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中華 晏子文 黃海潮
(上高縣蒙山鎮(zhèn)農業(yè)技術推廣站,江西上高 336400)
蒙山鎮(zhèn)位于上高縣東南部,境內的低山丘陵較多,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管轄12個村委會,總人口20 186人。全鎮(zhèn)共有耕地面積2 851 hm2,主要以水稻種植為主,由于轄區(qū)屬丘陵山區(qū),常常形成不同的小氣候區(qū),也造成水稻病蟲害種類多、發(fā)生復雜的情況。筆者在蒙山鎮(zhèn)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多年,總結了水稻主要病蟲害的防控技術措施,以期為水稻農業(yè)生產提供指導。
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上高縣蒙山鎮(zhèn)發(fā)生的水稻病蟲害有50多種,其中主要病蟲害有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瘟病、紋枯病和稻曲病。
1.1 二化螟 蒙山鎮(zhèn)的螟蟲以二化螟為主,大螟和三化螟在田間已經很難見到。二化螟主要為害水稻,可造成枯鞘、枯心、半枯穗、死孕穗、白穗或蟲傷株。在本地一年發(fā)生3~4代,幼蟲會在稻樁及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茬或莖稈中越冬。越冬代蛾在春季氣溫達到15℃左右便會出現,發(fā)蛾盛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一代為害盛期在5月中旬至下旬。二化螟蛾子喜夜間活動,有趨光性,喜在較高而嫩綠的植株上產卵;分蘗期前卵多產在葉片正面尖端,圓桿拔節(jié)后多產在離水面6.6~10 cm的葉鞘上。一般每頭雌蛾產卵2~3塊,每塊有50~60粒卵。初孵幼蟲多群集在葉鞘內側為害,會造成枯鞘;2~3齡后分散轉株蛀莖,造成枯心或白穗。
1.2 稻縱卷葉螟 稻縱卷葉螟幼蟲吐絲將葉片做成管型蟲苞,在苞內啃食葉肉成白色條斑,嚴重時全田枯白,影響稻株生長,影響結實飽滿率。稻縱卷葉螟為遷飛性害蟲,在本地不能越冬。在本地一般發(fā)生4代,一代發(fā)生較輕,7月二代、8月三代為主害代,主要為害中稻和晚稻。同時7-8月的臺風降雨會加重卷葉螟的發(fā)生。卷葉螟的成蟲有趨光性、群集性和趨嫩綠、茂密。每頭雌蛾平均產卵80多粒,卵產在葉片上。初孵幼蟲先在心葉或附近嫩葉上取食葉肉,短時期后吐絲卷葉取食。溫暖濕潤氣候非常有利于成蟲產卵和幼蟲孵化,高溫干燥情況下卵孵化率低,會抑制其發(fā)生。
1.3 稻飛虱 稻飛虱也屬于遷飛性害蟲,主要有褐飛虱和白背飛虱。這兩種稻飛虱都以刺吸式口器吸食稻株汁液,水稻拔節(jié)至孕穗期受害后,稻叢基部呈黑褐色,稻株矮縮,往往不能抽穗或形成“包頸”的空粒穗。抽穗后受害,則會影響谷粒的飽滿度,減輕千粒重,結實率下降。由于該蟲的發(fā)育期短,繁殖力強,發(fā)生發(fā)展快,前期隱蔽性強,后期危害大,常常在田間出現穿頂,不久就擴大成片,造成全田枯槁。稻飛虱在本地一年約發(fā)生7~9代,一般在4-6月遷入繁殖為害,短翅型壽命較長,生殖力強,夏季高溫多雨、食料豐富時短翅型大量出現,這也是稻飛虱大發(fā)生的前兆,一般盛夏不熱、晚秋不涼都容易引起稻飛虱爆發(fā)成災。
1.4 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本地以早稻發(fā)病較重,其次為中稻,一般晚稻發(fā)病較輕。病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病谷上越冬。次年氣溫回升到20℃左右時,遇降雨便可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萌發(fā)產生菌絲侵入寄主,迅速繁殖產生病斑。一般高氮肥地塊發(fā)病重,增施磷鉀肥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減輕危害;長期灌深水、冷水或土壤缺氧也有利于發(fā)病。當氣溫在20℃~30℃、田間濕度達到90%以上時,易發(fā)病。稻瘟病以為害水稻的葉片、莖稈和穗部為主,根據為害部位不同可分為苗瘟、葉瘟、節(jié)瘟、穗瘟和谷粒瘟。其中,穗瘟的危害最大,會造成大幅減產甚至絕收。
