走向“集體失語”狀態(tài),新時代下,習近平藝術性語言深受人民群眾喜愛,有必要重新審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從習近平言語中尋求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話語的路徑。
習近平話語作為一種有具體指向的言語行為是習近平藝術性語言應用的體現,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社會氣息和精神風貌,其話語廣泛存在和運用于人類社會的經濟體制、政治觀點、社會文化、生態(tài)文明等各方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體系的提升具有重要啟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具有社會歷史性,每個歷史時期有其獨特的話語情境,且隨著時代發(fā)展相應發(fā)生轉變。革命戰(zhàn)爭年代和國家建設初期,主要使用“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宣傳工作”等話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以規(guī)范群眾的思想意識,鼓勵人們奪取并鞏固國家政權為目的。這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以官方、學術、政治、文件、權力話語為主要表現形式。新時代西方多元價值文化思潮不斷涌入,以政治性權力話語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已無法滿足受教育者的話語表達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應依照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相應調整自身話語結構、形式,創(chuàng)新“新話語”路徑,突破傳統(tǒng)的強制性行政“話語場”,避免出現思政課堂“集體失語”的狀態(tài),關注學生話語、邊緣話語和個體話語,促進思政理論課師生關系和諧良性發(fā)展。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話語根基,表現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性,話語形式、表達、傳遞、交流受所在時代國家的方針、政策等規(guī)定,引領著人民的思想政治觀點和價值取向。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黨的‘真經’,‘真經’沒念好,總想著‘西天取經’,就要貽誤大事!”[8]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真經”,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者只有反復品味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的話語,夯實語言哲學理論功底,才能重塑思想政治教育新話語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科學性、體系性與邏輯性?!傲暿皆捳Z”常引用歷史經典故事、古詩詞、諺語警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提升同樣離不開浩瀚燦爛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給教育者提供了機遇與挑戰(zhàn)。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者應精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汲取其思想精髓、道德內涵和價值理念,同時立足時代精神,關注受教育者話語權的形成發(fā)展規(guī)律,營造交流互動、平等和諧的話語情境。
習近平在慰問老百姓時,善用接地氣的“大白話”、民間俗語、網絡流行語等,生動樸實、幽默詼諧,以“嘮家?!薄罢勑氖健比罕娫捳Z形式,拉近了與人民的心理距離,老百姓敞開心扉,敢于述說自己話語意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解決學生學習、生活情感中遇到的困擾,這就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提升離不開學生群體的生活實際。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偏重學術性、學理性,缺乏時代性、靈動性。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內容存在閉塞化和過度理想主義傾向,社會復雜的現實沖突阻礙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提升,如高級官員的“偽愛國”行為、攙扶老人遭訛錢、揭露“地溝油”記者被殺害等不公正現象,強烈沖擊著道德教育話語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應走進大學生群體生活中,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成長規(guī)律,學習了解網絡流行新潮話語,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形式和傳播手段,采用“樸實化”“聊天式”“趣味性”大學生喜愛的話語方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功能和效果的最大化。
習近平語言藝術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學術性、權威性與生動性、情感性具有借鑒啟示意義。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既要簡潔凝練、奪人眼球,又要彰顯情感、信仰之美,利用互聯(lián)網、手機平板、數字電視、社交軟件等新媒體技術展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