1.5 水稻紋枯病 水稻紋枯病又稱云紋病,俗稱爛腳病,屬常發(fā)性病害,主要發(fā)生在水稻分蘗末期,圓桿至孕穗為盛發(fā)期,以早稻發(fā)病較重,其次為中晚稻。當氣溫在22℃~28℃、相對濕度為90%時容易流行,當氣溫低于22℃、濕度低于85%時病情會趨于停止。偏施、遲施氮肥以及高密植、長期深水灌溉的地塊發(fā)病重;適時適量施肥、增施磷鉀肥、淺水勤灌、適時曬田的田塊發(fā)病輕。一般闊葉品種比窄葉品種發(fā)病重。
1.6 稻曲病 稻曲病又稱黑穗病,俗稱“豐產果”。該病只發(fā)生在水稻穗部,為害部分谷粒。受害谷粒內會形成菌絲塊并逐漸膨大,內外穎裂開,露出淡黃色塊狀物,即孢子座,后包于內外穎兩側,呈黑綠色,初外包一層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綠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兩側生黑色扁平菌核,風吹雨打易脫落。本地以中晚稻發(fā)病較重,早稻發(fā)生輕,一般大穗型、密穗型品種發(fā)病重,同時偏施氮肥會造成貪青晚熟,發(fā)病重,在抽穗揚花期遇陰雨、低溫也會加重發(fā)病。
2.1 農業(yè)防控
2.1.1 選用抗(耐)性品種防病蟲 因地制宜選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褐飛虱、白背飛虱的水稻品種,適時淘汰抗性差、抗性下降和易感品種,一些種植年限長的品種也要及時更換。
2.1.2 深耕灌水滅蛹控二化螟 利用二化螟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點,在3月下旬春季越冬代二化螟化蛹期統(tǒng)一翻耕,灌深水浸沒稻樁7~10 d,降低蟲源基數。同時,要注意清理田埂旁邊的雜草,以消滅雜草莖稈中的二化螟。
2.1.3 健身栽培防控病蟲 通過合理布局水稻品種、合理密植、測土配方施肥和科學管水,促進健苗壯稈、生長發(fā)育整齊。
2.2 理化誘控
2.2.1 性誘劑誘殺二化螟及稻縱卷葉螟 在各代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的成蟲羽化始期,安裝性誘捕器,誘捕器間隔約30 m,每30 d更換一次誘芯,通過誘殺田間的雄蛾,干擾成蟲的正常交配,減少田間的有效卵量,減輕下一代的蟲害發(fā)生。
2.2.2 燈光誘殺害蟲 集中連片的田塊且在33.3 hm2以上的田塊可以安裝殺蟲燈進行燈光誘殺害蟲,約1~2 hm2安裝一個殺蟲燈,在4-10月夜間開燈,可誘殺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害蟲的成蟲,減少田間害蟲為害。
2.3 藥劑防控
2.3.1 生物藥劑防控 在病蟲防控的關鍵時期,選用蘇云金桿菌、多殺霉素、多角體病毒等微生物農藥防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用苦參堿防治稻飛虱,用春雷霉素或枯草芽孢桿菌防治稻瘟病,用申嗪霉素、井岡霉素防治紋枯病、稻曲病。生物農藥使用時間一般比化學農藥提前2~3 d。
2.3.2 科學用藥防治 盡量選擇國家登記的高防效、高活性、高含量和低毒性、低殘留、低污染的農藥。種子處理主要用咪鮮胺浸種防治稻瘟病和惡苗病,用噻蟲嗪拌種預防稻飛虱、稻薊馬;送嫁藥在秧苗移栽前2~3 d使用,用來預防稻瘟病、稻飛虱和二化螟;水稻分蘗至孕穗期的病害以預防為主,在發(fā)病前或發(fā)病初期用藥,紋枯病在病叢率達到20%時用藥防治,葉瘟在初見病斑或發(fā)病時用藥防治;蟲害堅持達標防治,對二化螟枯鞘叢率達到8%以上、稻縱卷葉螟百叢新苞達到40個以上、稻飛虱百叢蟲量達到800~1 000頭以上的田塊進行防治;水稻破口抽穗期重點預防穗頸瘟和稻曲病,并根據情況進行混合用藥。